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人教統(tǒng)編版語文必修下冊習題整套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2單元綜合檢測含答案
展開
這是一份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2單元綜合檢測含答案,共17頁。
第二單元綜合檢測
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與動物的關系時,強調和諧、仁愛。如何實現(xiàn)此種理想?路徑就是“盡物之性”,即萬物向榮,各盡其性。董仲舒在總結儒家的仁愛思想時所說的“質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謂仁?”實質上不過是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處理人與物之關系的延伸表達而已。不過,在先秦儒家看來,對動物的愛與對人的愛還是有區(qū)別的。這種有區(qū)別的愛源于儒家的差等之愛理念。這種差等之愛循著“親親—仁民—愛物”的路徑遞減。對人的愛尚且為差等之愛,對動物的愛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動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與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一致的呢?他們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殺伐以時。荀子認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而動物“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動物可以為人所用。不過他并不主張對動物的隨便利用和過度利用,而是主張遵循自然規(guī)律而用,即“殺伐以時”。他說:“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睆膶嵺`層面講,這種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時代。
(摘編自王云嶺《儒家視野中人與動物的關系與啟示》)
材料二 我們之所以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其作為堅持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和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首要原則,乃是因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地球上本無人類,后來才有人類——地球形成已有45億年,產(chǎn)生生命已有42億年,出現(xiàn)人類不過短短的300萬年,這是科學事實。地球可以沒有人類,人類卻不可以沒有地球,地球是至今為止被發(fā)現(xiàn)唯一有生命存在、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這也是科學事實。我們對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討論應基于上述科學事實,并把握兩個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類,為人類饋贈了居所與養(yǎng)分。自然是人類的根,是人類的源。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逼涠匀唤绲难莼霈F(xiàn)了異化,產(chǎn)生出自己的對立面——人類,自從有了人類,地球史便進入“人類紀”,即由人類主導的地質年代。隨著文明的發(fā)展,今天作為自然界之產(chǎn)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類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毀滅,而且人類的所作所為正在毀滅地球和自己,生態(tài)危機已經(jīng)使地球和人類面臨劫難。地球要延續(xù),人類要延續(xù),這是文明的思維。地球能否延續(xù),人類能否延續(xù),這是文明的憂患。總之,人類搭乘著地球之舟漂浮在無垠的星際海洋,與地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人類與地球命運與共,何去何從,全靠人類自己。
其實,從更宏闊的視野上看,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于地球上的自然萬物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即生命共同體。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體。地球是生命的搖籃,反過來又是生命的產(chǎn)物。地球正是因為有了生命才成其為地球——一顆綠色的星球,一顆向太陽開放、從太陽獲得源源不斷能量補充的星球,否則就會像太陽系其他星球一樣是毫無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一旦喪失,生物圈這一生命共同體就會崩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就會瓦解。地球自然萬物作為生命共同體或生物共生體系的良性運轉,是維系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
(摘編自劉湘溶《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點闡釋》)
材料三 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人們曾經(jīng)“怨天尤人”,把環(huán)境危機的原因歸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來,隨著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人們充分認識到,環(huán)境危機的根源在于人類自身的非科學活動,是人類無視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自我調節(jié)機制而為所欲為的必然結果。人類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將自然界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資庫,任意掠奪和浪費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則錯誤地把自然界當作“垃圾桶”,肆意棄置生產(chǎn)和生活的廢棄物品。到頭來,人類意欲征服自然,卻反遭自然界的懲罰。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的產(chǎn)生,并不意味著人的能動性已經(jīng)發(fā)揮到了頂點,而是意味著人類并沒有解決好能動性與受動性的關系。其實,真正自覺的能動性的發(fā)揮,應當以對受動性的認識為約束條件,能動性本身也應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在認識自然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為基礎,能動性就可能超越受動性而變成一種盲目性的意向活動。要調整好能動性和受動性的關系,人類就得不斷推進自己對自然界客觀規(guī)律的了解。長期以來,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觀念,把人們引向了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fā)和無節(jié)制的耗費上。在這種價值取向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脫離人的受動性而盲目膨脹,這種“能動性”無疑會禍及自身。恩格斯在總結了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的經(jīng)驗與教訓后精辟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比藗儾荒苤蛔⒅馗脑臁⒄鞣蛻?zhàn)勝自然的力量的增長,而忽視了人和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tǒng)一。
