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一般出現(xiàn)在選擇題,需熟記二氧化碳和水反應既能生成碳酸,又能在一定條件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氣,其中碳、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大氣中O2和CO2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的知識比較???。
3.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一般出現(xiàn)在選擇題、填空題、實驗探究題中,需熟記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不可燃,不助燃,能與水和澄清石灰水反應并合理應用。
4.二氧化碳的制取主要以實驗題的形式考查,常與氧氣、氫氣的制取等內(nèi)容結(jié)合進行綜合考查,考查命題點有:反應原理,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氣體的檢驗與驗滿等。
5.一氧化碳的性質(zhì)和用途主要以選擇題和實驗題形式出現(xiàn),主要考查一氧化碳的還原性實驗以及毒性。
重難點01 碳單質(zhì)的性質(zhì)
在天然物質(zhì)里,金剛石硬度最大,金剛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質(zhì)有很大差異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但它們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它們完全燃燒的產(chǎn)物是CO2,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
2.活性炭有吸附能力的原因是它的結(jié)構(gòu)疏松多孔,常用來吸附色素和異味,吸附毒氣,作脫色劑。
3.木炭具有可燃性,通常用作燃料,碳具有還原性,可用于冶金工業(yè)。
重難點02 自然界中的CO2
1.產(chǎn)生CO2的主要途徑:化石燃料的燃燒和人與動植物的呼吸作用。
2.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吸收CO2,放出O2。
3.低碳生活是指減少CO2排放。
重難點03 CO2的主要性質(zhì)和用途
1.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固體二氧化碳叫干冰。
2.CO2能溶解在水中,并與水發(fā)生反應生成碳酸,碳酸極不穩(wěn)定,常溫即可分解。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此性質(zhì)用于CO2的檢驗;同理,CO2也能與NaOH、KOH等堿發(fā)生反應,此反應用于吸收CO2。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因為干冰升華吸收大量的熱)。
(2)滅火劑(因為CO2一般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
(3)生產(chǎn)飲料(因為CO2能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
(4)溫室氣肥(因為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重難點04 CO2的制取及實驗裝置設計
1.工業(yè)上制取的原理是利用石灰石(CaCO3)的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aCO3 eq \(=,\s\up6(高溫)) CaO+CO2↑ 。
2.實驗室制CO2的藥品稀鹽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為何不用稀硫酸與大理石?生成微溶的硫酸鈣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礙反應進行。為何不用Na2CO3與稀鹽酸?反應速率太快,不易控制。為何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CO2?CO2能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成分反應。
重難點05 一氧化碳的性質(zhì)和用途
1.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略小,宜采用排水集氣法收集。
2.一氧化碳的還原性:
(1)現(xiàn)象:A中黑色固體變紅、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2)裝置B中發(fā)生反應的方程式為 CO2+Ca(OH)2=CaCO3↓+H2O 。
(3)先通一會CO,才加熱CuO的目的是 排盡裝置內(nèi)空氣,防止加熱時可能發(fā)生爆炸 。
(4)為什么要進行尾氣處理? 除去CO,防止污染空氣 。
3.一氧化碳的毒性:一氧化碳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jié)合,造成生物體內(nèi)缺氧,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重難點01 碳單質(zhì)的性質(zhì)
1.(2023·江蘇南京·模擬預測)化學中C60的分子結(jié)構(gòu)和足球相似,如圖所示,下列描述屬于C60化學性質(zhì)的是
A.C60具有金屬光澤
B.C60可以溶解在二硫化碳中
C.C60常態(tài)下不導電
D.C60能與金屬鉀、鈉反應
【答案】D
【解析】A、C60具有金屬光澤,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物理性質(zhì),故A不符合題意;
B、C60可以溶解在二硫化碳中,溶解性屬于物理性質(zhì),故B不符合題意;
C、C60常態(tài)下不導電,導電性屬于物理性質(zhì),故C不符合題意;
D、C60能與金屬鉀、鈉反應,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zhì),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重難點02 自然界中的CO2
2.(2023·江蘇鹽城·統(tǒng)考二模)如圖是兩組物質(zhì)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的過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物質(zhì)X是O2
B.C6H12O6是有機物
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zhuǎn)化成化學能
D.該轉(zhuǎn)化不能維持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
【答案】D
【解析】A、光合作用的原理為CO2與H2O在葉綠素及光照的條件下反應生成葡萄糖與氧氣,則X為O2,故選項說法正確;
B、有機物主要是指由碳元素、氫元素組成,一定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碳酸、碳酸鹽等;C6H12O6由C、H、O三種元素組成,則屬于有機物,故選項說法正確;
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將太陽能轉(zhuǎn)化成化學能,故選項說法正確;
D、動物的呼吸消耗氧氣生成CO2,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生成O2,該轉(zhuǎn)化可以維持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D。
重難點03 CO2的主要性質(zhì)和用途
