(本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人們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guī)范性質。但鄉(xiāng)土社會不是人治,可以說是個“無法”的社會,但“無法”并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社會。
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彬彬的社會。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譬如我們在舊小說里常讀到殺人來祭旗,那是軍禮。禮的內容從現代看去,可能是很殘酷的。但殘酷與否并非合禮與否的問題。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來說,與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我們并不要事事費心,那是因為我們托祖宗之福,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在鄉(xiāng)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xiāng)土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更大。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不但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代代如是的環(huán)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經驗。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辦法,自然會隨之發(fā)生一套價值。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就會出毛病。于是人們對于傳統有了敬畏之感了,禮并不是靠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鬃雍苤匾暦Y的主動性。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加之于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與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禮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guī)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只是主動的服于威規(guī)罷了。
法治和禮治是發(fā)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tài)中。這里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禮治和由個人好惡的統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的,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之八:禮治秩序》,有刪改)
1.(3分)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是維持社會秩序時所根據的規(guī)范,靠傳統來維持。
B.鄉(xiāng)土社會中的“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與法律沒有差別,有時比較野蠻。
C.教化養(yǎng)成了人的敬畏之感,“克己復禮”意味著“禮”是人們在敬畏中被動形成的。
D.普通所謂人治,是基于個人好惡的統治,違背人治的懲罰要由國家權力加之于個人。
2.(3分)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針對當時人們認為西洋是“法治”而我們是“人治”的認識,提出自己的觀點。
B.文章以舊小說里殺人祭旗為例,證明了禮的部分內容在現代看來可能很殘酷的觀點。
C.本文多處運用對比論證的手法,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證了“禮治”和“法治”的不同。
D.本文闡述了禮治社會的特點、形成的原因等內容,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條理性強。
3.(3分)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人口和土地都很少變動,因此經驗更容易累積起來形成傳統。
B.禮治社會中,禮有甚于道德,人們如果失禮,將可能遭受比有違道德更嚴厲的處罰。
C.在發(fā)展變化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禮治”社會的效力不容易立竿見影地顯現出來。
D.禮是我國的傳統,孔子也重視服禮的主動性,因此禮治比法治、人治更適合于我國。
(本題21分)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l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并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4.(3分)選出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凋謝diā 一椽chuán 平仄zè 渾渾沌沌tún
B.點綴zhuì 落蕊ruí 馴鴿xún 潭柘寺tuò
C.細膩nì 秋蟬chán 落蕊ruǐ 廿四橋niàn
D.頹廢tán 鱸魚lú 陪襯cùn 橢圓形tuǒ
5.(3分)選出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 )
A.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
B.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
C.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6.(3分)下列各項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牽?;ǖ乃{朵”“槐樹的落蕊”“掃帚的絲紋”,以及“秋蟬的殘聲”“秋雨涼風”等景物,都是為了表現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
B.文中寫到了“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反而更能給人幽靜的感覺。
C.“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边@句直抒胸臆的話,把作者對故都之秋傾注的深情,表達得極為充分。
D.文中描寫了北國的棗樹、秋蟬、殘荷、秋葉等客觀景物,抒發(fā)了作者凄涼、憔悴、沉淪的心境。
7.(4分)作者為什么認為牽?;ā八{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8.(4分)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
9.(4分)本文寫景頗有特色,請鑒賞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畫線的寫景文字。
(本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選自荀子《勸學》
10.(3分)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B.假輿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長也 加:增加。D.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 中:合乎。
11.(3分)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寡人之于國也
B.①故木受繩則直 ②河東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C.①吾嘗終日而思矣 ②棄甲曳兵而走
D.①蛟龍生焉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12.(3分)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運用列舉事例的論證方法說明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
B.荀子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C.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D.隨著作者設喻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文章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
