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菁華校區(qū)線上教學測評生物試題
(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 下列化合物均含有C、H、O、N元素的一組是( )
①葉綠素 ②維生素D ③三磷酸腺苷 ④抗利尿激素 ⑤吲哚乙酸 ⑥纖維素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脂質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維生素D、膽固醇和性激素),脂質中除了磷脂,其他脂質的組成元素都為C、H、O。
【詳解】葉綠素的組成元素為C、H、O、N、Mg;維生素D的組成元素為C、H、O;三磷酸腺苷的組成元素為C、H、O、N、P;抗利尿激素的本質是蛋白質,基本組成元素為C、H、O、N;吲哚乙酸的組成元素為C、H、O、N;纖維素的組成元素為C、H、O。因此均含有C、H、O、N元素的一組是①③④⑤。
故選B。
2. 下列關于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細胞質對細胞的分化、發(fā)育和遺傳具有重要的作用
B. 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高度動態(tài)變化的結構
C. 核膜與細胞膜相連是通過高爾基體、線粒體來實現(xiàn)的
D. 生物膜上的蛋白質有的可傳遞信息,有的起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細胞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例如線粒體通過內膜折疊成嵴擴大內部的膜面積,葉綠體通過類囊體堆疊成基粒擴大內部的膜面積,從而為酶的附著提供了位點。
【詳解】A、細胞質中的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對細胞的分化、發(fā)育和遺傳具有重要的作用,A正確;
B、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高度動態(tài)變化的結構,與細胞的運動、分裂、物質運輸和信息傳遞等活動有關,B正確;
C、核膜與細胞膜相連是通過內質網(wǎng)來實現(xiàn)的,C錯誤;
D、生物膜上蛋白質有些可傳遞信息,如受體,有些起催化作用,如酶,D正確。
故選C。
3. 圖為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吸收部分物質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圖示三種轉運蛋白的合成場所和功能均不相同
B. 成熟紅細胞和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C. 成熟紅細胞吸收Fe2+的速率直接取決于紅細胞內氧氣的含量
D. 若抑制水通道蛋白活性,成熟紅細胞在蒸餾水中破裂的時間會延長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桨ㄗ杂蓴U散、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自由擴散不需要載體協(xié)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擴散的速率與物質的濃度差呈正相關;協(xié)助擴散需要載體協(xié)助,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擴散和協(xié)助擴散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運輸,屬于被動運輸;主動運輸可以從低濃度向高濃度運輸,既需要載體蛋白協(xié)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詳解】A、圖示中三種轉運蛋白的結構和功能不同,但合成的場所相同,都是核糖體,A錯誤;
B、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為協(xié)助擴散,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為主動運輸,B錯誤;
C、紅細胞吸收Fe的方式為主動運輸,需要無氧呼吸提供能量,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無線粒體,細胞的能量來源與氧氣含量無關,C錯誤;
D、若抑制水通道蛋白的活性,成熟紅細胞只能通過自由擴散吸收水分,吸水速率下降,其在蒸餾水中破裂的時間會延長,D正確。
故選D。
4. 種子貯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減少有機物的消耗。若作物種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質是淀粉分解產(chǎn)生的葡萄糖,下列關于種子呼吸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若產(chǎn)生的CO2與乙醇的分子數(shù)相等,則細胞只進行無氧呼吸
B. 若細胞只進行有氧呼吸,則吸收O2的分子數(shù)與釋放CO2的相等
C. 若細胞只進行無氧呼吸且產(chǎn)物是乳酸,則無O2吸收也無CO2釋放
D. 若細胞同時進行有氧和無氧呼吸,則吸收O2的分子數(shù)比釋放CO2的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底物是葡萄糖時,若只進行有氧呼吸,則消耗的氧氣=生成的二氧化碳量;若只進行無氧呼吸,當呼吸產(chǎn)物是酒精時,生成的酒精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
【詳解】A、若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酒精的生成量,則說明不消耗氧氣,故只有無氧呼吸,A正確;
B、若只進行有氧呼吸,則消耗的氧氣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B正確;
C、若只進行無氧呼吸,說明不消耗氧氣,產(chǎn)乳酸的無氧呼吸不會產(chǎn)生二氧化碳,C正確;
D、若同時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若無氧呼吸產(chǎn)酒精,則消耗的氧氣量小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若無氧呼吸產(chǎn)乳酸,則消耗的氧氣量=二氧化碳的生成量,D錯誤。
故選D。
5. 一個基因型為DdTt的精原細胞產(chǎn)生了四個精細胞,其基因與染色體的位置關系見下圖。導致該結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基因突變
B. 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
C. 染色體變異
D. 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減數(shù)分裂過程:
(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從圖中看出一個DdTt的精原細胞產(chǎn)生了DT,Dt,dT和dt四種精子,而正常的減數(shù)分裂只能產(chǎn)生四個兩種類型的精子,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這個精原細胞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發(fā)生了交叉互換,產(chǎn)生四種精子。
故選B。
【點睛】本題需要考生識記減數(shù)分裂的基本過程,結合圖中四個細胞的基因型進行分析。
6. 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種擁有不止 1000 條腿的馬陸(千足蟲)。若在一個馬陸種群中基因 型為 AA 的個體占 40%, aa 的個體占 20%,且種群個體間自由交配,則該種群中 A 基因和a 基 因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
