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謚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革命導師列寧曾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 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橫。著作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30歲,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高168米,山體由石灰?guī)r構成。由于長期受地下水溶蝕作用,飛來峰形成了許多奇幻多變的洞壑。飛來峰面朝靈隱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來的佛教石窟造像,多達三百四十余尊,為我國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堪與重慶大足石刻媲美。
朗讀詩歌,注意節(jié)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大意: 飛來峰上聳立著高高的寶塔, 我聽見雞叫便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因為人已站在最高層的地方。
夸張,寫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寫出了自己的立足點之高。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br/> “浮云”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用來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反映了詩人對他們的蔑視。“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兩句議論與寫景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體生動的感覺,它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①②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
說說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③④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抒發(fā)情懷——躊躇滿志)
這首詩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樣的政治抱負呢?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br/> 《望岳》與《登飛來峰》兩首詩結尾兩句的含義及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相同點:都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不同點:《登飛來峰》表達了作者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锻馈穭t表達了詩人雖考場失意,仍充滿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飛來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登飛來峰說課課件ppt,共1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請欣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登飛來峰授課ppt課件,共1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山下初讀,初登感悟,山坡探景,沿途論世,感悟再讀,再攀識人,知人再讀,下山尋徑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登飛來峰示范課ppt課件,文件包含《古代詩歌五首》3-2PPT課件pptx、《古代詩歌五首》3-1教案docx、《古代詩歌五首》3-3學習任務單docx等3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