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掌握第三段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譯淺顯的句子。
2.了解前三段內容。
3.明確學習的意義,端正學習態(tài)度,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
4.背誦全文。
預習思考
概論: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合作討論
●●疏通文意,注意文言知識。
第三段內容概要: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 ),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備( )焉。
翻譯:
◆句解:先用兩個比喻,以“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善成德”,正面論述 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
2.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 )成江海。
翻譯:
◆句解: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 方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難以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
3.騏驥(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 )十駕( ),功( )在不舍( )。
翻譯:
◆句解:用“騏驥”“駑馬”兩個比喻作對比,說明
4.鍥( )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 )。
◆句解:用“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兩個比喻對照,說明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 )食埃土( ),下飲黃泉( ),用( )心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 )者,用心躁( )也。
翻譯:
◆句解: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
課后作業(yè)
背誦默寫第三段
自助餐
●文言知識積累
●通假字
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zhì),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古今異義(古/今)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檢查 / 參加、加入)
2、聲非加疾也(強、洪亮 / 疾病、快)
3、假輿馬者(憑借、借助 / 不真)
4、用心一也(思想意識活動 / 讀書用功)
5、蟹六跪而二螯(腳 / 跪下)
6、雖有槁暴(即使 / 雖然)
7、金就礪則利(金屬 / 金子)
8、勸學(勉勵 / 規(guī)勸、勸戒)
9、而絕江河(渡 / 斷絕)
10、輮以為輪(把…做成 / 認為)
●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表時間的名詞,放在動詞“參省”前,作狀語,當“每日”講。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方位名詞分別用在動詞“食”、“飲”前,作狀語,當“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講。
●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詞活用作動詞,游泳。
●使動用法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動詞的使動 使…彎曲)
2、加輿馬者,非利足也 (形容詞的使動 使…走的快)
●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形作名 高處)
3、積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特殊句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斷句式
青,取之于藍 介詞結構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 定語后置
無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
輮以(之)為輪 省略句式
騏驥一躍,不能(躍)十步 省略句式
●一詞多義
而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并列連詞 并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遞進連詞 而且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順承連詞 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轉折連詞 卻
吾嘗終日而思矣 修飾連詞 地
于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介詞 從;介詞 比
善假于物也 介詞 向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表示“……的人”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的原因
●本文設喻的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
(2)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寫作特點
運用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這些比喻的運用靈活多樣,生動形象,增強了表達效果,使論證更有力。
第一課時答案
文言文翻譯: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他)說:“先生您好像有不大高興的樣子。以前我曾經(jīng)聽到您講過,‘君子不該抱怨天,不該責怪人。’”
(孟子)說: “當時是當時,現(xiàn)在是現(xiàn)在。(歷史上)每過五百年,必定有圣君興起,其中還必定有聲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頭,已經(jīng)超過(五百年了);按時勢(需要)而論,也該是可以有作為之時。(只是)老天還不想讓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臨今天這樣的形勢,除開我以外,還會有誰?我為什么不痛快呢
1.A(B“白話中沒有這種美感”有誤,從原文“眾多的成語……仍然激活著豐富著當今的白話文學”可知;C“不在于傳情達意,而在于審美”與原文“不是單純地傳達人心基本意義……同時也是一種目的和審美對象”意思不符;D“中國文言文學”對象錯,應為“中國優(yōu)秀的文言文學”)
2.D(A、B、C是對“漢字意化的優(yōu)越性”的理解)
3.C
4.中國的文字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其字面意思之下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緒和美感(2分),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和強烈的審美共鳴(1分)。
第一點如答成“具有豐富的人文性特征”得1分,第二點“聯(lián)想”、“共鳴”答出一點即可。意思對即可。
第二課時
游子的千層底里縫進的是親情,黃鶴樓上遙望不歸的是友情,千里孤墳埋不住的是愛情。敢問世間情為何物?情是人生的靈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筆。沒有親情,猶如酷寒的冬季沒有結束的日期;沒有友情,猶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沒有避風的港灣;沒有愛情,猶如黑夜里的寒月沒有溫暖和光明。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一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問題探討)求學之道勸學(節(jié)選)導學案,共4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一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問題探討)求學之道勸學(節(jié)選)學案,共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會比喻描繪】,【學會比喻評價】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一沁園春·長沙學案,共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課下作業(y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