A. 40%、 60% B. 60%、 40% C. 40%、 40% D. 60%、 60%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在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等于1;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該等位基因純合子的頻率+1/2×雜合子的頻率。
【詳解】該馬陸種群中AA個體占40%,aa個體占20%,則Aa個體占40%,自然條件下,a的基因頻率=aa基因型頻率+1/2×Aa基因型頻率=20%+1/2×40%=40%,A的基因頻率=1-40%=60%,自由交配不影響基因頻率,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7. 在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時,學生在正方體1和正方體2的六個面上用A和a標記,在正方體3和正方體4的六個面上用B和b標記,將四個正方體同時多次擲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 />
A. 用正方體1和正方體2可以模擬分離定律的性狀分離比
B. 每個正方體上A和a(或B和b)的數(shù)量均應為3個
C. 統(tǒng)計正方體3和正方體4的字母組合,出現(xiàn)Bb的概率為
D. 統(tǒng)計四個正方體的字母組合,出現(xiàn)Aabb的概率為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A、一個正方體可表示一對等位基因的分離,正方體1和正方體2可表示雌雄生殖器官,因此用正方體1和正方體2可以模擬分離定律的分離比,A正確;
B、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時,雜合子AaBb中各個基因的個數(shù)相同,因此每個正方體上A和a(或B和b)的數(shù)量均應為3個,一個正方體可表示一對等位基因的分離,B正確;
C、將正方體3和正方體4同時多次擲下,正方體3出現(xiàn)B/b的概率為1/2,正方體4出現(xiàn)B/b的概率為1/2,因此出現(xiàn)Bb的概率為2×1/2×1/2=1/2,C正確;
D、統(tǒng)計四個正方體的字母組合,每個正方體出現(xiàn)其中一個基因的概率為1/2,因此出現(xiàn)Aabb的概率為2×1/2×1/2(Aa)×1/2×1/2(bb)=1/8,D錯誤。
故選D。
8. 下列各組化合物中全是內環(huán)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紅蛋白、H+
B. 過氧化氫酶、抗體、激素、H2O
C. 纖維蛋白原、Ca2+、載體蛋白
D. 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內環(huán)境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質、無機鹽、激素以及血液運送的物質(如氧氣、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質類含氮化合物(如尿素等)。
【詳解】A、血紅蛋白在紅細胞內,不屬于內環(huán)境,A錯誤;
B、過氧化氫酶位于細胞內,不屬于內環(huán)境,B錯誤;
C、載體蛋白位于細胞膜上,不屬于內環(huán)境成分,C錯誤;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都是內環(huán)境成分,D正確。
故選D。
9. 分析如圖中肝細胞與甲、乙、丙三種細胞外液的物質交換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br />
A. 如果甲中蛋白質含量偏低,將會出現(xiàn)組織水腫
B. NaHCO3可與乙中的乳酸反應,使乙pH穩(wěn)定在7.35~7.45
C. 甲、乙、丙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是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
D. 乙中的葡萄糖通過甲進入肝細胞再被徹底氧化分解共需穿過3層磷脂雙分子層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可知,肝細胞與甲進行物質交換是雙向的,甲是組織液,乙與甲進行物質交換是雙向的,乙是血漿,丙是淋巴(液)。
【詳解】A、圖中的甲是組織液,出現(xiàn)組織水腫的原因是乙(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偏低,血漿中的水進入組織液,引起組織水腫,A錯誤;
B、NaHCO3是緩沖物質,可與乙(血漿)中的乳酸反應,使血漿的pH穩(wěn)定在7.35-7.45之間,B正確;
C、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是神經(jīng)—體液—免疫調節(jié)網(wǎng)絡,C錯誤;
D、血漿(乙)中的葡萄糖進入肝細胞再被徹底氧化分解,需要穿過毛細血管壁細胞(2層膜),肝細胞膜(1層膜),在細胞質基質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進入線粒體(2層膜),共5層膜,有5層磷脂雙分子層,D錯誤。
故選B。
10. 體溫調節(jié)、身體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閱讀反射的神經(jīng)中樞依次位于( )
A. 脊髓、小腦、腦干、下丘腦、大腦、大腦
B. 腦干、小腦、下丘腦、下丘腦、脊髓、大腦
C. 下丘腦、小腦、小腦、大腦、脊髓、大腦
D. 下丘腦、小腦、下丘腦、腦干、脊髓、大腦
【答案】D
【解析】
【分析】脊椎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腦和脊髓,其中大腦皮層是調節(jié)軀體運動的最高級中樞和語言中樞;小腦中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腦干有許多維持生命必要的中樞,如呼吸中樞;下丘腦有體溫調節(jié)中樞、水平衡的調節(jié)中樞,還與生物節(jié)律等的控制有關;脊髓腰段是調節(jié)下肢軀體運動和排尿反射的低級中樞。
【詳解】體溫調節(jié)、身體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閱讀反射的神經(jīng)中樞依次位于下丘腦、小腦、下丘腦、腦干、脊髓、大腦。D正確。
故選D。
11. 下圖甲、乙、丙、丁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相關組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圖甲中A、B表明突觸小體可以與其他神經(jīng)元的細胞體、樹突形成突觸
B. 圖乙中⑤的本質為組織液,如果⑤中K+濃度增加,則⑥靜息時膜內外電位差增大
C. 在圖丙中c處給予適宜強度刺激(bc=cd),則在b、d兩處可同時檢測到膜外電位由正變?yōu)樨?,且a處不能檢測到膜電位變化
D. 刺激圖丁中b與骨骼肌之間的傳出神經(jīng)不能證明興奮能在神經(jīng)纖維上雙向傳導,而在神經(jīng)元之間只能單向傳遞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甲圖是神經(jīng)元的結構圖,神經(jīng)元包括細胞體和突起;乙圖是突觸的結構,其中①表示軸突末梢,②表示線粒體,③表示突觸小泡,④表示突觸前膜,⑤表示突觸間隙,⑥表示突觸后膜;丙圖是三個通過突觸相連的神經(jīng)元;丁圖是放射弧的結構圖,反射弧的結構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jīng)、神經(jīng)中樞、傳出神經(jīng)、效應器五部分。
【詳解】A、據(jù)圖分析可知,圖甲中A、B表明突觸小體可以與其他神經(jīng)元的細胞體、樹突形成突觸,A正確;
