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雖是歷史著作,但與《尚書》《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韻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文學特點體現(xiàn)在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時間的故事情節(jié)化;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xiàn),有立體感;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擅長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
二、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 了解《左傳》相關常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積累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歸納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體會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及精彩的語言藝術。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文言現(xiàn)象,熟練翻譯本文,把握文章大意。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結合文本背景,理解秦晉圍鄭及秦晉撤退的原因,思考秦國所為是否符合“禮”。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分析燭之武是如何勸退秦師的,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體會燭之武臨危授命,不計個人安危得
失,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資料補充
秦立晉君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惠公背約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重耳過鄭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
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鄭楚結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新知講解
《燭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1.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哪些句子交代了秦晉圍攻鄭國的原因?找出來,讀一讀。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
2.鄭國得罪的是晉國,為什么秦國要出兵?
理由一:秦晉的友好關系。
(“且君嘗為晉君賜也,許君焦、瑕”、“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理由二:擴張爭霸的野心。
晉師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為圖霸業(yè),沒有共同利益的聯(lián)盟,自然是同床異夢。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筆。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鄭國所面臨的危急的形勢?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國危矣
夜縋而出
兵臨城下
分析:
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筆。
4.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思路,畫出文中對燭之武的描寫,揣摩人物情態(tài),體會對話語氣,把握燭之武說辭的語言藝術和其中蘊含的智慧。分析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同學間互相交流。
a.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佚之狐推薦,側面寫燭之武,有充分洞察力和預見性。
b.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br> c.許之。
直接描寫,雖牢騷滿腹,但大敵當前,顧全大局,深明大義。
d.夜縋而出,見秦伯
側面、細節(jié)描寫燭之武,臨危受命,勇敢無畏。
e.說退秦師——直接描寫(五步論辯藝術)
第一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第二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鄰之厚,君之薄也——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第三步: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第四步: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夫晉,何厭之有?……唯君圖之——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亡鄭——對秦國——無利,有小害
舍鄭——對秦國——無害,有小利
亡鄭——對秦國——將有大害
層層深入,分析利弊。
從這段說辭中,我們可以看到,燭之武抓住一個“利”字,采用攻心戰(zhàn)術。閉口不談鄭國的利益得失,言談中似乎處處在為秦國利益著想:先講明秦晉圍鄭,即使攻下鄭國,秦國亦無大裨益;存鄭對秦倒有好處,曉之以害,動之以利,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
燭之武形象總結:
①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志士。
②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機智善辯的辯士。
其他人物形象總結:
鄭 伯——禮賢下士,從諫如流。
佚之狐——識人才的伯樂。
秦 伯——以利為重,亦敵亦友,變化難測, 政治手腕了得。
塑造人物的方法:
1.環(huán)境烘托(背景)
2.他人的陪襯(佚之狐、鄭伯)
3.個性化的語言
4.細節(jié)描寫(夜縋而出)
合作探究
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被贊為有“禮”,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不仁,是指秦國幫助 重耳 凳上 晉文公 的寶座,去襲擊秦國,不仁義。不知,是指因此而喪失秦國這一強大的盟友,不明智。不武,是指用混亂代替整齊,不光彩。晉文公雖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2.以今天的觀念來看燭之武退秦師這件事,可以獲得哪些寶貴的啟示?
a.注重對方感受,委婉勸說,文明交流。
b.聽取別人意見,完善自我,少走彎路。
c.宰相肚里能稱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六、課堂練習
下列對原文章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反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
C、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于晉”,二是鄭“貳于楚”。
D、本文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情節(jié)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七、拓展提高
下面對各句句式特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倒裝句中的介賓結構后置)
B、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C、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D、以亂易正,不武。(被動句)
課堂總結
課文的核心部分是燭之武說退秦師,這段話不過一百多字,卻成功說退秦國撤軍,瓦解了秦晉對鄭國的圍困。前人說“燭之武一言,賢于十萬師”,并非過譽。
學習論辯藝術,了解中華文化,領會其中的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統(tǒng)編版2 燭之武退秦師精品第二課時教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導入,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課堂練習,拓展提高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必修 下冊2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及反思,共12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2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共10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做思一,學法指津,課文研讀 給下面加點字注音,學做思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