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堿中和滴定的綜合應用
一、單選題(共15題)
1.關于下列各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①可用于測溶液的pH
B.②是用酸性溶液滴定溶液
C.③是滴定時手的正確操作
D.④中最后半滴NaOH標準液使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即達到滴定終點
2.25℃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分別取20.00 mL0.1000 mol/L的鹽酸和醋酸溶液,以酸酞作指示劑,用0.1000 mol/L 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時,兩者消耗的NaOH溶液體積相等
B.若使Na2S溶液中 接近于2:1,可加入適量的KOH固體
C.均為0.1 mol/L的Na2SO3、Na2CO3、H2SO4溶液中陰離子的濃度依次減小
D.常溫下pH=11的堿溶液中水電離產(chǎn)生的c(H+)是純水電離產(chǎn)生的c(H+)的10倍
3.25℃時,向20.00mL濃度均為0.100mol/L的NH4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100mol/LNaOH的溶液,得到溶液pH與NaOH溶液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假設滴加過程中無氣體產(chǎn)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點時,V(NaOH)c(Na+)>c()>c(OH-)>c(H+)
4.草酸(H2C2O4)是一種二元弱酸,已知:Ka1(H2C2O4)=5.4×10-2,Ka2(H2C2O4)=5.4×10-5。室溫下,用0.2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1H2C2O4溶液至終點。對于滴定過程中的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當?shù)稳?0.00mLNaOH溶液時,混合溶液的pH可能大于7
B.溶液中,始終存在c(Na+)c(A-)>c(H+)>c(Na+)>c(OH-)
D.點③所示溶液中:c(Na+)>c(OH-)>c(A-)>c(H+)
6.在兩份相同的H2SO4溶液中,分別滴人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的Ba(OH)2、NaOH溶液,其導電能力隨滴入溶液體積變化的曲線如下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①代表滴加Ba(OH)2溶液的變化曲線 B.a(chǎn)b?段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OH-?+H+=H2O
C.b、d兩點對應的溶液均顯中性 D.c點對應的兩溶液中含有相等量的OH-
7.有關酸堿滴定實驗,下列說法的正確的是
A.滴定管和錐形瓶都需要使用蒸餾水和待裝液潤洗
B.滴定前,必須將滴定管中液體的液面調至0刻度
C.滴定至終點時,溶液一定呈中性
D.測定待測液的濃度,至少需要完成兩組平行實驗,取消耗標準液的平均值
8.等體積兩種一元酸“酸1”和“酸2”分別用等濃度的 KOH 溶液滴定,滴定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酸1”比“酸2”的酸性強
B.“酸2”的濃度為0.01mo1?L-1
C.“酸2”的Ka 的數(shù)量級約為10-5
D.滴定“酸1”和“酸2”均可用酚酞作指示劑
9.常溫下,用0.1mol?L-1NaOH溶液分別滴定20.00mL0.1mol?L-1的鹽酸和苯甲酸溶液,滴定曲線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Ⅰ、圖Ⅱ分別是NaOH溶液滴定苯甲酸、鹽酸的曲線
B.V(NaOH)=10.00mL時,滴定苯甲酸的混合溶液中c(C6H5COO-)> c(Na+)> c(H+)>c(OH-)
C.滴定苯甲酸溶液時最好選用甲基橙作指示劑
D.達到B、D狀態(tài)時,NaOH溶液分別與鹽酸、苯甲酸恰好發(fā)生中和反應
10.某化學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數(shù)字化實驗裝置,研究常溫下,向30mL0.1mol·L-1H2A溶液中逐滴加入等濃度NaOH溶液時pH的變化情況,并繪制出溶液中含A元素的微粒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與溶液pH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pH=4.0時,溶液中n(HA-)約為2.73×10-4mol
B.該實驗應將左邊的酸式滴定管換成右邊的堿式滴定管
C.常溫下,含有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HA與Na2A的混合溶液:pH=3.0
D.0.1mol·L-1NaHA溶液中存在c(A2-)+c(HA-)+c(H2A)=0.1mol·L-1