總之,人與自然關系危機的出現(xiàn),是同過去幾個世紀中人把自己視做自然的統(tǒng)治者和主宰者的觀念有著密切關系的。
(摘編自衛(wèi)美云《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類健康之辨析》)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先秦儒家崇尚仁愛,主要表現(xiàn)在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博愛之情,而對于動物,他們認為愛人甚于愛物,是有差別的。
B.人類離不開地球的哺育,地球更離不開人類的力量支持,二者互為依賴,互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機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動性”主要指人類的主觀意向和活動,如“殺伐以時”“善待地球”“掠奪和浪費自然資源”等都屬此類。
D.作為自然的統(tǒng)治者和主宰者,人類不僅負有改造、征服和戰(zhàn)勝自然的責任,還必須具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在荀子看來,人類有智慧和道義,有超出動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動物、殺伐捕獵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體”,是指人與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這與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觀點有所不同。
C.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類似乎擁有了對地球的生殺予奪權,但地球的毀滅必定帶來人類的毀滅,二者命運與共。
D.材料一中多處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話,材料二中列舉了一組數(shù)字,這些內容都為觀點的論證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撐。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guī)律。”
D.“君子之于食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4.同一話題往往有不同論述角度,請簡要說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論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分)
答:
5.當前我國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xiàn)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請結合以上材料談談如何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6分)
答: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廷見元帝①
曹禺
[燕婉動聽的官樂在大殿里飄蕩。宮娥儀仗迤邐擺開。王昭君豐容靚飾,光彩照人,顧影徘徊,驚動左右。她走上來。]
蕭育:貴人朝見大單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覲見大單于殿下,千歲!千千歲!(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謝天子。
蕭育:(望著元帝與呼韓邪)下面還有備選的美女,還要看嗎?陛下。
元帝:(望著王昭君)不,不用了。
蕭育:(對呼韓邪)大單于呢?
呼韓邪:(還在驚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贊美地)漢宮中居然有這樣一塊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藹地)好,你為我們唱一段《鹿鳴》之曲,來歡祝單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萬死,昭君沒有學過。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鳴》還要盡意的歌子。
[舉朝震驚。]
元帝:什么?
王昭君:(從容地)《長相知》。
王龍:(厲聲地)大膽!這是鄉(xiāng)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聽!
元帝:(吃驚,卻沒有發(fā)脾氣)哦,《長相知》,這叫什么東西?
王昭君:(從容不迫)陛下愿聽嗎?
蕭育:(也忍不住了)這個姑娘簡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態(tài)度所吸住,笑著)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嗎?
[殿下無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試一試。
王龍:(抗議地)陛下!
元帝:(溫和地)讓她唱。
[苦伶仃從腰間拿出一支胡管,吹起來。]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與君長相知/長命毋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長相知啊/長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動人,聲徹天外。元帝隨著歌聲,領會每一句詩,王昭君唱畢,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樂。平身。
王昭君:謝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覺得你有罪嗎?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沒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這樣的嘉賓面前,唱起這樣兒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禮嗎?
王龍:就是啊,陛下,這應該交掖庭治罪,該砍頭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說。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這樣的話是要站著說的。
元帝:好,你就站著說。
王昭君:(立起來,意態(tài)自若,侃侃然)陛下,禮發(fā)于誠,聲發(fā)于心,行出于義。天生圣人都是本著“義”和“誠”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漢、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間,不都要長命相知,天地長久嗎?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長相知,長不斷,難道陛下和單于不想“長相知”嗎?難道單于和陛下不要“長不斷”嗎?長相知??!長相知!這豈是區(qū)區(qū)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兒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連連點頭)好,好!
呼韓邪:(也忍不住)啊,陛下,這真是說得好極了。
[這時,全朝上下也忽然歡快起來。]
元帝:(聽了多遍,依然忘記)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臣早已稟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說到我們的心上了。
元帝:(對呼韓邪)你看,這一點不就神奇嗎?(對苦伶仃)可你怎么也會吹這個調子呢?