3.(2023·江蘇蘇州·校考一模)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質(zhì),又利用了它的化學性質(zhì)的是
A.人工降雨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制造舞臺云霧D.用于滅火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是因為其升華吸熱,該過程指利用了其物理性質(zhì),不符號題意;
B、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該過程只利用了其化學性質(zhì),不符號題意;
C、二氧化碳制造舞臺云霧,是因為其升華吸熱,該過程指利用了其物理性質(zhì),不符號題意;
D、二氧化碳用于滅火是因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既利用物理性質(zhì),也利用了化學性質(zhì),符合題意。
故選D。
重難點04 CO2的制取
4.(2023·江蘇揚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CO2可用于滅火。
(1)實驗室用塊狀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備CO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不使用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備CO2,原因是 。(已知CaSO4微溶于水。)
(2)下列儀器中,制備并收集CO2時需選用的是 (填序號),儀器E的名稱為 。
(3)下列干燥劑中,可用于干燥CO2的是 (填序號)。
A.堿石灰 B.濃硫酸 C.氫氧化鈉固體
【答案】(1)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會覆蓋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礙反應的進一步進行
ACEF 錐形瓶
B
【解析】(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不使用塊狀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備CO2,原因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會覆蓋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礙反應的進一步進行;
(2)實驗室用塊狀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備二氧化碳,屬于固液不加熱反應,發(fā)生裝置可選CEF,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收集裝置可選A,故填:ACEF;
由圖可知,儀器E的名稱是:錐形瓶;
(3)③A、堿石灰具有吸水性,但是堿石灰能與二氧化碳反應,不能用堿石灰干燥二氧化碳,不符合題意;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與二氧化碳不反應,可用濃硫酸干燥二氧化碳,符合題意;
C、氫氧化鈉固體具有吸水性,但是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不能用氫氧化鈉干燥二氧化碳,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重難點05 一氧化碳的性質(zhì)和用途
5.(2023·江蘇徐州·校考一模)下圖為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反應的實驗裝置圖,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反應中裝置A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 ;
(2)反應中裝置B中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是 ;
(3)反應中,點燃導管口C處氣體,產(chǎn)生 色火焰,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實驗開始時,要先通入一會一氧化碳,然后加熱,則在實驗操作中應先點燃的是 處酒精燈。
【答案】(1)紅棕色固體逐漸變?yōu)楹谏?br>(2)一氧化碳和氧化鐵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
(3) 藍
(4)C
【解析】(1)裝置A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鐵在高溫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故現(xiàn)象是:紅棕色固體逐漸變?yōu)楹谏?br>(2)反應中裝置B中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鐵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
(3)導管口C處氣體是未反應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藍色火焰;
一氧化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實驗開始時,要先通入一會一氧化碳,將裝置內(nèi)空氣排盡,然后加熱,防止發(fā)生爆炸,一氧化碳有毒,散逸到空氣中,會污染空氣,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應先點燃C處酒精燈,尾氣處理, 防止污染空氣。
1.(2023·江蘇連云港·統(tǒng)考中考真題)宋代許道寧用墨(主要成分為單質(zhì)碳)所畫的《關山密雪圖》保存至今而不變色,這是因為在常溫下單質(zhì)碳
A.化學性質(zhì)不活潑B.硬度高C.導電性能好D.吸附能力強
【答案】A
【解析】A、常溫下單質(zhì)碳化學性質(zhì)不活潑,不易發(fā)生反應,所以所畫的畫能保存至今,故A正確;
B、碳可作為墨,硬度較小,故B錯誤;
C、用碳畫的畫保存至今與導電性無關,故C錯誤;
D、用碳畫的畫保存至今與吸附能力無關,故D錯誤。
故選A。
2.(2023·江蘇揚州·統(tǒng)考中考真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氣體X與H2O轉(zhuǎn)化為葡萄糖與O2,氣體X是
A.N2B.ArC.CO2D.SO2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葉綠體的作用下反應生成葡萄糖和氧氣,故氣體X是二氧化碳。
故選C。
3.(2023·江蘇鹽城·??寄M預測)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學世界里最龐大的家族,它們有超過三千萬的成員。下列有關它們的說法正確的是
A.冬天用煤爐取暖時,可在煤爐附近放一盆水防止CO中毒
B.二氧化碳因具有可燃性,可用于冶煉金屬
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D.金剛石、石墨物理性質(zhì)差異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難溶于水,所以冬天用煤爐取暖時,可在煤爐附近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A說法錯誤;
B、二氧化碳不具有還原性,不能用于冶煉金屬,故B說法錯誤;
C、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故C說法錯誤;
D、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由于二者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二者的物理性質(zhì)差異較大,故D說法正確;
