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測試卷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②,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br />
(選自《論語·季氏第十六》,有刪改)
[注]①東蒙:山名,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②費(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東費縣。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扒?!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薄俺?!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薄包c!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痹唬骸澳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暫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痹唬骸胺蜃雍芜佑梢??”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B.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C.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D.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時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
B.夫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也可指學者或老師。材料--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則是孔子學生對他的尊稱。
C.蕭墻,面對國君宮門的小墻。--名“塞門”,又稱“屏”。臣至此屏,便會肅然起敬,蕭通“肅”。這里比喻內部。
D.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皶?,是指諸侯在非規(guī)定時間朝見天子?!巴?,是指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通過寫孔子譴責季氏討伐顓臾的做法,明確表達了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過引用與擬人的修辭對企圖推卸攻打顓臾責任的冉有進行批駁: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失職就要追究責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爾而對”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國方略中將“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將伐顓臾》寫出了孔子對弟子愛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寫出了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2)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 />
5.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閱讀材料,完成小題。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缁蛑獱枺瑒t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 />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時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br />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br />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 />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br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br />
【乙】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鹨蚜暺淝?,未得其數(shù)也?!庇虚g,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艘??!庇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br />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彪m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于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節(jié)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B.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C.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D.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侍坐,在尊長近旁陪坐,文中的侍坐體現(xiàn)了孔子和弟子們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B.舞雩,是魯國求雨的壇,舞,古代求雨的一種祭祀儀式,以舞蹈呈現(xiàn),故稱舞雩。
C.師襄子,即師襄,春秋時期魯國的樂官,孔子的老師之一,加“子”以表尊重。
D.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是后世讀書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
8.下列對甲乙兩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侍坐》中的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難之際,通過三年的努力,使一個內憂外息的國家達到大治,展現(xiàn)了他作為軍事家的氣魄。
B.冉有和公西華看到子路被老師“哂”,擔心坦言志向也會招致老師的批評,故而謙虛低調,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
C.【甲】文中曾皙鼓瑟,【乙】文中孔子學琴,反映了儒家對音樂的重視,孔子將禮樂并重,認為音樂能促進人格的養(yǎng)成。
D.兩篇選文中,孔子一為人師一為弟子,為人師時循循善誘,為弟子時精益求精,司馬遷敬仰不已,尊其為至高至上的圣人。
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畫線處的句子。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br />
(2)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br />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你贊同孔子“吾與點也”的觀點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 />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 />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br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 />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br />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1.選出與“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br />
A.加之以師旅 B.由也為之
C.子犯請擊之 D.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2.對下列語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r />
A.“不吾知也”是賓語前置句。
B.“浴乎沂”是狀語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語前置句。
D.“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本渲械摹岸恕笔敲~活用作動詞,本意為“古代一種用整幅布做的禮服”,此處譯為“穿著禮服”。
13.對選文中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r />
A.曾點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他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現(xiàn)了孔子不能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苦悶。
B.孔子對子路評志時,沒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哂之”是因為“為國以禮”而“由其言不讓”,態(tài)度不夠謙虛。
C.冉求在孔子指名發(fā)言后才開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個國,說明他既有抱負,又沒有過高地估計自己,態(tài)度謙遜,說話很有分寸。
D.文中寫了師生在談話時,曾皙卻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問時,孔子又耐心給予解答,說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也寫了孔子的寬容。
14.把下面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15.簡答題: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想法深表贊同?
閱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缁蛑獱?,則何以哉?”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6.解釋加點字。
其言不讓(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17.把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8.篇末曾皙與孔子二人的對話存在不同的斷句方式,除上面選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種。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br />
①“唯求則非邦也與?”
②“安見方六セ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③“唯赤則非邦也與?
④“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從①到④可推斷,說話者分別是(???)