B、圖乙中⑤的本質為組織液,如果⑤中K+濃度增加,則⑥靜息時膜內外電位差減小,B錯誤;
C、丙圖中,神經(jīng)沖動在同一個神經(jīng)元上傳導具有雙向性,在神經(jīng)元之間只能由突觸前膜傳遞到突觸后膜,若在c處給予適宜強度刺激(bc=cd),則b、d、e三處能檢測到膜外電位由正變?yōu)樨摚ㄓ伸o息狀態(tài)變?yōu)閯幼鳡顟B(tài)),且b處檢測到膜外電位由正變?yōu)樨摫萪、e要更快,而a處不能檢測到電位變化,C錯誤;
D、刺激圖丁中b與骨骼肌之間的傳出神經(jīng),骨骼肌收縮,b電流表指針發(fā)生偏轉,能證明興奮能在神經(jīng)纖維上雙向傳導,但不能證明興奮在神經(jīng)元之間只能單向傳遞,D錯誤。
故選A。
12. 某考生參加高考體檢,早晨沒有進食和飲水,在等待體檢過程中,該考生體內發(fā)生的變化是( )
A. 神經(jīng)調控皮膚毛細血管收縮,體溫迅速上升
B. 胰島B細胞釋放胰島素增加,血糖濃度下降
C. 下丘腦釋放促甲狀腺激素增加,細胞代謝增強
D. 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1、寒冷環(huán)境→皮膚冷覺感受器→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增加產(chǎn)熱(骨骼肌戰(zhàn)栗、立毛肌收縮、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減少散熱(毛細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2、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能促進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
【詳解】A、該考生通過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可以維持體溫穩(wěn)定,所以體溫不會迅速上升,A錯誤;
B、該考生未進食,故血糖濃度會下降,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會減少,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會升高,來升高血糖,B錯誤;
C、促甲狀腺激素是垂體分泌的,C錯誤;
D、由于該考生未飲水,故細胞外液滲透壓會升高,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會減少,D正確。
故選D。
13. 研究人員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臟,2天后小鼠出現(xiàn)糖尿病的一切癥狀。隨后連續(xù)給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種溶劑的胰島素,發(fā)現(xiàn)其血糖含量恢復正常。由此推測:胰島素能降低血糖。為了證明這一推論,你認為下列最適宜作為對照實驗組的是( ?。?br />
A. 既不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臟,又不注射胰島素
B. 用溶解于另一種溶劑的胰島素溶液進行注射
C. 將健康小鼠體內摘除的胰臟制成提取液,注射給切除胰臟的小鼠
D. 切除健康小鼠體內的胰臟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該實驗的溶劑
【答案】D
【解析】
【分析】題意分析,因實驗小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種溶劑的胰島素,發(fā)現(xiàn)其血糖含量恢復正常,要排除是否是溶劑的作用使血糖含量恢復正常,設置的對照應是對切除胰臟的小鼠2天后,只注射用于該實驗的等量溶劑。
【詳解】A、不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臟,不能排除本身產(chǎn)生胰島素的干擾,A錯誤;
B、用溶解于另一種溶劑的胰島素溶液進行注射,則實驗的自變量成了溶劑的不同,顯然不符合題意,B錯誤;
C、健康小鼠體內摘除胰臟制成提取液中含有胰島素,若注射給切除胰臟的小鼠達不到實驗目的,C錯誤。
D、對切除胰臟的小鼠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該實驗的溶劑,進行對照,則實驗目的是驗證胰島素降血糖的作用,符合題意,D正確。
故選D。
14. 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含量過高將導致糖尿病(分1型和2型兩類)。注射胰島素可以治療1型糖尿病,對2型則無效。為進行一次醫(yī)學測試,A、B和C三名成年人禁食12h,然后喝下含100g葡萄糖的溶液。在攝入葡萄糖后的4h內,定時測定每人血漿中的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結果如下圖所示。據(jù)此分析錯誤的是( )
A. 成年人B是糖尿病患者,病因可能是胰島B細胞發(fā)生功能阻礙
B. 成年人A是正常人,飯后能夠通過分泌胰島素使血糖維持正常水平
C. 成年人C是糖尿病患者,病因可能是胰島素受體基因突變
D. 成年人C的血糖濃度隨著胰島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機體內血糖平衡調節(jié)過程如下: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血糖會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引起胰島素的合成并釋放,同時也會引起下丘腦的某區(qū)域的興奮發(fā)出神經(jīng)支配胰島B細胞的活動,使胰島B細胞合成并釋放胰島素,胰島素促進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和貯存,從而使血糖下降;當血糖下降時,血糖會直接刺激胰島A細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釋放,同時也會引起下丘腦的另一區(qū)域的興奮發(fā)出神經(jīng)支配胰島A細胞的活動,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過促進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質的轉化從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腦在這種情況下也會發(fā)出神經(jīng)支配腎上腺的活動,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強,腎上腺素也能促進血糖上升。
【詳解】AC、攝入葡萄糖溶液后,A的血糖水平和胰島素水平都表現(xiàn)正常,飯后可以通過分泌胰島素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B和C的血糖水平都超出正常范圍,所以可以認為B和C都是糖尿病患者,且B在血糖濃度升高后胰島素的分泌量并沒有明顯增加,所以可判定B的病因可能是胰島B細胞發(fā)生功能障礙,而C的胰島素分泌量過高,其病因最可能是激素不能與受體結合,可能是相關基因發(fā)生突變而導致的,AC正確;
B、由題干和題圖可知,攝入葡萄糖溶液后,成年人A的血糖水平和胰島素水平都表現(xiàn)正常,飯后可以通過分泌胰島素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則成年人A是正常人,B正確;
D、成年人C的胰島素受體基因可能發(fā)生突變,胰島素不能發(fā)揮作用,所以成年人C的血糖濃度不會隨著胰島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D錯誤。
故選D。
15. 德爾塔病毒侵入人體,某些患者會產(chǎn)生過多的細胞因子,誘導免疫系統(tǒng)激活大量的免疫細胞。當大量的免疫細胞進入危重患者的肺部,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道疾病,甚至多臟器衰竭的現(xiàn)象,稱為“細胞因子風暴”?!凹毎蜃语L暴”是德爾塔病毒的致命幫兇,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 細胞因子能促進B細胞的分裂、分化過程
