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科版物理八年級第9章《浮力》單元測試卷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36分)
1.下列關于浮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br />
A.浮力是物體對液體施加的力
B.空氣中的物體不受浮力作用
C.浮力的方向總是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D.漂浮在水面的木塊比沉在水底的鐵球受到的浮力大
2.完全浸沒在水中乒乓球,放手后從運動到靜止的過程中,其浮力大小變化情況是( )
A.浮力不斷變大,但小于重力
B.浮力不變,但浮力大于重力
C.浮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
D.浮力先不變,后變小,且始終大于重力直至靜止時,浮力才等于重力
3.將兩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體物塊放入同一種液體中,靜止時在液體中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 />
A.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和壓力差都相等
B.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和壓力差都不相等
C.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相等,壓力差不相等
D.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不相等,壓力差相等
4.把兩個質(zhì)量相同的實心鐵球和鋁球(ρ鋁<ρ鐵),分別掛在兩個彈簧測力計上,然后將它們?nèi)拷胨?,比較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則( ?。?br />
A.掛鐵球的讀數(shù)大于掛鋁球的讀數(shù)
B.掛鐵球的讀數(shù)小于掛鋁球的讀數(shù)
C.掛鐵球的讀數(shù)等于掛鋁球的讀數(shù)
D.無法判斷
5.潛艇在正常航行時,有時突然遭遇海水密度變化,可能會引發(fā)潛艇“掉深”,即突然快速向海底沉降。造成潛艇沉降的原因可能是( ?。?br />
A.海水密度變大,潛艇所受浮力突然增大
B.海水密度變大,潛艇所受壓強突然增大
C.海水密度變小,潛艇所受浮力突然減小
D.海水密度變小,潛艇所受壓強突然減小
6.如圖所示,小魚兒口中吐出的氣泡在升至水面的過程中,體積會逐漸變大,氣泡受到的浮力和氣泡受到水的壓強的變化情況是( ?。?br />
A.浮力不變,壓強變小 B.浮力變大,壓強變小
C.浮力變大,壓強變大 D.浮力變小,壓強變大
7.正方體木塊A、長方體鋁塊B及鐵球C體積相等,將它們都浸沒在水中(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木塊A受到的浮力大
B.鋁塊B受到的浮力大
C.鐵球C受到的浮力大
D.三個物體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8.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三個完全相同的容器內(nèi)裝有適量的水,將A、B.C三個體積相同的小球分別放入容器內(nèi),待小球靜止后,A漂浮、B懸浮、C沉底,此時三個容器內(nèi)水面高度相同。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 />
A.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關系:p甲=p乙=p丙
B.小球受到的浮力關系:FA>FB>FC
C.容器對桌面的壓力關系:F甲<F乙<F丙
D.小球的質(zhì)量關系:mA=mB<mC
9.已知A、C均為實心鐵塊(ρ鐵=7.9g/cm3),B為不吸水木塊,將A放在B上,B剛好浸沒在水中,如圖甲;取出A,并將C用輕質(zhì)細線懸掛在B的底部(C未與容器底部接觸,不計操作時帶出的水),也能使B剛好浸沒,如圖乙;柱形容器足夠高,且容器底面積是B底面積的三倍,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乙兩圖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相等
B.A、C兩物體的體積之比為69:79
C.乙圖中,剪斷BC之間的繩子,水對容器底部壓力的變化量等于容器對桌面壓力的變化量
D.乙圖中,剪斷BC之間的繩子,水面靜止時,B相對于容器底部上升的高度等于水面下降的高度
10.如圖所示,B、C是體積均為10cm3的實心鐵塊。當B浸沒在水中時,木塊A恰能在水平桌面上向左勻速運動。若用鐵塊D替換C,使A在水平桌面上向右勻速運動,則D的質(zhì)量應為( ?。é谚F=7.9g/cm3,鐵塊B始終在水中,水與B之間的摩擦以及滑輪處的摩擦均忽略不計)
A.69g B.10g C.59g D.79g
11.如圖甲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將一長方體物體從裝有水的杯子中勻速拉出,物體的底面積為20cm2,杯子的底面積為100cm2,拉力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①物體的密度為2.5g/cm3
②t=ls時,水對杯底的壓力為24N
③物體上升的速度為8cm/s
④當物體有一半露出水面時,受到的浮力為1N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12.在“自制密度計”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小明按照教材的要求制作了簡易密度計,取一根粗細均勻的飲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適量金屬絲并用石蠟封口(如圖所示)。為了給密度計標上刻度,他進行了如下操作:a.將其放入水中,豎立靜止后,在密度計上與水面相平處標上1.0g/cm3;b.將其放入密度0.9g/cm3植物油中,用同樣的方法在密度計上標上0.9g/cm3;c.接著他以兩刻度線間的長度表示0.1g/cm3,將整個飲料吸管均勻標上刻度;針對他的實驗步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小明制作的密度計,刻度 0.9 應該在 B 點
B.若所測的鹽水的實際密度為 1.1g/cm3 ,則實際液面處在此密度計 B 點的上方
C.若所測的酒精的實際密度為 0.8g/cm3 ,則實際液面處在此密度計 0.8g/cm3刻度線的下方