故選:D。
4.(2023·江蘇鎮(zhèn)江·統(tǒng)考一模)實驗室制取CO2并獲得CaCl2·6H2O,下列實驗操作不正確的是
A. 加入固體B. 產(chǎn)生CO2
C. 收集CO2D. 制得CaCl2·6H2O
【答案】D
【解析】A、裝入塊狀固體時,將試管橫放,用鑷子夾取固體,放在試管口,再將試管慢慢豎起,讓固體滑落到試管底部,選項正確;
B、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二氧化碳,屬于固液常溫型,選項正確;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用植物油將二氧化碳和水隔離開可收集二氧化碳,選項正確;
D、制CaCl2·6H2O,應采用降溫結(jié)晶,不是蒸發(fā)結(jié)晶,選項錯誤。
故選D。
5.(2023·江蘇連云港·統(tǒng)考中考真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并進行如下實驗;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步驟①中紙花由紫色變成紅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
B.步驟②中若用溶液代替水,紙花顏色也無明顯變化
C.步驟②、④可證明氣體能使干燥的紙花變成紅色
D.上述實驗可證明與水反應生成酸
【答案】D
【解析】A、稀硫酸顯酸性,能使石蕊變紅,步驟①中紙花由紫色變成紅色的原因是稀硫酸中含有H+,故A錯誤;
B、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能使石蕊變藍,故B錯誤;
C、步驟②說明水不能使石蕊變紅,步驟③說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紙花變成紅色,故C錯誤;
D、步驟②說明水不能使石蕊變紅,步驟③說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紙花變成紅色,步驟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一種酸,酸使石蕊變紅,所以上述實驗可證明CO2與水反應生成酸,故D正確。
故選D。
6.(2023·江蘇宿遷·統(tǒng)考二模)草酸鈣(CaC2O4)受熱分解的產(chǎn)物中可能含有CaCO3、CaO、CO或CO2,也可幾種都有。用如圖裝置研究產(chǎn)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實驗時,先加熱CaC2O4,后加熱Fe2O3
B.裝置②中紅色固體變黑,說明分解產(chǎn)物中有CO
C.裝置③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分解產(chǎn)物中有CO2
D.冷卻后,取裝置①中少量殘留固體加入水,放熱,證明有CaO生成
【答案】C
【解析】A、CaC2O4受熱分解產(chǎn)物可能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與空氣混合受熱易發(fā)生爆炸,所以先加熱CaC2O4,利用產(chǎn)物排凈裝置內(nèi)的空氣,后加熱Fe2O3,故A正確;
B、CaC2O4中含有碳元素,加熱后能夠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能夠與氧化鐵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所以裝置②中黑色固體變紅,說明分解產(chǎn)物中有CO,故B正確;
C、CaC2O4分解的產(chǎn)物中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夠與氧化鐵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裝置③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不能說明分解產(chǎn)物中有CO2,故C錯誤;
D、CaC2O4中含有鈣元素,冷卻后,取裝置①中少量殘留固體加入水,無氣泡,放熱,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放出大量的熱,證明有CaO生成,故D正確。
故選C。
7.(2023·江蘇·統(tǒng)考二模)圖是碳元素的“價類二維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a(chǎn)點對應的物質(zhì)可能是CH4
B.《抱樸子》中描述一種物質(zhì):“可以刻玉,雖鐵椎擊之亦不能傷”,該物質(zhì)化學式對應b點
C.c點對應的物質(zhì)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D.e點對應的一種物質(zhì)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答案】C
【解析】A、由圖可知,A點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對應的物質(zhì)可能為CH4,故選項說法正確;
B、根據(jù)描述該物質(zhì):“可以刻玉,雖鐵椎擊之亦不能傷”,可推斷該物質(zhì)應是金剛石,金剛石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質(zhì),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單質(zhì)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0,則該物質(zhì)化學式對應b點,故選項說法正確;
C、由圖可知,c點是一種氧化物,其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則為CO,但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選項說法不正確;
D、由圖可知,e點是一種酸,其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則為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C。
8.(2023·江蘇鎮(zhèn)江·校聯(lián)考一模)《化學教育》報道了如圖所示的“氧化銅還原實驗”一體化裝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若用酒精燈加熱CuO部位,無明顯現(xiàn)象,證明CO2不能還原CuO
B.先用酒精燈加熱炭粉再加熱CuO,黑色固體變?yōu)榧t色,證明炭粉還原CuO
C.加熱炭粉過程中發(fā)生反應:
D.反應后裝置中氣體的質(zhì)量增加
【答案】B
【解析】A、用酒精燈加熱氧化銅部位,無明顯現(xiàn)象,說明二氧化碳和氧化銅不反應,二氧化碳不能還原氧化銅, A 正確;
B、先用酒精燈加熱炭粉再加熱氧化銅,黑色氧化銅變?yōu)榧t色,是因為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溫下反應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證明是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 B 錯誤;
C、加熱炭粉過程中,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 正確;
D、反應中還原氧化銅還要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反應后裝置中氣體的質(zhì)量增加,D 正確。
故選B。
9.(2023·江蘇南通·三模)某小組以圖1裝置用CO還原CuO制取Cu,不同溫度下反應4小時后固體物質(zhì)的XRD圖如圖2所示(XRD圖譜可用于判斷某固體物質(zhì)是否存在,不同固體出現(xiàn)的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400℃時固體產(chǎn)物只有Cu