B. “細胞因子風暴”可能引起德爾塔病毒的感染者出現(xiàn)自身免疫病
C. 細胞因子是指免疫細胞產(chǎn)生的抗體等免疫活性物質
D. 抑制過多免疫細胞活化和細胞因子的形成可能有利于德爾塔患者的康復
【答案】C
【解析】
【分析】1.第一道防線是皮膚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們不僅能夠阻擋大多數(shù)病原體入侵人體,而且他們的分泌物還有殺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具有清掃異物(包括病毒、細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前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線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體、淋巴結、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借助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而組成的。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特點是出生后才產(chǎn)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性免疫)。
【詳解】A、在體液免疫中,輔助性T細胞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能促進B細胞的分裂、分化過程,A正確;
B、題意顯示,德爾塔病毒侵入人體,某些患者會產(chǎn)生過多的細胞因子,誘導免疫系統(tǒng)激活大量的免疫細胞。當大量的免疫細胞進入危重患者的肺部,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道疾病,甚至多臟器衰竭的現(xiàn)象”可知:“細胞因子風暴”可能引起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出現(xiàn)自身免疫病,B正確;
C、細胞因子是由輔助性T細胞產(chǎn)生的,而抗體是由漿細胞產(chǎn)生的,C錯誤;
D、根據(jù)題意可知:當大量的免疫細胞進入危重患者的肺部,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道疾病,因此抑制過多免疫細胞活化和細胞因子的形成可能有利于德爾塔患者的康復,D正確。
故選C。
16. 《氾勝之書》中記載到“凡耕之本, 在于趣時, 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春凍解, 地氣始 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 陰氣始盛,土復解。夏至后九十日, 晝夜分, 天地氣和。以 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 ”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
A. “務糞澤”——施肥和灌溉能夠為植物提供物質和能量,有利于作物生長
B. “早鋤”——農田除草能降低農作物與雜草因生存空間和資源而產(chǎn)生的種間競爭
C. “春凍解,地氣始通”——春天溫度升高,植物細胞內結合水/自由水的比值降低
D. “以此時耕田”—— 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無機鹽
【答案】A
【解析】
【分析】細胞中的水以自由水與結合水的形式存在,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自由水是一種良好的溶劑,是各種生化反應的介質,水還參與許多化學反應,自由水的自由移動對于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與結合水比值越大,細胞代謝越旺盛,抗逆性越弱。
【詳解】A、“務糞澤”,即施肥和灌溉,可以保持土壤的肥沃,提高植物的無機營養(yǎng),有利于植物生長,但不能提供能量,A錯誤;
B、“早鋤”,即盡早鋤草,其目是消滅雜草,降低農作物與雜草因生存空間和資源而產(chǎn)生的種間競爭,B正確;
C、“春凍解,地氣始通”,其意為立春后,溫度升高,細胞中自由水的相對含量增加,細胞代謝旺盛,即植物細胞內結合水/自由水的比值降低,C正確;
D、“以此時耕田”,是說在上述時間耕地,中耕松土能使土壤含氧量升高,促進根系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系(以主動運輸?shù)姆绞剑┪胀寥乐械臒o機鹽,D正確。
故選A。
17. 呋塞米是一種利尿劑,可用于治療高血壓,它能抑制腎小管對Na+、C1-的重吸收。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呋塞米會使尿液滲透壓降低,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
B. 呋塞米是通過加快排尿、減少血容量來降低血壓的
C. 靜脈注射呋塞米,患者垂體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會減少
D. 呋塞米能減慢有毒物質隨尿排出,搶救急性藥物中毒病人時不可使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體內水少或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感受器受到刺激→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多→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減少.同時大腦皮層產(chǎn)生渴覺(飲水)。
【詳解】A、呋塞米是一種利尿劑,能抑制腎小管對Na+、Cl-的重吸收,故尿液滲透壓會升高,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A錯誤;
B、由于呋塞米利尿,尿液滲透壓升高導致尿液排出增加,血容量減少,故血壓降低,B正確;
C、靜脈注射呋塞米,由于能減少鈉離子和氯離子的重吸收,因而使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使下丘腦的滲透壓感受器興奮性降低,進而導致患者下丘腦合成并分泌、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會減少,C錯誤;
D、呋塞米作為利尿劑能加速尿排出,使得有毒物質隨尿快速排出,可用于搶救急性藥物中毒病人,D錯誤。
故選B。
18. 黃瓜種子萌發(fā)時,下胚軸頂端形成彎鉤(頂鉤),在破土而出時起到保護子葉與頂端分生組織的作用,可通過測量植株頂鉤彎曲處內外兩側的細胞長度來比較頂鉤彎曲度。經(jīng)研究表明,重力是觸發(fā)幼苗頂端彎鉤形成的起始信號,那么在下胚軸形成彎鉤過程中,生長素來源及作用特點是( ?。?br />
A. 頂鉤 促進細胞伸長
B. 子葉 體現(xiàn)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C. 頂端 促進細胞伸長
D. 頂端 體現(xiàn)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長素作用因濃度、細胞年齡、植物種類、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異,因生長素濃度不同而表現(xiàn)出的差異是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即生長素作用具有兩重性,如植物的頂端優(yōu)勢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根的向地性等。