13.(8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本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4.(3分)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尋尋覓覓”采用寫實的手法,通過“尋覓”的行為表現空虛悵惘的心態(tài)。詞人想抓住點什么作為寄托,但結果卻是空虛和冷清。
B.“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兩句詞人直接抒寫了寂寞難耐的苦楚,這個“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經歷、悲慘遭遇。
C.上闋營造了清冷異常的凄楚氣氛,先寫冷暖不定的氣候,再寫寒氣襲人的晚風,最后寫南飛的過雁,這些景物無不增添詞人的愁緒。
D.下闋繼續(xù)傾訴愁情:菊花憔悴,是詞人身世變遷的寫照;獨守寒窗,頓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淚打心扉,令人難以承受。
15.(6分)詞人借由“守著窗兒”調動多種感官表現細膩敏感的情感。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16.(本題12分)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難》中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環(huán)境描寫側面烘托音樂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勸學》中闡明學習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師說》中點明從師的標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題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近日,三星堆遺址再次啟動發(fā)掘,6個新坑、3000多年前的絲綢、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熱,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驚”。
①長期以來,由于文獻記載缺乏,使得我們對古蜀國知之甚少,而在關于三星堆的熱烈討論中,我們看到無數網友對文物的關心。大家自愿化身“國寶守護人”,將對歷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認同寄托在了青銅神樹上、黃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讓自豪和熱血沸騰了千年時光。浩瀚的中華大地上,可能還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著我們喚醒。商鼎周彝、戰(zhàn)國錯金、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它們和三星堆文化一樣,守望著華夏大地數千年的滄海變遷,等待著蘇醒綻放,等待著驚艷世界。我們要做的,②不只是傳承它們,發(fā)揚它們,更要喚醒沉睡的文明,攜著輝煌的文明走向未來。
17.(3分)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B.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C.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D.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18.(3分)文中兩處畫橫線的語句都有語病,請修改。
19.(本題5分)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
近日,“時代楷?!辩姄P同志先進事跡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師、青年學子中引起強烈反響,網上也掀起學習鐘揚熱潮。據統計,截至4月1日,《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客戶端關于鐘揚報道的閱讀量已達2837萬、點贊9.4萬個、留言7441條(若加上秒拍、騰訊等渠道,合計閱讀量達4500萬)。
大家表示,鐘揚同志先進事跡感人至深,我們要以鐘揚同志為榜樣,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刻苦鉆研、勤奮工作,立德樹人、愛國奉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鑄牢實現中國夢的初心和夢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20.(本題5分)下面是某校生物社團負責人小杜給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得主、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寫的一封信,其中有五處用語不得體,請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袁爺爺:
您好!
作為當今國際水稻界的王者,您能夠光顧我們生物社,百忙之中擠出時間為貴社的發(fā)展提供指導幫助,我們十分感激!本社廣大生物學精英們懇請您拋磚引玉、不吝賜教。
敬祝安康!
生物社團 小杜
2019年4月10日
21.(本題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陶淵明不僅是詩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潛說詩“貴在理趣”, ①__。他的詩不是從抽象的哲理出發(fā),②__,將生活中的感受升華為哲理,又將這哲理連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訴諸詩的形象和語言。③__,又有詩人的情趣,雋永厚樸,耐人尋味。
22.(本題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湖北的一次作文競賽中,超過兩成的學生在《家長的“陋習”》一文中抱怨“他們的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學校專門設立“抬頭日”,希望家長每個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機,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媒體聚光燈下,家長們紛紛吐槽:陪寫作業(yè)產生焦慮癥,天天“累成狗”;溝通出現代溝,也是缺少陪伴導致的。家長的陪伴,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這樣的陪伴必不可少。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圍繞“陪伴”這個主題寫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裝進“時光瓶”,留特未來的某一天開啟,給那時的父母或自己閱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500字左右。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共9分)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共21分)
三、文言文閱讀(共17分)
四、古代詩歌閱讀(共9分)
五、情景默寫(共12分)
六、語言文字運用(6分)
七、作文(共60分)
初升高檢測卷(課內基礎卷)(解析版)
分值:150分 考試時間:150分鐘
(本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人們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guī)范性質。但鄉(xiāng)土社會不是人治,可以說是個“無法”的社會,但“無法”并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社會。