11.常溫下,用某濃度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等濃度的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線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點溶液中c(Na+)∶c(CH3COO-)=1∶1
B.a(chǎn)、b兩點對應的醋酸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a<b
C.a(chǎn)點醋酸溶液的濃度為1.0×10–3 mol·L–1
D.升高溫度,d點溶液pH不變
12.將V1mL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和V2mL1.50mol·L-1HCl混合均勻后測量并記錄溶液溫度,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實驗中始終保持V1+V2=50mL)。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由圖可知,做該實驗時環(huán)境溫度為22℃
B.該實驗表明反應中化學能只能轉化為熱能
C.NaOH溶液的濃度約是1.00mol·L-1
D.該實驗表明有水生成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13.10mL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X,用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NaOH溶液Y滴定的圖示。依據(jù)圖示,推出X和Y的物質的量濃度是
A
B
C
D
0.12
0.04
0.03
0.09
0.04
0.12
0.09
0.03
A.A B.B C.C D.D
14.某學生以酚酞為指示劑用已知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來測定未知物質的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三次實驗分別記錄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
滴定次數(shù)
待測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mL
0.100 0 mol·L-1鹽酸的體積/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第一次
25.00
0.00
27.45
第二次
25.00
0.00
30.30
第三次
25.00
0.00
27.55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當溶液從無色剛好變成紅色時,則滴定終點達到
B.該氫氧化鈉溶液中c(NaOH)=0.110 0 mol·L-1
C..滴定達終點時,滴定管尖嘴有懸液,則測定結果偏低
D.實驗中錐形瓶應用待測氫氧化鈉溶液潤洗
15.下列有關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用廣泛pH試紙測得氯水的pH為2
②中和滴定時,滴定管洗凈后經(jīng)蒸餾水潤洗,再注入標準液進行滴定
③滴定管經(jīng)蒸餾水洗滌后,可通過烘干的辦法除去內壁殘留的水
④用酸式滴定管量取12.00mL高錳酸鉀溶液
⑤使用pH試紙測定溶液pH時先潤濕,測得溶液的pH都偏小
⑥用已知濃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HCl溶液,滴定開始時讀數(shù)平視,結束時俯視,測得結果偏小
A.①③④⑤⑥ B.①④ C.④⑥ D.全部正確
二、實驗題(共4題)
16.堿式氯化銅是重要的無機殺菌劑,是一種綠色或墨綠色結晶性粉末,難溶于水,溶于稀酸和氨水,在空氣中十分穩(wěn)定。
Ⅰ.模擬制備堿式氯化銅。向CuCl2溶液中通入NH3和HCl,調節(jié)pH至5.0~5.5,控制反應溫度于70~80℃,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部分夾持裝置已省略)。
(1)儀器X的名稱是___________,其主要作用有導氣、___________。
(2)實驗室利用裝置A制NH3,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3)反應過程中,在三頸燒瓶內除觀察到溶液藍綠色褪去,還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___________。
Ⅱ.無水堿式氯化銅組成的測定。稱取產(chǎn)品4.29 g,加硝酸溶解,并加水定容至200 mL,得到待測液。
(4)銅的測定:取20.00 mL待測液,經(jīng)測定Cu2+濃度為0.2 mol·L-1.則稱取的樣品中 n(Cu2+)=___________mol。
(5)采用沉淀滴定法測定氯:用NH4SCN標準溶液滴定過量的AgNO3(已知:AgSCN是一種難溶于水的白色固體),實驗如下圖:
①滴定時,應選用下列哪種物質作為指示劑___________(填標號)。
a.FeSO4 b.Fe(NO3)3 c.FeCl3
②重復實驗操作三次,消耗NH4SCN溶液的體積平均為10.00 mL。則稱取的樣品中n(Cl-)=___________mol。
