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第I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2小題,共24.0分)
小華騎自行車沿河堤向下游行進,感覺無風,但堤上柳樹的枝葉卻在隨風飄拂,此時的風向是 ( )
A. 向下游B. 向上游C. 向對岸吹去D. 從對岸吹來
疫情期間,武漢方艙醫(yī)院為避免傳染利用機器人送藥,如圖是機器人端著托盤送藥穿行的情景.若認為機器人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 托盤
B. 地面
C. 病人
D. 墻壁
中國設計制造的高鐵列車,其平穩(wěn)性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列車運行過程中,有外國記者將硬幣豎立在車廂的窗臺上(如圖所示),發(fā)現(xiàn)硬幣能長時間保持靜止,他選擇的參照物是( )
A. 站臺B. 鐵軌C. 車廂的窗臺D. 路邊的樹木
下列選項是小美同學對自己身體相關物理量進行的估測,其中符合實際的是( )
A. 體溫約為45℃B. 身高約為1.60mm
C. 質量約為50kgD. 眨眼一次時間約為5s
下列估測符合實際的是( )
A. 人的心臟正常跳動一次的時間約為3sB. 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約為1.1m/s
C. 中學生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約是50牛D. 人的胃酸的pH為8
詩詞中常蘊含著物理知識,根據下列哪句詩能估算出物體運動的速度( )
A. 天臺四萬八千丈B. 坐地日行八萬里C. 春風十里揚州路D.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教室的室內高度約為1.8m
B. 公園里正在運行的摩天輪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C. 50mL的酒精與50mL的水充分混合后總體積是100mL
D. 物理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shù)學工具和實驗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
中國飛人蘇炳添2021年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中,跑出個人最好成績9.83s并打破亞洲紀錄,以半決賽第一名的成績,成為第一名進入奧運會百米決賽的黃種人,他全程的平均速度約為( )
A. 10.2m/sB. 13.3m/sC. 9.0m/sD. 12.2m/s
如圖所示是甲、乙兩個物體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圖像,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甲是靜止的
B. 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C. 第20s,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同
D. 0?20s,甲、乙兩物體通過的路程相同
如圖所示圖像描述的是同一種運動形式的是( )
A. A與BB. B與CC. C與DD. A與C
如圖所示,兩木塊自左向右運動,現(xiàn)用高速攝影機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記錄下木塊每次曝光時的位置。已知連續(xù)兩次曝光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兩木塊運動情況在v?t圖象中描述正確的是( )
A. B.
C. D.
某學習小組對一輛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線運動的小車進行觀測研究。他們記錄了小車在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并根據記錄的數(shù)據繪制了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如圖,根據圖象可以判斷 ( )
A. 0至5s內,小車的平均速度是0.4m/s
B. 0至7s內,小車的平均速度是1.5m/s
C. 2s至5s內,小車通過的路程是2m
D. 5s至7s內,小車通過的路程是6m
第II卷(非選擇題)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8.0分)
某物體在40s內沿直線運動的s?t圖象如圖所示。分析圖象信息,前10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為____m,在這40s內,該物體的平均速度為____m/s。
小明從賀州園博園出發(fā)返回到賀州一高,通過路程1000m,騎共享單車用了200s,他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m/s;騎行中以共享單車為參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選填“運動”或“靜止”)。
如圖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機“微信運動”功能記錄的數(shù)據。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時間是3000s,步長是0.5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______m/s;若以手機為參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
小明爸爸乘汽車前往武漢“抗疫”,汽車開動后,小明對著遠去的汽車揮手作別。小明爸爸看到小明逐漸向后退去,是以______(選填“汽車”或“地面”)為參照物;而小明看到汽車的遠去是以______(選填“汽車”或“地面”)為參照物。
三、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
圖甲是某物體在一段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v?t圖像。請你在圖乙中大致畫出對應的s?t圖像。
如圖所示,一艘小船正以比風速小的速度面向燈塔靠近,請在小船的旗桿上畫出正在飄動的旗子
四、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2.0分)