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彬彬的社會。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譬如我們在舊小說里常讀到殺人來祭旗,那是軍禮。禮的內容從現代看去,可能是很殘酷的。但殘酷與否并非合禮與否的問題。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來說,與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我們并不要事事費心,那是因為我們托祖宗之福,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在鄉(xiāng)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xiāng)土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更大。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不但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代代如是的環(huán)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經驗。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辦法,自然會隨之發(fā)生一套價值。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就會出毛病。于是人們對于傳統有了敬畏之感了,禮并不是靠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鬃雍苤匾暦Y的主動性。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加之于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與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禮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guī)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只是主動的服于威規(guī)罷了。
法治和禮治是發(fā)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tài)中。這里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禮治和由個人好惡的統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的,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之八:禮治秩序》,有刪改)
1.(3分)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是維持社會秩序時所根據的規(guī)范,靠傳統來維持。
B.鄉(xiāng)土社會中的“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與法律沒有差別,有時比較野蠻。
C.教化養(yǎng)成了人的敬畏之感,“克己復禮”意味著“禮”是人們在敬畏中被動形成的。
D.普通所謂人治,是基于個人好惡的統治,違背人治的懲罰要由國家權力加之于個人。
2.(3分)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針對當時人們認為西洋是“法治”而我們是“人治”的認識,提出自己的觀點。
B.文章以舊小說里殺人祭旗為例,證明了禮的部分內容在現代看來可能很殘酷的觀點。
C.本文多處運用對比論證的手法,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證了“禮治”和“法治”的不同。
D.本文闡述了禮治社會的特點、形成的原因等內容,層次清晰,邏輯嚴密,條理性強。
3.(3分)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人口和土地都很少變動,因此經驗更容易累積起來形成傳統。
B.禮治社會中,禮有甚于道德,人們如果失禮,將可能遭受比有違道德更嚴厲的處罰。
C.在發(fā)展變化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禮治”社會的效力不容易立竿見影地顯現出來。
D.禮是我國的傳統,孔子也重視服禮的主動性,因此禮治比法治、人治更適合于我國。
【答案】
1.A
2.C
3.D
【分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與法律沒有差別”理解錯誤,兩者有差別,第二段最后說“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來說,與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從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方面來看,二者是有差別的。
C.“‘禮’是人們在敬畏中被動形成的”理解有誤,原文的觀點為“人服禮是主動的”,且“孔子很重視服禮的主動性”。
D.“違背人治的懲罰要由國家權力加之于個人”錯誤,違背法治的懲罰才由國家權力加之于個人。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C.“多處運用對比論證”“從正反兩個角度”錯誤,文章并未多處運用對比論證手法,也并未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論證。文章分析了“禮治”和“法治”的不同,但二者不構成對比。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D.“因此禮治比法治、人治更適合于我國”錯誤,于文無據,原文無法推論出“因此禮治比法治、人治更適合于我國”的結論,而且“法治”和“禮治”各有特點。
故選D。
(本題21分)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l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并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4.(3分)選出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凋謝diā 一椽chuán 平仄zè 渾渾沌沌tún
B.點綴zhuì 落蕊ruí 馴鴿xún 潭柘寺tuò
C.細膩nì 秋蟬chán 落蕊ruǐ 廿四橋niàn
D.頹廢tán 鱸魚lú 陪襯cùn 橢圓形tuǒ
5.(3分)選出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 )
A.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
B.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
C.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6.(3分)下列各項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牽?;ǖ乃{朵”“槐樹的落蕊”“掃帚的絲紋”,以及“秋蟬的殘聲”“秋雨涼風”等景物,都是為了表現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
B.文中寫到了“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反而更能給人幽靜的感覺。
C.“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句直抒胸臆的話,把作者對故都之秋傾注的深情,表達得極為充分。
D.文中描寫了北國的棗樹、秋蟬、殘荷、秋葉等客觀景物,抒發(fā)了作者凄涼、憔悴、沉淪的心境。
7.(4分)作者為什么認為牽?;ā八{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8.(4分)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
9.(4分)本文寫景頗有特色,請鑒賞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畫線的寫景文字。
【答案】
4.C
5.B
6.D
7.“藍色或白色”都屬于冷色調,而“淡紅”色為暖色調。作者喜愛牽?;ǖ睦渖?,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冷寂之感。
8.對比,更加烘托出對故都的秋的思念。
9.作者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上,寥寥數筆,勾勒出槐樹的落蕊,把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中。
【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渾渾沌沌”中的“沌”應為“dùn”。
B.“落蕊”中的“蕊”應為“ruǐ”;“馴鴿”中的“馴”應為“xùn”;“潭柘寺”中的“柘”應為“zhè”。
D.“頹廢”中的“頹”應為“tuí”;“陪襯”中的“襯”應為“chèn”。
其中,“沌”為多音字。 沌[zhuàn] 用于地名。如:沌河,水名;沌口、沌陽,地名。均在湖北。 沌[dùn],如“混(hùn)沌”“混混沌沌”。
故選C。
5.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B.“棗子顆兒”是本體,“橄欖”“鴿蛋”是喻體,本句把“棗子顆兒”比喻成“橄欖”“鴿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
A.沒有比喻,“比如”后面是列舉例子。
C.沒有比喻,沒有喻體。
D.沒有比喻。
故選B。
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情感、表現手法的理解鑒賞能力。