D.在實驗步驟 c 中,小明這樣均勻標示刻度是正確的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8分)
13.如圖所示的溢水杯中裝滿水(水面與溢水口相平),慢慢放入一木塊,木塊漂浮在水面上,從溢水杯中溢出5×10﹣4m3的水,則木塊受到的浮力是 N,木塊所受的浮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重力;水溢出前后,溢水杯底受到的壓強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g=10N/kg。ρ水=1.0x103kg/m3)
14.將重10牛的長方體木塊A放入水平放置的盛水容器中靜止時,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木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在木塊上放另一物塊B,使木塊剛好全部壓入水中,如圖,若所加物塊的體積是木塊的,則物塊B密度與木塊A密度之比是 。
15.將一物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大繞杯中,靜止后有76g水溢出;將其輕輕放入盛滿酒精的大燒杯中,靜止后有64g酒精溢出,則物塊在水中的狀態(tài)是 (選填“漂浮““懸浮”或“沉底”),物塊的密度是 kg/m3(已知ρ酒精=0.8×103kg/m3,g取10N/kg)
16.如圖,燒杯內(nèi)盛有某種液體,把一質(zhì)量為0.2kg、體積為100cm3的石塊用細線系在彈簧測力計下浸沒在液體中,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2N,則石塊的密度為 kg/m3,液體的密度為 kg/m3.若將細線剪斷,石塊沉到燒杯底部,此時石塊受到的合力為 N,石塊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g取10N/kg)
17.將一冰塊用細線拴住慢慢地浸入到酒精中,并保持懸置狀態(tài)(如圖),在冰塊浸入的過程中,臺秤的讀數(shù)將 ?。ㄟx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在冰塊熔化過程中,容器內(nèi)液面將 ?。ㄟx填“上升”、“下降”或“不變”),(已知:冰的密度為0.9×103kg/m3,酒精的密度為0.8×103kg/m3;整個過程中無液體溢出。)
18.如圖甲是一艘完全依靠太陽能驅(qū)動的船,該船長30米,寬15米,排水量60噸,船的表面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接收太陽能的功率為1.6×105W,若接收的太陽能只用來驅(qū)動船前進。在一次航行中,從某一時刻開始,太陽能船收到水平方向的牽引力F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乙,船的運動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丙。(g取10N/kg),則滿載時太陽能船受到的浮力 N;第50s到第100s的運動過程中,太陽能船的效率是 。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18分)
19.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如圖所示),小明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金屬塊的重力,然后將金屬塊緩慢浸入液體中不同深度,步驟如圖B、C、D、E、F所示(液體均未溢出),并將其示數(shù)記錄在表中:
實驗步驟
B
C
D
E
F
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N
2.2
2.0
1.7
1.7
1.9
(1)分析比較實驗步驟A和 ,可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分析比較A、B、C、D可知:浮力大小與物體 有關;分析實驗步驟A、E、F可知:浮力的大小還與 有關。
(2)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F(xiàn)中液體密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密度。
(3)金屬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金屬塊密度為 kg/m3.(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g取10N/kg)
20.為了直觀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小明改進了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把彈簧測力計上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用粗鐵絲做一個框,掛在彈簧測力計掛鉤上,在粗鐵絲框上端懸吊一個金屬塊,下面放一小杯。鐵架臺的支架上放置一只溢水杯,溢水杯跟金屬塊、粗鐵絲框、小杯都不接觸。
(1)首先平穩(wěn)緩慢地抬高放有溢水杯的支架,使金屬塊完全浸沒入水中,但不與溢水杯底部接觸,(如圖甲→乙→丙),在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甲 F丙(填“>”、“=”或“<”)。
(2)然后再平穩(wěn)緩慢地降低溢水杯支架,使金屬塊完全離開水面(如圖?。?,可以計算出圖丙中金屬塊所受到的浮力約為 牛,此時浮力的測量數(shù)值將比真實數(shù)值 ?。ㄌ睢捌蟆被颉捌 保?,原因是 。
四.計算題(2小題,共18分)
21.(9分)如圖甲所示,水平面上有一底面積為5.0×10﹣3m2的圓柱形薄壁容器,容器中裝有質(zhì)量為0.5kg的水。現(xiàn)將一個質(zhì)量分布均勻、體積為5.0×10﹣5m3的物塊(不吸水)放入容器中,物塊漂浮在水面上,物塊浸入水中的體積為4.0×10﹣5m3.(g取10N/kg,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1)求物塊受到的浮力大?。?br />
(2)求物塊的密度;
(3)用力緩慢向下壓物塊使其恰好完全浸沒在水中(水未溢出)如圖乙,求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22.(9分)小英同學得到一邊長為10cm,密度為0.7g/cm3的正方體木塊,她將木塊用細線系于圓柱形容器的水中,如圖所示,請你幫她分析以下幾個問題:(圓柱形容器靜止在水平桌面上)
(1)木塊所受的浮力大?。?br />
(2)細線的拉力大???
