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Ⅰ閱讀(共55分)
一、(10分)
閱讀下面的實用類文本,完成1--3題。
從書海中挖出寶藏
①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是獲得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xiàn)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沒有被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
②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chǎn)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記程碑。我們就現(xiàn)階段的文化學術求前進,必定根據(jù)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做出發(fā)點。如果抹殺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我們說不定要把出發(fā)點移回到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縱然能前進,也還是開倒車落伍。
③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jīng)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shù)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才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fā)現(xiàn)新的世界。
④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chǎn)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
⑤第一,書多易使讀書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jīng),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F(xiàn)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夸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yǎng)成。
⑥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xiàn)在都可裝滿一個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shù)千部甚至于數(shù)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的盡管看過無數(shù)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jīng)濟學的盡管讀過無數(shù)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
⑦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昂脮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
⑧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yǎng)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yōu)游,以至于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fā)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3分)下列關于“學問不只是讀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讀書雖是獲得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但要獲得學問不一定只靠讀書。
B.每科學問都是全人類日積月累才有的成就,并非僅靠讀書便能掌握。
C.要敲開學問之門,除讀書外,還須將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重溫一遍。
D.如果僅知一味讀書,貪多而不務得,反而有可能會阻礙人獲得學問。
2.(3分)作者認為“書籍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的理由,正確的一項是( )
A.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一個人皓首窮年也無法算清。
B.書籍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難以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去受用。
C.當今世界書籍浩繁,書多易使讀書不專精,易使讀者迷失方向。
D.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炫耀資本,在治學方面自欺欺人。
3.(4分)結合全文,說說我們應該如何讀書?
【答案】1.C
2.C
3.①讀書要有毅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學問途程上發(fā)現(xiàn)新的世界;②所讀之書不在于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
【導語】這篇文章探討了讀書與學問的關系,強調讀書在獲得學問中的重要性,同時指出其潛在的弊端。文章認為歷史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積累,但現(xiàn)代人易被書籍浩繁所累,讀書不專精、不求甚解,缺乏深度思考。文章主張選書應精,讀書須徹,以避免浮淺閱讀的陷阱,從而真正吸收、人化知識,引導讀者應注重讀書質量而非數(shù)量。
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C.結合第①段“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xiàn)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沒有被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可知人類所得成就還是靠書籍記載流傳下來,故“將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重溫一遍”還是讀書;
故選C。