D.“描寫了北國的棗樹、秋蟬、殘荷、秋葉等客觀景物,抒發(fā)了作者凄涼、憔悴、沉淪的心境”錯。文中沒有描寫北國的“殘荷、秋葉”,另外,作者描寫北國的棗樹、秋蟬,只是為了表現一種悲涼的心境,選項說“凄涼、憔悴、沉淪”定位過低、負面情感過重。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探究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描寫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的秋,作者筆下的景物也不僅僅是對自然景物的客觀再現,作者以情寓景,把自己的“主觀色彩”融入了自然界的“客觀色彩”之中。作者認為牽?;ā耙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因為淡紅是暖色調,與作者當時的心情、氣質、審美追求都不符,因而他認為“最下”。作者筆下的故都秋景圖選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藍、灰、白等等,以此來顯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紅、黃、橙等“暖色”,就破壞了主觀色彩的協調和統一,沖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風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審美觀點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冷寂之感。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內容作用和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能力。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襯托突出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之秋的色彩濃重(棗子紅透、牽?;ǖ乃{白之色)、天之高遠(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使人處于其中,回味雋永,從而更加烘托出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思念之情。
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景物描寫,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
“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是視覺描寫,給人靜寂的感覺;“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里的寂靜無聲、斯人獨徘徊、無人可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此處運用了聽覺、嗅覺、觸覺描寫。作者此時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寥寥數筆勾勒出槐樹的落蕊,“落蕊”盡去,只留下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那種清凈、空閑之感,非淡泊、沉靜的心不能體察,潛意識里包含了作者一層悲涼的情緒。
(本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選自荀子《勸學》
10.(3分)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B.假輿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長也 加:增加。D.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 中:合乎。
11.(3分)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寡人之于國也
B.①故木受繩則直 ②河東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C.①吾嘗終日而思矣 ②棄甲曳兵而走
D.①蛟龍生焉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12.(3分)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運用列舉事例的論證方法說明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
B.荀子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C.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D.隨著作者設喻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文章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
13.(8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答案】
10.C
11.B
12.A
13.(1)君子廣泛的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反省,就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
【分析】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詞語在句子中含義能力。
C.加:更。句意:手臂沒有變得更長。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詞,從;/于:介詞,對于。
B.則:連詞,就;/則:連詞,就。
C.而:連詞,表修飾;/而:連詞,表承接。
D.焉:兼詞,于之;/焉:句末語氣詞。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運用列舉事例的論證方法”分析錯誤,“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論證。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語句翻譯能力。
(1)博學,廣泛的學習;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參省,檢查省察;知,通“智”,智慧;過。過錯,過失。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即“利爪牙,強筋骨之”,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地下的泉水;用心,用為心思,由于心思;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草里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草還要青;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本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4.(3分)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尋尋覓覓”采用寫實的手法,通過“尋覓”的行為表現空虛悵惘的心態(tài)。詞人想抓住點什么作為寄托,但結果卻是空虛和冷清。
B.“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兩句詞人直接抒寫了寂寞難耐的苦楚,這個“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經歷、悲慘遭遇。
C.上闋營造了清冷異常的凄楚氣氛,先寫冷暖不定的氣候,再寫寒氣襲人的晚風,最后寫南飛的過雁,這些景物無不增添詞人的愁緒。
D.下闋繼續(xù)傾訴愁情:菊花憔悴,是詞人身世變遷的寫照;獨守寒窗,頓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淚打心扉,令人難以承受。
15.(6分)詞人借由“守著窗兒”調動多種感官表現細膩敏感的情感。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
【答案】
14.A
15.①“守著窗兒”感受天氣“乍暖還寒”,通過觸覺寫出心緒不寧;②“守著窗兒”看到菊花鋪地,通過視覺寫出年華消逝的悲愁;③“守著窗兒”看到孤雁,通過視覺寫出孤單凄涼;④“守著窗兒”聽著雨聲,通過聽覺寫出度日如年的苦悶;⑤ “守著窗兒”借酒澆愁,通過味覺寫出愁緒之濃。
【分析】
14.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A.“尋尋覓覓”不是寫實,它只是表現一種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這種心理是通過把“尋覓”這種行為虛化來表現的,賦無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現得格外形象?,F實生活空虛,使她尋找著某種慰藉,內心有所追求,想找一點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無主。
