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目標】
1. 閱讀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世界氣溫的分布特點。
難點:等溫線的判讀。
【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圖指導法、演示法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以問題的形式復習上節(jié)內(nèi)容。
(1)氣溫如何進行觀測?
(2)氣溫日變化有何特點?
氣溫年變化有何特點?(南北半球的差異)
新課講授:
【等溫線的判讀】
從“等高線”延伸到“等溫線”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
等溫線:把氣溫相等的點連接起來的線。
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等溫線的判讀:
展示“等溫線模式圖”,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找出等溫線密集、稀疏的地方,兩處的氣溫差異有何不同?
(2)找出等溫線的封閉區(qū)域,思考該區(qū)域氣溫與周圍相比有何不同?
(3)等溫線大致沿東西方向延伸,東西、南北哪個方向存在氣溫差異?
【氣溫的分布】
展示“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世界年平均氣溫大于20°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哪里?
(2)找出世界年平均氣溫小于-10°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哪里?
(3)總結(jié)世界年平均氣溫隨緯度變化的規(guī)律。
展示“世界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引導學生讀圖說出位于北半球同緯度的A、B兩點7月氣溫的高低狀況。
展示“世界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引導學生讀圖說出位于北半球同緯度的A、B兩點1月氣溫的高低狀況。
7月 A(陸地)>B(海洋)
1月 A(陸地)<B(海洋)
總結(jié)海陸差異對氣溫分布的影響:
同緯度地區(qū),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補充海陸熱力性質(zhì)的差異)
展示“中國地形剖面示意圖(沿30°N附近)”,給出位于同緯度的拉薩、杭州的氣溫數(shù)值,思考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約降低0.6℃。
舉例:爬山時從山腳到山頂氣溫越來越低,需要加衣服。
總結(jié)氣溫的分布:
(1)從赤道向兩極(由低緯到高緯),氣溫逐漸降低。(緯度因素)。
(2)同緯度地區(qū),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海陸因素)
(3)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約降低0.6℃。(地形因素)
課堂練習:
練習題見習題文檔部分題目。
課堂小結(jié):
結(jié)合板書內(nèi)容,梳理本節(jié)知識網(wǎng)絡。
作業(yè)布置:
完成配套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本節(jié)內(nèi)容的重難點在于等溫線的判讀,可調(diào)動有關等高線的相關知識,構(gòu)建知識體系。在學習氣溫的分布時應側(c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二節(jié)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優(yōu)秀教學設計,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課堂練習,板書設計,作業(yè)布置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第二節(jié)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教案,共3頁。
這是一份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節(jié)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第2課時教學設計,共4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