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A.結合第③段“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jīng)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可知,文中并未指出一個人皓首窮年也無法算清,且該選項與“書籍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這一觀點無直接關聯(lián);
B.結合第③段“把過去無數(shù)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才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fā)現(xiàn)新的世界”可知文中并未指出其難以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去受用,并且這與“書是累贅”無關;
C.結合第④段“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可知兩大流弊分別是第⑤段“書多易使讀書不專精”和第⑥段“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這正是“書的累贅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正確;
D.結合第⑥段“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xiàn)在都可裝滿一個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shù)千部甚至于數(shù)部”,第⑧段“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fā)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可知書多只為裝點門面,只是一個方面的弊端,有誤;
故選C。
3.本題考查內容梳理概括。
結合第③段“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jīng)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shù)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才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fā)現(xiàn)新的世界”可知要有毅力將人類思想經(jīng)驗的書都讀一遍,即讀書要有毅力,堅持到底就能發(fā)現(xiàn)新世界。
結合第⑦段“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可知讀書的前提要選得精,讀得徹底,然后進行精讀;結合第⑧段“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yǎng)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yōu)游,以至于變化氣質”可知讀書要讀得徹底。據(jù)此可概括作答。
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學類文本,完成4--7題。
門前的銀杏路
①我家門前,有一條迷人的銀杏路。每當秋風吹過,原先碧綠蒼翠的銀杏樹,沒多久就被染成一片金黃,形成一條“金色走廊”。
②我喜歡在這條路上散步。春天伊始,灰褐色的樹枝在春風吹拂下涌出點點骨朵,接著吐出片片嫩葉,沒幾天枝條就悄悄地披上一層綠紗。一場春雨過后,葉子立馬搖出一把把精巧玲瓏的小扇,翠綠嫩黃,生機盎然,恰似英姿勃發(fā)的少年。清晨,我在樹下跑步,綠葉在微風中閃爍著五顏六色的晨光,仿佛仙女在翩翩起舞。我呼吸著綠色,品嘗著美景,心情無比愉悅。
③夏天的銀杏樹生機勃發(fā),樹杈上分長出許多纖細的小枝,上面成簇而生的葉子日甚一日,漸漸形成一把把扇形葉片,不久便茂盛濃蔭,遮天蔽日,散發(fā)出一股淡淡的清香。每當我漫步樹下,望著一把把綠絨遮陽的大傘,一股涼爽就撲面而來,身心的熾熱和浮躁頓時驅散,無窮的愜意蕩漾心頭。這個季節(jié),銀杏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豐滿,果皮慢慢從青色變成淡黃色。
④當然,銀杏樹最美的季節(jié)在秋天。秋風乍起,銀杏樹便敏感地捕捉到秋的信息,開啟生命中又一次美麗的換裝。先是一天天染黃自己的青絲,然后一件件脫換自己的靚妝,十來天后改變了模樣,樹葉褪去濃濃的綠色,扇形的葉面被鑲上金黃色的牙邊,這是在演繹盛夏與金秋的融合之美。進入中秋,銀杏樹風情萬種,開始搖曳滿樹的黃。這不是一般的淺黃或深黃,而是像熟透了的杏子那樣明黃,那樣純凈,不沾惹一絲雜色,躲也躲不開,閃也閃不過,陽光一照,發(fā)出金子般的色彩,露出一樹的典雅與大氣!走在這樣的路上,我常常思緒奔騰:年過花甲,是不是也如同這秋天一般,正在開啟人生的第二個黃金期?
⑤隨著秋天逐漸轉涼,秋風吹起,樹葉就開始變黃,不久便盤旋飄落,先是星星點點,隨后瀟瀟灑灑,像成千上萬只飛旋的蝴蝶,沒有離別的苦楚,沒有凋敝的惆悵,沒有衰亡的絕望,閃爍的是從容而平靜的美。徜徉在這樣的路上,被這種洶涌澎湃的金色所浸染、所洗滌,宛若行在畫中、走在詩里,心情舒暢無比而又感慨萬分:再雄偉的輝煌不會永遠駐足,再痛苦的失意也會隨風而過。我彎下腰撿起一片扇形完整、沒有一點瑕疵的葉子,放在手上擦了擦,聞了聞,一縷淡淡的清香沁入肺腑。這是一片承載風雨、銘刻思念的葉子啊,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把它拿回家,小心翼翼地夾在書里,作為相逢的美好記憶,永久珍藏。
⑥深秋,在熠熠生輝的銀杏葉叢中,縱橫交錯的樹枝上結滿了銀杏果,由深黃色到白色,果皮由硬變軟。每一棵樹上結的銀杏果又圓又大,一嘟嚕一串,珍珠一般,密密麻麻,有的枝條上至少有百八十個,真是喜人。每天早上,門前落滿了金黃的葉子和熟透了的銀杏果,行人經(jīng)過時,無不小心謹慎,生怕踩壞了銀杏果。但汽車過后,許多銀杏果被壓得粉碎。妻子惋惜地說,銀杏果有醫(yī)藥功效,我們撿些回家吧。于是,我們拿來籃子,拾起路上一個個金燦燦的銀杏果。采集回家后,把果子倒在桶里,裝上水,放上一段時間,果皮漸漸腐爛。我們撈出一顆顆白白的果核,洗凈后鋪在篩子上拿到陽光下曬,曬干后裝入布袋,放置通風陰涼處保存起來。
⑦初冬過后,銀杏樹上稀稀拉拉的葉子,擋不住寒風的刺激,紛紛徘徊飄落,這是秋通過冬捎給春的最后一份信箋。每一個葉脈上都寫著一生的繁華與斑駁,寫著對春天的思念與向往,寫著生的快樂與死的坦然。當朔風粗暴地將樹葉全部捋盡之后,整個樹干顯得有些干枯、彎曲,可它們蒼而不老,樹干和枝條隨風起舞,不卑不亢,刻畫著堅韌與執(zhí)著。
⑧我從銀杏樹下走過一年又一年,體會著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氣息、不同斑斕。我漸漸地讀懂了銀杏樹,讀懂了人生。
4.(4分)作者“喜歡在這條銀杏路上散步”,結合文章第②段,說說原因。
5.(6分)文章第③段,作者認為夏天銀杏樹的“生機勃發(f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6.(4分)結合文章④⑤兩段,說說作者為什么認為“銀杏樹最美的季節(jié)在秋天”?