B.實驗中,隨著溫度的升高,CuO先全部轉(zhuǎn)化為Cu2O,再轉(zhuǎn)化為Cu
C.取32gCuO放在圖1管中,在一定溫度下全部轉(zhuǎn)化為Cu時,消耗CO的質(zhì)量大于11.2g
D.取32gCuO放在圖1管中,在一定溫度下實驗,最終得到固體產(chǎn)物Cu和Cu2O的質(zhì)量的為27.2g,則生成的CO2質(zhì)量為14.2g
【答案】C
【解析】A、根據(jù)圖示可知,400℃時,固體中含有CuO、Cu2O和Cu,錯誤;
B、根據(jù)圖示可知,實驗中,隨著溫度的升高,CuO先轉(zhuǎn)化為Cu2O和Cu,Cu2O再轉(zhuǎn)化為Cu,錯誤;
C、設:與32gCuO完全反應需CO的質(zhì)量為x。
x=11.2g。
該實驗為防止爆炸,反應前先入CO排盡空氣,反應結(jié)束后為防止氧化,通CO直至冷卻,取32gCuO放在圖1管中,在一定溫度下全部轉(zhuǎn)化為Cu時,消耗CO的質(zhì)量大于11.2g,正確;
D、設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質(zhì)量為y。
y=13.2g。錯誤。
故選C。
10.(2023·江蘇連云港·統(tǒng)考中考真題)在三頸燒瓶中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然后將三頸燒瓶與盛有鹽酸、溶液的注射器和壓強傳感器密封連接(如圖1)。檢驗氣密性后,在時快速注入一種溶液,時快速注入第二種溶液,測得瓶內(nèi)壓強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時注入的溶液是鹽酸
B.前壓強減小對應的反應示意圖如圖3所示
C.期間壓強不變且大于0可證明收集的氣體不純
D.后壓強增大的原因是溶液與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
【答案】C
【解析】A、t0 時快速注入一種溶液后,壓強減小,所以注入的溶液應該是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導致壓強減小,故A錯誤;
B、由A分析可知,t1前壓強減小對應的反應是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圖3中的生成物中還缺少水分子,故B錯誤;
C、t1~t2 期間壓強不變且大于0,說明還存在其他不與氫氧化鈉反應的氣體,則可證明收集的CO2氣體不純,故C正確;
D、由B分析可知,t2時溶液的溶質(zhì)為碳酸鈉,t2后壓強增大的原因是碳酸鈉溶液與鹽酸發(fā)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D錯誤。
故選C。
11.(2023·江蘇淮安·校考模擬預測)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氣候異常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
(1)“碳達峰”與“碳中和”中的“碳”實際指的是空氣中的 氣體。
(2)造成溫室效應加劇的主要原因是 、石油和天然氣的過度使用,產(chǎn)生了過多的二氧化碳氣體。
(3)植樹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其原理是利用綠色植物的 作用,以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
(4)生活中,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有助于完成目標。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填字母)。
A.不用電器及時關閉電源B.外出多步行或騎自行車C.紙質(zhì)垃圾焚燒處理
【答案】(1)二氧化碳/CO2
(2)煤
(3)光合
(4)AB
【解析】(1)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過量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碳達峰”與“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質(zhì)是二氧化碳;
(2)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會產(chǎn)生了過多的二氧化碳氣體,導致溫室效應加劇。
(3)植樹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其原理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減少溫室氣體;
(4)A、不用電器時及時關閉電源,可以節(jié)約能源,減少污染,符合題意;
B、外出時多步行或騎自行車,減少私家車使用,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題意;
C、產(chǎn)生紙質(zhì)垃圾時焚燒處理,會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不符合題意。
故選AB。
12.(2023·江蘇淮安·校考二模)某小組利用如圖裝置制備CO2,并模擬自然界中CO2循環(huán)。請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D中儀器①的名稱是 。
(2)實驗室用稀鹽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為制得CO2的水溶液,CO2應從裝置C的 (填“m”或“n”)端通入。
(4)將CO2的水溶液轉(zhuǎn)移至燒杯,并組裝裝置如圖D所示,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觀察到有氣泡產(chǎn)生,該氣體是 。其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
【答案】(1)燒杯
(2)
(3)m
(4) 氧氣/O2
【解析】(1)裝置D中儀器①敞口且呈圓筒形狀,為燒杯。
(2)稀鹽酸與石灰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鈣和水,反應方程式為。
(3)要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需使二氧化碳與水充分接觸,則二氧化碳應該從長管通入,即CO2應從裝置C的m端通入。
(4)將CO2的水溶液與新鮮的綠色水草放在陽光下,綠色水草會發(fā)生光合作用,生成氧氣,即氣泡為氧氣;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13.(2023·江蘇蘇州·統(tǒng)考三模)實驗室用如圖1所示裝置制取CO2氣體,并進行相關實驗研究。
實驗開始時,向錐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稀鹽酸,通過pH傳感器測定裝置A和C中溶液pH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已知:C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
(1)儀器a的名稱是 .
(2)錐形瓶內(nèi)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裝置B的作用為 .
(4)t1時,錐形瓶中石灰石有剩余,無氣泡產(chǎn)生。依據(jù)如圖2判斷,t2時錐形瓶廢液中所含溶質(zhì)為 .
(5)t1后,顯示器乙呈現(xiàn)的pH曲線幾乎無變化,其原因是 。
【答案】(1)分液漏斗
(2)
(3)除去氯化氫氣體,防止影響裝置C中pH測定
(4)CaCl2、HCl
(5)二氧化碳的溶解已經(jīng)達到飽和
