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短文二篇
素養(yǎng)目標
1.誦讀課文,欣賞兩篇短文不同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點,領略不同的寫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
學法指引
動靜結合和以虛寫實手法的作用
1.動靜結合:(1)增強畫面的動感,營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比如說把靜景寫活,賦予靜態(tài)景物以流動感;或動靜有機結合,襯托所寫事物的靈動活潑,意境優(yōu)美等。(2)凸顯語言表達的藝術性,以獨特的形式、視角,表現(xiàn)獨特的情緒、情感。比如說在文章中加入動靜結合的景物描寫,彰顯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有助于凸顯人物形象的情感變化、心理變化。(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種心境、心態(tài)和情感。比如說以動襯靜,通過表現(xiàn)景物的靜謐,可以表現(xiàn)作者內心的安逸或寂寞,感傷或閑適;或彰顯對所寫之物的喜愛之情。
2.以虛寫實:以虛構或想象的手法寫出現(xiàn)實中的人或事。能夠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讓人眼前一亮,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思想家。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隱居集》《本草經(jīng)集注》等。
(2)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文賦《赤壁賦》《后赤壁賦》,詩詞《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2.背景簡介
(1)《答謝中書書》: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社會矛盾尖銳,不少文人遁跡山林,從自然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答謝中書書》正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書信的一部分。
(2)《記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職無權,過了幾年閑居生活。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3.完成自學結構圖
基礎夯實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并翻譯黑體的句子。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①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②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③
①
②
③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⑤
④
⑤
2.一詞多義
3.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
4.用課文中的原句填空。
(1)曉霧將歇,;夕日欲頹,。
(2)月色入戶,。
(3)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所繪之景秀麗奇絕,其中描繪山高水清的句子是:,。
(4)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中把月光描繪得精妙且充滿詩情畫意的句子是:,,。
課文精讀
1.下列對《答謝中書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動景轉入對靜景的描寫,寫出朝與夕的生物活動,甚為靈動。
B.“實是欲界之仙都”直接抒情,將此地山水比作人間天堂,極言作者對山水的贊美與感慨。
C.本文通過對自然景物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之感。
D.本文以感慨發(fā)端,為總起,接下來具體描繪景物,層次清晰;最后,以贊美和感慨收束。
【解析】“由動景轉入對靜景的描寫”表述錯誤,應為“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
2.下列對《記承天寺夜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蘇軾是宋代文學家,文章寫于他被貶黃州期間。
B.作者對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xiàn)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和對知音甚多的無限感慨。
C.“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澄澈。
D.文章自然成文,涉筆成趣,不事雕飾,天然中見真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間用整齊句式,節(jié)奏舒緩,不求統(tǒng)一。
【解析】“知音甚多”表述錯誤,從文章最后一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只有張懷民一個知音。
3.《答謝中書書》一文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毕胍幌?,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4.找出《記承天寺夜游》中描寫月色的句子,并從以虛寫實的角度簡要賞析。
5.細讀《記承天寺夜游》,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寫作背景和你對蘇軾生平、思想的認識,談談對“閑人”的理解。
拓展閱讀
【甲】《記承天寺夜游》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念無與為樂者()
(2)相與步于中庭()
(3)蓋竹柏影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乙】
崇禎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鎮(zhèn)江往兗①。日晡②,至北固,艤③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④天為白。余大驚喜。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經(jīng)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余呼小傒⑤攜戲具,盛張燈火大殿中,唱韓蘄王⑥金山及長江大戰(zhàn)諸劇。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⑦眼翳,翕然張口⑧,呵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選自張岱《陶庵夢憶?金山夜戲》)
【注釋】①兗(yǎn):兗州,在今山東西南部。②晡(bū):古代的時刻名稱,指申時,即午后三點到五點。③艤(yǐ):停船。④噀(xùn):噴,吐。⑤小傒(xī):原意為傒奴,指年輕的男性奴仆。⑥韓蘄王:韓世忠,南宋名將。⑦(shā):按,揉。⑧翕(xī)然張口:形容目瞪口呆的樣子。
3.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呵欠與笑嚏俱至() (2)以何事何時至()
4.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月 光 倒 囊 入 水/江 濤 吞 吐/露 氣 吸 之/噀 天 為 白
5.請結合選文,概述張岱是一個怎樣的人。
素養(yǎng)提升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八年級(3)班準備開展以“月”為主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面的任務。
1.同學們搜集到了下面這則關于月亮的故事,請你閱讀故事后寫出下聯(lián)。
明末文學家李漁和慧遠方丈交往甚密。一日,兩人乘著月色登山游玩,朦朧月色中慧遠觸景吟出上聯(lián):天近山頭,行到山頭天又遠。李漁見水中浮著一輪明月,想象著撬開水面、月亮似乎會深陷水中的情形,吟詠道:。
2.小玥同學準備將搜集到的詩句放到《詩詞之月》班刊中,不合適的一項是()
A.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B.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
C.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D.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解析】“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出自唐代李商隱的《無題二首》(其一),意思是“昨夜星光璀璨,涼風習習,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與“月”無關,不符合題目中“《詩詞之月》”的要求。
3.閱讀小詩《月亮》的節(jié)選部分,仿照詩句,續(xù)寫一節(jié)詩,要求內容貼切,結構相似。
月 亮
有時,月亮是白玉盤
圓圓的,
映著孩子的笑臉。
有時,月亮是瑤臺鏡,
輕輕地,
飛在青空白云間。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