(6)根據(jù)上述實驗結果可推知無水堿式氯化銅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
17.某課外興趣小組欲測定某NaOH溶液的濃度,其操作步驟如下:
①將堿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并用待測溶液潤洗后,再注入待測溶液,調節(jié)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滿溶液,并使液面處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記下讀數(shù);將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后,從堿式滴定管中放入20.00mL待測溶液到錐形瓶中。
②將酸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立即向其中注入0.1000mol/L標準鹽酸,調節(jié)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滿溶液,并使液面處于“0”刻度以下的位置,記下讀數(shù)。
③向錐形瓶中滴入酚酞作指示劑,進行滴定.滴定至指示劑剛好變色,且半分鐘內顏色不再改變?yōu)橹?,測得所耗鹽酸的體積為V1mL。
④重復以上過程2次,但在滴定過程中向錐形瓶加入5mL的蒸餾水,測得所耗鹽酸的體積為V2mL、V3mL。
試回答下列問題:
(1)②缺少的操作是____。
(2)滴定時邊滴邊搖動錐形瓶,眼睛觀察____。
(3)滴定終點確定:___。
(4)某次滴定時的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圖,其讀數(shù)為____。
(5)根據(jù)下列數(shù)據(jù):計算待測NaOH溶液的濃度為____。
滴定次數(shù)
待測液體積(mL)
標準鹽酸體積(mL)
滴定前讀數(shù)(mL)
滴定后讀數(shù)(mL)
第一次
20.00
0.50
25.40
第二次
20.00
4.00
29.10
第三次
20.00
1.20
28.80
(6)以下操作造成測定結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是___。
A未用標準液潤洗酸式滴定管
B滴定終點讀數(shù)時,俯視滴定管的刻度,其它操作均正確
C盛裝未知液的錐形瓶用蒸餾水洗過,未用待測液潤洗
D滴定到終點讀數(shù)時發(fā)現(xiàn)滴定管尖嘴處懸掛一滴溶液
E溶液顏色較淺時滴入酸液過快,停止滴定后反加一滴NaOH溶液無變化
18.某學生欲用已知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來測定未知物質的量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時,選擇酚酞作指示劑。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br />
(1)用標準的鹽酸溶液滴定待測的氫氧化鈉溶液時,左手把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注視___。當?shù)稳胱詈笠坏蝊__溶液,錐形瓶中顏色由___變成___且半分鐘內不復原則為滴定終點。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測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數(shù)值偏低的是___。
A.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鹽酸溶液潤洗就直接注入標準鹽酸溶液
B.滴定前盛放氫氧化鈉溶液的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后沒有干燥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
D.讀取鹽酸體積時,開始仰視讀數(shù),滴定結束時俯視讀數(shù)
(3)若滴定開始和結束時,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圖所示:所用鹽酸溶液的體積為__mL。
(4)某學生根據(jù)三次實驗分別記錄有關數(shù)據(jù)如表:
滴定次數(shù)
待測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mL
0.1000mol·L-1鹽酸的體積/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溶液體積/mL
第一次
25.00
0.00
26.11
26.11
第二次
25.00
1.56
30.30
28.74
第三次
25.00
0.22
26.31
26.09
請選用其中合理的數(shù)據(jù)列式計算該氫氧化鈉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c(NaOH)=___(保留4位小數(shù))
(5)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應該用___滴定管盛裝(酸式或堿式)。
(6)若用氫氧化鈉標準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乙酸可用___指示劑。
19.中學化學常見的滴定法包括中和滴定法、氧化還原反應滴定法等。