【詳解】頂端分生組織產(chǎn)生的生長素通過極性運輸?shù)竭_下胚軸頂端,運輸方向為由形態(tài)學上端運輸?shù)叫螒B(tài)學下端。黃瓜種子萌發(fā)時,下胚軸頂端形成彎鉤,其原因是:種子萌發(fā)時,頂端分生組織產(chǎn)生的生長素運輸至頂鉤處,促進細胞的伸長生長;由于生長素的作用具有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導致頂鉤兩側細胞生長狀況不同,因而彎曲度發(fā)生改變,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19. 蘆葦莖稈堅韌,纖維含量高,是造紙的重要原料。為了使蘆葦?shù)睦w維長度增加,對生長期的蘆葦最好使用( )
A. 脫落酸 B. 乙烯 C. 細胞分裂素 D. 赤霉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①生長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fā)育中的種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長素的作用表現(xiàn)為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②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種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進細胞的伸長;解除種子、塊莖的休眠并促進萌發(fā)的作用。③細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進行細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進細胞分裂;導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④脫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葉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細胞的分裂和種子的萌發(fā);促進植物進入休眠;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脫落。⑤乙烯:合成部位:植物體的各個部位都能產(chǎn)生。主要生理功能:促進果實成熟;促進器官的脫落;促進多開雌花。
【詳解】A、脫落酸沒有促進細胞伸長的功能,A錯誤;
B、乙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果實成熟,沒有促進細胞伸長的功能,B錯誤;
C、細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細胞分裂,沒有促進細胞伸長的功能,C錯誤;
D、赤霉素的要生理功能是促進細胞的伸長,因此為了使蘆葦?shù)睦w維長度增加,對生長期的蘆葦最好使用赤霉素,D正確。
故選D。
20. 蝗蟲的生命周期包括三個階段,即卵、幼蟲(俗稱跳蝻)和成蟲。蝗蟲有群集性,成群的蝗蟲常常一同遷飛。保護蝗蟲的捕食性天敵是防治蝗蟲的有效措施,也可在山坡放養(yǎng)雞、鴨、鵝等家禽進行防治。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 />
A. 調查蝗蟲成蟲、幼蟲的數(shù)量均可采用標志(記)重捕法
B. 蝗蟲群集性的形成與個體之間的信息傳遞無關
C. 保護蝗蟲的捕食性天敵防治蝗蟲屬于生物防治
D. 一只飛行的蝗蟲所含的全部基因構成了種群的基因庫
【答案】C
【解析】
【分析】種群密度計算:種群的個體數(shù)量/空間大?。娣e或體積)。對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和植物:樣方法(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取平均值。應用生物學原理防治害蟲是生物防治,例如利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作用。
【詳解】A、調查蝗蟲幼蟲(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臄?shù)量應采用樣方法,A錯誤;
B、蝗蟲群集性的形成可能與個體之間的信息傳遞有關,B錯誤;
C、利用天敵捕食害蟲屬于生物防治,C正確;
D、一個種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構成了種群的基因庫,D錯誤。
故選C。
21. 判斷自然保護區(qū)是否真正有效地保護了當?shù)氐纳锒鄻有?,是一個全球性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螞蟥吸食的脊椎動物血液中的DNA(DNA),對某自然保護區(qū)內的脊椎動物的多樣性進行了調查。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螞蟥與被吸食血液的大型脊椎動物之間屬于寄生關系
B. 利用DNA可以通過螞蟥的空間分布來研究脊椎動物在自然保護區(qū)內的空間分布
C. 利用DNA可以研究脊椎動物的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
D. 自然保護區(qū)的美景激發(fā)作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屬于其間接價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競爭;種間關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種間競爭幾種方式。
【詳解】A、螞蟥吸食脊椎動物的血液,螞蟥與被吸食血液的大型脊椎動物之間關系是寄生,A正確;
B、空間分布是指物種在調查范圍內出現(xiàn)的頻率,可通過螞蟥的空間分布及DNA研究脊椎動物在自然保護區(qū)內的空間分布,B正確;
C、利用DNA可以研究不同物種的脊椎動物和同一脊椎動物的不同基因,即利用DNA可以研究脊椎動物的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C正確;
D、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作為工業(yè)原料等使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稱為直接價值,自然保護區(qū)的美景激發(fā)作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屬于其直接價值,D錯誤。
故選D。
22. 關于“S”型曲線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t0~t1之間,種群數(shù)量小于K/2,由于資源和空間相對充裕,種群數(shù)量增長較快,增長率不斷增加
B. t1~t2之間,由于資源和空間有限,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競爭加劇,天敵數(shù)量增加,種群增長速率下降
C. t2時,種群數(shù)量達到K值,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為0
D. 為有效防治蝗災,應在t1前及時控制其種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三個題圖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下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規(guī)律,種群數(shù)量呈現(xiàn)S型;即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生物的數(shù)量也會增加,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時會穩(wěn)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長曲線。圖中中的t1點為K/2 值,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圖中的t2點為K值。