故選A。
15.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
“乍暖還寒”是說“一時覺暖一時覺涼”。由此可知,詞人借由“守著窗兒”感受天氣的變化,通過觸覺來表現自己內心的煩亂;“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是說“看到雁飛過,更讓我傷心,這大雁是以前的相識呀”。作者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通過視覺突出了自己當下的孤單凄涼;“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是說“滿地上落花堆積,菊花已經枯黃隕落,如今還有誰忍心去摘?”,作者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fā)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通過視覺寫出了對年華消逝的悲愁;“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是說“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那雨聲還是點點滴滴”,
詞人“守著窗兒”聽著雨聲,通過聽覺寫出了此時度日如年的苦悶;“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是說“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風緊吹?”寒冷是由于孤獨引起的,獨自一人飲酒只會覺得分外凄涼。詞人“守著窗兒”借酒澆愁,通過味覺寫出愁緒之濃。
16.(本題12分)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難》中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直接描述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環(huán)境描寫側面烘托音樂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勸學》中闡明學習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師說》中點明從師的標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欲度愁攀援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的寫法,“猿”“猱”“攀”“援”“作”“舫”“唯”“鍥”“鏤”。
(本題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近日,三星堆遺址再次啟動發(fā)掘,6個新坑、3000多年前的絲綢、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熱,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驚”。
①長期以來,由于文獻記載缺乏,使得我們對古蜀國知之甚少,而在關于三星堆的熱烈討論中,我們看到無數網友對文物的關心。大家自愿化身“國寶守護人”,將對歷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認同寄托在了青銅神樹上、黃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讓自豪和熱血沸騰了千年時光。浩瀚的中華大地上,可能還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著我們喚醒。商鼎周彝、戰(zhàn)國錯金、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它們和三星堆文化一樣,守望著華夏大地數千年的滄海變遷,等待著蘇醒綻放,等待著驚艷世界。我們要做的,②不只是傳承它們,發(fā)揚它們,更要喚醒沉睡的文明,攜著輝煌的文明走向未來。
17.(3分)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B.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C.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D.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18.(3分)文中兩處畫橫線的語句都有語病,請修改。
【答案】
17.B
18.①濫用介詞造成主語殘缺,去掉“由于”或“使得”;②語序不當(或者說不合邏輯),將“傳承它們,發(fā)揚它們”和“喚醒沉睡的文明”調換。
【分析】
17.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畫波浪線句子“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驚’”運用“沉睡”“醒”兩個詞語賦予古蜀文化以人的形象,屬于擬人手法。
A.“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敝小伴L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边@兩句詩人是說自己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所以該句修辭手法是:用典和比喻。
B.“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護”字賦予落紅以人的行為。為擬人修辭手法。
C.“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運用了對比和對偶的修辭手法,揭露了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zhàn)事失利。
D.“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運用比喻手法,詩人將節(jié)奏緊密、精湛無比的琴聲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入玉盤時那清脆、輕重交織的聲音。
故選B。
18.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
①“長期以來,由于文獻記載缺乏,使得我們對古蜀國知之甚少”的語病為成分殘缺。句中介詞“由于”和“使”的連用,淹沒了主語,造成句子缺少主語。兩個介詞任意去掉一個。
②“不只是傳承它們,發(fā)揚它們,更要喚醒沉睡的文明”的語病為語序不當(或者說不合邏輯),要先喚醒,才可以傳承,發(fā)揚。將“傳承它們,發(fā)揚它們”和“喚醒沉睡的文明”調換。
19.(本題5分)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
近日,“時代楷?!辩姄P同志先進事跡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師、青年學子中引起強烈反響,網上也掀起學習鐘揚熱潮。據統計,截至4月1日,《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客戶端關于鐘揚報道的閱讀量已達2837萬、點贊9.4萬個、留言7441條(若加上秒拍、騰訊等渠道,合計閱讀量達4500萬)。
大家表示,鐘揚同志先進事跡感人至深,我們要以鐘揚同志為榜樣,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刻苦鉆研、勤奮工作,立德樹人、愛國奉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鑄牢實現中國夢的初心和夢想,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答案】近日,線上線下掀起了學習鐘揚熱潮,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表示要以鐘揚同志為榜樣,為國家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的能力。
本題所給的語段是一則新聞,共有兩段:第1段主要講述了鐘揚的先進事跡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網上也掀起學習鐘揚熱潮;第2段講述了大家表示要以鐘揚為榜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根據題干的要求,抓住每一段中的關鍵信息進行概括即可。題中有字數的限制,因此在概括過程中可考慮對一些信息進行壓縮合并,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師、青年學子”可壓縮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
20.(本題5分)下面是某校生物社團負責人小杜給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得主、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寫的一封信,其中有五處用語不得體,請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袁爺爺:
您好!