Ⅰ.某學生用0.2000mol?L-1的標準NaOH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鹽酸,其操作如下:
①用蒸餾水洗滌堿式滴定管,并立即注入NaOH溶液至“0”刻度線以上;
②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滿液體;
③調節(jié)液面至“0”或“0”刻度線稍下,并記下讀數(shù);
④量取20.00mL待測液注入潔凈的錐形瓶中,并加入3滴酚酞溶液;
⑤用標準液滴定至終點,記下滴定管液面讀數(shù)。
請回答:
(1)以上步驟有錯誤的是(填編號)_______,該錯誤操作會導致測定結果(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_______。
(2)滴定時,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注視_______,直到滴定終點。
(3)如圖是某次滴定時的滴定管中的液面,其讀數(shù)為_______mL。
Ⅱ.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其水溶液呈酸性),它的化學式是C6H8O6,某校課外活動小組測定了某牌子的軟包裝橙汁中維生素C的含量,下面是測定實驗分析報告。(請?zhí)顚懣瞻?
測定目的:測定××牌軟包裝橙汁中維生素C的含量。
測定原理:C6H8O6+I2→C6H6O6+2H++2I-(待測橙汁中其他物質不與I2反應)
(1)實驗用品及試劑:指示劑_______(填名稱),濃度為7.50×10-3mol·L-1的I2標準溶液、蒸餾水等。
(2)實驗過程:洗滌儀器,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液,裝好標準碘溶液待用。用酸式滴定管向錐形瓶中加入25.00mL待測橙汁,滴入2滴指示劑。進行滴定,滴定至終點時的現(xiàn)象是_______。
(3)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重復上述實驗2-3次后,平均消耗I2標準溶液的體積為15.00mL,則此橙汁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_______g·L-1(保留2位小數(shù))。
(4)下列操作,可能引起所測維生素C的含量偏高的是_______。
①用蒸餾水沖洗錐形瓶
②在滴定過程中不慎將數(shù)滴I2標準溶液滴在錐形瓶外
③讀數(shù)時,滴定前仰視,滴定后俯視
參考答案
1.D
【詳解】
A.測溶液pH的方法:將pH試紙放到玻璃片或點滴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將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故正確;
B.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具有強氧化性,能氧化堿式滴定管中的橡膠,所以用酸式滴定管盛放,故正確;
C.滴定操作時,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注視錐形瓶內顏色的變化,故正確;
D.用氫氧化鈉滴定鹽酸,可用酚酞為指示劑,滴定終點為最后一滴標液使酚酞由無色變?yōu)榧t色,且30秒內不復原,故錯誤;
故選D。
2.B
【詳解】
A.鹽酸和醋酸均是一元酸,在二者量相等以及選用相同指示劑的條件下,用0.1000 mol / L 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時,兩者消耗的NaOH溶液體積醋酸更多,故A錯誤;
B.適量KOH固體,水解平衡向逆向移動,使硫離子濃度增大,鈉離子的物質的量不變,可以使Na2S溶液中 接近于2:1,故B正確;
C.硫酸是強酸,只電離不水解,亞硫酸根離子的水解程度小于碳酸根離子的水解程度,水解程度越大,陰離子濃度越大,則均為0.1 mol/L的Na2CO3、Na2SO3、H2SO4溶液中陰離子的濃度依次減小,故C錯誤;
D.堿抑制水的電離,常溫下pH=11的堿溶液中水電離產(chǎn)生的c(H+)小于純水電離產(chǎn)生的c(H+),故D錯誤。
答案選B。
3.C
【詳解】
向20.00mL濃度均為0.100mol/L的NH4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100mol/LNaOH的溶液,NaOH首先與HCl反應,然后再與NH4Cl反應,據(jù)此分析解題:
A.當V(NaOH)=20mL時,反應后的溶液為NH4Cl和NaCl,此時溶液呈酸性,而b點溶液的pH為7,故b點時,V(NaOH)>20.00mL,A錯誤;
B.a(chǎn)點溶液中由于存在HCl,抑制水的電離,d點溶液中由于存在NH3?H2O,也抑制水的電離,故兩點的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均比純水小,B錯誤;
C.由題干圖像可知c點溶液為NaCl和等濃度的NH4Cl和NH3?H2O中,根據(jù)電荷守恒可知:c()+c(H+) +c(Na+)= c(Cl-) +c(OH-),物料守恒:c(Cl-) =2c()+2c(NH3·H2O),4c(Na+)=3c(Cl-),故推出2c(OH-)-2c(H+)=c()-c(NH3·H2O),C正確;
