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公從之。辭曰 辭:推辭
B.許之 許:答應(yīng)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賜:賞賜
D.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濟(jì):渡河
【答案】C
【解析】賜:恩惠。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護(hù)送晉惠公回國的事。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eq \b\lc\{\rc\ (\a\vs4\al\c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焉用亡鄭以陪鄰))
B.eq \b\lc\{\rc\ (\a\vs4\al\c1(鄭既知亡矣,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eq \b\lc\{\rc\ (\a\vs4\al\c1(且貳于楚也,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D.eq \b\lc\{\rc\ (\a\vs4\al\c1(無能為也已,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答案】B
【解析】A.介詞,把/連詞,表目的,來。B.均為副詞,已經(jīng)。C.連詞,并且/連詞,況且。D.動詞,做/動詞,給予。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xiàn)燭之武機(jī)智善辯的一組是( )
①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②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⑤鄰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燭之武機(jī)智善辯。③重在表現(xiàn)鄭伯自責(zé),⑥是燭之武的牢騷話。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耙箍P而出”,求見秦伯,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yán),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yán)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guān)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guān)鍵。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lián)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答案】C
【解析】C.“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錯,應(yīng)是“晉曾經(jīng)答應(yīng)把焦、瑕二邑割讓給秦”。
5.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答案】我不能早重用您,現(xiàn)在國家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答案】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的使者往來途經(jīng)(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這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
6.補(bǔ)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燭之武退秦師》中說出了晉國和秦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燭之武見秦伯時,以退為進(jìn),態(tài)度謙恭,承認(rèn)鄭國不敵秦、晉兩國,迎合對方的驕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燭之武勸說秦伯,貌似謙恭,說話卻極有分量,以一個假設(shè)句否定了秦國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quán),以退為進(jìn),柔中有剛。這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其無禮于晉 且貳于楚也
(2)秦、晉圍鄭 鄭既知亡矣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敢以煩執(zhí)事
【閱讀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①、士季②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jìn),及溜③,而后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被锥鴮υ唬骸叭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補(bǔ)過,袞不廢矣?!豹q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斗且出,提彌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笔持?,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fù)。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币允居诔P釉唬骸安蝗?。”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嗚呼!詩曰:‘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毙邮冠w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選自《左傳》)
【注】①趙盾:晉國正卿(首席大臣)。謚宣子。②士季:晉大夫,名會。③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