【詳解】A、t0~t1之間,種群數(shù)量小于K/2,由于資源和空間相對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不斷增加,種群數(shù)量增長較快,但增長率不斷減小,A錯誤;
B、t1~t2之間,由于資源和空間有限,隨著種群密度增大,種內斗爭不斷加劇,天敵數(shù)量也在增加,雖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種群增長速率下降,B正確;
C、由圖示可知,t2時,種群數(shù)量達到K值,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為0,C正確;
D、在t1時種群數(shù)量為K/2,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因此應在t1前及時控制害蟲的種群密度,才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較低水平,D正確。
故選A。
23. 假設某棉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只存在“棉花→棉鈴蟲→食蟲鳥”一條食物鏈。其能量流動關系如下圖所示(字母表示能量數(shù)值)。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 食蟲鳥糞便中的能量屬于c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B. 用于棉鈴蟲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
C. 若食蟲鳥能量增加1KJ,則需要消耗棉花的能量為a/gKJ
D. 棉花、棉鈴蟲和食蟲鳥之間能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
【答案】D
【解析】
【分析】能量流動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能量流動的途徑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傳遞的。相鄰兩個營養(yǎng)級的傳遞效率=能量傳遞效率=下一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上一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100%。動物的同化量等于攝入量減去糞便中的能量即糞便量,各級動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長、發(fā)育與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詳解】A、食蟲鳥是第三營養(yǎng)級生物,第三營養(yǎng)級生物糞便中的能量屬于第二營養(yǎng)級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是第二營養(yǎng)級生物棉鈴蟲的同化量,A正確;
B、用于棉鈴蟲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c-呼吸消耗量e=攝入量b-糞便量d-呼吸消耗量e=b-d-e,B正確;
C、分析題圖信息可知,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三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分別是c/a×100%、g/c×100%,若食蟲鳥增加1kg,則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1÷(g/c×100%)÷(c/a×100%)=(a/g)kg;C正確;
D、棉花、棉鈴蟲和食蟲鳥之間能進行能量流動,但不能進行物質循環(huán),物質循環(huán)發(fā)生在無機環(huán)境與生物群落之間,D錯誤。
故選D。
24. 如圖為碳元素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循環(huán)的模式圖,圖中甲、乙、丙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成分,箭頭表示生理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d過程代表光合作用,b過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甲所示的營養(yǎng)級在食物鏈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間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
D. 碳元素可在無機環(huán)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反復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題圖:如圖為碳元素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循環(huán)的模式圖,甲乙丙的箭頭都指向丁,則丁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甲與丁雙向箭頭,則甲為生產(chǎn)者,甲和乙的箭頭指向丙,則丙為分解者,乙為消費者。
【詳解】A、由圖可知,甲是生產(chǎn)者,丁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d代表生產(chǎn)者的呼吸作用,b代表生產(chǎn)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錯誤;
B、甲為生產(chǎn)者,屬于食物鏈中的第一營養(yǎng)級,所含的能量最多,在食物鏈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確;
C、碳在生物群落(甲、乙、丙)之間以有機物形式傳遞,在無機環(huán)境和生物群落之間以CO2形式傳遞,C正確;
D、物質循環(huán)具有全球性和循環(huán)性,碳元素在無機環(huán)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可以反復利用,D正確。
故選A。
25.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22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關系,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為增加生物多樣性應大量引入外來物種
B. 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明顯大于它的間接價值
C. 進行生物防治可減少農藥污染,防治效果持久且穩(wěn)定
D. 可持續(xù)發(fā)展最終追求的是社會和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詳解】A、大量引進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當?shù)厣鷳B(tài)平衡,降低當?shù)氐纳锒鄻有裕珹錯誤;
B、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大于直接價值,B錯誤;
C、隨農藥使用次數(shù)的增多,害蟲群體產(chǎn)生了抗藥性,防治效果變差;進行生物防治可以減少農藥污染,引入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間的捕食、寄生關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穩(wěn)定,C正確;
D、可持續(xù)發(fā)展追求的是自然、經(jīng)濟、社會的持久而協(xié)調的發(fā)展,D錯誤。
