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結合注釋疏通詩意,背誦詩歌。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理解詩歌主旨,學會鑒賞古詩詞情景交融的寫法。
3.激發(fā)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理解詩歌主旨,學會鑒賞古詩詞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激發(fā)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xù)一起領略古代詩歌之美。
二、自我研學
1.作家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嗌忇l(xiāng)。其詩風多雄奇豪邁,感情奔放,充滿豐富的幻想。詩中多用夸張和神話,富于浪漫主義色彩。有《李太白集》《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皆為人傳誦。
2.背景介紹。
唐朝天寶末年(約為公元754年),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揮毫寫下此詩。
宣城是李白最崇拜的詩人謝眺所居住、擔任太守的地方,風景優(yōu)美,筑有謝朓樓等名勝古跡。
三、整體感知
1.精讀課文,注意朗讀斷句和節(jié)奏。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2.疏通文意。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河水圍繞著城東緩緩流過。
首聯(lián)描寫送別的環(huán)境,透出輕快愉悅的氣息。這里有山的青綠,有水的流轉,一靜一動,相映成趣。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譯文: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頷聯(lián)感嘆今此一別,友人即萬里游蕩,無所歸依。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達了對朋友深切的關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譯文:浮云漂浮不定,就像游子行蹤不定,落日緩緩而下,似乎有所留戀,正如我們難舍的情誼。
運用對偶和比喻的修辭,以浮云孤飛、來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將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李白化用古典詩句,借馬鳴之聲來抒離別之情,表達了感傷、惜別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本詩的首聯(lián)“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描繪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點出送別地點,烘托了作者的送別之情。
2.本詩中的“孤蓬”“浮云”“班馬”這些意向表達了“游子意”,請問是如何表現(xiàn)的?
明確:“飛蓬”離根后隨風而去,不知落腳何處,寫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飄忽不定,寫出游子行蹤不定;“班馬”為離群之馬,分手之際,蕭蕭長鳴,寫出游子告別友人的孤獨和惆悵。
五、本詩小結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對送別環(huán)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意。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詩歌,并了解詩意及思想感情。
2.搜集李白的其他寫景詩歌,寫一篇關于李白的詩歌短評。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送友人教學設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送友人教學設計及反思,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導入,整體感知,研讀賞析,拓展延伸,課后作業(y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送友人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美讀悟情感,繪圖背誦古詩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