【解析】(1)儀器a的名稱是分液漏斗;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錐形瓶內(nèi)發(fā)生的反應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鹽酸具有揮發(fā)性,因此制取的CO2中混有HCl氣體,飽和碳酸氫鈉作用是除去氯化氫氣體,防止影響裝置C中pH測定;
(4)由圖2可知,t2時顯示器甲的pH<7,顯酸性,說明鹽酸過量,錐形瓶廢液中所含溶質(zhì)為CaCl2和HCl;
(5)t1后,顯示器乙呈現(xiàn)的pH曲線幾乎無變化,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達到飽和,就不會再溶于水,因此形成溶液的pH不再變化。
14.(2023·江蘇常州·統(tǒng)考二模)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性質(zhì)實驗是初三化學學生基礎實驗的內(nèi)容之一。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用一組注射器對該實驗進行了重新設計。
實驗一:制取二氧化碳。
(1)實驗前拉動注射器的活塞抽取部分空氣后連接醫(yī)用二通閥,旋緊二通閥旋鈕,向下推動注射器活塞,活塞可以被推動一部分,松手后 (填現(xiàn)象),說明氣密性良好。
(2)寫出步驟③抽取稀鹽酸后發(fā)生的反應方程式 。
實驗二:二氧化碳的檢驗與吸收。
(3)按如上步驟進行實驗,通過對比②中 現(xiàn)象,即能得出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能力比石灰水更強。
(4)寫出②中左側(cè)注射器內(nèi)發(fā)生反應的方程式 。
(5)你認為該興趣小組的改進裝置有何優(yōu)點 (答一點即可)。
【答案】(1)活塞彈回原位
(2)
(3)注射器B活塞上移的距離大于注射器A
(4)
(5)用量少,節(jié)約藥品
【解析】(1)向下推動注射器活塞,活塞可以被推動一部分,松手后活塞彈回原位,說明氣密性良好,因為若裝置漏氣,裝置內(nèi)外壓強差變小,活塞彈性會減??;
(2)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氣體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
(3)注射器B活塞上移的距離大于注射器A,即裝置B中反應后壓強更小,即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能說明氫氧化鈉溶液吸收CO2的能力比石灰水更強;
(4)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5)該實驗所用的藥品量較少,可以節(jié)約藥品。
15.(2023·江蘇泰州·??既#┱莆諏嶒炇抑迫怏w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化學學習的必備能力。下面是某校老師設計的二氧化碳的制備和性質(zhì)驗證實驗,請思考并回答問題。
【實驗裝置與藥品】
①實驗裝置
如圖1所示,實驗裝置主要用到注射器、長柄V型管、鐵架臺、導管、糖果盒、托盤(糖盒蓋子)、礦泉水瓶底、毛細滴管、酒精燈、吹風機、三通閥、棉花團等。
②實驗藥品
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藍色石蕊試紙、氯化鋇溶液、無水氯化鈣、蒸餾水、大理石塊(置于底部戳有孔的糖果盒內(nèi))、混有氯化銨溶液的稀硫酸(放入礦泉水瓶底)等。
【實驗步驟】
(1)連接裝置:在裝置中裝入所需藥品前須要 ,然后按圖2連接儀器。
(2)制取氣體:將糖果盒放入礦泉水瓶底,大理石塊和稀硫酸接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寫出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為使得二氧化碳持續(xù)放出,可在稀硫酸中加入氯化銨溶液,試根據(jù)所學知識說出稀硫酸中加入氯化銨溶液的作用 。
(3)觀察現(xiàn)象:
①裝置中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成紅色,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不變色,該現(xiàn)象說明 。.球泡中“棉花團包裹的無水氯化鈣”的作用是 。
②凹槽處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停止制備:將糖果盒上提放在托盤上,使石灰石與稀硫酸固液分離,反應停止。
(4)探究產(chǎn)物:
①將吹風機對準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開啟熱風,一段時間后觀察到 ;
②將氯化鋇溶液注入反應后的溶液中,可以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實驗室若用上述裝置制取并收集2瓶(集氣瓶容積250mL)二氧化碳(ρ=1.977g/L),試通過計算確定至少需要9.8%的稀硫酸的質(zhì)量(計算結(jié)果保留1位小數(shù),寫出解題過程) 。
【答案】(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CaCO3+H2SO4=CaSO4+H2O+CO2↑ 增大微溶的CaSO4的溶解度,使其不再阻止反應的進行,使碳酸鈣和硫酸充分接觸
(3)CO2和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zhì) 干燥氣體 Ca(OH)2+CO2=CaCO3↓+H2O
(4)試紙由紅色變成藍色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BaCl2+Na2CO3=BaCO3↓+2NaCl
(5)解:CO2的質(zhì)量=250mL×2×1.977g/1000mL≈1.0g
設:參加反應的H2SO4的質(zhì)量為x
x≈2.2g
則稀硫酸的質(zhì)量為:
答:至少需要9.8%的稀硫酸的質(zhì)量為22.4g。
【解析】(1)根據(jù)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為了防止由于更換儀器造成藥品損失,制取氣體時,在裝入藥品前須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大理石塊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和稀硫酸接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硫酸鈣和水,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H2SO4=CaSO4+H2O+CO2↑;
碳酸鈣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會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進行,所以為使反應繼續(xù)進行,使得二氧化碳持續(xù)放出,可在稀硫酸中加入氯化銨溶液,加入氯化銨溶液的作用是增加微溶的硫酸鈣的溶解度,不再阻止反應的進行,使碳酸鈣和硫酸充分接觸,即可使二氧化碳持續(xù)放出;
(3)①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zhì),酸性物質(zhì)能夠使藍色的石蕊試紙變紅色,所以當觀察到裝置中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變成紅色,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不變色,通過對比該現(xiàn)象說明CO2和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zhì),酸性物質(zhì)能夠使藍色的石蕊試紙變紅色;
球泡中“棉花團包裹的無水氯化鈣”的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氣體;