苦伶仃:啟奏天子,塞上胡、漢兩家百姓都會唱這個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漢人都會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這時,一個年老的大黃門執(zhí)羽檄,上。]
黃門:啟奏陛下!雞鹿寨十萬火急,羽書傳到長安,請圣裁。
元帝:蕭卿代讀。
蕭育:(展開羽書)雞鹿寨都尉祁連將軍、云中太守陳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騎兵突然襲擊,放兵搶劫漢朝商隊,將貨物一掃而空,又乘風縱火,將關市燒毀。臣等急派兵馬。胡騎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韓邪:(大驚失色)溫敦,這是怎么回事?
溫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曉。
元帝:(拿著羽書,笑著說)你們說,這個緊急軍報奇怪不奇怪?大單于——
呼韓邪:(離座)陛下!
元帝:(望著蕭育)這豈不是太荒唐了嗎?
呼韓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緊張地望著元帝)陛下……
元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剛才說什么“相疑相知”的話,是怎么講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
元帝:(忽然,對呼韓邪閃出寬慰的笑容)對?。〔幌嘁?,才能長相知。弟兄朋友之間,不就是這樣嗎。(走到呼韓邪面前)呼韓邪單于,邊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總是不免的。但是對我們天長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歡,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嗎?放心吧。猜得出來,匈奴剛剛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單于的麻煩,趁你在長安,要給你難堪。難道中原的人可以上這樣的當嗎?
呼韓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遠不能忘記,臣定要徹查此事,稟報天子。
元帝:(勸慰地)不說這些了吧。我們親家還談我們的和親大事吧。(對蕭育,指王昭君)這就是單于未來的閼氏嗎?
蕭育:(望著呼韓邪)那就看大單于的心意了。
呼韓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禮)臣感謝天子。
蕭育:恭賀單于殿下選了閼氏。
[這時,全朝上下頓時歡呼起來。殿外喊著:“單于和親,千秋萬歲!”]
【注】 ①本節(jié)選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題目為編者所加。后面故事為昭君被冊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單于一心,互相守護,化解種種危機。
6.下列對節(jié)選部分戲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面對王龍等朝中大臣的阻撓,王昭君毫不畏懼,從容自若,最終打動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長相知》。
B.《長相知》本來是表現(xiàn)生死不渝愛情的情歌,而劇中卻賦予其新的意義,象征漢、匈長久友好,世代相知。
C.劇中的漢元帝在面對匈奴挑起事端的斗爭時,既保持了大漢的威嚴,又給單于以充分理解,是個明君形象。
D.呼韓邪單于親赴長安和親,自己的部下卻在邊境騷擾,面對元帝的質問和諒解,單于表面平靜,內心復雜。
7.下列對戲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開頭舞臺說明描寫了王昭君華麗出場,暗示出人物在劇情發(fā)展中將有不俗表現(xiàn)。
B.節(jié)選部分主要通過人物對白展開故事,眾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談舉止中躍然紙上。
C.作者對苦伶仃這個人物說出胡漢百姓心聲之事極盡渲染,表現(xiàn)追求和平的主題。
D.劇中除正面描寫外,還多運用側面描寫,如通過眾人反應表現(xiàn)昭君的美麗與不凡。
8.作者是如何設置戲劇沖突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4分)
答:
9.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點?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6分)
答: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郭子儀,字子儀,華州鄭人,長七尺二寸,以武舉異等補左衛(wèi)長史。玄宗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詔子儀為衛(wèi)尉卿、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jié)度使,率本軍東討。子儀收云中、馬邑,開東陘,會李光弼攻賊常山,拔之,子儀引軍下井陘,與光弼合,破賊史思明眾數(shù)萬,遂趨常陽以守。安祿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儀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戰(zhàn)則克矣?!笔渴馑蓝?,遂破之。于是晝揚兵,夜搗壘,賊不得息,氣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方北圖范陽,會哥舒翰敗,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詔班師。