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實驗原理是 ______。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 ______(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
(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______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______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m/s。
物理學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計算公式為:速度=路程/時間,即v=s/t。初中物理中還有很多這樣定義的物理量,如密度、壓強、功率、熱值等,這種定義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義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這樣定義的物理量,如: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變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國際單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義可知:
(1)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單位時間內速度的增加量相等),開始運動的速度v0=2m/s,經過5s后它的速度變?yōu)関t=6m/s,則這個物體加速度大小a=______m/s2。
(2)加速度的定義公式a=______。
(3)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如(甲)所示,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以速度v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時間為t時通過的路程s;勻加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如(乙)所示,其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物體,速度由v0到vt,運動時間為t時通過的路程s。用v0、t、a寫出s的表達式,s=______。
五、計算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2.0分)
濟南重點建設項目濟萊高鐵將于2022年底通車。該項目全程長度約120km,從始發(fā)濟南東站到終點鋼城東站只需0.5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周末,牛牛同學和牛爸進行了一次測車速的實踐活動,牛牛站在平直公路邊的C點。牛爸駕車從遠處沿平直公路勻速駛向牛牛,按照約定的時間,二人同時開始計時,且牛爸在A點進行第一次鳴笛。牛牛2s后聽到鳴笛的聲音;第一次鳴笛后17s牛爸在B點再次鳴笛,牛牛1s后再次聽到鳴笛聲。
(1)假設聲速為340m/s,則他們測得牛爸駕駛汽車的速度是多少?
(2)假設第二次鳴笛后牛爸繼續(xù)駕車行駛1min,則此時汽車與C點的距離是多少?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時30分,印尼附近海域發(fā)生8.9級大地震,引起強烈海嘯。地震發(fā)生時,距震中1500公里的馬爾代夫海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如果他們及時接到警報,并立即奔向離海岸3000米的高地,便可不被巨浪卷走。尚若如此,他們最晚在什么時間接到警報,方可死里逃生?(海嘯在大洋中傳播速度高達500公里/小時,孩子們逃往高地的速度為100米/分鐘)
如圖所示的圖象是某物體在40s內沿直線運動的s?t圖象。根據圖象信息,請計算:
(1)前10s內物體的運動速度是多少?
(2)前30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是多少?
(3)在這40s內,該物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小華騎自行車沿河堤向下游行進,感覺無風,而堤上柳樹的枝葉在隨風飄動,說明此時的風向應該是向下游,且風速與小華騎車的速度相同.故選A.
2.【答案】A
【解析】解:以地面、病人、墻壁為參照物,機器人與地面、病人、墻壁的位置在不斷的變化,故機器人是運動的;故BCD不符合題意;
以托盤為參照物,機器人與托盤的位置沒有變化,故機器人是靜止的;故A符合題意。
故選:A。
在研究物體的機械運動時要先選擇一個物體,假定該物體不動,這個物體是參照物;如果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不變,則物體是靜止的,如果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不斷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
本題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判斷所選參照物,難度不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即可正確解題。
3.【答案】C
【解析】解:列車上的硬幣相對于站臺、鐵軌、路邊的樹木位置都發(fā)生了改變,因此是運動的,而硬幣相對于車廂的窗臺的位置沒有發(fā)生改變,所以是靜止的。故只有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探究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時,必須事先選定一個參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fā)生了改變,則是運動的;如果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沒有發(fā)生改變,則是靜止的。
一個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確定,關鍵取決于所選取的參照物,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一定相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答案】C
