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竹里館教學設計
展開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竹里館教學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過程,合作探究,學后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課題:竹里館
教學目標
1、積累關于王維的文學常識。
2、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3、學習詩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
4、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默寫詩歌。
教學重難點
學習詩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
課前準備
學生提前預習字詞
制作PPT,整理文體知識
課外知識補充
教學內容與方法指導
行為提示
一、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有了解過王維的詩句嗎?誰來講一講,并談談詩句所表達的情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他的詩,如沐春風,如聽風鳴;
王維的詩歌就是如此,讓人欲罷不能,讓我們走近《竹里館》,欣賞王維的最孤獨的詩吧!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寫作背景
《竹里館》收錄于《王右丞集箋注》,為《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當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币蚨3*氉宰谟纳畹闹窳种校瑥椫徘僖允慵拍那閼?。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tài)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識詞辨字
知識補充:
王維詩歌的特點:第一,山水田園詩,意境高遠,清淡寧靜。第二,邊塞詩,明朗清麗,豪邁雄渾。第三,贈送友人的詩,婉轉含蓄,深沉真摯。王維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音畫,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因篤誠奉佛,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
他人對王維的評價
徐鈞:凝碧池頭聽樂時,不能身死但能悲。輞川他日成名勝,藉得朝天一首詩。
辛文房:維詩入妙品上上,畫思亦然。至山水平遠,云勢石色,皆天機所到,非學而能。
蘇軾: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蔡絳《蔡百衲詩評》:王摩詰詩,渾厚一段,覆蓋古今。但如久隱山林之人,徒成曠淡。
歷史評價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
整體感知
1.節(jié)奏劃分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2.詞語解釋
⑴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嘯(xià):嘬口發(fā)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⑹長嘯:撮口而呼,這里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fā)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3.全文分析
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沒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只有明月相伴靜靜照耀。
此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閑情偶寄。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像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
三、合作探究
1.詩人通過對幽篁、深林、明月的景物描寫和人物獨坐、彈琴、長嘯的活動描寫,構建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表現了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趣?
2.詩中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詩中描述了詩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著安寧與自在的生活,時而獨坐冥想,時而彈彈琴,時而長嘯,無人來擾,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現出如詩如畫的美景,表現了詩人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構建了一幅空靈澄明,清新幽靜的月夜幽林圖,來表達詩人寧靜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和獨處時的悠然閑適的高雅情趣。
3.請簡要分析“竹”這一藝術形象在詩中的作用。
詩中的竹與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靜謐的氛圍,烘托詩中撫琴者特立獨行、自在放曠的形象,表現詩人醉心美好自然、厭惡紛雜俗世的志趣。
4.(1)詩歌表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能體現詩人這種思想感情的詞語有哪些?
4.(2)"獨” 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或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達對獨立人格的追求。說說"獨”字好在哪里?
4.(1)本詩描繪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靜,刻畫了一一個孤高自許、高潔脫俗的隱者形象,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愉悅的心情。
獨坐、彈琴、長嘯。
4.(2)“獨” 是“獨自”的意思,詩人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里,時而彈琴,時而長嘯,這系列高雅的動作,表現詩人的孤高自許、高潔脫俗,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愉悅的心情。
四、學后反思
課后作業(yè)
積累關于王維的文學常識。
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學習詩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默寫詩歌。
相關教案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竹里館教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賞析詩歌,文思遷移,課堂小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竹里館表格教案及反思,共5頁。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竹里館教學設計,共6頁。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