7.(6分)從全文來看,作者從銀杏樹中讀懂了怎樣的人生?
【答案】4.示例:①銀杏樹的美吸引我;②美麗的銀杏樹令我心情愉悅。
5.示例:①樹葉生長茂盛和散發(fā)清香;②濃密的樹蔭給人帶來涼爽的感受;③銀杏果日漸豐滿。
6.①盛開的銀杏葉閃耀著金色的光芒,有著典雅大氣的美;②衰落的銀杏葉閃爍著從容而平靜的美。 7.示例:①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美,都可以有稱作黃金期;②人生不會有永遠的輝煌,也不會有永遠的失意;③人生要做到坦然面對,不卑不亢,有著堅韌和執(zhí)著的品質。
【導語】這篇文本通過細膩的描繪,展現(xiàn)了銀杏樹在四季變化中的美麗姿態(tài)。春天的萌發(fā)、夏天的生機、秋天的金黃與冬天的凋零,蘊含著自然的律動與生命的哲理。作者通過對銀杏樹的觀察與思考,將人生的不同階段比作不同季節(jié),表達了對生命歷程的感悟。文章語言生動優(yōu)美,不僅展現(xiàn)了自然之美,也傳達了對歲月與生命的深刻理解。
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第②段“春天伊始,灰褐色的樹枝在春風吹拂下涌出點點骨朵,接著吐出片片嫩葉,沒幾天枝條就悄悄地披上一層綠紗。一場春雨過后,葉子立馬搖出一把把精巧玲瓏的小扇,翠綠嫩黃,生機盎然,恰似英姿勃發(fā)的少年”,這段描寫展現(xiàn)了春天銀杏樹的勃勃生機和美麗姿態(tài),精巧玲瓏的嫩葉如小扇般可愛,讓人賞心悅目。 第②段“清晨,我在樹下跑步,綠葉在微風中閃爍著五顏六色的晨光,仿佛仙女在翩翩起舞”,這里將綠葉在晨光中的閃爍比作仙女翩翩起舞,形象地表現(xiàn)了銀杏樹在晨光中的美麗動人,這種美吸引著作者在這條路上散步。
第②段“我呼吸著綠色,品嘗著美景,心情無比愉悅”,作者在銀杏樹下跑步,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景色,這種自然之美讓作者的心情變得愉悅起來。春天的銀杏樹給作者帶來了視覺和嗅覺上的享受,使作者在這條路上散步時能夠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第③段“夏天的銀杏樹生機勃發(fā),樹杈上分長出許多纖細的小枝,上面成簇而生的葉子日甚一日,漸漸形成一把把扇形葉片,不久便茂盛濃蔭,遮天蔽日,散發(fā)出一股淡淡的清香”。這里明確提到夏天銀杏樹的葉子成簇生長,且茂盛濃蔭,遮天蔽日,同時還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體現(xiàn)了其樹葉生長茂盛和散發(fā)清香的特點。
第③段“每當我漫步樹下,望著一把把綠絨遮陽的大傘,一股涼爽就撲面而來,身心的熾熱和浮躁頓時驅散,無窮的愜意蕩漾心頭”。作者將銀杏樹的樹冠比作綠絨遮陽的大傘,形象地表現(xiàn)了其濃密的樹蔭。在炎熱的夏天,這樣的樹蔭能給人帶來涼爽的感受,讓人身心舒暢。
第③段“這個季節(jié),銀杏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豐滿,果皮慢慢從青色變成淡黃色”。說明夏天的銀杏樹不僅在枝葉上表現(xiàn)出生機勃發(fā),其果實也在不斷生長成熟,進一步體現(xiàn)了銀杏樹的生機活力。
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第④段中“進入中秋,銀杏樹風情萬種,開始搖曳滿樹的黃。這不是一般的淺黃或深黃,而是像熟透了的杏子那樣明黃,那樣純凈,不沾惹一絲雜色,躲也躲不開,閃也閃不過,陽光一照,發(fā)出金子般的色彩,露出一樹的典雅與大氣”。這里詳細描述了秋天銀杏葉的顏色是明黃且純凈,如金子般閃耀,展現(xiàn)出典雅大氣的美。這種獨特的色彩和氣質在其他季節(jié)是看不到的,所以作者認為銀杏樹最美的季節(jié)在秋天。
第⑤段中“隨著秋天逐漸轉涼,秋風吹起,樹葉就開始變黃,不久便盤旋飄落,先是星星點點,隨后瀟瀟灑灑,像成千上萬只飛旋的蝴蝶,沒有離別的苦楚,沒有凋敝的惆悵,沒有衰亡的絕望,閃爍的是從容而平靜的美”。秋天的銀杏葉飄落時,沒有任何負面的情緒,而是展現(xiàn)出一種從容和平靜。這種面對衰落的態(tài)度讓人感受到一種別樣的美,也進一步印證了銀杏樹在秋天的獨特魅力。
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這是一道對文章主旨進行理解和分析的題目。要求從全文出發(fā),分析作者從銀杏樹中所讀懂的人生感悟。文章分別描寫了銀杏樹在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春天,銀杏樹生機勃勃,嫩葉翠綠嫩黃;夏天,樹葉茂盛濃蔭,銀杏果日漸豐滿;秋天,銀杏葉金黃典雅,飄落時從容平靜;初冬,樹葉落盡,樹干蒼而不老,刻畫著堅韌與執(zhí)著。 3