B.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
C.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
D.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
【答案】D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稽首,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B.寢門,也作“寑門”。古禮天子五門,諸侯三門,大夫二門。最內(nèi)之門曰寢門,即路門。后泛指內(nèi)室之門。
C.弒,指古代統(tǒng)治階級稱子殺父、臣?xì)⒕?,該字在《左傳·宣公十八年》和《周禮·大司馬》等文獻(xiàn)均有記載。
D.詩,指《詩經(jīng)》,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風(fēng)》《雅》《頌》三部分。被道家奉為經(jīng)典,成為“四書五經(jīng)”之一。
【答案】D
【解析】“被道家奉為經(jīng)典”錯,應(yīng)為“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
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靈公奢侈暴虐,加重賦稅來修飾宮室;因為熊掌沒燉爛,竟然殺了廚師,把他的尸首裝在畚箕里,讓宮女們用頭頂著從朝廷經(jīng)過。
B.趙盾、士季向晉靈公進(jìn)諫,晉靈公文過飾非,還想方設(shè)法要?dú)⒌糈w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執(zhí)行他的命令,于是頭撞槐樹自殺了。
C.晉靈公準(zhǔn)備在宴會上殺害趙盾,他手下的武士靈輒卻在關(guān)鍵時刻幫助趙盾,使其幸免于難,以報答趙盾昔日的送飯之恩,趙盾只得自己逃亡了。
D.晉大夫趙穿殺了晉靈公,晉國太史董狐寫“趙盾弒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趙盾難以辯白,大有感慨,孔子也為他蒙受殺君之名感到可惜。
【答案】B
【解析】晉靈公坦承自己的過錯,但知過不改。并沒有“文過飾非”。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
【答案】如果您去進(jìn)諫而國君不聽,那就沒有人能接著進(jìn)諫了。請讓我先去進(jìn)諫,國君不聽,那么,您再接著去勸諫。
(2)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答案】趙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上О?,如果他出了國境,就會避免弒君之名了。
【參考譯文】
晉靈公(的言行)不符合做國君(的規(guī)矩),大量征收賦稅來裝飾宮墻,從高臺上用彈弓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廚師沒有把熊掌燉爛,就殺了廚師,(將廚師的尸體)裝在畚箕里,讓宮女們用頭頂著經(jīng)過朝廷。大臣趙盾和士季看見露出的死人手,便詢問其中的原因,并為晉靈公的無道而憂慮。(他們)準(zhǔn)備向晉靈公進(jìn)諫,士季說:“如果您去進(jìn)諫而國君不聽,那就沒有人能接著進(jìn)諫了。請讓我先去進(jìn)諫,國君不聽,那么,您再接著去勸諫?!?士季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滴水的地方,(晉靈公)才抬頭看他,并說:“我知道自己的過錯了,打算改正?!?士季)叩頭回答說:“誰能沒有錯誤呢,犯了錯誤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好事了。國君能夠彌補(bǔ)過失,君位就不會失去了?!?晉靈公)還是沒有改正。趙盾又多次勸諫,晉靈公很厭惡,就派鉏麑去刺殺趙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趙盾的家,只見臥室的門開著,趙盾穿戴好禮服準(zhǔn)備上朝,時間還早,他和衣坐著打盹兒。鉏麑退了出來,感嘆地說:“時刻不忘記恭敬,真是老百姓的靠山啊。殺害老百姓的靠山,這是不忠;背棄國君的命令,這是不信。在這不忠不信中有一樣,還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頭撞在槐樹上死了。
秋天九月,晉靈公請趙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準(zhǔn)備攻殺趙盾。趙盾的車右提彌明發(fā)覺了這個陰謀,快步走上堂去,說:“臣子陪君王宴飲,酒過三巡還不告退,就不合禮儀了?!庇谑?他)扶起趙盾走下堂來。晉靈公喚出了猛犬來咬趙盾。提彌明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趙盾說:“不用人而用狗,雖然兇猛,又有什么用!”(他們兩人)與埋伏的武士邊打邊退。結(jié)果,提彌明為趙盾戰(zhàn)死了。
當(dāng)初,趙盾到首陽山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有個叫靈輒的人餓壞了,便去問他的病情。(靈輒)說:“我已經(jīng)三天沒吃東西了?!?趙盾)給他東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趙盾)詢問原因,(靈輒)說:“我給人當(dāng)奴仆已經(jīng)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著?,F(xiàn)在離她近了,請允許我把這一半留給她?!?趙盾)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給他準(zhǔn)備了一籃飯和肉,放在口袋里給他。不久(靈輒)加入晉靈公的武士隊伍,(他)在搏殺中把武器倒轉(zhuǎn)過來抵擋晉靈公手下的人,使趙盾得以脫險。(趙盾)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翳桑的餓漢啊?!?趙盾)問他的姓名和住處,(他)沒有回答就退走了。(趙盾)自己逃亡了。
乙丑日(九月二十六日),趙穿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趙盾還沒有走出國境的山界,(聽到靈公被殺)便回來了。晉國太史董狐記載道:“趙盾弒殺了他的國君?!彼€把這個說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趙盾說:“不是這樣。”(董狐)回答說:“您身為正卿,逃亡而不出國境,回來后又不討伐叛賊,不是您殺了國君又是誰呢?”趙盾說:“哎呀!《詩經(jīng)》中說:‘由于我懷念祖國,反而自己找來了憂患。’大概說的是我吧。”