【解析】解:A.人的正常體溫在37℃左右,最高也不會超過42℃。故A錯誤。
B.小美同學的身高應約為1.60m。故B錯誤。
C.普通中學生的質量在40~80kg。故C正確。
D.人眨一次眼的時間小于1s。故D錯誤。
故選:C。
正常人的體溫在37℃左右,體重在60kg左右,身高在1.70m左右。
這是一道基礎類試題,較為簡單,只要我們對與自己相關的數(shù)據有一定了解,就可順利解答。
5.【答案】B
【解析】解:
A、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1min跳動75次,跳動1次的時間大約1s.不符合實際;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1m/s左右。符合實際;
C、中學生在水中接近漂浮狀態(tài),受到的浮力與體重差不多,在500N左右。不符合實際;
D、正常情況下人的胃酸的PH值在0.8~1.5之間。不符合實際。
故選:B。
首先對題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對物體長度、質量、重力等進行估測,是初中物理的一項基本要求,平時結合所學知識對身邊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長、步行速度、樓梯階梯數(shù)、物理課本長和寬、教室內空氣質量等等,多觀察多思考,必要時做出正確判斷。
6.【答案】B
【解析】解:物體單位時間里通過的路程為速度,故“坐地日行八萬里”表示每日運動八萬里,能估算出物體運動的速度,故B正確。
故選B。
物體單位時間里通過的路程為速度,據此分析。
本題考查速度與物體運動的知識,屬于對基礎知識的考查,難度不大。
7.【答案】D
【解析】解:A、教室的室內高度約為3m,故A錯誤;
B、公園里正在運行的摩天輪在做曲線運動,故B錯誤;
C、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隙,所以50mL的酒精與50mL的水充分混合后總體積小于100mL,故C錯誤;
D、物理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shù)學工具和實驗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說法正確,故D正確。
故選:D。
(1)常識性了解常見物體的長度。
(2)物體沿直線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隙。
(4)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等于路程與時間之比??梢允褂瞄L度和時間的測量工具,測出物體的速度。
了解一些常見物體的長度,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理解分子間存在間隙、理解速度概念,可解答此題。
8.【答案】A
【解析】解: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st=100m9.83s≈10.2m/s,故A正確。
故選:A。
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值。
本題考查了學生對速度公式的應用,解題關鍵是要知道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總路程與總時間的比值。
9.【答案】C
【解析】解:A、由圖可知,甲的速度不隨時間變化,且速度不為零,則甲不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A錯誤;
B、由圖可知,乙的速度隨時間不斷增大,即乙做加速運動,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第20s,甲、乙的v?t圖線相交,表示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同,故C正確;
D、在0?20s內,甲的速度不變,乙的速度逐漸增大,且20s 末時甲、乙速度相同,
所以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速度,則乙通過的路程小于甲通過的路程,故D錯誤。
故選:C。
在v?t圖像中,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傾斜的直線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兩直線相交的點表示速度相同,據此分析判斷。
本題考查了物體的v?t圖像,從圖像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10.【答案】B
【解析】 A和C是s?t圖像,A表示物體靜止,C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B和D是v?t圖像,B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D表示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B與C描述的是同一種運動形式.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題考查速度時間圖象,學生要善于在新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
【解答】
下面的物體在相同的時間里通過的路程相同,說明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上面的木塊在相同時間里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說明速度越來越大,做加速直線運動,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題考查圖象的分析能力和平均速度的計算,以及平衡力的知識,是一道學科綜合題;這類題也是中考的一個熱點.
(1)求平均速度時,要用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相對應的時間,根據v=st求出;據此對AB選項做出判斷;
(2)根據圖像對CD選項做出判斷.
【解析】
A.由圖象可知,在0?5s的時間內小車運動的路程為2m,小車的平均速度v=st=2m5s=0.4m/s,故A正確;
B.由圖象可知,在0?7s的時間內小車運動的路程為6m,小車的平均速度v′=s′t′=6m7s≈0.86m/s,故B錯誤;
C.由圖象可知,在2s?5s的時間內小車運動的路程為0m,故C錯誤;
D.由圖象可知,在5s?7s的時間內小車運動的路程為s=6m?2m=4m,故D錯誤.
故選A.