D.當V(NaOH)=20.00mL時,反應后的溶液為NH4Cl和NaCl,此時溶液呈酸性,故溶液中離子濃度關系為:c(Cl-)>c(Na+)>c()>c(H+)>c(OH-),D錯誤;
故答案為:C。
4.C
【詳解】
A.當?shù)稳?0.00mLNaOH溶液時,則二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NaHC2O4,HC2O水解平衡常數(shù)Kh=<Ka2,說明其電離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則溶液呈酸性,混合溶液的pH小于7,故A錯誤;
B.加入20mLNaOH溶液時,溶液中溶質為Na2C2O4,物料守恒c(Na+)=2[c(C2O)+c(HC2O)+c(H2C2O4)]>c(HC2O)+2c(C2O),故B錯誤;
C.達到滴定終點時,溶液中溶質為Na2C2O4,溶液呈堿性,酚酞的變色范圍是(pH8.2 ~ 10.0),此時溶液呈粉紅色,故C正確;
D.溶液中,則,溫度不變,Ka2不變,隨著NaOH溶液滴入,c(H+)減小,則一直減小,故D錯誤。
故選C。
5.D
【詳解】
A.由起點可知,0.10mol·L-1HA溶液的pH>1,則HA為弱酸,故A正確;
B.點①存在n(HA)=n(NaA),由電荷守恒減去物料守恒得2c(H+)+c(HA)=2c(OH-)+c(A-),故B正確;
C.滴定過程中,當加入的氫氧化鈉量少時,不能完全中和HA,則生成的NaA少量,則可能有c(HA)>c(A-)>c(H+)>c(Na+)>c(OH-),故C正確;
D.點③處恰好反應,溶質只有NaA,此時由于A-水解,溶液顯堿性,但水解程度是微弱的,c(Na+)>c(A-)>c(OH-)>c(H+),D錯誤;
答案選D。
6.C
【分析】
向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時,發(fā)生反應H2SO4+Ba(OH)2=BaSO4↓+2H2O,隨著Ba(OH)2溶液的滴入,溶液中H+、SO42-濃度減小,導電能力逐漸減弱,b點恰好反應時幾乎不導電,之后過量的Ba(OH)2使溶液中Ba2+、OH-濃度增大,導電能力增強,故圖中曲線②表示向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向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時,發(fā)生反應H2SO4+2NaOH=Na2SO4+2H2O,隨著NaOH溶液的滴入,溶液總體積變大,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小,導電能力逐漸減弱,d點恰好反應時導電能力最弱,之后過量的NaOH使溶液導電能力增強,曲線①表示向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詳解】
A. 根據(jù)分析,曲線②在b點溶液導電能力接近0,說明該點溶液離子濃度最小,曲線②表示向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A錯誤;
B. ab 段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Ba2++SO42-+2OH-+2H+=2H2O+BaSO4↓,B錯誤;
C. b、d兩點,酸堿恰好中和,對應的溶液均顯中性,C正確;
D. 曲線②上的c點,Ba(OH)2溶液已經(jīng)過量,溶液中有OH-,曲線①上的c點,NaOH溶液不足,剩余H2SO4,溶液呈酸性,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睛】
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與離子濃度和離子電荷數(shù)有關。分析化學反應過程中溶液導電性的變化,可以判斷反應進行的程度。
7.D
【詳解】
A.進行酸堿中和滴定實驗時,滴定管需要潤洗,但是盛裝待測液的錐形瓶使用前不能用待測液潤洗,否則會導致待測液的物質的量偏大,影響滴定結果,故A錯誤;
B. 滴定前,潤洗滴定管后,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滿溶液且無氣泡。然后調整管內液面,使其保持在“0”或“0”以下的某一刻度,并記下準確讀數(shù),故B錯誤;
C.滴定至終點時,若酸堿中和的產(chǎn)物為能水解的鹽,溶液可能顯酸性、可能顯堿性,故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故C錯誤;
D.測定待測液的濃度,至少需要完成兩組平行實驗,取消耗標準液的平均值,減小誤差,故D正確;
答案選D。
8.B
【詳解】
A.由圖中可以看出,滴定達終點時,酸2消耗KOH的體積大,則表明c(酸2)>c(酸1),而起始時pH(酸2)>pH(酸1),所以“酸1”比“酸2”的酸性強,A正確;
B.“酸2”為弱酸,c(H+)=0.01mo1?L-1,則酸2的起始濃度比0.01mo1?L-1大得多,B錯誤;
C.“酸2”滴定一半時,c(酸2)=c(酸2的酸根離子),此時溶液pH介于4~5之間,所以Ka的數(shù)量級約為10-5,C正確;
D.滴定終點時,“酸1”和“酸2”的pH與酚酞的變色范圍接近或重疊,所以二者均可用酚酞作指示劑,D正確;
故選B。
9.B
【分析】
HCl是強電解質、苯甲酸是弱電解質,0.1mol/L的鹽酸pH=1,0.1mol/L的苯甲酸>1;圖Ⅰ是鹽酸,圖Ⅱ是苯甲酸,結合各個點與氫氧化鈉反應的量,分析出溶液的溶質情況,結合指示劑選擇和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判斷方法,據(jù)此回答。