子儀與光弼率步騎五萬赴行在。時朝廷昏昧。眾單寡,軍容缺然,及是國威大振,拜子儀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jié)度,肅宗大閱六軍,鼓而南。代宗立,程元振自謂于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為肅宗山陵使。子儀懼讒且成盡裒代宗所賜詔數(shù)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詔曰朕不德治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仆固懷恩請吐蕃、回紇、黨項數(shù)十萬入寇,朝廷大恐,詔子儀屯奉天。帝問計所出,對曰:“無能為也。懷恩本臣偏將,然素失士心,今能為亂者,思歸之人,劫與俱來,且臣部曲,素以恩結之,彼忍以刃相向乎?”曰:“善?!碧斂苓撝?,先驅至奉天,諸將請擊之,子儀曰:“客深入,利速戰(zhàn)。彼下素德我,吾緩之,當自攜貳”。因下令:“敢言戰(zhàn)者斬!”賊果遁。德宗嗣位,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帝悼痛廢朝五日。及葬,帝御安福門,哭過其喪。賜謚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節(jié)選自《新唐書·郭子儀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子儀懼讒且成/盡裒代宗所賜詔數(shù)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詔曰/朕不德治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令公毋有疑/
B.子儀懼讒且成/盡裒代宗所賜詔數(shù)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詔曰/朕不德/治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C.子儀懼讒且成/盡裒代宗所賜詔數(shù)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詔曰/朕不德/治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D.子儀懼讒且成/盡裒代宗所賜詔教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詔曰/朕不德/治大臣憂/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武舉,古代專為選拔武職人才而設置的科目,始創(chuàng)于唐代武則天時期。
B.山陵使,古代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稱山陵,山陵使掌皇帝喪葬之事,多由大臣臨時兼充。
C.回紇,我國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維吾爾族祖先,唐時建國,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D.太尉,唐代三公之一,是中央掌管全國戶口、賦役方面的政令的最高官員。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郭子儀武舉出身,深諳用兵之道。常陽之戰(zhàn),他利用史思明得到援軍后輕敵、軍心不穩(wěn)的時機速戰(zhàn)速決;仆固懷恩叛亂時他堅守營壘,使敵人自退。
B.郭子儀戰(zhàn)功卓著,挽狂瀾于既倒。安史之亂時,他臨危受命,攻下云中、馬邑、常山等地,與李光弼打敗史思明,率兵趕赴皇帝駐地,國威大振。
C.郭子儀素有威望,遭到小人讒害。他在玄宗時戰(zhàn)功赫赫;代宗即位,程元振擔心他難以制服,多次離間誣陷,使他被罷免了副元帥之職。
D.郭子儀功在社稷,死后恩寵備至。他死后,德宗非常哀痛,停朝五日;到下葬時,皇帝駕臨安福門哭送喪車,并恩賜供奉到代宗廟中接受祭祀。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于是晝揚兵,夜搗壘,賊不得息,氣益老,思明跳奔博陵。
譯文:
(2)客深入,利速戰(zhàn)。彼下素德我,吾緩之,當自攜貳。
譯文:
14.郭子儀為什么認為仆固懷恩不會有什么作為?(3分)
答: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徙倚【注】
陸游
漁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樹無影,露濃荷有聲
崢嶸歲將晚,悄愴恨難平。
坐念中原沒,男兒恐浪生。
【注】 徙倚:徘徊。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本詩綜合運用敘述、描寫、抒情等手法,既寫徙倚所見,又寫徙倚所思。
B.本詩首聯(lián)緊扣題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時間,又暗示詩人的境遇。
C.本詩頷聯(lián)寫樹木隱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營造了清冷陰森的意境。
D.回顧往昔,作者慨嘆時光易逝,內心悵恨不平,悲傷和遺憾之情溢于言表。
16.詩的尾聯(lián)有什么含意?此聯(lián)與《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相比,所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 , ”兩句與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有異曲同工之妙。
(2)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夸張地寫北地荒寒,使人不勝苦處的句子是:“ , ”。