故選C。
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50分。
26. 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RP)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致盲眼底病。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名男性患者,該患者的家族系譜如圖甲所示,相關基因用B、b表示,圖甲中Ⅱ1為該患病男子,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其父不攜帶致病基因,Ⅱ4的母親是該病患者。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據(jù)圖甲判斷,該病的遺傳方式是______遺傳。
(2)Ⅲ3的致病基因最終來自于_______(填家系中的個體編號),Ⅱ4的基因型為_______,Ⅱ3與Ⅱ4生一個兒子正常的概率為______,其生育前應通過_______和產(chǎn)前診斷(基因診斷)等手段對該遺傳病進行監(jiān)控和預防。
(3)Ⅱ5個體一個體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有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如圖乙所示,則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4)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多個來自英國、北美、德國及日本等地的RP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發(fā)生了不同的突變,說明基因突變具有_______的特點。
【答案】 ①. 伴X染色體隱性 ②. I2 ③. XBXb ④. 1/2 ⑤. 遺傳咨詢 ⑥. B基因或b基因發(fā)生了基因突變 ⑦. 不定向性
【解析】
【分析】結合題意和遺傳和系譜圖分析,圖中為該患病男子,其雙親均正常,說明該病為隱性遺傳??;而其父不攜帶致病基因,說明該男子的致病基因只來自其母親,其遺傳與性別相關聯(lián),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結合系譜圖中各個體的表現(xiàn)型可得,I1和I2的基因型分別為XBY、XBXb;Ⅱ1和Ⅱ3的基因型XbY、XBY;根據(jù)患病3的基因型為XbY可推知,Ⅱ5和Ⅱ6的基因型為XBXb、XBY。
【詳解】(1)根據(jù)前面的分析可知,該病的遺傳方式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
(2)根據(jù)Ⅲ3的基因型為XbY可推知,Ⅱ5的基因型為XBXb,結合系譜圖中各個體的表現(xiàn)型可得,I1和I2的基因型分別為XBY、XBXb,故Ⅲ3的致病基因來自Ⅱ5,最終來自I2。Ⅱ4的母親是該病患者,其表現(xiàn)正常,故Ⅱ4的基因型為XBXb,Ⅱ3的基因型為XBY,所以他們生一個兒子正常的概率為1/2。其生育前應通過遺傳咨詢和產(chǎn)前診斷等手段對該遺傳病進行監(jiān)控和預防。
(3)Ⅱ5的基因型為XBXb,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同一染色體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的基因不同,其原因只能是B基因或b基因發(fā)生了基因突變,因為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
(4)研究發(fā)現(xiàn)RP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發(fā)生了不同的突變,說明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的特點。
【點睛】解決本題關鍵在于推斷該遺傳病的遺傳方式,突破口在系譜圖中正常夫婦I1和I2生出一個患病的Ⅱ1,推出為隱性遺傳;再結合題干信息“Ⅱ1的父親不攜帶致病基因”,推出為伴X染色體遺傳。
27. 圖1是某植物葉肉細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質變化示意簡圖,其中①~⑤為生理過程,a~i為物質名稱;圖2為該植物在適宜溫度、CO2濃度為0.03%的條件下,光合作用與光照強度之間的關系。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①~⑤過程中,能夠產(chǎn)生ATP的過程是___________(填序號),在生物膜上進行的生理過程是___________(填編號)。②過程中突然減少h的供應,g的含量短時間內將_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變”)。黑暗條件下,能產(chǎn)生ATP的場所是___________。
(2)影響圖2中A點上下移動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光照強度為B點時,既沒有CO2的吸收也沒有CO2釋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點時,該植物的總光合速率為___________(用CO2吸收速率表示)mg·(100cm2葉·h-1)。若白天持續(xù)處于C點對應的光照強度,則每天至少光照___________h,該植物才能正常生長。
【答案】(1) ①. ①③④⑤ ②. ①⑤ ③. 上升 ④. 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
(2) ①. 溫度 ②. 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等于細胞呼吸產(chǎn)生的CO2量 ③. 20 ④. 6
【解析】
【分析】分析圖1,①表示光反應階段,②表示暗反應階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階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階段,⑤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階段,a是光合色素,b是O2,c是NADPH,d是ATP,e是ADP,f是C3,g是C5,h是CO2。
分析圖2,A點對應的CO2吸收速率表示呼吸速率,B點是光補償點,此時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點對應的光照強度為光飽和點,此時達到光合速率最大值。
【小問1詳解】
圖1中①表示光反應階段,②表示暗反應階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階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階段,⑤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階段,根據(jù)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過程可知,產(chǎn)生ATP的過程的是①③④⑤,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階段不產(chǎn)生ATP。光反應階段在類囊體薄膜上進行,有氧呼吸第三階段在線粒體內膜上進行,對應編號①和⑤。暗反應中,CO2首先與C5結合形成C3,突然減少h(CO2)的供應,則g(C5)的消耗減少,而短時間內C5來源不變,因此C5的含量短時間內將上升。黑暗條件下無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能產(chǎn)生ATP的過程是③④⑤,產(chǎn)生ATP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
【小問2詳解】