【詳解】
A.HCl是強電解質、苯甲酸是弱電解質,0.1mol/L的鹽酸和苯甲酸的pH:苯甲酸>鹽酸,根據(jù)圖知,未加NaOH溶液時圖I的pH=1、圖Ⅱ的pH>1,則圖I中是鹽酸、圖Ⅱ中是苯甲酸,所以圖Ⅰ、圖Ⅱ分別是NaOH溶液滴定鹽酸、苯甲酸的曲線,故A項錯誤;
B.若(NaOH)=10.00mL時,苯甲酸的物質的量是NaOH的2倍,根據(jù)圖知,溶液呈酸性,則c(H+)>c(OH-),根據(jù)電荷守恒得c(C6H5COO-)>c(Na+),苯甲酸電離程度較小,所以存在c(C6H5COO-)>c(Na+)>c(H+)>c(OH-),故B項正確;
C.苯甲酸鈉溶液呈堿性,酚酞變色范圍為8-10,所以應該選取酚酞作指示劑,故C項錯誤;
D.混合溶液的pH=7時,溶液呈中性,NaCl溶液呈中性,要使苯甲酸和NaOH混合溶液呈中性,苯甲酸應該稍微過量,所以B點酸堿恰好完全反應,D點苯甲酸過量,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睛】
該題是圖像題,解圖像題的關鍵是關注幾個特殊的點,起點,反應一定體積的點,恰好反應的點,弄清酸堿混合溶液中溶質成分及其性質,結合電荷守恒,指示劑選取方法等等即可。
10.D
【詳解】
A、由Ka=,結合圖中pH=3.0時的數(shù)據(jù),Ka==1.0×10-3,pH=4.0時,=1.0×10-3,=10,故n(HA-)約為2.73×10-4mol,故A正確;
B、NaOH溶液應盛放在堿式滴定管中,故B正確;
C、pH=3時,溶液中不存在H2A,說明該酸第一步完全電離,第二步部分電離,則NaHA只電離不水解,Na2A能水解,且c(A2-)=c(HA-);含有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HA與Na2A的混合溶液:pH=3.0,故C正確;
D、該二元酸第一步完全電離,第二步部分電離,所以NaHA只能電離不能水解,則溶液中不存在H2A,根據(jù)物料守恒得c(A2-)+c(HA-)=0.1mol·L-1,故D錯誤;
答案選D。
【點睛】
本題考查酸堿混合溶液定性判斷,側重考查學生分析推斷及計算能力,正確判斷該二元酸“第一步完全電離、第二步部分電離”是解本題關鍵,注意電離平衡常數(shù)只與溫度有關,與溶液中溶質及其濃度無關,易錯選項是D。
11.A
【分析】
由圖可知原醋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大于1.0×10-3mol/L,c點溶液呈中性則有c(H+)=c(OH-)。
【詳解】
A. c點溶液呈中性,則c(H+)=c(OH-),根據(jù)電荷守恒可得,所以 c(Na+)= c(CH3COO-),故A正確;
B.醋酸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只和溫度有關,該反應在常溫下進行,a、b兩點溫度相同,則醋酸的電離平衡常數(shù)相等,故B錯誤;
C.醋酸為弱電解質,在水中部分電離,a點未滴加NaOH溶液,醋酸溶液的pH=3,則醋酸的濃度大于1.0×10-3mol/L.,故C錯;
D.d點溶液中的溶質為CH3COONa,CH3COO-水解生成OH-使溶液pH>7,溫度升高,促進CH3COO-水解,溶液中OH-濃度增大,溶液pH增大,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2.C
【詳解】
A. 由圖可知,溫度為22℃是5mL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和45mL1.50mol·L-1HCl混合均勻后測量并記錄的溶液溫度,而不是實驗時的環(huán)境溫度,A錯誤;
B. 該實驗表明反應中化學能轉化為熱能,但并沒有表明反應中化學能只能轉化為熱能,B錯誤;
C. V1=30mL時,混合溶液的溫度最高,則表明二者剛好完全反應,30mL×c(NaOH)=20mL×1.50mol·L-1,從而得出NaOH溶液的濃度約是1.00mol·L-1,C正確;
D. 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有水生成,但并不能說明有水生成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D錯誤。
故選C。
13.D
【詳解】
令X和Y的物質的量濃度分別為x、y,當NaOH溶液的體積為20mL時,結合圖像可知,酸過量,且pH值為2,則 ;當NaOH溶液的體積為30mL時,由圖像可知溶液呈中性,即酸堿完全中和,0.01x=0.03y,兩式結合可計算出x=0.09,y=0.03,即答案選D。
14.B
【解析】
當溶液從紅色變成紅無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則滴定終點達到,故A錯誤;第二次實驗數(shù)據(jù)偏離正常誤差,舍去,第一次和第三次實驗平均消耗鹽酸的體積是27.50mL,根據(jù) ,該氫氧化鈉溶液中c(NaOH)=0.110 0 mol·L-1,故B正確;滴定達終點時,滴定管尖嘴有懸液,消耗酸的體積偏大,則測定結果偏高,故C錯誤;實驗中錐形瓶不能用待測氫氧化鈉溶液潤洗,故D錯誤。
15.C
【解析】