(3)蘇軾在《赤壁賦》中先說萬物各有其主,接著以“ , ”兩句勉勵人一定要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回目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蟲小技,而是 。我們常說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一百回的《西游記》,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所謂“回”就是“回目”,又稱章回題目,是章回小說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說由民間說書藝術雅化為文人案頭之作的過程中,回目形式由單句發(fā)展為偶句,字數(shù)也由 而逐步定型為七八言, (1) ,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韻上的形式美。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的高峰期。作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體小說,即每一回的標題都是一副詞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對聯(lián)。對聯(lián)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因為就大多數(shù)回目而言,句子可長可短,結尾可平可仄,句式靈活多變,與詩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與對聯(lián)更為 。在章回小說的每回之前, (2) ,讓讀者看了此聯(lián)就知道這回所要講述的內容; 統(tǒng)觀閱讀小說回目,還可以從中了解整部小說的敘述脈絡。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3分)( )
A.一枝獨秀 錯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一枝獨秀 參差不齊 契合 不但
C.獨樹一幟 錯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獨樹一幟 參差不齊 契合 如果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
A.對聯(lián)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被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
B.對聯(lián)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
C.將對聯(lián)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
D.將對聯(lián)這一獨特的中國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是明代小說家的一大創(chuàng)舉。
20.請在文中(1)(2)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
答:
21.給下面這則新聞擬寫一個標題,不超過15個字。(5分)
《人民日報》西安2019年5月7日電(記者張丹華)陜西省政府7日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革命圣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226萬老區(qū)人民從此告別絕對貧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延安是革命老區(qū),同時也是一個貧困面較大的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近4年來中央和各級財政累計向延安投入扶貧資金達62.5億元。延安精準推進產(chǎn)業(yè)扶貧、就業(yè)扶貧、生態(tài)扶貧等八個一批工程,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有力助推了當?shù)馗鎰e絕對貧困的進度。
如今的延安,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實現(xiàn)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區(qū)人民信心十足,正為開創(chuàng)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而接力奮斗。
答:
22.下面是“我也可以成為英雄”主題班會主持人的結束語,請將它續(xù)寫完整。要求100字左右,至少引用一處《三國演義》中的經(jīng)典情節(jié),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5分)
同學們,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 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抗擊“非典”,他不顧生命危險診治危重病人。今年,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年過八旬的他又奔赴抗擊疫情的一線。有媒體評價他,“有院士的專業(yè)、戰(zhàn)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伤f,“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材料二 2020年3月5日,正在一線抗疫的鐘南山給全國的青少年寫下了如下的寄語:
為祖國、為人民,為肩上的責任,鐘南山用一生的行動踐行了他作為一位醫(yī)生的初心與使命,真正做到了“以行證道”。
請結合材料和你的體驗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對“以行證道”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二單元綜合檢測
1.解析:A項,文中“差等之愛”指對人的愛也有親疏之別,并非“對所有人一視同仁”。B項,夸大人類對地球的作用,錯在“更離不開人類的力量支持”,“更”字的使用導致錯誤。原文說“地球可以沒有人類”,說明對地球而言,“人類的力量支持”絕非必要。D項,曲解文意,“作為自然的統(tǒng)治者和主宰者”表述錯誤。人類自以為是自然的統(tǒng)治者和主宰者的觀點是錯誤的。
答案:C
2.解析:B項錯在對二者觀點異同的判斷。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觀點是人與動物的關系應和諧仁愛,其“盡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是尊重了動物與人是有機整體的存在關系。這與材料二所倡導的“生命共同體”是一致的。
答案:B
3.解析:D項,材料二觀點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選項孟子勸諫齊宣王施行仁政的話“君子之于食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強調的是君子的惻隱之心,與材料二觀點不符。
答案:D
4.答案:材料二,立足科學事實,圍繞人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辯證關系,從正面展開論述。材料三,立足人類未能擺正與自然的關系而導致危機這一角度,從反面論述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
5.答案:①了解自然。加強對自然規(guī)律的了解,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②愛護尊重自然。愛護動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樣性)。③適當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殺伐以時”(控制自我欲望,有節(jié)制地開發(fā)利用資源)。
6.解析:D項,“表面平靜”錯。結合“(大驚失色)溫敦,這是怎么回事”“(離座)陛下”“(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緊張地望著元帝)陛下……”等分析,單于應該大驚失色,不能得出“表面平靜”。
答案:D
7.解析:C項,“極盡渲染”錯。結合“苦伶仃:啟奏天子,塞上胡、漢兩家百姓都會唱這個歌子的”“苦伶仃從腰間拿出一支胡管,吹起來”等分析,“苦伶仃”的出場,沒有極盡渲染。
答案:C
8.答案:①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認識來設置矛盾,圍繞唱《鹿鳴》還是《長相知》,以及對《長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間展開矛盾沖突。
②通過因果關系(或:通過外部矛盾推動內部矛盾)來設置戲劇沖突,因為匈奴小股部隊在邊境上襲擊漢地的行為,導致朝堂上爆發(fā)了漢朝皇帝和匈奴單于之間的矛盾沖突。
9.答案:①豐容靚飾,相貌光彩照人;②心懷大義,顧念漢匈和平;③見識高遠,舊曲翻出新意;④不卑不亢,態(tài)度從容有致。
10.解析:“因”是連詞,連接并列謂語“上之”“自明”,所以應在“因”前停頓,排除AC;“朕甚自愧”是完整的主謂結構,且“自今”是“公毋有疑”的狀語,所以應在“朕甚自愧”后停頓,排除B。
答案:D
11.解析:D項,“是中央掌管全國戶口、賦役方面的政令的最高官員”錯誤,太尉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天下武官之首,統(tǒng)率天下兵馬大權。
答案:D
12.解析:B項,依據(jù)“會李光弼攻賊常山”可知,攻下常山的是李光弼,不是郭子儀。
答案:B
13.答案:(1)于是官軍白天出兵挑戰(zhàn),夜晚攻擊敵營,賊軍不能夠休息,士氣更加低落,史思明逃奔到博陵。(“搗”,攻擊;“老”,低落;“跳奔”逃奔。)
(2)客軍深入我境,利在速戰(zhàn)。他的部下一向感激我,我軍不緊逼他們,他們自然會懷有二心。(“素”,一向;“德”,感激;“貳”,有二心。)
14.答案:因為仆固懷恩雖然剽悍果斷,但不得士兵之心。他只不過是利用想回家的人與他一起作亂,而這些人都是郭子儀的舊部下,郭子儀長期用恩寵信義結交他們,他們應該不忍心進攻郭子儀。
【參考譯文】
郭子儀,字子儀,華州鄭縣人,身高七尺二。因應試武舉成績優(yōu)等,被任命為左衛(wèi)長史。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叛,皇帝下詔任命郭子儀為衛(wèi)尉卿、靈武郡太守,兼任朔方節(jié)度使,率領他的部隊東征討伐。郭子儀收復了云中、馬邑,打通了東陘。恰逢李光弼卒兵在常山攻打叛軍,攻下了常山,郭子儀率軍至井陘,與李光弼會合,打敗了叛軍將領史思明的幾萬軍隊,于是到常陽據(jù)守。安祿山增派精銳軍隊幫助史思明。郭子儀說:“敵軍倚仗援軍,一定輕視我軍;輕視我軍,軍心不穩(wěn),交戰(zhàn)就能取勝了?!笔勘计疵鲬?zhàn),終于打敗了叛軍。于是官軍白天出兵挑戰(zhàn),夜晚攻擊敵營,賊軍不能夠休息,士氣更加低落,史思明逃奔到博陵。正準備北征范陽,適逢哥舒翰戰(zhàn)敗,皇帝逃到蜀地,太子在靈武登基,下詔命回師。郭子儀和李光粥率領步兵、騎兵五萬趕到皇帝駐地。當時朝廷才建立,勢單力薄,軍容不整,這時唐朝威勢才大為振作?;实廴蚊觾x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然擔任節(jié)度使。唐肅宗隆重檢閱軍隊,大張旗鼓發(fā)兵南征。