②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①碳酸不穩(wěn)定,受熱易分解,所以將吹風機對準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開啟熱風,一段時間后觀察到試紙由紅色變成藍色;
②由裝置圖可知,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將氯化鋇溶液注入反應后的溶液中,氯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故可以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產(chǎn)生白色沉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Cl2+Na2CO3=BaCO3↓+2NaCl;
(5)見答案。
16.(2023·江蘇揚州·??既#┲袊鴮⒘帯疤寂欧拧庇?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
(1)降低“碳排放”有利于實現(xiàn)“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填字母)。
a. 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b. 植樹造林,增大植被面積
c. 采用節(jié)能技術
d. 利用太陽能、風能
(2)“碳中和”目的是使碳排放與碳吸收達平衡,最終實現(xiàn)零碳排放。結(jié)合如圖1,提出一種可行的碳吸收方式: 。
(3)“碳捕獲”并封存被認為是目前減緩全球變暖最經(jīng)濟可行的方式。小張同學利用化學知識,設計了一個簡易CO2捕捉器,其捕捉CO2的流程如圖2所示。
①此方法中采用“噴霧”的優(yōu)點是 。
②流程中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為丁,請寫出丁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③該流程雖然簡單,但從節(jié)能減排的角度看,存在的不足是 ,這將是小張同學以后運用化學知識需改進的地方。
(4)“碳”的轉(zhuǎn)化與利用
【轉(zhuǎn)化Ⅰ】以CO2為碳源,與H2經(jīng)催化可轉(zhuǎn)化為高附加值的有機物,此方法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中國化學家使用特殊催化劑實現(xiàn)了CO2和H2轉(zhuǎn)化為A或B等有機物和水,原理如圖3所示:
① B的化學式是 。
②根據(jù)催化劑的特性可知,催化劑在該反應前后的質(zhì)量和 不變。
③理論上講,當原料氣中碳、氫元素質(zhì)量比為 ,最終產(chǎn)物是A。
【轉(zhuǎn)化Ⅱ】2020年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團隊開發(fā)出了鎳基雙金屬催化劑,用來將二氧化碳和甲烷兩種溫室氣體在一定條件下進行重整得到兩種氣體燃料。反應過程如圖4所示,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反應一段時間后該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降低的原因是 。
【答案】(1)bcd
(2)植樹造林
(3)增大氣體與液體的接觸面積,使反應快速充分 CaO+H2O=Ca(OH)2 碳酸鈣高溫煅燒,耗能較多/碳酸鈣高溫煅燒又釋放出了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4)C6H6 化學性質(zhì) 24:13 (僅寫催化劑也可) 反應過程中有C覆蓋在催化劑表面,阻礙了反應的進行
【解析】(1)a、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不是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故a不符合題意;
b、 植樹造林,增大植被面積可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b符合題意;
c、采用節(jié)能技術有利于實現(xiàn)“碳中和”,故c符合題意;
d、利用太陽能、風能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符合題意。
故選:bcd。
(2)由圖1可以看出,樹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故可行的碳吸收方式可以為植樹造林。
(3)①、采用“噴霧”的優(yōu)點是增大氣體與液體的接觸面積,使反應快速充分;
②、由圖2可知,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故圖2中的固體為碳酸鈣,碳酸鈣高溫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故丁為氧化鈣,氧化鈣與水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鈣,故方程式為CaO+H2O=Ca(OH)2;
③、從節(jié)能減排的角度看,該流程存在的不足是碳酸鈣高溫煅燒,耗能較多或碳酸鈣高溫煅燒又釋放出了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4)轉(zhuǎn)化Ⅰ
①、由微觀示意圖可以看出,B分子由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構(gòu)成的,故化學式為C6H6;
②、催化劑的特點為一變二不變,改變的是化學反應速率,不變的是質(zhì)量和化學性質(zhì),故催化劑在該反應前后的質(zhì)量和化學性質(zhì)不變;
③、由微觀示意圖可以看出,A分子由4個碳原子和10個氫原子構(gòu)成,故A的化學式為C4H10, 中國化學家使用特殊催化劑實現(xiàn)了CO2和H2轉(zhuǎn)化為A或B等有機物和水,故方程式為4CO2+13H2C4H10+8H2O,故當原料氣中碳、氫元素質(zhì)量比為(12×4):(13×2)=24:13。
轉(zhuǎn)化Ⅱ
由圖4可知,反應為甲烷先分解生成氫氣和碳,碳再和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故總反應反應物為甲烷和二氧化碳,生成物為氫氣和一氧化碳,故方程式為
CO2+CH42CO+2H2(僅寫催化劑也可);
反應一段時間后該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降低的原因是反應過程中有C覆蓋在催化劑表面,阻礙了反應的進行。
17.(2023·江蘇泰州·統(tǒng)考二模)對人類有著重大影響,同學們對的制取及相關知識進行如下探究。
(1)配制10%的稀鹽酸
①計算:市售濃鹽酸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通常為37%。配制185g10%的稀鹽酸,需要37%的濃鹽酸質(zhì)量為 。
②配制:用量筒取濃鹽酸時,仰視讀數(shù)會導致所配制的稀鹽酸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選填“偏大”或“偏小”或“不變”)。量取所需濃鹽酸和水于燒杯中,用 (填儀器名稱)攪拌,充分混合。
(2)的實驗室制?。晒┻x擇的部分裝置如圖)
①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 ,上述裝置中能起到“隨開隨用,隨關隨?!毙Ч氖? (填字母)。
②若用E裝置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氫氣體,則E中盛放的試劑為 。若用F裝置收集二氧化碳,驗滿的方法是 。
(3)的性質(zhì)探究:實驗結(jié)束清洗儀器,某同學發(fā)現(xiàn)“試管中變渾濁的石灰水又澄清了”這一現(xiàn)象。
【查閱資料】