銀杏樹的四季變化,如同人生的不同階段。春天的生機象征著人生的青春年少,充滿希望;夏天的茂盛和果實的成熟,如同人生的壯年有所收獲;秋天的金黃和飄落的從容,寓意著人生的成熟與對得失的坦然;初冬的堅韌與執(zhí)著,則代表著人生在經(jīng)歷滄桑后依然堅守的品質。
示例:①人生如銀杏樹一般,在不同階段展現(xiàn)不同的魅力,無論是青春的蓬勃、壯年的豐碩還是暮年的從容,都值得珍惜。②人生應像銀杏樹面對輝煌與失意那樣,得意時不驕縱,失意時不頹喪,以平和心態(tài)接納生活的起伏。③人生要有銀杏樹般的堅韌與執(zhí)著,歷經(jīng)歲月滄桑仍能堅守自我,不向困難低頭。
三、(7分)
閱讀《西游記》的節(jié)選部分,完成7--8題。
①卻說那鎮(zhèn)元大仙用手挽著行者道:“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聞得你的英名,我就和你講到西天,見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還我人參果樹。你莫弄神通。”行者笑道:“你這先生,好小家子樣!若要樹活,有甚疑難!早說這話,可不省了一場爭競?”大仙道:“不爭競,我肯善自饒你?”行者道:“你解了我?guī)煾?,我還你一顆活樹如何?”大仙道:“你若有此神通,醫(yī)得樹活,我與你八拜為交,結為兄弟?!?br>②好猴王,急縱觔斗云,別了五莊觀,徑上東洋大海。在半空中,快如掣電,疾如流星,早到普陀巖。
③那觀音菩薩早已看見行者來到,即命守山大神去迎。行者道:“因是在五莊觀,弟子不識鎮(zhèn)元大仙,毀傷了他的人參果樹,沖撞了他,他就困滯了我?guī)煾?,不得前進?!蹦瞧兴_情知,怪道:“你這潑猴,不知好歹!他那人參果樹,乃天開地辟的靈根。鎮(zhèn)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讓他三分;你怎么就打傷他樹!”他又上前懇求,菩薩道:“我這凈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樹靈苗?!?br>④卻說那觀里大仙與三老正然清話,忽見孫大圣按落云頭,叫道:“菩薩來了,快接!快接!”大仙即命小童子取出有二三十個茶盞,四五十個酒盞,卻將那根下清泉舀出。行者、八戒、沙僧,扛起樹來,扶得周正,擁上土,將玉器內甘泉,一甌甌捧與菩薩。菩薩將楊柳枝細細灑上,口中又念著經(jīng)咒。不多時,灑凈那舀出之水,只見那樹果然依舊青綠葉陰森,上有二十三個人參果。
8.(3分)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段的主要內容。
9.(4分)從選段內容可以看出孫悟空具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概括,兩點即可。
【答案】8.鎮(zhèn)元大仙要求孫悟空還人參果樹,孫悟空向觀音菩薩求救,觀音菩薩救活了人參果樹。
9.勇于擔當;誠實;自信。
【解析】8.本題考查概括語段內容。
相關情節(jié):選段出自《西游記》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唐僧師徒路過萬壽山五莊觀,借宿觀內。觀主鎮(zhèn)元大仙外出聽經(jīng),只留得兩個童子,并囑咐他們以人參果款待唐僧。唐僧見果害怕不敢吃,兩童子就吃了。八戒恰巧窺見,就慫恿孫悟空到后園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參果,與兩個師弟分吃,卻事情敗露,被童子責問。因不愿連累師傅受罵,悟空就承認了。結果兩個童子不依不饒,惹怒悟空,悟空就到后園推倒果樹,鏟了靈根,并連夜與師傅師弟逃跑。大仙回到觀內,喚醒被催眠的童子,問明原委,就駕云捉拿唐僧師徒。幾次鞭打與責罰唐僧,都被孫悟空攔下代刑。鎮(zhèn)元大仙就說,若不能醫(yī)好果樹,你師徒定然難去西方取經(jīng)。悟空滿口應承,并以三日為限,尋得醫(yī)樹的方。東海三星、東華帝君都無妙方,悟空遂往南海向觀音求救。三星怕大圣延誤期限,自來觀內向大仙求情。菩薩來至觀內,醫(yī)好靈根,果實復舊,大仙十分高興,設下人參果會款待菩薩和三星,并履行承諾,與孫悟空結為干兄弟。唐僧師徒這才繼續(xù)向西進發(fā)。
本文共四段,第一段是孫悟空與鎮(zhèn)元大仙的對話,鎮(zhèn)元大仙要求孫悟空救活人參果樹,并答應孫悟空救活樹后,與孫悟空結為兄弟。第二段寫孫悟空騰云來到普陀巖。第三段是悟空向菩薩說明自己推倒了人參果樹,唐僧被鎮(zhèn)元子扣下,菩薩打算用甘露水醫(yī)活人參果樹。第四段寫觀音菩薩救活人參果樹的過程。
故可概括為:鎮(zhèn)元大仙要求孫悟空還人參果樹,孫悟空向觀音菩薩求救,觀音菩薩救活了人參果樹。
9.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據(jù)第一段中的“你這先生,好小家子樣!若要樹活,有甚疑難!早說這話,可不省了一場爭競”可知:孫悟空非常自信。