13.【答案】10;0.5
【解析】
【分析】
(1)在s?t圖象中,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由圖像確定前10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
(2)讀出總路程和總時間,根據v=st求出平均速度。
此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速度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讀懂圖象是解決此題的關鍵。
【解答】
(1)在s?t圖象中,物體在0?10s內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由圖象讀出前10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為10m;
(2)由圖象讀出物體在40s內通過的路程為s=20m,
40s內該物體的平均速度v=st=20m40s=0.5m/s。
故答案為:10;0.5。
14.【答案】5 靜止
【解析】解:(1)騎行的平均速度:
v=st=1000m200s=5m/s;
(2)騎行中小明與共享單車之間沒有位置的變化,所以以共享單車為參照物,小明是靜止的。
故答案為:5;靜止。
(1)知道騎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根據v=st求出平均速度;
(2)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先選擇參照物,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不變,則物體靜止;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fā)生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
本題考查了靜止和運動的判斷以及平均速度的計算,難度不大,是一道基礎題目。
15.【答案】1 靜止
【解析】解:
由題意和圖示可得,小明行走的路程:s=6000×0.5m=3000m,
他步行的速度:v=st=3000m3000s=1m/s;
若以手機為參照物,小明相對于手機來說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說小明是靜止的。
故答案為:1;靜止。
(1)知道小明的步長和步數(shù)求出行走的路程,再根據v=st求出步行速度;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相對于參照物來說位置變化,則是運動的,否則是靜止的。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速度計算公式和運動靜止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難度不大。
16.【答案】汽車 地面
【解析】解:小明爸爸看到小明逐漸向后退去,意思是說小明是向后運動的,小明爸爸選擇的參照物是汽車;
小明看到汽車的遠去,意思是說汽車是運動的,他選擇的參照物是地面。
故答案為:汽車;地面。
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這個物體與所選參照物之間是否有位置變化。若位置有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運動的;若位置沒有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
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擇的參照物,參照物不同,運動狀態(tài)也可能不同。
17.【答案】解:根據圖甲可知,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并且速度為:v=4m/s;
在圖乙中,過原點做一條傾斜的直線,使路程和時間的比值等于4,如下圖所示:
,
【解析】根據圖甲可得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和速度大小,然后利用描點法在圖乙中畫出對應的s?t圖像。
本題考查運動圖象的應用,注意不同圖象的含義,并學會從圖象中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18.【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了旗子飄向的確定,明確風向、船速與風速的關系是關鍵。
由圖中燈塔上方的旗子可知風向,而小船向燈塔靠近、船速比風速小,據此確定船的旗桿上的旗子飄的方向。
【解答】
圖上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由圖可知,燈塔上方的旗子向西飄,說明風向西吹;
小船向燈塔靠近,且船速比風速小,則船的旗桿上的旗子也向西飄,如圖所示:
19.【答案】v=st 減小 3 80.0 0.16
【解析】解:(1)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實驗原理是v=st;
(2)若要計時方便,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時間更長,便于測量時間,以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
(3)由圖可知,小車從A點B點所用時間為3s;
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則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路程sAC=80.0cm=0.800m;
由圖可知,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時間tAC=5s,則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平均速度:vAC=sACtAC=0.800m5s=0.16m/s。
故答案為:(1)v=st;(2)減?。?3)3;80.0;0.16。
(1)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出平均速度;
(2)若要計時方便,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時間更長;
(3)從圖中可以讀出各路程的長度和時間,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計算出速度。
本題考查“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要增大實驗的原理,一定學會讀出路程和時間,按平均速度的定義求出平均速度。
20.【答案】0.8 ΔvΔt v0t+12at2
【解析】解:(1)物體在5s內的速度變化量Δv=vt?v0=6m/s?2m/s=4m/s;
物體的加速度大小a=ΔvΔt=4m/s5s=0.8m/s2;
(2)根據加速度的定義可知,加速度的定義公式a=ΔvΔt;