孔子說:“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記載史事的原則是直言不諱。趙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上О。绻隽藝?,就會避免弒君之名了?!壁w盾派趙穿到成周去迎接晉國公子黑臀,把他立為國君。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
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也。髫齔喪父,事母以孝聞。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稱曰:“此兒吾家之顏子也?!蹦晔簭V平王贊辟開府參軍事。后丁母憂,居喪骨立。士謙服闋,舍宅為伽藍(lán)①。博覽群籍,兼善天文術(shù)數(shù)。趙郡王睿舉德行,稱疾不就。隋有天下,畢志不仕。
李氏宗黨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會極歡,無不沉醉喧亂。嘗集士謙所,盛饌盈前,而先為設(shè)黍,謂群從曰:“孔子稱黍為五谷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違乎?”少長肅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謂曰:“既見君子,方覽吾徒之不德也?!奔腋挥谪敚幑?jié)儉,每以振施為務(wù)。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bǔ)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兄弟愧懼,更相推讓,卒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謙牽置涼處飼之,過于本主。望見盜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嘗執(zhí)盜粟者,士謙慰諭之曰:“窮困所致,義無相責(zé)。”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數(shù)千石,以貸鄉(xiāng)人,值年谷不登,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士謙曰:“吾家余粟,本圖振贍,豈求利哉!”于是悉召債家,為設(shè)酒食,對之燔契。明年大熟,債家爭來償謙,謙一無所受。他年又大饑,士謙罄竭家資,為之糜粥,賴以全活者將萬計。至春,又出糧種,分給貧乏,趙郡農(nóng)民德之。或謂士謙曰:“子多陰德?!笔恐t曰所謂陰德者何猶耳鳴己獨(dú)聞之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陰德之有。
開皇八年,終于家,時年六十六。趙郡士女聞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參軍死乎!”會葬者萬余人。鄉(xiāng)人條其行狀,詣尚書省請先生之謚,事寢不行,遂相與樹碑于墓。
(選自《隋書》,有刪改)
【注】①伽藍(lán):佛寺。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士謙曰/所謂陰德者何/猶耳鳴/己獨(dú)聞之/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陰德之有
B.士謙曰/所謂陰德者何/猶耳鳴/己獨(dú)聞之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陰德之有
C.士謙曰/所謂陰德者/何猶耳/鳴己獨(dú)聞之/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陰德之有
D.士謙曰/所謂陰德者/何猶耳鳴/己獨(dú)聞之/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陰德之有
【答案】A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髫齔,垂髫?fù)Q牙之時,指童年?!短一ㄔ从洝分小包S發(fā)垂髫”,《愚公移山》中“始齔,跳往助之”,其中的“髫”“齔”與此處含義相同。
B.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員建立府署并自選僚屬之意。漢朝三公、大將軍可以開府。魏、晉放寬開府資格,晉諸州刺史兼管軍事帶將軍銜者即可開府。
C.丁憂,指古時官員父母去世,辭官守制三年(27個月),是謂丁憂。又叫“丁艱”,“丁母憂”又稱為“丁內(nèi)艱”。服闋指守喪期滿除服。
D.尚書省,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jī)構(gòu)。隋唐時,作為最高政務(wù)機(jī)構(gòu)之一的尚書省主管決策。
【答案】D
【解析】“尚書省主管決策”有誤,應(yīng)是“尚書省主管執(zhí)行”。
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士謙才華橫溢,淡泊名利。他飽讀詩書,精通天文術(shù)數(shù),并時常作詩。但不喜做官,長期不仕。做了許多好事,也不追求名聲。
B.李士謙樂善好施,仗義疏財。他多次賑濟(jì)鄉(xiāng)里百姓,并將債券燒毀。第二年依然施粥,救活了很多人;到了春天,又拿出糧種給需要的人。
C.李士謙看淡財物,待人寬厚。有兄弟分家不均的,他自愿補(bǔ)齊少得者財物;有偷盜他家糧食的,他也悄悄地躲藏起來假裝看不見。
D.李士謙德行兼?zhèn)?,深受愛戴。他曾被趙郡王高睿舉德行,告誡族人敬重土地神明,常做善事,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在他死后為他請求謚號。
【答案】B
【解析】“第二年依然施粥”理解有誤,原文是“他年又大饑,士謙罄竭家資,為之糜粥”,“他年”是指以后的某年,并非指第二年。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稱曰:“此兒吾家之顏子也?!?br>【答案】伯父李玚(對這件事)深深贊嘆推崇,常常稱贊(他)說:“這孩子是我們家中的顏子啊?!?br>(2)少長肅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謂曰:“既見君子,方覽吾徒之不德也?!?br>【答案】小孩大人一片肅靜,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說:“見到君子之后,才看到我們這些人不道德??!”