a.二氧化碳與水、碳酸鈣能通過化合反應生成碳酸氫鈣,碳酸氫鈣可溶于水。
b.電導率傳感器用于測量溶液的導電性強弱,相同溫度下同種溶液離子濃度越大,電導率越大。
【實驗驗證】該同學將制得的二氧化碳持續(xù)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用電導率傳感器采集數(shù)據(jù),如上圖所示。
【分析推理】
①實驗中0~10s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溶液的電導率降低;10s后渾濁的液體又逐漸變澄清,溶液的電導率上升是因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②與原澄清石灰水相比,15s后的溶液中,濃度降低的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
【答案】(1)50g 偏大 玻璃棒
(2) A 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或硝酸銀溶液) 將燃著的木條放在n導管口,若木條熄滅,則二氧化碳已收滿
(3) 和
【解析】(1)①設配制185g10%的稀鹽酸,需要37%的濃鹽酸質(zhì)量為,由于稀釋前后溶質(zhì)質(zhì)量不變,則37%=185g 10%,=50g,需要37%的濃鹽酸質(zhì)量為50g;
②量取濃鹽酸時仰視讀數(shù),讀數(shù)偏小,量取的濃鹽酸偏多,溶質(zhì)偏多。所以配置的稀鹽酸溶質(zhì)量分數(shù)偏大,故答案為:偏大;稱量所需濃鹽酸和水于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充分混合。
(2)①實驗室用大理石中的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來制取二氧化碳,反應方程式是;A裝置中,關閉活塞,生成的氣體不能排出試管內(nèi)壓強變大,液體被壓入長頸漏斗,固體和液體分離,反應停止,打開活塞,氣體排出,試管內(nèi)壓強變小,液體流入試管內(nèi),固體和液體接觸,反應開始,能起到隨開隨用,隨關隨停的效果;
②二氧化碳與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均不發(fā)生反應,但是氯化氫氣體可以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氯化氫氣體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均可以除去氯化氫氣體;因為二氧化碳比氧氣的密度大,故應該從m導管通入開始收集,如二氧化碳收集滿后,將燃著的木條放在n導管口,木條會熄滅。
(3)①實驗中0~10s,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溶液中的離子濃度減小,導電率變小;10s后碳酸鈣與二氧化碳、水能通過化合反應生成碳酸氫鈣,碳酸氫鈣可溶于水,渾濁的液體又逐漸變澄清,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增大,溶液的電導率上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
②15s后的溶液中的離子是鈣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與原澄清石灰水相比,OH-降低,且由于二氧化碳參加反應,則15s后的溶液的質(zhì)量大于原澄清石灰水的質(zhì)量,鈣離子的質(zhì)量不變,所以鈣離子的濃度降低,鈣離子符號為Ca2+。
18.(2023·江蘇淮安·統(tǒng)考三模)銅及其化合物的冶煉與人類生活、社會發(fā)展有密切聯(lián)系。
(1)分別在H2與CO氣氛下,還原氧化銅樣品。對反應后的樣品進行X射線衍射,得到的XRD圖譜(圖譜中的峰值可以表征某物種的存在)結(jié)果如圖1所示。
結(jié)合圖像說明, (選填“能“或“不能”)采用熱還原的方法直接制得純凈的Cu2O產(chǎn)品,原因是 。
(2)在實驗室選擇如圖2裝置探究木炭和氧化銅反應的最佳質(zhì)量比。
【查閱資料】
Ⅰ.木炭能在較高溫度環(huán)境中將氧化銅中的氧元素奪去,生成單質(zhì)銅
Ⅱ.酒精燈防風罩能將酒精燈火焰溫度提升至600~800°C
Ⅲ.銅的熔點為1083*C
【裝置分析】
①該實驗并未采用略向下傾斜試管的加熱方法,原因可能是 。
A.使火焰更好包裹住藥品部位,提高反應溫度
B.防止生成的氣體沖散藥品,降低實驗成功率
C.過程中會生成液態(tài)的銅,且防止石灰水倒吸
【實驗過程】
實驗:取0.1g木炭粉與一定量的氧化銅粉末按下表所示比例充分混合,在粉末堆中插入一塊灼燒過的銅片,進行實驗。
②從表中可知,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最佳質(zhì)量比是 。
③無需再進行木炭粉與氧化銅粉末質(zhì)量比為1:14的實驗,原因是 。
④取出銅片觀察,發(fā)現(xiàn)埋入粉末的部分變紅,有金屬光澤,上方銅片也變?yōu)榱良t色,右側(cè)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推測反應中產(chǎn)生的氣體一定有 。
⑤試管底部的亮紅色固體呈“海綿狀”,如圖-3所示,結(jié)合以上信息,實驗得到“海綿銅”而非塊狀銅的原因是 。
⑥某同學取8.0gCuO固體粉末與一定量木炭以最佳質(zhì)量比混合,若CuO完全轉(zhuǎn)化為Cu,理論上預計能得到Cu的質(zhì)量為(寫出計算過程) 。
【答案】(1)不能 兩種方法得到的Cu2O中都有Cu、CuO
(2)A 1:12 質(zhì)量比為1:13時,CuO就已經(jīng)過量 二氧化碳/CO2 碳與氧化銅充分混合,碳被消耗,而酒精燈防風罩能將酒精燈火焰溫度提高為600~800℃,沒有達到銅的熔點1083℃,生成的銅不會融化 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變化前后元素的質(zhì)量不變,生成的銅的質(zhì)量等于氧化銅中銅的質(zhì)量,
則生成銅的質(zhì)量為:。
【解析】(1)由圖可知,氫氣和一氧化碳不同溫度下還原氧化銅,在有氧化亞銅產(chǎn)生的溫度時同時存在氧化銅、銅為混合物,得到不是純凈的氧化亞銅,所以不能采用熱還原的方法直接制得純凈的Cu2O產(chǎn)品;
(2)①該實驗并未采用略向下傾斜試管的加熱方法,
A、根據(jù)題干信息,木炭能在較高溫度環(huán)境中將氧化銅中的氧元素奪去,生成單質(zhì)銅,酒精燈防風罩能將酒精燈火焰溫度提升至600~800°C,并未采用略向下傾斜試管的加熱方法,原因可能是使火焰更好包裹住藥品部位,提高反應溫度,正確;
B、隨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但并不能沖散藥品,錯誤;
C、根據(jù)“酒精燈防風罩能將酒精燈火焰溫度提升至 600~800℃”,“銅的熔點為 1083℃”可知反應并不會生成液體銅,錯誤;
故選:A;
②從表中可知,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最佳質(zhì)量比是1:12,該反應條件下充分反應后試管底部固體的顏色為:紅色固體有金屬光澤且無黑色物質(zhì),說明生成了純銅;
③無需再進行木炭粉與氧化銅粉末質(zhì)量比為1:14的實驗,原因是木炭粉與氧化銅的質(zhì)量比為1:13時,紅色粉末中已經(jīng)又開始混有少量黑色物質(zhì),說明氧化銅已經(jīng)過量,無需做木炭粉與氧化銅質(zhì)量比為1:14的實驗;
④取出銅片觀察,發(fā)現(xiàn)埋入粉末的部分變紅,有金屬光澤,上方銅片也變?yōu)榱良t色,右側(cè)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推測反應中產(chǎn)生的氣體一定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⑤試管底部的亮紅色固體呈“海綿狀”,實驗得到“海綿銅”而非塊狀銅的原因是碳與氧化銅充分混合,碳被消耗而酒精燈防風罩能將酒精燈火焰溫度提高為600~800℃,沒有達到銅的熔點1083℃,生成的銅不會融化;