A.曾皙孔子曾皙孔子??B.孔子曾皙孔子曾皙
(2)不同的斷句方式源于對文本不同的解讀。你贊成哪一種?簡要說明理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 />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br />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br />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 />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br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 />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br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br />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B.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D.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千乘,乘指兵車,千乘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時是一個中等國家。
B.禮樂指禮儀和音樂。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并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
C.小相指等級較低的儐相,是古代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及司儀的官員。
D.冠者指成年人。古時男子十八歲舉行冠禮,束發(fā)加冠,表示已經成年。
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交待了談話的內容與方式,四位弟子環(huán)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發(fā)話,啟發(fā)大家各言其志,既符合孔子作為師長的身份,又表現(xiàn)了孔子隨和的性格特征。
B.子路不假思索,搶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子路認為,自己治理國家,可以使國家擺脫內憂外患,使人人有勇氣,使百姓知道為人的道理。
C.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華志在為小相,參與“宗廟之事,如會同”,孔子認為他們的志向雖比不上子路,但謙虛,樂于從政,值得肯定。
D.曾皙描繪了一幅春日暢游圖,深得孔子的贊許。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圖,與孔子“仁政”“禮治”“教化”的主張相符。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br />
二、情景默寫
2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暫、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飽經憂患的千乘之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借回答為什么“哂由”表達自己治國主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的開場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一種平和寬厚的態(tài)度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營造了一個平等、輕松的環(huán)境。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冉有述志時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可以看出他非常謙虛。
三、選擇類
24.選出句式與“異乎三子者之撰”不相同的一項(???)
A.不吾知也 B.浴乎沂
C.為國以禮 D.加之以師旅
2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全對的一項是(???)
A.子路率爾(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而對曰??夫子哂(譏諷)之
B.且知方(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也???????????非曰能(能力)之
C.如其禮樂,以俟(等待)君子???????????????吾與(贊同)點也
D.舍瑟而作(作詩)??????????????????????????由也為(治理)之
2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唯求則非邦也與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D.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27.下列各項中,對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薄墩撜Z·學而》
A.極盡 B.獻出 C.招引 D.致使
28.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唯求則非邦也與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29.下列各句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不吾知也 B.何由知吾可也
C.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D.臣未之聞也
30.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毋吾以也
C.鼓瑟希,鏗爾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四、名著閱讀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br />
——《論語·述而》
材料二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br />
——《論語·子張》
材料三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論語·泰伯》
31.材料一中,孔子對“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請簡要概括。
32.材料二子張認為“士”要“見危致命”,而材料三孔子卻認為,“士”要“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請談談兩者觀點是否矛盾。
五、材料作文
3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提示寫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子路率爾而對:“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笨鬃舆有Γ浩溲圆蛔?。冉有謙讓有禮:“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笨鬃硬毁澮谎?。
兩千多年過去,讓或不讓,依然是我們待人處事需要面對的問題。請以“讓”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作成文。
要求:不得抄襲,不可在文章中暴露個人信息,字數(shù)800以上。
參考答案
1.D 2.A 3.B 4.(1)我聽說擁有邦國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2)(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為政的才能不一樣?!? 5.①先王封國,不可伐;②邦域之中,不必伐;③社稷之臣,不當伐。
