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粒子1可能為中子
B.粒子2可能為電子
C.若增大磁感應(yīng)強度,粒子1可能打在探測器上的Q點
D.若增大粒子入射速度,粒子2可能打在探測器上的Q點
解析 由于粒子1在磁場中沿直線運動,則粒子1不帶電,因此粒子1可能為中子,A正確;粒子2在磁場中向上偏轉(zhuǎn),由左手定則可知,粒子2一定帶正電,B錯誤;由于粒子1不帶電,在磁場中不發(fā)生偏轉(zhuǎn),增大磁感應(yīng)強度,粒子1仍打在M點,C錯誤;由qvB=mv2R得R=mvqB,若增大粒子的入射速度,則粒子2在磁場中的軌跡半徑增大,粒子2可能打在探測器上的Q點,D正確.
2.[帶電粒子在有界磁場中的運動/2021海南/多選]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的第一象限內(nèi),存在垂直紙面向外的勻強磁場,磁感應(yīng)強度大小為B.大量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相同粒子從y軸上的P(0,3L)點以相同的速率在紙面內(nèi)沿不同方向先后射入磁場,設(shè)入射速度方向與y軸正方向的夾角為α(0°≤α≤180°).當α=150°時,粒子垂直x軸離開磁場.不計粒子的重力.則( ACD )
A.粒子一定帶正電
B.當α=45°時,粒子也垂直x軸離開磁場
C.粒子入射速率為23qBLm
D.粒子離開磁場的位置到O點的最大距離為35L
解析 由于粒子垂直x軸離開磁場,故粒子向下偏轉(zhuǎn),由左手定則可知粒子帶正電,A項正確;當α=45°時,
粒子運動軌跡如圖中軌跡2所示,粒子不再垂直x軸射出磁場,B項錯;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有qvB=mv2R,由幾何關(guān)系可知R=23L,所以粒子的速率v=23qBLm,C項正確;粒子離開磁場的位置到O點的距離最大時,入射點與出射點間距離為2R=43L,所以出射點到O的最大距離為35L,D項正確.
3.[磁場中的碰撞/2023湖北]如圖所示,空間存在磁感應(yīng)強度大小為B、垂直于xOy平面向里的勻強磁場.t=0時刻,一帶正電粒子甲從點P(2a,0)沿y軸正方向射入,第一次到達點O時與運動到該點的帶正電粒子乙發(fā)生正碰.碰撞后,粒子甲的速度方向反向、大小變?yōu)榕銮暗?倍,粒子甲運動一個圓周時,粒子乙剛好運動了兩個圓周.已知粒子甲的質(zhì)量為m,兩粒子所帶電荷量均為q.假設(shè)所有碰撞均為彈性正碰,碰撞時間忽略不計,碰撞過程中不發(fā)生電荷轉(zhuǎn)移,不考慮重力和兩粒子間庫侖力的影響.求:
(1)第一次碰撞前粒子甲的速度大??;
(2)粒子乙的質(zhì)量和第一次碰撞后粒子乙的速度大?。?br>(3)t=18πmqB時刻粒子甲、乙的位置坐標及從第一次碰撞到t=18πmqB的過程中粒子乙運動的路程.(本小問不要求寫出計算過程,只寫出答案即可)
答案 (1)qBam (2)12m 3qBam (3)甲(-6a,0) 乙(0,0) 67πa
解析 (1)由題意可知,粒子甲從點P(2a,0)沿y軸正方向射入磁場并運動到達點O,則粒子甲的軌跡半徑
r甲0=a
又qv甲0B=mv甲02r甲0,解得v甲0=qBam
(2)由題意可知,粒子甲運動一個圓周時,粒子乙剛好運動了兩個圓周,則
T甲=2T乙
根據(jù)qvB=m4π2T2r=mv2r有
T=2πmqB
故T甲T乙=mm乙,則m乙=12m,粒子甲、乙碰撞過程,取y軸負方向為速度正方向,有
mv甲0+m乙v乙0=mv甲1+m乙v乙1
12mv甲02+12m乙v乙02=12mv甲12+12m乙v乙12
又v甲1=-3v甲0
聯(lián)立解得v乙0=-5v甲0,v乙1=3v甲0
則第一次碰撞后粒子乙的速度大小為3qBam
(3)已知在t1=πmqB時,甲、乙粒子發(fā)生第一次碰撞且碰撞后有v甲1=-3v甲0,v乙1=3v甲0
則根據(jù)qvB=mv2r可知,第一次碰撞后乙粒子的運動半徑為r乙1=32r甲0=32a
第一次碰撞后甲粒子的運動半徑為
r甲1=3r甲0=3a
又T甲=2T乙,則在t2=3πmqB時,甲、乙粒子發(fā)生第二次碰撞且從甲、乙粒子發(fā)生第一次碰撞到第二次碰撞的過程中乙粒子運動了2圈,此過程中乙粒子走過的路程為s1=6πa
且在第二次碰撞時有
mv甲1+m乙v乙1=mv甲2+m乙v乙2
12mv甲12+12m乙v乙12=12mv甲22+12m乙v乙22
解得v甲2=v甲0,v乙2=-5v甲0
則根據(jù)qvB=mv2r可知第二次碰撞后,甲粒子的運動半徑為r甲2=r甲0=a
乙粒子的運動半徑為r乙2=52r甲0=52a
經(jīng)分析可知在t3=5πmqB時,甲、乙粒子發(fā)生第三次碰撞且從甲、乙粒子發(fā)生第二次碰撞到第三次碰撞的過程中乙粒子運動了2圈,此過程中乙粒子走過的路程為
s2=10πa
且在第三次碰撞時有
mv甲2+m乙v乙2=mv甲3+m乙v乙3
12mv甲22+12m乙v乙22=12mv甲32+12m乙v乙32
解得v甲3=-3v甲0,v乙3=3v甲0
依次類推
在t9=17πmqB時,甲、乙粒子發(fā)生第九次碰撞且從甲、乙粒子發(fā)生第八次碰撞到第九次碰撞的過程中乙粒子運動了2圈,此過程中乙粒子走過的路程為
s8=10πa
且在第九次碰撞后有
v甲9=-3v甲0,v乙9=3v甲0
第九次碰撞后,r甲9=3a,r乙9=32a,從t9=17πmqB到t=18πmqB的過程中,甲粒子剛好運動半周,則t=18πmqB時甲粒子運動到點(-6a,0)處,從t9=17πmqB到t=18πmqB的過程中,乙粒子剛好運動一周,則t=18πmqB時乙粒子回到坐標原點,即此時乙的位置坐標為(0,0)
且此過程中乙粒子走過的路程為s9=3πa
故整個過程中乙粒子運動的總路程為
s=4×6πa+4×10πa+3πa=67πa.
這是一份備考2024屆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分層練習第十一章磁場第2講磁吃運動電荷的作用,共10頁。
這是一份浙江專版2024版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第八章磁場第2講磁吃運動電荷的作用練習含解析,共14頁。
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輪復(fù)習過關(guān)練習專題64磁吃運動電荷的作用 (含解析),共8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