作為當今國際水稻界的王者,您能夠光顧我們生物社,百忙之中擠出時間為貴社的發(fā)展提供指導幫助,我們十分感激!本社廣大生物學精英們懇請您拋磚引玉、不吝賜教。
敬祝安康!
生物社團 小杜
2019年4月10日
【答案】①將“王者”改為“大家”或“專家”;②將“光顧”改為“光臨”:③將“貴社”改為“本社”;④將“精英們”改為“愛好者”;⑤刪掉“拋磚引玉”及后面的頓號。
【詳解】
本題考查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
第①處,“王者”是口頭語,這是寫給袁隆平院士的一封信,用語要正式。應改為“大家”或者“專家”。
第②處,“光顧”適合經營性場合,多用于商家歡迎顧客。這里是感謝袁隆平院士的到來,應改為“光臨”。
第③處,“貴社”是敬辭,是對對方社團的稱呼,這里是指自己的社團,應該用謙辭,改為“本社”。
第④處,“精英們”是敬辭,這里是指本社社員,應該使用謙辭,應改為“愛好者”。
第⑤處,“拋磚引玉”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是謙辭,不能用于對方。應將“拋磚引玉”及后面的頓號刪去。
21.(本題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陶淵明不僅是詩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潛說詩“貴在理趣”, ①__。他的詩不是從抽象的哲理出發(fā),②__,將生活中的感受升華為哲理,又將這哲理連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訴諸詩的形象和語言。③__,又有詩人的情趣,雋永厚樸,耐人尋味。
【答案】陶詩便是最富于理趣的/陶淵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 而是從具體的生活出發(fā) 所以他的詩既有哲人的智慧(主語必須是“他的詩”)
【詳解】
此題考查語言運用連貫的能力。
本語段論述的是陶淵明詩歌的主要描繪對象以及詩歌反映出的文化內涵。語段第一句強調陶淵明是思想家,后又表明“沈德潛說詩‘貴在理趣’”,可推斷第一個橫線處要寫的內容與陶淵明的詩的思想、理趣相關,因此可得“陶淵明的詩歌看重的是理趣”這樣的句子,故可以填寫“陶詩便是最富于理趣的”;第二處結合“將生活中的感受升華為哲理,又將這哲理連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訴諸詩的形象和語言”,這是一個遞進的語境,表明其詩歌與生活也是緊密聯系的,又抓住“不是”這個關聯詞,可知后面句子應以“而是”領起,可以填寫“而是從具體的生活出發(fā)”這樣的內容;第三處結合后面的“有詩人的情趣”可知,主語應該是陶淵明的詩,可以使用關聯詞“既……又”,此處可以填入“他的詩既有哲人的智慧”這樣的內容。
22.(本題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湖北的一次作文競賽中,超過兩成的學生在《家長的“陋習”》一文中抱怨“他們的陪伴太少了”:在杭州,一所學校專門設立“抬頭日”,希望家長每個月能有一天放下手機,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媒體聚光燈下,家長們紛紛吐槽:陪寫作業(yè)產生焦慮癥,天天“累成狗”;溝通出現代溝,也是缺少陪伴導致的。家長的陪伴,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代人陪伴一代人,生活中這樣的陪伴必不可少。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圍繞“陪伴”這個主題寫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裝進“時光瓶”,留特未來的某一天開啟,給那時的父母或自己閱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5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要對父母感恩。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父母。
一段愛情,需要時間作催化劑,寬容作反應物,兩者都要付出是反應的充要條件。如果只是一方一味地付出,那么愛情不會長久,因為它會計算回報率。一份友情,需要理解來澆灌,真誠來施肥,兩者都要付出是培養(yǎng)的必要過程。如果只是一方在付出,而另一方只負責接受,那么我敢肯定友誼不會長久,因為它以報酬營利。一種親情,不需要任何調料,它依舊能夠讓人欣賞品味,這種親情叫大愛,這是一種無私的愛,不計任何得失的愛。能付出這種愛的只有父母,他們只想要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沒有怨言。
