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xué)派最有權(quán)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睹献印返乃枷牒诵氖恰叭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訓(xùn)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又有所發(fā)展,他生活在諸侯互相攻伐的時代,目睹了人民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礎(chǔ)上,他發(fā)展了民本思想,明確提出“民為貴”“君為輕”。他的哲學(xué)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他的“性善論”中有合理的地方,但他特別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yǎng)的作用,要求人們反躬自省,“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本文就突出地表現(xiàn)了他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的思想。
1、生字詞:簞:dān,盛飯用的竹制器具;羹:ɡēnɡ,用肉(或肉菜相雜)調(diào)和五味做的粥狀事物;蹴:cù,踩踏
2、通假字:辟:通“避”,躲避;辯:通“辨”,辨別;得:通“德”,感恩、感激;與:通“歟”yú,語氣詞;鄉(xiāng):通“向”,先前、從前。
3、多音字:惡: è, 惡劣 wù, 死亦我所惡喪: sànɡ,賢者能勿喪耳sānɡ, 喪事
(1)魚,我所欲也:想要。(2)故不為茍得也: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3)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zāi)難。(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5)凡可以得生者:凡是,一切。(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這是因為。
(7)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不僅,不只是。(8)賢者能勿喪耳:喪失。(9)蹴爾而與之:踩踏。 給。(10)妻妾之奉:侍奉。(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1)與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嗎。②遂與外人間隔:介詞,和,跟,同。③選賢與能:同“舉”,推舉,選舉。(2)而①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連詞,表并列。②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連詞,表轉(zhuǎn)折,卻。③蹴爾而與之:連詞,表修飾,……地。④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連詞,表順承,然后,就。(3)則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連詞,表順承,于是,就。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連詞,表假設(shè),如果。③則凡可以得生者:連詞,表順承,那么。
(4)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詞,表比較,比。②萬鐘于我何加焉:介詞,引出對象,對于。)(5)為①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動詞,采用。②向為身死而不受:表目的,情愿,為了。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動詞,接受。(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與后面的“欲”連用,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東西”。(7)萬鐘于我何加焉:疑問代詞,什么。
一豆羹 古義: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 今義:豆子。
(1)故①故不為茍得也:所以。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為。)(2)是①非獨賢者有是心:這種。②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3)由是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采用某種辦法。②由是感激:因此。)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食物),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這就叫作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文中哪句話可以作為全文的中心論點?
亦叫作“類推”、“類比”。根據(jù)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通過比較而推斷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也相同的推理過程。先比喻,再比較,最后得出相同的結(jié)論。先把“生”、“義”分別比作魚與熊掌,在這兩類事物中,“生”的價值等同于魚的價值,“義”的價值等同于熊掌的價值。在魚與熊掌的價值比較中,熊掌的價值要比魚的價值更高,所以舍魚而取熊掌,依此類推,那么“義”的價值也就比“生”的價值更高,所以,舍生而取義。
“我所欲”的和“我所惡”的分別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看待這二者的?
“我所欲”和“所惡”的分別是“義”和“不義”?!傲x”是“有甚于生者”,“不義”是“有甚于死者”。作者認為舍生取義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有的人已經(jīng)喪失了,有的人能一直保持著。為了求生和避死,有的人會用盡手段。
比如:栽贓陷害,推卸責任以保全生命;比如卑躬屈膝、奴顏媚骨以躲避災(zāi)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求生),則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怕死),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有的人,在“義”面前,“則生而有不用也”,在“不義”面前,“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這就是舍生取義。
理解:“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br/>含義:舍生取義的思想或行為,人人都有(也即作者的性善論觀點),只是品德高尚的人能夠長久地保持著,表達了作者對舍生取義之人的高度贊美,稱他們?yōu)椤百t者”。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歷史上的文天祥(《過零丁洋》)、近現(xiàn)代抗戰(zhàn)英雄,如劉胡蘭(“生的偉大,死得光榮”)、當代的抗疫“逆行者”、守護家園的戰(zhàn)士、好人好事的普通民眾,他們都是不忘初心之人,有舍生取義精神,令人敬佩。
作者是如何論證”義”重于“生”的?
①“甚于生者”指“義”,“甚于死者”指“不義”,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②再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shè)復(fù)句反問,若人只是欲生惡死,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從而體現(xiàn)出“義”比“生”更珍貴。
③接著用“由是”開頭的句子進行正面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貧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句得出結(jié)論——“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因而能舍生取義。
課文第一段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
首先,孟子用 “魚與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與大義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這個觀點。(類比引出論點、比喻論證) 接著,通過正反結(jié)合,層層深入,反復(fù)論證義是人的本心,義重于生,告訴我們,當生命和大義不能同時得到的話,應(yīng)舍生取義。(對比論證)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賢者” 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不喪失“本心”。
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結(jié)果會怎樣?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施舍的人沒有尊重他們。結(jié)果是“行道之人”“乞人”會餓死。 說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個人的人格尊嚴比生命重要。
什么是“失其本心”,怎樣才能停止“失其本心”的行為?
這種“失其本心”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見利忘義的行為,比如說,見到他人丟失的財物,以為無人可知,就據(jù)為己有,這是一種見利忘義;看到他人的生活比自己富裕,就偷摸拐騙,這是一種見利忘義;為官做事,不為民服務(wù),反而貪污腐化,這是一種見利忘義……總之見利忘義就是一種典型的失其本心的行為,作者呼吁人們停止這種行為,也是強烈地表達了對這種行為的批判。
本文所說的“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有什么關(guān)系?
“本心”指本性?!笆浔拘摹钡脑蛟谟谧约簺]有堅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環(huán)境的影響、利欲的勾引?!笆浔拘摹敝?,人就會變壞,就會生邪念,做壞事,就會成為一個不仁不義的人。既然“義”是“羞惡之心”,而“羞惡之心”又是“本心”,那么,“本心”喪失,“義”也就隨之喪失了,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義”了。反之,只有堅守“本心”,只有如“賢者”那樣使“本心”“勿喪”,才能做到“舍生取義”。
(1)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匯。(2)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讀起來節(jié)奏感強,并且富于文采和氣勢。(3)善用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源于生活常理。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這種淺近的比喻,既使所講的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xué)趣味。
1、氣勢充沛,感情強烈。作者善于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
2、運用比喻、對比,說理形象。為了把道理說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而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xiāng)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相關(guān)課件

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教學(xué)演示ppt課件:

這是一份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教學(xué)演示ppt課件,文件包含9魚我所欲也第1課時ppt、9魚我所欲也第2課時ppt、9魚我所欲也朗讀mp3等3份課件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PPT共34頁, 歡迎下載使用。

語文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獲獎?wù)n件ppt:

這是一份語文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獲獎?wù)n件ppt,共3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魚我所欲也,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詞類活用,“辟”通“避”躲避,“辯”通“辨”辨別,“鄉(xiāng)”通“向”從前,通假字,舍生取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語文人教部編版9 魚我所欲也課文內(nèi)容課件ppt:

這是一份語文人教部編版9 魚我所欲也課文內(nèi)容課件ppt,共4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魚我所欲也,作者簡介,讀準字音,課文精講,提出論點,舍魚取熊掌,舍生取義,第一段探究,第二段探究,拓展練習(xí)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更多魚我所欲也ppt課件優(yōu)秀下載 更多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評課課件ppt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評課課件ppt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完整版課件ppt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完整版課件ppt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圖文課件ppt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圖文課件ppt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課文課件ppt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課文課件ppt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9 魚我所欲也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九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xué)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