根據(jù)第三段他如實向菩薩說明自己推倒人參果樹的經(jīng)過,“因是在五莊觀,弟子不識鎮(zhèn)元大仙,毀傷了他的人參果樹,沖撞了他,他就困滯了我?guī)煾?,不得前進”可知:孫悟空知錯認錯、勇于擔當、誠實坦蕩。
四、(3分)
10. (3分)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題。
九日和韓魏公①
【宋】蘇洵
晚歲②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fā)映金罍③。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④。
佳節(jié)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注】①蘇洵于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那天應邀參加丞相韓魏公(韓琦) 的家宴,席間韓琦賦《乙巳重陽》詩,蘇洵當晚歸家后便寫下了這首詩相和。②晚歲:詩人時年五十六歲,故稱。③金罍(léi):泛指酒盞。④曲臺: 因《禮記》有《曲禮》篇,故稱專掌禮儀制度的太常寺為“曲臺”。蘇洵在1061年被任命于太常寺修纂禮書,至赴宴時,剛完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費時五年。
下列對本詩內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詩人以“最不才”來自稱,既表達了自謙之意,又表達了對韓魏公的恭敬之心。
B.頷聯(lián):延展謙恭之意,意為承受不起韓魏公的盛情邀請,置身曲臺諸儒之間深感慚愧。
C.頸聯(lián):寫詩人壯志難酬心灰意冷,佳節(jié)亦在愁中度過,只有借酒澆愁來排遣心中苦悶。
D.尾聯(lián):寫詩人頂雨暮歸,興奮地揮毫作詩,流露出了“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的豪情。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詩文內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
C.有誤。根據(jù)《九日和韓魏公》頸聯(lián)“佳節(jié)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可知,“久從愁里過”,表面上是說佳節(jié)時自己經(jīng)常憂愁,但深層上表達了詩人對于壯志難酬的深深憂慮和苦痛?!皦研呐及碇衼怼?,說明詩人并非一直沉溺在憂愁和痛苦中,而是在醉酒時偶爾還能激發(fā)出壯志豪情,這表明詩人內心深處仍然保持著對理想的追求和對未來的希望;
故選C。
五、(1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3--14題。
臣聞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無鄉(xiāng)曲之譽,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朱、猗頓①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②,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③也,是謂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shù)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④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于匹夫而兵弱于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有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⑤或存乎?天下雖未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強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注釋】①陶朱猗頓:成語,指巨富之家。②奮棘矜:揮舞戟矛。③資:憑借。④勸:鼓勵。⑤三晉之君:“三晉”是指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國,它們都是由晉國分裂而來,因此被稱為“三晉”。這里指如果三晉的君主還存在,他們可能會成為混亂的源頭。