(3)剪斷細線,當木塊靜止時,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力與細線未斷時變化了多少?
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2小題)
1.下列關于浮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浮力是物體對液體施加的力
B.空氣中的物體不受浮力作用
C.浮力的方向總是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D.漂浮在水面的木塊比沉在水底的鐵球受到的浮力大
解:A、浮力是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施加的力,故A錯誤;
B、空氣中的物體與液體中的物體一樣,都可能受浮力作用,故B錯誤;
C、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故浮力的方向總是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故C正確;
D、漂在水面的木塊如果排開水的體積比沉在水底的鐵球排開水的體積小,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木塊比沉在水底的鐵球受到的浮力小,故D錯誤。
故選:C。
2.完全浸沒在水中乒乓球,放手后從運動到靜止的過程中,其浮力大小變化情況是( ?。?br />
A.浮力不斷變大,但小于重力
B.浮力不變,但浮力大于重力
C.浮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
D.浮力先不變,后變小,且始終大于重力直至靜止時,浮力才等于重力
解:根據(jù)F=ρgV排可知:
乒乓球開始上升到露出水面的過程中,乒乓球排開水的體積保持不變,受到的浮力就不變;
乒乓球開始露出水面后,排開水的體積變小,受到的浮力減小。
當小球靜止時,處于漂浮狀態(tài),此時小球的重力和受到浮力相等,所以乒乓球靜止以前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故選:D。
3.將兩個體積相同的長方體物塊放入同一種液體中,靜止時在液體中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 />
A.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和壓力差都相等
B.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和壓力差都不相等
C.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相等,壓力差不相等
D.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不相等,壓力差相等
解:
(1)由圖可知,物塊上下表面的深度差△h=h物(即等于物塊的高),且右邊物塊的高度大,即右邊物塊上下表面的深度差△h更大,根據(jù)△p=ρg△h可知,它們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差不相等;
(2)由于長方體物塊體積相同,均在同一種液體中懸浮,則排開的液體體積相同,
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兩物塊受到的浮力相同,
由浮力產(chǎn)生原因可知,兩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相等,
綜上分析可知,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4.把兩個質(zhì)量相同的實心鐵球和鋁球(ρ鋁<ρ鐵),分別掛在兩個彈簧測力計上,然后將它們?nèi)拷胨?,比較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則( ?。?br />
A.掛鐵球的讀數(shù)大于掛鋁球的讀數(shù)
B.掛鐵球的讀數(shù)小于掛鋁球的讀數(shù)
C.掛鐵球的讀數(shù)等于掛鋁球的讀數(shù)
D.無法判斷
解:
實心鐵球和鋁球的質(zhì)量相同,因為鐵球的密度較大,所以由公式V可知,鐵球的體積較小;都浸沒在水中,則鐵球排開水的體積較小,由F浮=ρ水gV排可知,鐵球受到的浮力較?。?br />
兩球的質(zhì)量相同、重力也相同,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F示=G﹣F浮,因鐵球受到的浮力較小,所以掛鐵球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較大,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5.潛艇在正常航行時,有時突然遭遇海水密度變化,可能會引發(fā)潛艇“掉深”,即突然快速向海底沉降。造成潛艇沉降的原因可能是( ?。?br />
A.海水密度變大,潛艇所受浮力突然增大
B.海水密度變大,潛艇所受壓強突然增大
C.海水密度變小,潛艇所受浮力突然減小
D.海水密度變小,潛艇所受壓強突然減小
解:由于海水中不同深度下海水的密度是變化的,所以潛艇突遇“斷崖”險情是因為遇到海水的密度突然變小,潛水艇排開海水的體積不變,根據(jù)F浮=ρ海水gV排可知浮力會突然變小,潛水艇突然遭遇海水密度突變引發(fā)潛艇“掉深”,“掉深”到潛艇的極限深度便會艇毀人亡,由此分析可知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6.如圖所示,小魚兒口中吐出的氣泡在升至水面的過程中,體積會逐漸變大,氣泡受到的浮力和氣泡受到水的壓強的變化情況是( )
A.浮力不變,壓強變小 B.浮力變大,壓強變小
C.浮力變大,壓強變大 D.浮力變小,壓強變大
解:
(1)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氣泡的體積在不斷變大,排開水的體積等于氣泡的體積,則排開水的體積變大,根據(jù)F?。溅裧V排可知,氣泡受到的浮力在不斷變大;
(2)氣泡在上升過程中,距離液面越來越近,即深度h越來越小,根據(jù)p=ρgh可知,氣泡受到水的壓強在不斷減小;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7.正方體木塊A、長方體鋁塊B及鐵球C體積相等,將它們都浸沒在水中(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木塊A受到的浮力大
B.鋁塊B受到的浮力大
C.鐵球C受到的浮力大
D.三個物體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解:A、B、C三個物體的體積相等,它們都浸沒在同種液體中,所以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均相等,根據(jù)F?。紾排=ρ液gV排可知,三個物體受到的浮力相等。
故選:D。
8.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三個完全相同的容器內(nèi)裝有適量的水,將A、B.C三個體積相同的小球分別放入容器內(nèi),待小球靜止后,A漂浮、B懸浮、C沉底,此時三個容器內(nèi)水面高度相同。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 />
A.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關系:p甲=p乙=p丙
B.小球受到的浮力關系:FA>FB>FC
C.容器對桌面的壓力關系:F甲<F乙<F丙
D.小球的質(zhì)量關系:mA=mB<mC
解:由題知,A、B、C三個小球的體積相同;
A、小球靜止時,三個容器內(nèi)水面高度相同,即h相同,水的密度一定,根據(jù)p=ρ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壓強關系為p甲=p乙=p丙,故A正確;
B、由圖可知,A、B、C三個小球排開水的體積關系為VA排<VB排=VC排,
根據(jù)F?。溅岩篻V排可知,浮力的大小關系為:FA<FB=FC,故B錯誤;
C、A球在甲容器中漂浮,所以FA=GA;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有FA=GA排,所以GA=GA排(即A球的重等于A排開水的重);
B球在乙容器中懸浮,所以FB=GB;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有FB=GB排,所以GB=GB排(即B球的重等于B排開水的重);
上面的關系式可理解為AB兩球的重分別補充了所缺少水的重,由于甲乙容器內(nèi)水面相平,則甲乙容器內(nèi)水和小球的總重相等;甲乙兩容器完全相同,則兩容器的重相等,故甲乙容器的總重相等,甲容器對桌面的壓力等于乙容器對桌面的壓力,即F甲=F乙;
而C球在丙容器中沉底,所以GC>FC,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有FC=GC排,所以GC>GC排,即C球的重大于C排開水的重;故丙容器對桌面的壓力大于乙容器對桌面的壓力,即F乙<F丙。
綜上分析可知,三個容器對桌面壓力關系為F甲=F乙<F丙,故C錯誤;
D、由圖可知,A漂浮,B懸浮,C下沉,則由浮沉條件可知:GA=FA,GB=FB,GC>FC,
由于FA<FB=FC,則GA<GB<GC;所以,mA<mB<mC,故D錯誤。
故選:A。
9.已知A、C均為實心鐵塊(ρ鐵=7.9g/cm3),B為不吸水木塊,將A放在B上,B剛好浸沒在水中,如圖甲;取出A,并將C用輕質(zhì)細線懸掛在B的底部(C未與容器底部接觸,不計操作時帶出的水),也能使B剛好浸沒,如圖乙;柱形容器足夠高,且容器底面積是B底面積的三倍,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乙兩圖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相等
B.A、C兩物體的體積之比為69:79
C.乙圖中,剪斷BC之間的繩子,水對容器底部壓力的變化量等于容器對桌面壓力的變化量
D.乙圖中,剪斷BC之間的繩子,水面靜止時,B相對于容器底部上升的高度等于水面下降的高度
解:
A、甲圖中木塊B全部浸沒在水中,乙圖中木塊B和C一起浸沒在水中,乙圖中排開水的體積大,液面升高的多,因此根據(jù)p=ρgh可知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大,故A錯誤。
B、甲圖中,整體漂浮,浮力等于整體重力,即GA+GB=ρ水VBg,ρ鐵VAg+ρBVBg=ρ水VBg,
解得:VA;
乙圖中,整體懸浮,浮力等于整體的重力,即GC+GB=ρ水(VB+VC)g,ρ鐵VCg+ρBVBg=ρ水(VB+VC)g,
解得:VC;
因此A、C兩物體的體積之比:;故B正確。
C、剪斷BC之間的繩子,C下沉到底部,C受到的浮力不變,木塊B上浮至漂浮,液面下降,則水對容器底的壓力減?。蝗萜鲗ψ烂鎵毫εc容器的總重力相等;由于剪斷BC之間的繩子,容器的總重力不變,則容器對桌面壓力沒有變化;故C錯誤;
D、乙圖中,整體懸浮,浮力等于整體的重力,排開水的體積為:V排1=VB+VC;
剪斷BC之間的繩子,B漂浮,C下沉,水面靜止時,排開水的體積為:V排2=VB排+VC;
排開水的體積減小量為:△V=V排1﹣V排2=VB+VC﹣(VB排+VC)=VB﹣VB排=VB露,
已知S乙=3SB,則水面下降的高度為:△h水;
由于B漂浮,則B相對于容器底部上升的高度為:△hB△h水;
所以,B相對于容器底部上升的高度不等于水面下降的高度;故D錯誤。
故選:B。
10.如圖所示,B、C是體積均為10cm3的實心鐵塊。當B浸沒在水中時,木塊A恰能在水平桌面上向左勻速運動。若用鐵塊D替換C,使A在水平桌面上向右勻速運動,則D的質(zhì)量應為( )(ρ鐵=7.9g/cm3,鐵塊B始終在水中,水與B之間的摩擦以及滑輪處的摩擦均忽略不計)