⑥見答案。
19.(2023·江蘇南京·統(tǒng)考二模)我國承諾在2030年實現(xiàn)“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xiàn)“碳中和”,體現(xiàn)了中國對解決氣候問題的大國擔當。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對二氧化碳的制備、吸收和釋放作了以下探究。
【二氧化碳的制備】
(1)裝置H可用于實驗室制CO2,此裝置在操作上的優(yōu)點是可控制加入液體速率,得到平穩(wěn)氣流。在裝置A—G中選擇 (填字母序號)可組裝成與裝置H具有相同優(yōu)點的裝置(組裝一套即可)。
(2)用足量的大理石與10%的稀鹽酸制取4.4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該稀鹽酸的質(zhì)量是多少?(在答題紙上寫出計算過程)
【二氧化碳的吸收】
學習小組的同學用圖1裝置探究水、飽和石灰水(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0.165%)、0.165%的氫氯化鈉稀溶液,40%的氫氧化鈉濃溶液對250mLCO2的吸收情況。在4個各盛有250mLCO2氣體的燒瓶上連接壓強傳感器,待瓶內(nèi)氣壓平穩(wěn)后分別迅速注入60mL上述四種不同液體,記錄數(shù)據(jù)如表。(稀溶液的密度近似為1g/cm3)
(3)四種液體中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
(4)注入飽和石灰水的燒瓶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5)在實驗室里,檢驗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常用較濃的氫氧化鈉溶液,理由是 。
【二氧化碳的釋放】
學習小組的同學通過圖2裝置,在溫度為20℃,壓強為101kPa下,模擬了二氧化碳被吸收和釋放的過程,用壓強傳感器測得裝置內(nèi)壓強的變化如圖3。
具體操作如下:
i.在三頸瓶內(nèi)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將盛有足量氫氧化鈉溶液的注射器和盛有足量稀鹽酸的注射器固定在三頸瓶上,并安裝壓強傳感器。
ii.關閉彈簧夾2,打開彈簧夾1,將氫氧化鈉溶液全部注入三頸瓶中,充分反應直至壓強不再改變?yōu)橹埂?br>iii.關閉彈簧夾1,打開彈簧夾2,將稀鹽酸全部快速壓進三頸瓶中,再關閉彈簧夾2,充分反應直至壓強不再改變。
iv.打開兩個彈簧夾,將兩個注射器的活塞都拉回原位,再關閉兩個彈簧夾,繼續(xù)測量壓強變化。
(6)寫出⑤—⑥段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任寫一個)。
(7)⑥—⑦段壓強大于起始值的可能原因是 。
(8)最終裝置內(nèi)壓強低于起始值的可能原因 (填字母序號)。
A.裝置漏氣B.水吸收了部分CO2C.部分CO2與氫氧化鈉反應
【答案】(1)ADEF或BDG
(2)73g
解:設至少需要稀鹽酸的質(zhì)量為x
x=73g
答:至少需要稀鹽酸的質(zhì)量為73g。
(3)40%的氫氧化鈉濃溶液
(4)
(5)①澄清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的現(xiàn)象不同;②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鈣的溶解性不同;③濃氫氧化鈉溶液、稀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同
(6)
(7)加入的稀鹽酸等液體占據(jù)了一定的體積
(8)B
【解析】(1)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應速率,選擇裝置ADEF組合和BDG組合都可以得到平穩(wěn)的氣流;
(2)見答案;
(3)由圖表可知,40%的氫氧化鈉濃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后瓶內(nèi)壓強最小,說明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故四種液體中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40%的氧氧化鈉濃溶液;
(4)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化學方程式:
(5)檢驗二氧化碳,選用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現(xiàn)象明顯,吸收二氧化碳,選用較濃的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較強;
(6)由圖三可知,步驟ii,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二氧化碳被消耗壓強減小,步驟iii,鹽酸與步驟ii中生成的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鈉和水,壓強增大,化學方程式:;
(7)經(jīng)過步驟ii和步驟iii,瓶內(nèi)除了二氧化碳外,還有加入鹽酸和產(chǎn)生氯化鈉等其他物質(zhì)在瓶內(nèi),占據(jù)了瓶內(nèi)的體積,導致⑥—⑦段壓強大于起始值;
(8)A、由④—⑤段可知壓強保持不變,說明氣密性良好,錯誤;
B、最后溶液中的水可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二氧化碳減少,導致最終裝置內(nèi)壓強低于起始值,正確;
C、有圖3可知,鹽酸與氫氧化鈉在④—⑤段發(fā)生反應,無氣體產(chǎn)生,壓強保持不變,⑤之后氫氧化鈉全部被消耗,故最后無氫氧化鈉,錯誤。
故選B。
步驟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①
第一朵紙花上噴上稀硫酸
紙花由紫色變成紅色
②
第二朵紙花噴上水
紙花顏色無明顯變化
③
第三朵紙花直接放入盛滿的集氣瓶中
紙花顏色無明顯變化
④
第四朵紙花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滿的集氣瓶中
紙花由紫色變成紅色
序號
木炭粉與氧化銅粉末混合質(zhì)量比
充分反應后試管底部固體的顏色
1
1:9
紅色固體有金屬光澤
混有少量黑色物質(zhì)
2
1: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質(zhì)
3
1:11
混有極少量黑色物質(zhì)
4
1:12
無黑色物質(zhì)
5
1:13
混有少量黑色物質(zhì)
液體
反應前壓強(kPa)
反應后壓強(kPa)
水
102.45
98.5
0.165%的飽和石灰水
101.66
90.13
0.165%的氫氧化鈉稀溶液
102.24
90.08
40%的氧氧化鈉濃溶液
102.85
4.87
這是一份(全國通用)2024年中考化學【熱點·重點·難點】專練重難點02 碳和碳氧化物-專題訓練.zip,文件包含重難點02碳和碳氧化物原卷版docx、重難點02碳和碳氧化物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全國通用)2024年中考化學【熱點·重點·難點】專練重難點01 空氣和氧氣-專題訓練.zip,文件包含重難點01空氣和氧氣原卷版docx、重難點01空氣和氧氣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重難點02 碳和碳的氧化物-2023年中考化學【熱點?重點?難點】專練(全國通用),文件包含重難點02碳和碳的氧化物-2023年中考化學熱點?重點?難點專練原卷版docx、重難點02碳和碳的氧化物-2023年中考化學熱點?重點?難點專練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5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