唐代宗登基,程元振自認為擁立皇帝有功勞,擔心老將難以制服,多次離間誣陷。因此罷免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任唐肅宗山陵使。郭子儀怕誣陷得逞,把唐代宗賜給的詔書一千多篇包好呈上,并表白自己?;实巯略t說:“我不仁德,使重臣憂慮,我很慚愧,從今后您不要擔心。”仆固懷恩引誘吐蕃、回紇、黨項幾十萬兵入侵,君臣大驚,有詔命郭子儀駐扎奉天?;实蹎枌Ω掇k法,他回答說:“沒有什么威脅,仆固懷恩原是我的偏將,雖然強健勇敢,但不得人心?,F(xiàn)能作亂的原因,是引誘想殺回家鄉(xiāng)的士兵,脅迫他們同來,而且他們都是我舊日的親兵,我長期用恩寵信義結交他們,他們忍心進攻我嗎?”皇帝說:“對?!睌耻娺M犯邠州,前鋒抵達奉天,眾將請求進攻敵軍。郭子儀說:“外兵深入我境,有利在于速戰(zhàn)。他的部下長期受我的恩德,我不進攻他們,他們將自然改變主意。”因此下令說:“敢說出戰(zhàn)的斬首!”敵軍果然退去了。唐德宗即位,賜稱“尚父”,升任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7)去世,去世時八十五歲?;实鄯浅1瘋V股铣逄?。到下葬,皇帝駕臨安福門,哭著看他的靈柩走過,賜謚號叫忠武,供奉到代宗皇帝廟中接受祭祀。
15.解析:C項,“樹木隱匿在昏暗的夜色中”與原文不符,“清冷陰森”與原詩意境不符?!霸抡龢錈o影,露濃荷有聲”意思是“月正當頭,樹木籠罩在月色中,沒有樹影;更深露重,時有露珠滴落在荷葉上的聲音傳出”,營造了一種孤寂靜謐的氛圍。
答案:C
16.答案:①因為掛念陷沒的中原,內心悵恨,擔心自己虛度一生。②“坐念”一句表達了對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時又有建功立業(yè)的愿望;“王師”一句則表達了對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17.答案:(1)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2)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云慘淡萬里凝 (3)茍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18.解析:一枝獨秀:形容在同類事物中最為突出,最為優(yōu)秀。獨樹一幟:單獨樹立起一面旗幟,指自成一家。語境是回目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成熟格式自成一家,故選“獨樹一幟”,排除A選項和B選項。參差不齊:指長短、高低、大小不齊。錯落有致:布局交錯紛雜,但極有情趣。此處指字數(shù)多少不齊而逐步定型為七八言,故選參差不齊,排除C選項。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不但:表遞進關系。如果:表假設關系。
答案:D
19.解析:A選項,“對聯(lián)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被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中”殘缺介詞造成偷換主語;B選項,“對聯(lián)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殘缺介詞造成偷換主語;D選項,“將對聯(lián)這一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應用于章回小說的回目”的最后殘缺介詞“中”,偷換主語。
答案:C
20.解析:(1)承接“字數(shù)也由參差不齊而逐步定型為七八言”,應指出其好處,聯(lián)系后句“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韻上的形式美”,應是“不但易于較完整地概括每回內容”;(2)承接“在章回小說的每回之前”,聯(lián)系后句“讓讀者看了此聯(lián)就知道這回所要講述的內容”,應是“均有一副標明篇章內容的對聯(lián)”。
答案:(1)不但易于較完整地概括每回內容
(2)均有一副標明篇章內容的對聯(lián)
21.解析:這是一篇新聞材料,共有三段,其中第一段是導語,概括介紹了新聞的主要內容,第二、三段是對導語部分的具體解說。本題給新聞擬寫標題,主要從導語部分篩選主要信息,關鍵句“這標志著革命圣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最后按照字數(shù)要求表達成主謂句即可。
答案:延安貧困縣全部“摘帽”奔小康
22.解析:這是一道補寫題,情境是主題班會,主題是“我也可以成為英雄”,題干已經(jīng)給出了結束語的前一句,要根據(jù)“英雄就是普通人擁有一顆偉大的心”寫好下句,寫作時要圍繞對“英雄”的正確理解,普通人如何成為英雄來寫。本題要求引用《三國演義》中的經(jīng)典情節(jié),考生應根據(jù)對《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的了解,恰當引用,可以是重要情節(jié)或者人物經(jīng)典語言,修辭手法可以選用對偶、排比等。
答案:示例: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英雄細胞,學英雄未必要千里走單騎,更不需要“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只要在平凡的崗位上、日常生活中,擁有一顆英雄的心,擔起落在肩上的責,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平凡人也會變英雄!
23.【寫作指導】 立意角度:1.再美好的愿景,再宏偉的藍圖,都需要腳踏實地去實踐。2.“以行證道”是新時期我們應該奉行的工作法則。3.讀萬卷書,更需行萬里路。4.“道”與“行”做到極致,才是真正有“道行”。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