11.(3分)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下之患 患:擔憂
B.非有孔、墨、曾子之賢 賢:賢能
C.此其故何也 故:原因
D.威足以嚴其境內 嚴:使……畏服
12.(3分)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
A.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
B.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
C.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
D.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
13.(3分)下列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末亂世是土崩,沒有身份地位也沒有金錢才能的陳勝振臂一呼就能掀起反秦浪潮。
B.陳勝能夠成功的原因在于國君不體恤人民,不了解民情,世俗敗壞,國家政治不好。
C.君主要關注有權的藩王,只要沒有強大的軍隊起來造反叛亂,那么國家就沒有憂患。
D.七國之亂是瓦解,吳、楚等國實力強勁,但很快失敗,因為漢初幾代帝王德政還在。
14.(6分)請將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答案】11.A 12.C 13.C
14.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明顯的根本之處,希望賢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
【導語】本文通過對比“土崩”和“瓦解”兩種局勢,剖析了國家衰敗與存亡的深層原因。文章以秦末陳涉的成功起事和七國叛亂的失敗為例,指出“土崩”源于統(tǒng)治者不恤民、不治政,具有顛覆性;而“瓦解”雖有外患但難成氣候。全篇邏輯嚴密,論證有力,體現(xiàn)了對歷史興衰的深刻洞察,強調賢主需重民情、察治亂,是一篇富有警示意義的政論佳作。
11.本題考查詞語解釋。
A.有誤,句意為:天下的最大禍害。患,禍害。
故選A。
12.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這是由于民眾困苦而君主卻不加體恤,臣民怨恨而君主卻毫不知情,社會風俗已亂而國家政治卻仍不進行整治。這三條,正是陳涉用來起事的資本。
“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是君主不體恤民眾、不知道民眾怨恨、不整治國家政治三個方面;“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作者的結論。
可斷為: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
故選C。
1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C.根據(jù)第二段中舉的七國之亂被平息的史實,“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可知,國君能澤被百姓,百姓能安土樂俗,就算強大的軍隊起來造反叛亂,也不足以危害國家。因此本項說法錯誤;
故選C。
14.本題考查翻譯。
重點詞:明,明顯的;要,關鍵;留意,注意;察,體察。
【點睛】參考譯文:
我聽說天下的最大禍害,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都是如此。
什么叫土崩?秦朝末年就是土崩。陳涉沒有千乘之主的尊位,沒有一尺的封地,本身不是王公貴人名門望族的后代,沒有獲得鄉(xiāng)里的贊譽,沒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樣的賢德,也沒有陶朱公和猗頓那樣的財富;但是,他起自貧民居住的街巷,舉起長戟,袒露一個臂膀大呼,天下人聞風響應。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民眾困苦而君主卻不加體恤,臣民怨恨而君主卻毫不知情,社會風俗已亂而國家政治卻仍不進行整治。這三條,正是陳涉用來起事的資本,這就是所說的土崩。所以說天下最大的禍害在于土崩。