A.69g B.10g C.59g D.79g
解:當用鐵塊C時,物體A向左勻速運動,所以所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C對A的拉力FC=GC,物體B在水中,受水對它向上的浮力,所以B對A的拉力FB=GB﹣F浮。
根據(jù)二力平衡條件可知:FC=f+FB,
即:GC=f+GB﹣F浮,
由于B、C是體積均為10cm3的實心鐵塊。所以重力相等,即GC=GB。
因此f=F浮。
若換為D,物體A向右勻速運動,所以所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則
D對A的拉力FD=GD,B對A的拉力FB=GB﹣F浮。
根據(jù)二力平衡條件可知:FD+f=FB,
即:GD+f=GB﹣F浮,則GD=GB﹣f﹣F浮 又因為f=F浮,
所以GD=GB﹣2F?。患矗簃Dg=ρ鐵VBg﹣2ρ水VBg,
所以,mD=ρ鐵VB﹣2ρ水VB=7.9g/cm3×10cm3﹣2×1g/cm3×10cm3=59g
故選:C。
11.如圖甲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將一長方體物體從裝有水的杯子中勻速拉出,物體的底面積為20cm2,杯子的底面積為100cm2,拉力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①物體的密度為2.5g/cm3
②t=ls時,水對杯底的壓力為24N
③物體上升的速度為8cm/s
④當物體有一半露出水面時,受到的浮力為1N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解:
①由圖象可知,物體完全露出水面后,繩子的拉力即物體的重力G=5N,未露出水面時,物體受到的拉力F=3N,
所以浸沒時物體受到的浮力:
F浮=G﹣F=5N﹣3N=2N;
由F浮=ρ水gV排得物體的體積:V=V排2×10﹣4 m3;
物體的質(zhì)量:m0.5kg,
所以物體的密度:ρ2.5×103kg/m3=2.5g/cm3.所以①正確;
②和③、根據(jù)圖象可得下圖:
t=0s時長方體物體沉在杯底,t=2s時長方體物體上表面到達水面,t=3s時長方體物體下表面離開水面;
由圖象可以知道,物體露出水面的整個過程用時t′=3s﹣2s=1s,
因為長方體物體體積V=2×10﹣4 m3=200cm3;則長方體物體的高度h10cm;
此時,因為長方體物體離開水面,水面下降高度為△h2cm,
以物體上表面為標準,物體露出水面的整個過程向上移動的距離為s=h﹣△h=10cm﹣2cm=8cm;
所以物體的運動速度:v8cm/s,所以③正確;
則物體從杯底到上表面到達水面時運動的距離:s′=vt2=8cm/s×2s=16cm,
則最初水的深度:h′=s′+h=16cm+10cm=26cm=0.26m,
由圖象可以知道,當t=1s時,長方體物體處于浸沒狀態(tài),水的深度不變,
所以水對容器底的壓強:p=ρgh′=1×103kg/m3×10N/kg×0.26m=2.6×103Pa;
由p可得,水對容器底的壓力:F=pS杯=2.6×103Pa×100×10﹣4 m2=26N.故②錯誤;
④、當物體有一半露出水面時,物體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103kg/m3×10N/kg×0.5×2×10﹣4 m3=1N;所以④正確。
綜上可知,①③④正確。
故選:C。
12.在“自制密度計”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小明按照教材的要求制作了簡易密度計,取一根粗細均勻的飲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適量金屬絲并用石蠟封口(如圖所示)。為了給密度計標上刻度,他進行了如下操作:a.將其放入水中,豎立靜止后,在密度計上與水面相平處標上1.0g/cm3;b.將其放入密度0.9g/cm3植物油中,用同樣的方法在密度計上標上0.9g/cm3;c.接著他以兩刻度線間的長度表示0.1g/cm3,將整個飲料吸管均勻標上刻度;針對他的實驗步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小明制作的密度計,刻度 0.9 應該在 B 點
B.若所測的鹽水的實際密度為 1.1g/cm3 ,則實際液面處在此密度計 B 點的上方
C.若所測的酒精的實際密度為 0.8g/cm3 ,則實際液面處在此密度計 0.8g/cm3刻度線的下方
D.在實驗步驟 c 中,小明這樣均勻標示刻度是正確的
解:A、因為植物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浸在水中、植物油中時,V排水<V排油,
所以密度計放在植物油中,液面的位置在植物油密度值刻度線的上方,即刻度0.9應該在A點,故A錯誤;
B、密度計的刻度由上至下的特點是上疏下密,所以所測的鹽水的實際密度為 1.1g/cm3 ,則實際液面處在此密度計 B 點的上方,故B正確
C、密度計的刻度由上至下的特點是上疏下密,所以所測的酒精的實際密度為 0.8g/cm3 ,則實際液面處在此密度計 0.8g/cm3刻度線的上方,故C錯誤;
D、因為V=Sh,
F?。紾物,即:ρ液gV排=ρ液gSh浸=G物=mg,
所以h浸,
則密度計處于漂浮狀態(tài)時浸沒的深度與液體密度成反比,
所以密度計刻度不均勻,即小明這樣均勻標示刻度不對,故D錯誤。
故選:B。
二.填空題(共6小題)
13.如圖所示的溢水杯中裝滿水(水面與溢水口相平),慢慢放入一木塊,木塊漂浮在水面上,從溢水杯中溢出5×10﹣4m3的水,則木塊受到的浮力是 5 N,木塊所受的浮力 等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重力;水溢出前后,溢水杯底受到的壓強 不變?。ㄌ睢弊兇蟆薄白冃 被颉安蛔儭保?。(g=10N/kg。ρ水=1.0x103kg/m3)
解:(1)木塊受到的浮力F浮=G排=ρ水V排g=1000kg/m3×5×10﹣4m3×10N/kg=5N;