①氯水含有次氯酸,可將pH試紙漂白,無法得到氯水的pH,故①錯誤;②中和滴定時,滴定管洗凈后經(jīng)蒸餾水潤洗,再注入標準液進行潤洗,故②錯誤;③滴定管經(jīng)蒸餾水洗滌后,可通過加入溶液潤洗的辦法除去內壁殘留的水,不必烘干,故③錯誤;④高錳酸鉀可以氧化腐蝕橡膠,所以要用酸式滴定管量取12.00mL高錳酸鉀溶液,故④正確;⑤如用該法測得氯化鈉溶液的pH不變,稀硫酸的pH增大,故⑤錯誤;⑥終讀數(shù)變小,使得NaOH溶液體積數(shù)值變小,所以測得結果偏小,故⑥正確。故選C。
16.球形干燥管 防倒吸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溶液中有大量墨綠色固體產(chǎn)生,三頸燒瓶中有白煙 0.04 b 0.02 Cu2(OH)3Cl
【分析】
用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氯化鈣、氨氣和水,由于氨氣極易溶于水,因此通入到溶液時要注意防倒吸,用濃硫酸和氯化鈉反應制得HCl,向CuCl2溶液中通入NH3和HCl,控制反應得到堿式氯化銅。
【詳解】
(1)儀器X的名稱是球形干燥管,氨氣極易溶于水,因此球形干燥管主要作用有導氣、防倒吸;故答案為:球形干燥管;防倒吸。
(2)實驗室利用裝置A制NH3,主要是用NH4Cl和Ca(OH)2加熱反應制得氨氣,其化學方程式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故答案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3)反應過程中,在三頸燒瓶內除觀察到溶液藍綠色褪去,還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溶液中有大量墨綠色固體產(chǎn)生,三頸燒瓶中有白煙,主要是氨氣和HCl反應生成;故答案為:溶液中有大量墨綠色固體產(chǎn)生,三頸燒瓶中有白煙。
(4)銅的測定:取20.00 mL待測液,經(jīng)測定Cu2+濃度為0.2 mol·L-1.則稱取的樣品中 n(Cu2+)=0.2 mol·L-1.×0.2L=0.04mol;故答案為:0.04。
(5)①過量硝酸銀將氯離子沉淀,剩余的銀離子用NH4SCN標準溶液滴定,因此滴定時,不能添加氯離子,硫氰根離子與鐵離子顯紅色,因此應選用Fe(NO3)3作為指示劑即b;故答案為:b。
②重復實驗操作三次,消耗NH4SCN溶液的體積平均為10.00 mL。則稱取的樣品中n(Cl-)=(0.1mol?L?1×30×10?3?0.1mol?L?1×10×10?3) ×10=0.02mol;故答案為:0.02。
(6)根據(jù)前面分析,產(chǎn)品4.29 g里含n(Cu2+)=0.04mol,n(Cl-)= 0.02mol,n(OH-)= ,可推知無水堿式氯化銅的化學式為Cu2(OH)3Cl;故答案為:Cu2(OH)3Cl。
17.用標準液潤洗酸式滴定管 錐形瓶內溶液顏色變化 滴最后一滴鹽酸溶液后,溶液由紅色剛好變?yōu)闊o色,且半分鐘內顏色不再改變 22.60 0.1250mol/L ADE
【詳解】
(1)將酸式滴定管用蒸餾水洗凈后,立即向其中注入0.1000mol/L標準鹽酸,則標準溶液的濃度偏小,所以缺少的操作是:用標準液潤洗酸式滴定管,故答案為:用標準液潤洗酸式滴定管;
(2)為了及時判斷滴定終點,滴定時眼睛應觀察錐形瓶內溶液顏色變化,故答案為:錐形瓶內溶液顏色變化;
(3)滴定結束前溶液為紅色,滴定結束溶液為無色,則滴定終點現(xiàn)象為:滴最后一滴鹽酸溶液后,溶液由紅色剛好變?yōu)闊o色,且半分鐘內顏色不再改變,故答案為:滴最后一滴鹽酸溶液后,溶液由紅色剛好變?yōu)闊o色,且半分鐘內顏色不再改變;
(4)讀數(shù)時視線要平視,凹液面最低點與刻度線相切,根據(jù)圖示可知,滴定管中溶液體積為:22.60mL,故答案為:22.60;
(5)三次消耗鹽酸標準溶液的體積為:25.40mL-0.50mL=24.90mL、29.10mL-4.00mL=25.10mL、28.80mL-1.20mL=27.60mL,其中第三次偏差較大,舍去不用,則消耗鹽酸標準溶液的平均體積為:=25.00mL,根據(jù)關系式HCl~NaOH可知,c(NaOH)==0.1250mol/L,故答案為:0.1250mol/L;
(6) A.未用標準液潤洗酸式滴定管,標準液被稀釋,滴定時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A符合題意;
B.滴定終點讀數(shù)時,俯視滴定管的刻度,讀出的標準液體積偏小,測定結果偏低,故B不符合題意;
C.盛裝未知液的錐形瓶用蒸餾水洗過,未用待測液潤洗,操作方法合理,不影響測定結果,故C不符合題意;
D.滴定到終點讀數(shù)時發(fā)現(xiàn)滴定管尖嘴處懸掛一滴溶液,導致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D符合題意;
E.溶液顏色較淺時滴入酸液過快,停止滴定后反加一滴NaOH溶液無變化,說明消耗標準液體積偏大,測定結果偏高,故E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DE。
18.視錐形瓶內溶液的顏色變化 鹽酸溶液 淺紅色 無色 26.10 D 0.1044mol/L 酸式 酚酞溶液
【分析】
用標準鹽酸溶液滴定待測氫氧化鈉溶液時,選擇酚酞作指示劑,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注視錐形瓶內溶液的顏色變化,當?shù)稳胱詈笠坏嘻}酸后,溶液由淺紅色變?yōu)闊o色,并半分鐘內不復原則為滴定終點。
【詳解】
(1) 酸堿中和滴定時,眼睛要注視錐形瓶內溶液的顏色變化,滴定終點時溶液顏色由淺紅色突變?yōu)闊o色,且半分鐘內不復原,故答案為:錐形瓶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淺紅色;無色;