15.李士謙對其家僮捉到的偷糧食的人是如何處理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案】李士謙對被其家僮捉到的偷糧食者加以安慰,并立即釋放了他。原因是他認(rèn)為偷糧食是窮困所迫,道義上不能被責(zé)備。
【參考譯文】
李士謙,字子約,是趙郡平棘人。幼年喪父,因侍奉母親孝順而聞名。伯父李玚(對這件事)深深贊嘆推崇,常常稱贊(他)說:“這孩子是我們家中的顏子啊。”十二歲時,北魏廣平王元贊征召(李士謙)為開府參軍事。后來母親去世,服喪時(李士謙)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李士謙服喪期滿,把家宅施舍出來做寺院。(李士謙)博覽群書,又精通天文術(shù)數(shù)。(后來)趙郡王高睿以德行科舉薦(李士謙),(李士謙)借口有病而不接受。隋朝擁有天下的時候,(李士謙)堅持志向始終不出仕。
李家是豪門望族,每年到春秋兩個社祭日,一定舉行大宴,竭盡歡樂,人人大醉,喧鬧不堪。曾經(jīng)有一次在李士謙住所聚會,面前滿是豐盛的食物,李士謙卻先為(堂房親屬)擺出了黃米,對眾人說:“孔子稱黃米為五谷之長,荀卿也說吃東西先吃黃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東西,難道能違背嗎?”小孩大人一片肅靜,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說:“見到君子之后,才看到我們這些人不道德??!”(李士謙)家里財富很多,對待自身很節(jié)儉,常常致力于救濟(jì)施舍。有兄弟間分財產(chǎn)不均,導(dǎo)致互相訴訟的,李士謙聽說后,就拿出自己的財產(chǎn),補(bǔ)給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慚愧恐懼,相互推讓,最終成了善人。有一次別人的牛闖進(jìn)他家田里去,李士謙把它牽到蔭涼處飼養(yǎng),比主人飼養(yǎng)得還好。望見有人偷割他家的莊稼,(他)就不出聲地躲開。他的家僮曾經(jīng)抓住偷他家糧食的人,李士謙卻寬慰那人說:“窮困致使你這樣,從道理上講不應(yīng)該責(zé)備你?!苯腥笋R上將那人放了。
后來李士謙拿出幾千石糧食,借貸給同鄉(xiāng)人,正趕上收成不好,借貸人家無法償還,都來表示道歉。李士謙說:“我家的余糧,本來就是打算救濟(jì)用的,哪里是為求利的呢!”于是叫來所有的借債人,為他們擺設(shè)酒食,當(dāng)著大家的面燒了借契。第二年大豐收,借債人家爭著來償還李士謙,李士謙(拒絕了,)一點兒也沒收下。有一年又遇上饑荒,李士謙用盡他家所有的錢財,買來米做成了粥供給(那些受饑餓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來的人數(shù)以萬計。到了春天,又拿出糧種,分給貧窮人家,趙郡的農(nóng)民感激他。有人對李士謙說:“您的陰德多?!崩钍恐t說:“所謂陰德是什么?就像耳鳴,只有自己聽到,別人都不知道?,F(xiàn)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陰德!”
開皇八年(588年),李士謙死在家中,當(dāng)時六十六歲。趙郡的男男女女聽說了,無不流著淚說:“我們這些人不死,反而讓李參軍死了!”聚集在葬禮上的有一萬多人。同鄉(xiāng)人整理了他的事跡,到尚書省請求給他(一個)謚號,事情后來被擱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豎立了碑。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2 燭之武退秦師復(fù)習(xí)練習(xí)題,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應(yīng)用,閱讀鑒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必修 下冊2 燭之武退秦師課時訓(xùn)練,共6頁。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統(tǒng)編版第一單元2 燭之武退秦師練習(xí),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運(yùn)用,拓展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