圖2中A點無光照,有二氧化碳的釋放,只進行細胞呼吸,故影響其上下移動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溫度;光照強度為B點時,二氧化碳的釋放量為0,其原因是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等于細胞呼吸產(chǎn)生的CO2量,即凈光合速率為0。C點時,該植物的實際光合速率即總光合速率為:15+5=20[mg·(100cm2葉·h-1)](用CO2吸收速率表示)。若白天的光照強度持續(xù)為C點,則白天凈光合速率為15[mg·(100cm2葉·h-1)],全天呼吸速率是5[mg·(100cm2葉·h-1)],植物若要正常生長需要每天白天積累的有機物和晚上消耗的有機物相等,設每天至少光照a小時,植物才能正常生長,列方程為:15a=(24-a)×5,解得a=6。
28. 如圖為人體血糖平衡調節(jié)示意圖,圖中字母表示物質,數(shù)字代表結構或過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細胞,且圖中抗體1、抗體2只與相應的受體結合。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當血糖濃度降低時,機體進行神經(jīng)調節(jié)涉及的反射弧為_________________(用圖中漢字、數(shù)字及箭頭表示)。
(2)分析圖示可推測,圖中D代表_________________,在生物體內與D作用效果相同的激素還有_________________,丙代表_________________。
(3)通過圖示可以看出,C和D之間通過______________作用共同維持血糖濃度的穩(wěn)定。
(4)當某人血液中存在抗體1或抗體2時,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其中可通過注射胰島素達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_______(填“抗體1”或“抗體2”)引起的;從免疫學的角度看,該糖尿病屬于_________________病。
(5)如果圖中下丘腦相應區(qū)域被破壞,其血糖調節(jié)能力不會完全喪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感受器乙→7→下丘腦→8→丁 ②. 胰高血糖素 ③. 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 ④. 胰島B細胞 ⑤. 拮抗 ⑥. 抗體1 ⑦. 自身免疫 ⑧. 血糖濃度變化可直接刺激胰島細胞分泌相應激素
【解析】
【分析】據(jù)圖分析:當血糖濃度上升時,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產(chǎn)生興奮,通過下丘腦血糖調節(jié)中樞,最終由傳出神經(jīng)末梢釋放神經(jīng)遞質,與胰島B細胞(丙)膜上相應的受體結合,引起胰島素分泌增多,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產(chǎn)生興奮,通過下丘腦血糖調節(jié)中樞,最終由傳出神經(jīng)末梢釋放神經(jīng)遞質,與胰島A細胞(?。┠ど舷鄳氖荏w結合,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圖中抗體1與胰島B細胞膜上相應的受體結合,使得胰島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濃度升高;抗體2與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組織細胞利用;從免疫學的角度分析,這兩種異常抗體引起的糖尿病都屬于自身免疫?。豢贵w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治療。
【詳解】(1)根據(jù)題圖分析,當血糖濃度降低時,機體進行神經(jīng)調節(jié)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乙→7→下丘腦→8→丁。
(2)題圖中丙代表胰島B細胞,D代表胰高血糖素。在生物體內,能夠升高血糖的激素還有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等。
(3)通過圖示可以看出,C胰島素和D胰高血糖素之間通過拮抗作用共同維持血糖濃度的穩(wěn)定。
(4)當某人血液中存在抗體1或抗體2時,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抗體1可與胰島B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導致胰島B細胞對血糖濃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島素分泌量減少,此時可通過注射胰島素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從免疫學的角度分析,這種異??贵w引起的糖尿病屬于自身免疫病??贵w2可與組織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結合,使胰島素不能發(fā)揮作用,此時不能通過注射胰島素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5)分析圖示可知,血糖濃度變化可直接刺激胰島細胞分泌相應激素,如果下丘腦相應區(qū)域被破壞,其血糖調節(jié)能力不會完全喪失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了解血糖濃度的調節(jié)過程,能根據(jù)圖示分析和判斷兩種血糖濃度調節(jié)過程中的相關結構和物質的名稱;還能夠根據(jù)兩種抗體的作用部位判斷引起糖尿病的機理,明確兩者都屬于自身免疫病。
29. 如圖為科學家研究不同濃度生長素對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到的結果。請據(jù)圖分析回答:
(1)生長素是人們發(fā)現(xiàn)的第一種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產(chǎn)生,能從產(chǎn)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影響的_______________。生長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這些部位,___________經(jīng)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2)若某植物幼苗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向光生長,且向光側的生長素濃度為f,則其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y的范圍為_____。
(3)若要探究生長素類似物(2.4-D)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某生物興趣小組用迎春枝條為實驗材料,做了實驗,結果如圖。該實驗是在正式實驗前先做的一個_____。實驗中自變量是______,因變量是______。推測最適相對濃度的大致范圍在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植物體內 ②. 微量有機物 ③. 幼嫩的芽、葉、發(fā)育的種子 ④. 色氨酸
(2)f
這是一份2024屆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高級中學高三上學期11月月考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生物答案docx、生物試題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階段考試生物試題,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河南省項城市第一高級中學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