(2) A.酸式滴定管未用標準鹽酸溶液潤洗就直接注入標準鹽酸溶液會稀釋鹽酸溶液,導致消耗鹽酸溶液體積偏大,所測結果偏高,故A不符合題意;
B.滴定前盛放氫氧化鈉溶液的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后沒有干燥,由稀釋定律可知,待測液中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不變,對消耗鹽酸溶液的體積無影響,對測定結果無影響,故B不符合題意;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氣泡,滴定后氣泡消失導致消耗鹽酸溶液體積偏大,所測結果偏高,故C不符合題意;
D.讀取鹽酸體積時,開始仰視讀數(shù),滴定結束時俯視讀數(shù)導致消耗鹽酸溶液體積偏小,所測結果偏低,故D符合題意;
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3) 由圖可知,酸式滴定管的起始讀數(shù)為0.00mL,終點讀數(shù)為26.10mL,則鹽酸溶液的體積為26.10mL,故答案為:26.10;
(4)由題給數(shù)據(jù)可知,第二組實驗數(shù)據(jù)誤差較大,應舍去,由第一、三組數(shù)據(jù)可知,反應消耗鹽酸溶液的體積為=26.10mL,由滴定終點時鹽酸的物質的量和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可知,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為=0.1044mol/L,故答案為:0.1044mol/L;
(5) 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具有強氧化性,會腐蝕橡膠管,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用酸式滴定管盛裝,故答案為:酸式;
(6)醋酸為弱酸,氫氧化鈉為強堿,氫氧化鈉溶液與醋酸 溶液完全反應生成醋酸鈉,醋酸鈉溶液呈堿性,則用氫氧化鈉標準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乙酸溶液時,應選用酚酞做指示劑,減少實驗誤差,故答案為:酚酞。
19.① 偏大 錐形瓶 22.60 淀粉溶液 當加入最后一滴標準碘溶液時,錐形瓶內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且半分鐘內不褪色 0.79 ②
【詳解】
Ⅰ. (1) 根據(jù)堿式滴定管在裝液前應用所裝液體進行潤洗,用蒸餾水洗滌堿式滴定管,并立即注入NaOH溶液至“0”刻度線以上,堿式滴定管未用標準鹽酸溶液潤洗就直接注入標準NaOH溶液,標準液的濃度偏小,造成V(標準)偏大,根據(jù)c(待測)V(待測)=c(標準)V(標準)分析可知,c(標準)偏大;
(2) 滴定時,用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搖動錐形瓶,眼睛注視錐形瓶,直到滴定終點;
(3) 依據(jù)滴定管構造及精確度可知圖中液面讀數(shù)為:22.60;
Ⅱ. (1) 利用I2氧化維生素C,碘遇淀粉溶液,溶液變藍,故應選擇淀粉作指示劑;
(2) 根據(jù)反應的原理,當?shù)渭幼詈笠坏螛藴嗜芤簳r,錐形瓶中出現(xiàn)溶液變藍色時,且半分鐘內溶液顏色不變化時,維生素C已全部參加了反應,此時達到滴定終點,故滴定終點現(xiàn)象為最后一滴標準液滴入,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且半分鐘不褪色;
(3) 經(jīng)數(shù)據(jù)處理,取三次實驗的平均值。則在實驗中消耗的標淮溶液的體積應該是,15mL標準碘溶液含有碘的質量為m(I2)=254g/mol×7.50×10-3mol/L×0.015L=28.575×10-3g=28.575mg,設20mL待測橙汁中維生素C的質量為x,由反應方程式得,解得:x=19.8mg,則1L中含維生素的質量為:,保留兩位小數(shù)為0.79g·L-1;
(4) ①用蒸餾水沖洗錐形瓶,待測液溶質的物質的量不變,標準液體積不變,因此對測定結果無影響;
②在滴定過程中不慎將數(shù)滴I2標準溶液滴在錐形瓶外,導致消耗的標準液溶液體積偏多,最終使測定結果偏高;
③讀數(shù)時,滴定前仰視,滴定后俯視,導致消耗的標準液偏小,最終使測定結果偏低;
故選②;
這是一份2022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化學反應原理題型必練29中和滴定拓展的相關計算含解析,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銅的硫化物可用于冶煉金屬銅,黃鐵礦主要成分是FeS2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化學反應原理題型必練28酸堿中和滴定的綜合應用含解析,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實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化學反應原理題型必練30一元強酸堿一元弱酸堿比較含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