父母之愛,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載著歲月的眷戀和對往事的纏綿;父母之愛,是一片深情的海,描繪著春天最美的畫卷,夏日里瑰麗的詩篇;父母之愛,是一條金絲帶,讓心相擁,讓愛匯集。歷史分不開,歲月剪不斷,千年萬年尋覓覓,天涯咫尺緊相連。
媽媽給我講過我剛出生時,奶奶是那種有封建思想的老人,她不喜歡女娃,就要把我丟掉,但爸媽沒聽奶奶的,帶著我回到了媽媽的娘家照顧我養(yǎng)育我。小時候,爸爸總是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像一只攜帶幼崽的老鷹帶著我飛,滿臉疼愛。媽媽就在一旁唱著歌打著節(jié)拍,嘴里洋溢著幸福滿足的笑,像一道暖陽融化了我心中結起的小冰晶。因為有了“馬馬駕”,(在我們這里,這種游戲的方言叫“馬馬駕”)我的童年總是少不了歡聲笑語。記得小學畢業(yè)那年暑假,我第一次來月事,當時的我并不懂這些。夜間我感到肚子疼就醒了,看到那抹紅當時就嚇哭了,就叫媽媽。媽媽趕來,當時也沒反應過來,媽媽假裝鎮(zhèn)定,微笑地哄著我:“萌萌,別怕,媽媽和爸爸帶你去醫(yī)院?!笨晌抑缷寢屌铝?,我看到她的額頭在冒汗。爸媽連拖鞋都沒來得及換就急匆匆把我送到了醫(yī)院,后來才知道搞了個大烏龍,雖然挺糗的,但我明白了爸媽是有多在乎我,有多愛我。
自那以后,我就一直扮演著乖乖女的角色,因為我知道我唯一能替他們做的就是讓他們少為我操些心。我明白我該感謝他們一直這么的付出。雖然我們并不富裕,但我們生活得很快樂很幸福,因為父母在奉獻,我在感恩。
爸爸媽媽,有時候看到你們?yōu)槲夷敲磩诶?、那么辛苦真的好心疼,可我又不敢上前去告訴你們我有多心疼,只能一個人蒙在被子里默默地抽泣,悄悄地流淚。我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乖乖聽話,讓你們省省心。我今年已經成年了,我也該長大了,你們?yōu)槲腋冻瞿敲炊?,我也總該做點什么吧!即使我知道你們不求回報,可我必須感謝你們,感謝你們偉大的愛。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能力。
【審題】
材料的內容是關于家長陪伴學生考學的事情,所給的材料是孩子抱怨家長陪伴太少,家長吐槽陪作業(yè)產生焦慮癥;溝通出現代溝,也是缺少陪伴。材料的關鍵詞是“陪伴”。以“陪伴“為主題,“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尤為重要。本次寫作屬任務驅動作文,有明確的任務要求,如10年后生日時寫給父母或自己、以“陪伴”為主題;同時寫作上也有較大的自由空間,既可回憶有關陪伴的往事,表達真摯的情感;亦可談父母陪伴的意義價值,或寫“陪伴缺失”“不當陪伴”現象的原因及危害后果。等等。
寫作要求:圍繞“陪伴”這個主題寫一篇文章,想象把它裝進“時光瓶”,留待未來的某一天開啟,給那時的父母或自己閱讀。
立意指導:“陪伴”這個詞語可以用來指兩個或多個個體在一起的隨同狀態(tài),即實指;也可以用來指兩種或多種事物互相依存、共生的狀態(tài),即虛指。寫作時,既可用實指義,也可用虛指義。相比較而言,用實指義寫文章更容易寫具體,寫出真情實感。用虛指義寫文章更容易寫深刻,立意上出奇制勝。
“陪伴”的內容取材于家庭。就作文取材范圍講,個人成長中的情感,譬如親情,考生能想到父母親情在個人成長中的陪伴。生活感悟,如智慧、憂愁、熱愛、感恩、煩惱、勞累等,看似無形的東西,也可以聚焦心靈世界的感悟。兩點要注意:一是既要寫身邊熟悉的事物和情感,又要寫出新意來,不能人云亦云。譬如,寫考前或成長中媽媽對自己的體貼,就很難出新意。因此就母愛的關懷而已,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同樣寫母愛,你可抓住母愛的一點,聚焦放大,寫出自己的特色來。譬如寫父愛,你可一直圍繞父親那雙眼睛來寫,寫各個時期父親那雙眼睛的含義,尤其是提及父親對你少年時期的訓斥和體罰。這種素材有新意。一是既要抒情,還要有感悟。陪伴,能使自己的心靈涌現出一股感動,一股溫暖,但是光有抒情還不夠,還必須寫出自己獨到的感悟。如果學生在寫作中總是贊美母愛父愛的偉大,寫自己的感激之情,那么,僅僅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陪伴之后,你得歸納出屬于自己的感悟。有了感悟,才提煉出生活的哲理。
文體選擇:1、選擇記敘文體:講述陪伴的故事,表達真實的情感。2、選擇議論文體:談陪伴的意義和價值,分析論證陪伴現象背后的原因。3、選擇應用文體:給父母(孩子)的一封信,用書信體;答記者問式,一問一答,用訪談體;分類集中鏡頭,擬寫影視劇本。
【立意】
