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huán)節(jié)一:說故事,假如你是這位老人
故事引入:唐德宗貞元十七年,臘月。臨近皇宮,長安集市南門外。一位老人牽著一頭牛,牛頭上掛著半匹紅紗。他衣著單薄,立在寒風里,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
故事大致是這樣:老人賣炭翁到長安城集市賣炭,宮使看中了這車炭并“買走”,只給老人半匹紅紗和一丈綾。
賣炭翁的遭遇,在長安城引起風波。恰巧,這個故事被在長安城做官的白居易聽到。他想著,該為賣炭翁寫點什么。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助詞,用在動詞之后,無義
環(huán)節(jié)二:品形象,假如我就是白居易
賣炭翁的遭遇,在長安城引起風波。恰巧,這個故事被在長安城做官的白居易聽到。他想著,該為賣炭翁寫點什么。1.細讀文本,思考:白居易敘述的故事和你敘述的故事有什么差異?
1.遭遇2.外貌:兩鬢蒼蒼、十指黑、衣正單3.環(huán)境:城外一尺雪、碾冰轍4.處境:牛困、人饑、泥中歇5.心理:心憂炭賤、愿天寒、惜不得
1.處境:翩翩2.動作:把、稱、回、叱、牽、驅
2.本文有多處對比,嘗試尋找并試著分析。
______和______對比,我看到_______________。
(1)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對比,我看到賣炭翁的處境悲慘(我看到宮使的逍遙得意)(2) “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比,我看到賣炭翁的卑微可憐(我看到宮使的霸道兇殘)(3)手把文書口稱敕和宮使驅將惜不得對比,我看到賣炭翁的無助絕望(我看到宮使的仗勢欺人)
3.探究:《賣炭翁》的故事揭露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揭露了當時的宦官假借“宮市”之名強取豪奪民間財物,底層人民在這種掠奪下生活困苦不堪又無力反抗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
環(huán)節(jié)三:看實錄,假如故事原型是這樣
資料實錄: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shù)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與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彼鞖抡摺=掷羟芤月?,詔黜此宦者,賜農夫絹十匹。——《順宗實錄》卷二
1.這則實錄記載漸漸很少被人提及,白居易的《賣炭翁》卻被后人廣泛地銘記和傳頌。說一說其中的原因。(1)多種描寫手法、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人物刻畫得更形象、更豐滿。【人物形象】(2)與賣柴農夫相比,賣炭翁更卑微,遭受的苦難更沉重,人物形象更有震撼人心的控訴力量?!救宋镄蜗蟮膬r值】(3)《賣炭翁》故事結尾更有想象的空間【人物命運的不確定】
環(huán)節(jié)四:看寫法,咀嚼文本的寫作特色
1.敘事詳盡,層次清楚這首敘事詩,僅用一百三十五個字,便完整地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經過。而且故事層層推進,耐人思索。
2.巧用襯托,突出人物(1)寫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來襯托,這更使人感到老翁的“可憐”。(2)“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形成對比,寫出宮市掠奪的殘酷。(3)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xiàn)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補寫詩句:“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又似乎還沒有結束。請你發(fā)揮想象,補寫兩句詩,添個結局。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賣炭翁背景圖ppt課件,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背景簡介,賣炭翁,宮使奪炭,仗勢凌人蠻橫冷酷,體悟情感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賣炭翁多媒體教學課件ppt,共3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疏通文意,外貌描寫,心理描寫,運炭的艱難,動作描寫,翩翩兩騎,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唐代宮市制度的罪惡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人教部編版賣炭翁教學演示課件ppt,共2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簡介,新樂府,敘事詩,殘暴的統(tǒng)治階級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