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者,……也"式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阿房宮賦》)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②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zhàn)》)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 3) "者""也"都不用式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秦,虎狼之國,不可信。(《屈原列傳》) 4)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記》)
5)句末用“者也”表判斷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6)用"皆、乃、即、則"表示判斷。 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jì)》)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7) 用“是”“”為“”直接表示判斷 問今是何世。(《桃花源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北朝民歌《木蘭詩》)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⑸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薄按苏\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③且相如素賤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④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用“非”表示否定判斷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秋水》)②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例如:①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②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1)"……見……于……"式。例如: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2)"……于……"式。例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3)"……見……"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4)"……為……所……"式。例如: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高祖本紀(jì)》) 5)“……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6)"……為……"式。例如: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而身為宋國笑
7)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guān)系。用“被”表被動 (實詞義)遭受 覆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例如: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②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保◤堜摺段迦四贡洝罚畚岵荒芘e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8)不用表被動的詞語。屬于意念上的被動。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動句,這種被動句沒有明顯的標(biāo)志,但翻譯時需要翻譯成被動句。例如:①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②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③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④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范曄《張衡傳》)⑤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范曄《張衡傳》)
3、倒裝句之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就是賓語移置在謂語之前。在文言文中,賓語前置有下列三種情況: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沛公安在?(《鴻門宴》)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作用。(注:一般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斯"等助詞作標(biāo)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賣柑者言》) 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賢令》) 罪人斯戮——戮罪人
4、倒裝句之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客有吹洞簫者 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名詞+“有……者” 名詞+“之……者”2)"名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凌萬頃之茫然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5、倒裝句之介賓短語后置和主謂倒裝
4、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介詞結(jié)構(gòu)放在謂語之后的現(xiàn)象,一般由"與、以、為、自、于、"等為標(biāo)志。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向?qū)O將軍求救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從水上傳來
1、動+以+賓。例如:申之以孝悌之義?!豆讶酥趪病?、動+于(乎,相當(dāng)“于”)+賓。例如: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盾髯印駥W(xu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盾髯印駥W(xué)》3、形+于+賓。例如: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4、介詞賓語后置:介詞“以”“于”“乎”“自”等后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短語。這種介賓短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邊充當(dāng)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卻多數(shù)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邊充當(dāng)補語。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稁熣f》
5、主謂倒裝 修辭手段,用于強調(diào)。 古漢語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 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dāng)。 例如: 甚善矣,子之治東阿?!蛾套又螙|阿》 渺渺兮予懷?!冻啾谫x》——我的心思飄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 甚矣,汝之不惠?。ā读凶印珕枴罚? 快哉此風(fēng)?。ㄋ斡瘛讹L(fēng)賦》)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甚也哉,為欺也
6、省略句
1)主語省略 承前省,蒙后省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zhàn)》)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jīng)·七月》) 2)謂語省略 一鼓作氣,再(擊鼓)而衰,三(擊鼓)竭。(《曹劌論戰(zhàn)》) 3)賓語省略 動詞賓語的省略 屠懼,投(之)以骨。(《狼》) 介詞賓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4)介詞省略(以省略"于"最為常見)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又試()以雞又試之()雞
在文言文中,常常將某些虛詞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種固定的表達(dá)方式,這種習(xí)慣使用的句式稱之為固定句式。常見的固定句式如下:1)"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rèn)為、把……當(dāng)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之謂也、其……之謂也(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就是說……的啊”。例如: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李將軍之謂也 3)"孰與、……與……孰……"意思是"和……相比,誰……"例如: 我與徐公孰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訥諫》)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樣、怎么辦"例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失街亭〉)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對……怎么辦、對……怎么樣"例如: 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與妻書》)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6)"得無……乎(耶)、無乃……乎"意思是"該不會、莫非、恐怕(只怕)……吧" 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 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7)"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例如: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8)"何為、何……為、何以……為"可譯為"用(要)……干什么?"例如: 客何為者?(《鴻門宴》)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jì)》)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句式 課件,共59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倒裝句語法公式,判斷句,文言判斷句類型總結(jié),被動句,練習(xí)練習(xí),直接判斷,判斷句類型小結(jié),被動句類型小結(jié),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裝句,二賓語前置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句式 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判斷句,賓語前置句,鞏固練習(xí),有狀語一定要后置嗎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句式 課件,共4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練一練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