什么叫“瓦解”?吳、楚、齊、趙的舉兵叛亂就是瓦解。七國之主圖謀叛亂,他們都號稱是擁有萬輛戰(zhàn)車的諸侯王,有數(shù)十萬的軍隊,其威力足以控制封地全境,其財力足以獎勵他屬下的官吏百姓;但是他們卻不能向西奪取國家一尺一寸的土地,反而在中原地區(qū)被俘虜,這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權勢比一個平民輕,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兵力比陳涉弱。在那時,先帝的德政影響還沒有衰減,而且安土樂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諸侯得不到本人封地之外的援助,這就是所說的瓦解。所以說天下最大的禍害不在于瓦解。由此看來,天下如果有土崩的形勢,即使是處于窮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們中)有人領頭(發(fā)難),就會使國家危急,陳涉就是這樣,更何況三晉的國君還有活著的呢?天下雖然沒有安定太平,但如果沒有土崩的形勢,即使有強勁的諸侯之軍(起兵),也不會很快地使自己被捉,吳、楚、齊、趙等七國就是這樣,更何況是群臣百姓犯上作亂呢?土崩瓦解這兩種情況,是(關乎)國家安危的明顯要旨,(這也是)賢明的君主要留心并深知的。
Ⅱ表達(共65分)
六、(15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題。
垂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有特色的篇章。歷代喜愛垂釣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A]有以漁為生的市井百姓,有寄情山水的文人墨客,有淡泊明志的隱逸高人,有身居顯要的達官貴人[B]這里面有把釣魚不當謀生手段[C]而當作精神層面追求的[D]有相當一部分人其實是“志不在魚”。唐代岑參《漁夫》一詩中寫道:“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蓖硖圃~人李珣《漁父歌》述道:“輕爵祿,慕玄虛,莫道漁人只為魚。”對這些人來講,垂釣是一種情懷。
垂釣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指向,歷代文人們常借用漁翁垂釣這一常見的生活景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漁、魚擁有深刻的文化_________。魚既是古人自身形象的_________,也是古人所渴望的休閑生活的具象。魚既是文人_________自我、_________自我的媒介,也是他們進行哲學思辯的依憑。文人把垂釣習慣當作一種精神寄托,一竿一線一彎鉤,寄托了他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抱負。
①隱士文化也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②“漁樵耕讀”這四大隱逸形象中,“漁翁”居其首。③漁翁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垂釣于清溪之上,寄情于清風徐來里,笑傲于一葦橫江中,看輕名利,樂山愛水,生活清雅、高古、灑脫,體現(xiàn)了一種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生活理想,一種歸隱的傾向,是古代隱士的標準像。④在文學作品中,漁翁也多被描繪為隱士高人,成為隱者的代名詞。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在我國古代,文人仕途不如意時,往往寄情漁樵,侶魚蝦而友麋鹿。
15.(3分)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和字形,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淡泊(bó)B.思辯C.徜徉(cháng yáng)D.逍遙自在
16.(3分)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恰當?shù)囊豁検牵? )
漁、魚擁有深刻的文化_________。魚既是古人自身形象的_________,也是古人所渴望的休閑生活的具象。魚既是文人_________自我、_________自我的媒介,也是他們進行哲學思辯的依憑。
A.內涵 代言 觀照 表現(xiàn)B.內涵 代表 表現(xiàn) 觀照
C.內含 代言 觀照 表現(xiàn)D.內含 代表 表現(xiàn) 觀照
17.(3分)下列括號處的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歷代喜愛垂釣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A]有以漁為生的市井百姓,有寄情山水的文人墨客,有淡泊明志的隱逸高人,有身居顯要的達官貴人[B]這里面有把釣魚不當謀生手段[C]而當作精神層面追求的[D]有相當一部分人其實是“志不在魚”。
A.。B.。C.,D.,
