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
現(xiàn)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詞“是”來表示判斷的。在古漢語里,“是”多用作代詞,很少把它用作判斷詞。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司馬遷《鴻門宴》)
,也。者,。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夫戰(zhàn),勇氣也。(左丘明《曹劌論戰(zhàn)》)
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動詞“為”表示判斷】
如今人方為刀姐,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梁父即楚將項燕。(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蘇洵《六國論》)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賈誼《過秦論》)
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司馬遷《鴻門宴》)
……者,……也?!?,……也?!?,……?!咭病?br/>為、乃、即、則、皆、誠……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動作、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動作、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賈誼《過秦論》)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蘇洵《六國論》)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句中不出現(xiàn)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上下文補出被動詞。
帝感其誠。(列御寇《愚公移山》)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司馬遷《屈原列傳》)洎牧以讒誅。(蘇洵《六國論》)戍卒叫,函谷舉。(杜牧《阿房宮賦》)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
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
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殺害。
戍卒大呼而起,函谷關被攻下。
為……所……見……于……受……于……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賈誼《過秦論》)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司馬遷《屈原列傳》)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王之蔽甚矣。(《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xiàn)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在古漢語里這種現(xiàn)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
省略句是指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某些成分?,F(xiàn)代漢語中也有省略句,不過,在文言文中這種現(xiàn)象更為突出。而且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文言文中也經常被省略。所以準確地把握文言文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主語的省略,在古漢語中尤為常見。主要是因為古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重復前面的詞句會顯得啰唆,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huán)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
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說》)便舍船,從口入。(口)初極狹,才通人。(陶淵明《桃花源記》)兒懼,(兒)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蒲松齡《促織》)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鼻貢r,(項伯)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司馬遷《鴻門宴》)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司馬遷《鴻門宴》)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在古漢語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并列的句子中,在并列的句子中,如果前、后句子用了同樣的動詞,句中這個動詞有時就會省略。有些省略的謂語翻譯時需要根據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省略的多是代詞“之”。
屠懼,投(狼)以骨。(蒲松齡《狼》)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此人一一為(村里人)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之)戰(zhàn)譙門中。(司馬遷《陳涉世家》)
古漢語中常常省略介詞“于”“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當這個介賓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略。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蒲松齡《促織》)
古代漢語中常常用數詞直接修飾名詞,在翻譯時要把省略的量詞補充出來。
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口技》)船頭坐三(個)人。(《核舟記》)孔子東游,見兩(個)小兒辯斗。(《兩小兒辯日》)蟹六(只)跪而二(只)螯。(荀子《勸學》)
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ㄋ抉R遷《鴻門宴》)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屠懼,投(狼)以骨。(蒲松齡《狼》)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蟹六(只)跪而二(只)螯。(荀子《勸學》)
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古漢語中賓語通常也是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邊。故在古漢語中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可前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可前置用“之”或“是”將賓語前置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有時為了強調它,也會前置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常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①賓語必須是代詞。常見代詞:吾、我、予(余)、已、自,汝、爾、若,之、是、此、斯、茲、彼。②全句必須是否定句,
必須有否定詞“不、未、毋(無)、弗、勿”等或表示否定的無定代詞“莫(沒有誰)”。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疑問代詞既可以作動詞的賓語,也可以作介詞的賓語。在古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謂語之前。
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王問:“何以知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用“之”或“是”將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唯利是圖
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言以蔽之。(《論語·為政》)夜以繼日。(《莊子·至樂》)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有時為了強調它,也會前置。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常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司馬遷《鴻門宴》)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唯利是圖
夜以繼日。(《莊子·至樂》)
張良西向侍。(司馬遷《鴻門宴》)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是修飾和限制名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古漢語中,除此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后。定語放在中心詞后面,用“者”結尾,構成定語后置的形式。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前面去翻譯。
中心語+之/而+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促織》)客有吹洞簫者(蘇軾《赤壁賦》)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茍以天下之大(蘇洵《六國論》)至于怨誹之多(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石鐘山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司馬遷《鴻門宴》)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賈誼《過秦論》)田百頃,樓閣萬椽(蒲松齡《聊齋志異》)
現(xiàn)代漢語中,介賓短語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漢語里有些則置后作補語。翻譯這種句子時,應按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將介賓短語放到動詞前作狀語。
提示:關注省略介詞的情況,如沛公軍(于)霸上
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以孝悌之義]申之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私見張良,具告以事(司馬遷《鴻門宴》)——[以事]具告(之)
動詞/形容詞+于/乎+賓語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青,[于藍]取之,而[于藍]青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
鐘情如我輩者(林覺民《與妻書》)——[如我輩]鐘情者,能忍之乎
古今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是古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會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后置。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xiàn)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美哉,我少年中國?。ā读簡⒊渡倌曛袊f》)——我少年中國,美哉!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br/>稱心快意,幾家能彀?(林覺民《與妻書》)——幾家能彀,稱心快意?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相與枕藉乎舟中。渺渺兮予懷。何為其然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何由知吾可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百姓之不見保。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籍何以至此?若屬皆且為所虜!客何負于秦哉!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
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田百頃,樓閣萬椽。折藏之,歸以示成。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終必不蒙見察。戍卒叫,函谷舉。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句式 課件,共59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倒裝句語法公式,判斷句,文言判斷句類型總結,被動句,練習練習,直接判斷,判斷句類型小結,被動句類型小結,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裝句,二賓語前置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句式 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判斷句,賓語前置句,鞏固練習,有狀語一定要后置嗎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句式 課件,共4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判斷句,“者也”句,“者”“者也”句,“也”字句,無標志句,用“為”“是”表判斷,邊練邊悟,被動句,“于”字句謂語+于,“為”字句為+動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