(2)木塊漂浮在水面上,所以F?。紾木;
(3)由題可知,溢水杯中裝滿水,水溢出前后,溢水杯中水的深度不變,根據(jù)p=ρgh可知,溢水杯底受到的壓強不變。
故答案為:5;等于;不變。
14.將重10牛的長方體木塊A放入水平放置的盛水容器中靜止時,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木塊受到的浮力是 10 牛。若在木塊上放另一物塊B,使木塊剛好全部壓入水中,如圖,若所加物塊的體積是木塊的,則物塊B密度與木塊A密度之比是 1:1 。
解:
根據(jù)題意可知,有的體積露出水面,說明木塊A漂浮在水中,因此木塊受到的浮力F?。紾A=10N;
當木塊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時,即木塊有的體積浸入水中,木塊受到的浮力為10N;
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有:
F?。溅阉甮V木=10N,
整理得:
ρ水gV木N,
當木塊全部浸沒在水中時,木塊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木N;
將AB看作一個整體時,AB漂浮在水中,浮力等于總重力,
即F浮′=GA+GB;
所以物體B的重力:
GB=F浮′﹣GAN﹣10NN;
由G=mg和ρ可得:
ρB:ρA:1:1。
故答案為:10;1:1。
15.將一物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大繞杯中,靜止后有76g水溢出;將其輕輕放入盛滿酒精的大燒杯中,靜止后有64g酒精溢出,則物塊在水中的狀態(tài)是 漂浮?。ㄟx填“漂浮““懸浮”或“沉底”),物塊的密度是 0.95×103 kg/m3(已知ρ酒精=0.8×103kg/m3,g取10N/kg)
解:
由題意知,物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水=m排水g=76×10﹣3kg×10N/kg=0.76N,
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F浮酒精=m排酒精g=64×10﹣3kg×10N/kg=0.64N,
根據(jù)F?。溅岩篻V排可知,
物塊排開水的體積:V排水7.6×10﹣5m3;
物塊排開酒精的體積:V排酒精8×10﹣5m3;
因為排開水的體積小于排開酒精的體積,所以物塊在水中漂浮。
根據(jù)漂浮條件可知:F浮水=G物,
即m排水g=m物g,
所以,m物=m排水=76g=0.076kg,
則物塊所受的重力:G物=F浮水=0.76N,
因為物塊的重力大于在酒精中的浮力,所以物塊在酒精中是下沉狀態(tài),物體的體積V物=V排酒精=8×10﹣5m3;
則物體的密度:ρ物0.95×103kg/m3。
故答案為:漂浮;0.95×103。
16.如圖,燒杯內(nèi)盛有某種液體,把一質(zhì)量為0.2kg、體積為100cm3的石塊用細線系在彈簧測力計下浸沒在液體中,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2N,則石塊的密度為 2×103 kg/m3,液體的密度為 0.8×103 kg/m3.若將細線剪斷,石塊沉到燒杯底部,此時石塊受到的合力為 0 N,石塊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 不變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g取10N/kg)
解:石塊的密度:
ρ石2×103kg/m3;
石塊的重力:
G石=m石g=0.2kg×10N/kg=2N,
則石塊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
F?。紾石﹣F示=2N﹣1.2N=0.8N;
石塊浸沒在液體中,
則V排=V石=1×10﹣4m3,
根據(jù)F?。溅岩篻V排可得,液體的密度:
ρ液0.8×103kg/m3;
若將細線剪斷,石塊沉到燒杯底部后靜止,處于平衡狀態(tài),
故此時石塊受到的合力為0N;
石塊沉到燒杯底部后,排開液體的體積不變,
所以,根據(jù)F?。溅岩篻V排可知,石塊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不變。
故答案為:2×103;0.8×103;0;不變。
17.將一冰塊用細線拴住慢慢地浸入到酒精中,并保持懸置狀態(tài)(如圖),在冰塊浸入的過程中,臺秤的讀數(shù)將 增大?。ㄟx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在冰塊熔化過程中,容器內(nèi)液面將 下降?。ㄟx填“上升”、“下降”或“不變”),(已知:冰的密度為0.9×103kg/m3,酒精的密度為0.8×103kg/m3;整個過程中無液體溢出。)
解:在冰塊浸入的過程中,臺秤的讀數(shù)將增大,因為在酒精中又增加了冰塊對水產(chǎn)生了壓力;
在冰塊熔化過程中,因為冰熔化成等質(zhì)量的水后,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體積變小,所以容器內(nèi)液面將下降。
故答案為:增大;下降。
18.如圖甲是一艘完全依靠太陽能驅(qū)動的船,該船長30米,寬15米,排水量60噸,船的表面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接收太陽能的功率為1.6×105W,若接收的太陽能只用來驅(qū)動船前進。在一次航行中,從某一時刻開始,太陽能船收到水平方向的牽引力F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乙,船的運動速度v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丙。(g取10N/kg),則滿載時太陽能船受到的浮力 6×105 N;第50s到第100s的運動過程中,太陽能船的效率是 25% 。
解:(1)滿載時太陽能船受到的浮力:
F?。紾排=m排g=60×103kg×10N/kg=6×105N;
(2)第50s到第100s內(nèi),由圖甲可知牽引力F=8×104N,由圖乙可知船勻速行駛的速度v=0.5m/s,
由v可得,船行駛的距離:
s=vt=0.5m/s×50s=25m,
第50s到第100s內(nèi)牽引力做的功:
W=Fs=8×104N×25m=2×106J;
由題可知,太陽能電池板接收太陽能的功率為1.6×105W,
則第50s到第100s的運動過程中,太陽能電池板接收到的太陽能:
E=Pt=1.6×105W×50s=8×106J,
則太陽能船的效率:
η100%100%=25%。
故答案為:6×105;25%。
三.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
19.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如圖所示),小明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金屬塊的重力,然后將金屬塊緩慢浸入液體中不同深度,步驟如圖B、C、D、E、F所示(液體均未溢出),并將其示數(shù)記錄在表中:
實驗步驟
B
C
D
E
F
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N
2.2
2.0
1.7
1.7
1.9
(1)分析比較實驗步驟A和 D、E ,可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分析比較A、B、C、D可知:浮力大小與物體 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關;分析實驗步驟A、E、F可知:浮力的大小還與 液體密度 有關。
(2)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F(xiàn)中液體密度 小于?。ㄟx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密度。
(3)金屬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1 N,金屬塊密度為 2.7×l03 kg/m3.(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g取10N/kg)
解:(1)研究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關系,要控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密度相同,只改變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故由ADE圖可知,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時,液體的密度相同,浸沒的深度不同,浮力相同,所以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研究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關系,要控制排開液體的密度相同,由分析比較A、B、C、D可知,液體的密度相同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不同,浮力不同,所以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由分析比較A、E、F可知:圖知,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而排開液體的密度不同,浮力大小不同,故可得出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根據(jù)稱重法可知:物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為:F?。紾﹣F=2.7N﹣1.7N=1N;物塊在另一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為:F浮′=2.7N﹣1.9N=0.8N;
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F?。溅岩篻V排知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時,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故F中液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物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為:F?。紾﹣F=2.7N﹣1.7N=1N;
V排10﹣4m3
金屬塊的體積:V=V排
金屬塊的質(zhì)量:m0.27kg
金屬塊的密度:ρ2.7×l03kg/m3
故答案為:(l)D、E;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2)小于;(3)1;2.7×l03。
20.為了直觀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小明改進了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把彈簧測力計上端固定在鐵架臺上,用粗鐵絲做一個框,掛在彈簧測力計掛鉤上,在粗鐵絲框上端懸吊一個金屬塊,下面放一小杯。鐵架臺的支架上放置一只溢水杯,溢水杯跟金屬塊、粗鐵絲框、小杯都不接觸。
(1)首先平穩(wěn)緩慢地抬高放有溢水杯的支架,使金屬塊完全浸沒入水中,但不與溢水杯底部接觸,(如圖甲→乙→丙),在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甲?。健丙(填“>”、“=”或“<”)。