6.D 7.B 8.B 9.(1)因為我的年齡比你們長一些,(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
(2)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地)說:“(我的)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10.俗話說“人各有志”,不能強求??鬃淤澩c)的志向,是有其原因的。曾皙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風和暢的美景。而這一美景正是孔子所倡導的“以禮治國”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孔子的內心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因而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冉有、公西華的志向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孔子給予適當?shù)墓膭睢?br />
11.D 12.C 13.D 14.①因為我比你們年長幾歲,不要因為我年長的緣故就不敢說(你們各自的志向)。
②暮春三月,穿上了春裝,跟五六個二十來歲的青年,六七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壇上吹吹風,唱著歌兒回家。 15.①曾點描繪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氣象,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主張的生動寫照,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②孔子雖然熱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曾點的志向表明他“知時而不求為政”,這與孔子此時的心情契合。
③曾點所描繪的是學習圣人之道的快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
④曾點志趣高遠,胸懷悠然,較之另三個學生馳心政務,已達到極高的精神境界。
16.謙讓 或者 17.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就有話不說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奔偃缬腥肆私饽銈儯敲矗銈儯┐蛩阍趺醋瞿兀? 18.⑴A
⑵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贊同第一種解讀。理由是:孔子的關注點在于“為國”是否“以禮”,所以他用一連串的反問句,強調赤和求同樣也志在為政,卻表現(xiàn)得謙虛,反襯子路不夠謙虛。一連串的問句也表現(xiàn)出孔子回答曾皙提問時的循循善誘。
【示例二】贊同第二種解讀。理由是:這一解讀與前文四人各言其志緊密銜接,生動地再現(xiàn)了師生間的對話過程和各自不同的關注點。曾皙一再追問,孔子耐心作答,表現(xiàn)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19.C 20.D 21.C 22.(1)方圓六七十平方里或者方圓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冉求來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衣食豐足。
(2)孔子說:“治理國家要用禮。他的話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23.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 以吾一日長乎爾 毋吾以也 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24.A
25.C
26.D
27.B
28.D
29.C
30.D
31.追求正道,執(zhí)守道德,依據(jù)仁愛,游習六藝。 32.不矛盾。①子張主張“見危致命”,認為士應該在危急關頭,為了正義事業(yè)敢于挺身而出,體現(xiàn)了士的擔當精神。②孔子主張“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認為時代環(huán)境允許,就出來兼濟天下;社會動蕩,則保全性命,等待機會,反映出了士的進退取舍之道。③兩者的觀點都表現(xiàn)出賢士匡濟天下、積極出仕的胸懷,同時,體現(xiàn)了儒家通權達變的態(tài)度。
33.例文:
爭是智勇,不爭是淡泊
千年前,孔子曾對子路毫不謙讓的率爾之言加以哂笑批駁,卻也對冉有過于謙讓的語言不贊一言。在這看似矛盾之中,我們卻能發(fā)現(xiàn),不滿,敢爭,方能激人自強上進,好爭是魯莽者的表現(xiàn),完全謙讓不爭又難免庸碌不為。依我看,適時的不讓與適時的謙讓,方為當下迅猛發(fā)展時代洪流中應有的砥礪自身、打磨心志之道。
雞毛蒜皮冗雜事,爭還是不爭?多數(shù)人總高估了自己的德行素養(yǎng),以為“凡我所爭無小事”。遠溯至惠子怕莊子奪相的謹慎,近至當下擠公交擠地鐵時的爭搶現(xiàn)狀,都是小事,但都爭得不亦樂乎。早有人一語點破:最無奈的是擠高鐵擠火車,分明個個都有座,何必要爭?從學生時代爭分數(shù)、斗排名的“好勝心”到參加工作后比房、比車、比爹媽的荒誕,無一不是小事。小事過分地爭,展現(xiàn)的并不是體面與尊嚴,而是人們殘缺的德行與病態(tài)的心理。冗雜之事當然是不必爭的,也不該爭,積極好勝不是理由,心急煩躁也不是借口。緩慢一些,大度一些,會讓自己沉淀更多,收獲更多。英國詩人瓦特·蘭德說:“和誰爭我都不屑?!边@種小事不爭的不屑理應人皆有之。
那么,什么樣的事情應該要爭呢?南海主權、釣魚島爭端、端午節(jié)習俗的歸屬,這些涉及領土歸屬、國家主權、民族大義的問題,中國政府從來都是態(tài)度強硬,斗爭到底,堅決不讓。印度小說家普列姆昌德有言:“在人類生活中,競爭心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中國風采、民族氣節(jié),我們爭得這些東西可能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實質性的物質利益。堅毅做骨,赤誠做魂。10多億中華子孫爭的重大意義,非語言可以描繪,在鄭成功、林則徐、鄧世昌等古今英雄的故事中可以尋覓到答案。
要適時地爭,又要適時地不爭。少年時意氣風發(fā),為了美好的理想而爭,為能將夢想化作現(xiàn)實而爭,難免年少輕狂、沖動魯莽。與小人言行不可爭,與不平不公不要爭,因為當你身心俱健、足夠強大時就能懂得,有時不爭方為大義。窮且益堅,怯時更勇,與生不逢時、命途多舛要爭,因為最有資格安排人生的只有你自己;聚少離多,風燭殘年,與生老病死、相逢別離不可爭,這是世間生靈必然要面對的過程,就像花開花寂又落地成泥,是不可逆轉的。
爭,是一種智勇,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魄;不爭,是一種淡泊,是靜水流深,是天高海闊無為的境界。愿你我都能成為智慧的競爭者,在歲月長河間恬然前行。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第一單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齊桓晉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精品測試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活動課標分析,教材分析,活動背景分析,【活動學習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過程】,《子路,評價與反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隨堂練習題,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混合默寫,名著閱讀,語言表達,選擇類,文言文閱讀,小閱讀-課內,古代詩歌閱讀,材料作文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同步訓練題,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情景默寫,名著閱讀,文言文閱讀,非選擇類,選擇類,選擇題,微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