1.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2.愿陪伴不曾缺席。
3.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
4.孩子最渴望的永遠是父母的陪伴。
5.成長路上,感謝你們的陪伴。
【素材】
1.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所以會在數學、物理兩大領域取得成功,就與其幼年時父母在陪伴中及時發(fā)現他的天賦有關。有一次,他的父母讓麥克期韋對著插滿金菊的花瓶繪畫,意外地發(fā)現畫的竟是幾何圖形,藥瓶是梯形、菊藥是圓形,葉子是三角形,顯露了他在數學上的天賦,于是加以培養(yǎng),一舉成名。
2.陪伴的質量更重要。很多孩子的心愿是爸爸媽媽能多和他們說說話,而不是總問:“你今天的作業(yè)完成得怎么樣?”“這次測試考了多少分?”陪伴不僅僅是陪孩子學習,對孩子進行苦口婆心的勸導,也不僅僅是跟孩子呆在一塊兒,更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下長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孩子交流;最大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贊賞;隨時發(fā)現孩子的所想所需,讓孩子享受到關愛,感受到快樂和滿足。
3.我對她——我的媽媽,年輕時候的事全然不知,我是靠著幾本厚厚的日記走進她的歲月。1990年的時候,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孩子的世界純真無邪,孩子的笑能驅散一冬的陰霾,將來我要教我的孩子讀書識字?!痹瓉?,早在那個時候,她就已經開始了對我的陪伴,以文字的方式。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共9分)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共21分)
三、文言文閱讀(共17分)
四、古代詩歌閱讀(共9分)
五、情景默寫(共12分)
六、語言文字運用(6分)
七、作文(共60分)

相關試卷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語文預習09語言文字運用綜合練習(一)-初升高語文銜接講義(學生版+解析):

這是一份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語文預習09語言文字運用綜合練習(一)-初升高語文銜接講義(學生版+解析),共2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語文人教統編版臨安春雨初霽同步訓練題:

這是一份語文人教統編版臨安春雨初霽同步訓練題,共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高考真題,模擬練習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1大連莊河高級中學高一初升高銜接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這是一份2021大連莊河高級中學高一初升高銜接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2022雅安中學新高一上學期入學考試(初升高)語文試題含答案

2022雅安中學新高一上學期入學考試(初升高)語文試題含答案

高中語文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臨安春雨初霽課后測評

高中語文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臨安春雨初霽課后測評

2021-2022學年四川省雅安中學高一上學期入學考試(初升高)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1-2022學年四川省雅安中學高一上學期入學考試(初升高)語文試題含解析

高中語文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臨安春雨初霽同步測試題

高中語文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臨安春雨初霽同步測試題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暑假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