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讀準(zhǔn)字音
酌酒(zhuó) 躑躅(zhí)(zhú) 鮑照(Bà)
二、詞語釋義
(1)瀉水置平地(傾、倒)
(2)人生亦有命(命運,命數(shù))
(3)舉杯斷絕歌路難(停止)
(4)吞聲躑躅不敢言(聲將發(fā)又止)
(5)吞聲躑躅不敢言(徘徊不前)
三、名句默寫
(1)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
(3)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4)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資料鏈接]
eq \a\vs4\al([識作者])
eq \a\vs4\al([探背景])
鮑照生活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dāng)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進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這些反映在文學(xué)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xué)的一個特色。門閥制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這樣的詩篇。
eq \f(瀉水置平地, 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同樣的,人生貴賤)
eq \f( 亦 有命, 安能行 嘆 復(fù)坐愁? 酌 酒 以,窮達也是不一致的,怎能總是哀嘆又憂愁呢?無奈中舉起酒杯聊以)
eq \f(自寬,舉杯 斷絕歌路難。 心非 木石,自慰,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人心不是無知無覺的木石,)
eq \f( 豈 無 感? 吞聲躑躅 不敢 言。,怎能不心情激蕩、百感俱生?唉,只是忍氣吞聲,徘徊不前,不敢辯白啊。)
[文本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的不平之鳴。詩人拈出“瀉水置平地”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寒門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備受壓抑的痛苦和憤慨。
eq \a\vs4\al(擬行路難,(其四))eq \b\lc\((\a\vs4\al\c1(\b\lc\ \rc\)(\a\vs4\al\c1(起興——門第決定命運,反問——命中注定憂愁))言不當(dāng)愁,\b\lc\ \rc\)(\a\vs4\al\c1(借物——希望澆斷憂愁,對比——愁卻不敢言愁))借酒澆愁))
1.結(jié)合全詩看,詩人是怎樣抒發(fā)“愁”情的?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全詩突出寫“愁”,所嘆者愁,酌酒為澆愁,悲歌為泄愁,不敢言更添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蘊含著深沉且激越奔放的感情。②這首詩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悲愴難抑的詩人形象。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jié)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幾杯酒能驅(qū)散的?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波瀾,詩人趁著酒意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從這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
2.開頭兩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說“人生亦有命”似乎是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xiàn)實,事實是否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詩歌開頭兩句由瀉水于平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引人感悟。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xiàn)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
3.此詩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jié),詩人對那驅(qū)不散的愁苦的感慨,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諭,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現(xiàn)了詩人的抗?fàn)幘?。第八句表達的是詩人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gòu)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fù)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寫法借鑒]
1.寫作特色
直抒胸臆
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是詩人的不平之鳴。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xiàn)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作為詠嘆人生苦悶的抒情詩組,《擬行路難》十八首在敘述角度上有兩個不同的類型:一是作者自己直抒胸臆,二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詩中特定的人物角色來抒發(fā)情感。
定義:直抒胸臆法,亦稱直陳肺腑法。它是敞開心胸,不依托任何事物,通過樸實無華的手段,把內(nèi)心活動和情感直接抒發(fā)出來的一種抒情方法。
作用:(1)這種抒情方式看似平淡,但往往平淡之處見真情。平淡中有真情實感,顯得樸實自然。
(2)這種袒露胸懷的抒情,使感情達到了高潮,突出地表現(xiàn)了主題。
2.寫法指導(dǎo)
運用直抒胸臆手法“兩注意”
(1)直抒胸臆不同于間接抒情,它不以外物為依托,而是心里有什么話,有什么想法,有怎樣的感情就和盤托出,全抒之而后快。
(2)直抒胸臆要有特定的氛圍,要水到渠成,要有真情實感,要注意場合,不能無病呻吟。
3.遷移運用
閱讀下面這段直抒胸臆的文字,談?wù)勂渌囆g(shù)表達效果。
不論多明亮的艷陽天,也會有烏云突罩的可能;世上沒有永遠(yuǎn)風(fēng)平浪靜的海,人生也有頹喪消沉的時刻。遭遇挫折時的心境就如令人聞之會莫名傷感的低音號般低沉!仿佛正走在崎嶇不平的羊腸小徑,顛仆跌躓,使人氣餒,但這是真正的轉(zhuǎn)折點,能堅持到底便是成功,否則就要失??;但人生的輝煌卻常于此際產(chǎn)生,雄偉渾厚的低音能使人產(chǎn)生最大的震蕩!有艱苦才顯得幸福的可貴,有平凡才烘托出燦爛的日出。其實只要你好好把握,人生必會有意義和價值,何必埋怨上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 這段文字比較明確地表達了對待人生的觀點和態(tài)度。即在面對人生低谷的時刻,不要消沉頹喪,要勇敢面對人生的風(fēng)雨和挫折。觀點明確,抒情自然流暢。
這段文字使用直抒胸臆的寫法,起到了發(fā)人深省的作用。文字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是含蓄蘊藉的文字所不能達到的藝術(shù)效果。簡介
鮑照(約415—470),南朝宋文學(xué)家,字明遠(yuǎn)。鮑照出身寒微,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國侍郎。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有《鮑參軍集》傳世?!安判闳宋?,取湮當(dāng)代”的鮑照一生沉淪潦倒,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學(xué)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為后人重視
主要作品
著有《鮑參軍集》
這是一份語文選修擬行路難導(dǎo)學(xué)案及答案,共6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簡介,社會背景,解釋題意,為下面的詞語注音并釋義,問題探究,補充資料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版 (新課標(biāo))選修湘夫人學(xué)案設(shè)計,共9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版 (新課標(biāo))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長恨歌學(xué)案設(shè)計,共9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