(3)圖乙中陰影部分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組成,如下圖所示:
長方形面積s1=v0t,三角形的面積s2=12at2,
圖乙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之和,即s=v0t+12at2。
故答案為:(1)0.8;(2)ΔvΔt;(3)v0t+12at2。
(1)末速度與初速度之差就是速度的變化量;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叫加速度,根據加速度的定義求出即可;
(2)根據加速度的定義寫出表達式;
(3)根據乙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之和,分別用v0、t、a表示出即可。
本題是一道涉及高中知識的物理題,但這道題我們是可以根據題中所給的信息并結合我們已有的學習方法和物理知識完成解答的。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分析能力,是一道好題。
21.【答案】解:全程的路程s=120km,時間t=0.5h,
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20km0.5h=240km/h。
答:全程的平均速度為240km/h。
【解析】知道全程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本題考查速度的簡單計算,是一道基礎題。
22.【答案】解:(1)由牛爸在A點第一次鳴笛,牛牛2s后聽到鳴笛聲音,第一次鳴笛處A點到牛牛C點的距離sAC=v聲t1=340m/s×2s=680m;
由牛爸在B點第二次鳴笛,牛牛1s后聽到鳴笛聲音,第二次鳴笛處B點到牛牛C點的距離sBC=v聲t2=340m/s×1s=340m;
牛爸在17s內通過的距離s=sAC?sBC=680m?340m=340m,牛爸開車的速度v車=st=340m17s=20m/s;
(2)牛爸第二次鳴笛后繼續(xù)駕車1min行駛的距離s′=v車t′=20m/s×1×60s=1200m,
此時汽車與C點之間的距離s″=s′?sBC=1200m?340m=860m。
答:(1)牛爸駕駛汽車行駛的速度為20m/s;
(2)第二次鳴笛后牛爸繼續(xù)駕車行駛1min,則此時汽車與C點的距離是860m。
【解析】(1)由牛爸在A點第一次鳴笛,牛牛2s后聽到鳴笛聲音,根據s=vt可計算出第一次鳴笛處A點到牛牛C點的距離;
由牛爸在B點第二次鳴笛,牛牛1s后聽到鳴笛聲音,根據s=vt可計算出第二次鳴笛處B點到牛牛C點的距離;
A點與B點之間的距離,就是牛爸在17s內通過的距離,根據v=st可求出牛爸開車的速度;
(2)根據s=vt可求出牛爸第二次鳴笛后繼續(xù)駕車行駛的距離,此時汽車與C點之間的距離等于牛爸繼續(xù)駕車行駛的距離與B、C之間的距離之差。
本題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計算,其中理解牛爸在第一次鳴笛后到第二次鳴笛時駕車行駛的路程,第二次鳴笛后牛爸駕車行駛的路程大于BC之間的距離是解題的關鍵
23.【答案】解:海嘯傳到馬爾代夫所需時間
根據V=st
得t=SV=1500公里500公里/小時=3小時,
到達馬爾代夫的具體時間:8時30分+3時=11時30分,
孩子們到達高地所需時間
t=sv=3000米100米/分鐘=30分鐘,
到達高地的具體時間 11時30分?30分=11時。
孩子們若能獲救必須在上午11時以前接到海嘯警報。
答:他們最晚在上午11時以前接到警報,方可死里逃生。
【解析】已知海嘯在大洋中的傳播速度和到馬爾代夫海邊的距離,根據公式t=SV可求到達所用的時間,進一步得出到達的具體時間,
還知道孩子們離高地的距離和奔跑的速度,根據公式t=SV可求到達高地所用的時間,進一步求出孩子們跑到高地的具體時間。二次時間之差就是孩子們獲救的最晚時間。
本題考查時間的計算,關鍵是速度公式及其變形的靈活運用,本題告訴我們還要學會如何面對和預防自然災害。
24.【答案】解:(1)在s?t圖象中,物體在0?10s內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由圖象讀出前10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為100m,前10s內物體的運動速度v0=s0t0=100m10s=10m/s;
(2)中間10s物體靜止不動,
在s?t圖象中,物體在20?40s內的圖象都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在20?40s內通過的路程為s=200m?100m=100m,其速度v=st=100m20s=5m/s,
由v=st可得,第20s?30s內通過的路程s′=vt′=5m/s×10s=50m,
前30s通過的總路程s=100m+0m+50m=150m;
(3)由圖象讀出物體在40s內通過的路程為s″=200m,
40s內該物體的平均速度。
答:(1)前10s內物體的運動速度是10m/s;
(2)前30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是150m;
(3)在這40s內,該物體的平均速度是5m/s。
【解析】(1)在s?t圖象中,物體在0?10s內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由圖象讀出前10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為100m,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前10s內物體的運動速度;
(2)中間10s物體靜止不動,在s?t圖象中,物體在20?40s內的圖象都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在20?40s內通過的路程為s=200m?100m=100m,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其速度,由v=st可得物體第20s?30s內通過的路程,進而得出前30s通過的總路程;
(3)由圖象讀出物體在40s內通過的路程為s″=200m,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在這40s內,該物體的平均速度。
此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速度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讀懂圖象是解決此題的關鍵。
這是一份北師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期末測試卷(較易)(含答案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 光現(xiàn)象綜合與測試單元測試課后復習題,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 物質的簡單運動綜合與測試單元測試課后測評,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