(2)然后再平穩(wěn)緩慢地降低溢水杯支架,使金屬塊完全離開水面(如圖?。?,可以計算出圖丙中金屬塊所受到的浮力約為 1.2 牛,此時浮力的測量數(shù)值將比真實數(shù)值 偏大?。ㄌ睢捌蟆被颉捌 保?,原因是 金屬塊完全離開水面時要帶出一些小水滴,使重力G測的數(shù)值偏大 。
解:(1)平穩(wěn)緩慢地抬高溢水杯支架,使金屬塊完全浸沒入水中(如圖甲→乙→丙),圖甲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金屬塊、粗鐵絲框、小杯的總重力,
圖乙、丙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金屬塊對測力計的拉力、粗鐵絲框、小杯和溢出水的重力之和,
由于金屬塊對測力計的拉力等于金屬塊的重力與金屬塊受到的浮力之差,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金屬塊受到的浮力等于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保持不變,即:F甲=F丙;
(2)由圖丙、丁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圖丁G=4.4N,圖丙F示=3.2N,
圖丙中金屬塊所受到的浮力約為:
F?。紾﹣F示=4.4N﹣3.2N=1.2N;
金屬塊完全離開水面時要帶出一些小水滴,使重力G測的數(shù)值偏大,根據(jù)F?。紾﹣F示可知,此時浮力的測量數(shù)值比真實數(shù)值將偏大。
故答案為:(1)=;(2)1.2;偏大;金屬塊完全離開水面時要帶出一些小水滴,使重力G測的數(shù)值偏大。
四.計算題(共2小題)
21.如圖甲所示,水平面上有一底面積為5.0×10﹣3m2的圓柱形薄壁容器,容器中裝有質(zhì)量為0.5kg的水?,F(xiàn)將一個質(zhì)量分布均勻、體積為5.0×10﹣5m3的物塊(不吸水)放入容器中,物塊漂浮在水面上,物塊浸入水中的體積為4.0×10﹣5m3.(g取10N/kg,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1)求物塊受到的浮力大?。?br />
(2)求物塊的密度;
(3)用力緩慢向下壓物塊使其恰好完全浸沒在水中(水未溢出)如圖乙,求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解:(1)已知V排=4.0×10﹣5m3,
則F?。溅阉甮V排=1.0×103kg/m3×10N/kg×4×10﹣5m3=0.4N。
(2)由于物塊漂浮在水面上,則物塊的重力G=F?。?.4N,
則質(zhì)量m0.04kg;
物塊的密度ρ0.8×103kg/m3;
(3)由ρ得水的體積為V水5×10﹣4m3,
物塊使其恰好完全浸沒在水中,水和物塊的總體積V=V水+V物=5×10﹣4m3+5×10﹣5m3=5.5×10﹣4m3
則水的深度為h0.11m,
所以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p=ρgh=1.0×103kg/m3×10N/kg×0.11m=1.1×103Pa。
答:(1)物塊受到的浮力大小為0.4N;
(2)物塊的密度為0.8×103kg/m3;
(3)此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1.1×103Pa。
22.小英同學得到一邊長為10cm,密度為0.7g/cm3的正方體木塊,她將木塊用細線系于圓柱形容器的水中,如圖所示,請你幫她分析以下幾個問題:(圓柱形容器靜止在水平桌面上)
(1)木塊所受的浮力大???
(2)細線的拉力大???
(3)剪斷細線,當木塊靜止時,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力與細線未斷時變化了多少?
解:(1)正方體木塊的體積:
V=(0.1m)3=1×10﹣3m3,
木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F?。溅阉甮V排=1.0×103kg/m3×10N/kg×1×10﹣3m3=10N;
(2)由ρ和G=mg可得,木塊的重力:
G木=m木g=ρ木Vg=0.7×103kg/m3×1×10﹣3m3×10N/kg=7N,
圖中木塊靜止處于平衡狀態(tài),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繩子的拉力以及豎直向上的浮力,
由力的平衡條件可得:G木+F=F浮,
則繩子的拉力F=F浮﹣G木=10N﹣7N=3N;
(3)把木塊和水、繩子看做整體,
剪斷細線前,整體受到木塊和水、繩子的重力以及繩子的拉力,
剪斷細線后,整體受到水和木塊、繩子的重力,
因水平面上物體的壓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力與細線未斷時變化了:
△F=(G木+G水+G繩+F)﹣(G木+G水+G繩)=F=3N。
答:(1)木塊所受的浮力為10N;
(2)細線的拉力為3N;
(3)當木塊靜止時,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力與細線未斷時變化了3N。
這是一份滬科版八年級全冊第九章 浮力綜合與測試單元測試同步訓練題,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0分),9N的水,乙杯溢出0,0×103Pa,【答案】C,【答案】A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章 浮力綜合與測試單元測試當堂達標檢測題,共4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如圖所示是質(zhì)量為100t的輪船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滬科版八年級全冊第十章 機械與人綜合與測試單元測試練習題,共3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