18.(3分)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
文人把垂釣習慣當作一種精神寄托,一竿一線一彎鉤,寄托了他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抱負。
A.文人把垂釣當作一種習慣,一竿一線一彎鉤,寄托了他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抱負。
B.文人把垂釣習慣當作一種精神寄托,一竿一線一彎鉤,寄托了他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抱負的追求。
C.文人習慣把垂釣當作一種精神寄托,一竿一線一彎鉤,寄托了他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抱負。
D.文人習慣把垂釣當作一種精神寄托,一竿一線一彎鉤,寄托了他們實現(xiàn)自身價值和抱負的追求。
19.(3分)將“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隱者形象極為豐富,尤以‘漁翁’最為著名”這句話插入原文,最恰當?shù)囊惶幨牵?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5.B 16.A 17.A 18.D 19.B
【解析】15.本題考查字音字形。
B.思辯——思辨;
故選B。
16.本題考查詞義辨析。
第一空:
內涵:是指一個概念、事物或現(xiàn)象所包含的本質特征或意義,名詞,通常用于描述一個概念、思想、文化、藝術等抽象事物的內在含義或本質特征。內含:動詞,通常指某物內部所含有的成分或元素。此處形容文化的內在含義和本質特征,因此選擇“內涵”更恰當;
第二空:
代表:受委托或指派代替?zhèn)€人、團體、政府辦事或表達意見的人,能夠顯示同一類事物的典型特征,表示或象征。代言:泛指明星在某方面或某種產(chǎn)品作為代表進行發(fā)言。此處以擬人的修辭手法形容魚能夠作為古人形象代表發(fā)言,因此選擇“代言”更恰當;
第三空和第四空:
關照:關心照顧。表現(xiàn):施展和顯露出來。按照邏輯順序來看,應當先關照自我,再表現(xiàn)自我,因此第三空為“關照”,第四空位“表現(xiàn)”;
故選A。
17.本題考查標點符號的運用。
結合“歷代喜愛垂釣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和“有以漁為生的市井百姓,有寄情山水的文人墨客,有淡泊明志的隱逸高人,有身居顯要的達官貴人”可知,兩句之間關系密切,首句為觀點,后句為具體例證,因此二者之間語意并未完結,不能使用句號,應當改為逗號;
故選A。
18.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與修改。
畫橫線句子有兩處語病,一是語序不當,應該將“把垂釣習慣當作”改為“習慣把垂釣當作”;二是成分殘缺,“寄托”缺少賓語,應當在“自身價值和抱負”的后面加上“的追求”;
故選D。
19.本題考查句子的銜接與排序。
結合“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隱者形象極為豐富,尤以‘漁翁’最為著名”可知,這句話中先提出“隱者形象”承接了第一句中的“隱士文化”,此句又著重提出“漁翁”,又開啟“‘漁樵耕讀’這四大隱逸形象中,‘漁翁’居其首”中的“漁翁”,所以放在②處;
故選B。
七、作文(50分)
20.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很實在的一段話:你背不下來的書,總有人能背下來;你做不出的題,總有人能做出來;你愿意拖到明天的事,總有人今天努力做完……那么,你想去的學校也只能別人去了,你想過的生活也只能由別人過了。知乎上有一個數(shù)百萬關注的熱門帖子:自律帶給你什么?有一個集中的回答:自律者出眾,不自律者出局。
請你根據(jù)對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敘述生活經(jīng)歷,或論述其中道理,寫一篇文章。
要求:依據(jù)材料的整體語意立意,自擬標題,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現(xiàn)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請以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縱有疾風起,人生需自律
《中庸》有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鄙鳘?,即自律。這是一種沉潛于淵藪的靜美,是一種至高的境界。能“降伏其心”,返璞歸于赤子,方能“降伏于世”,不染這一世紛雜。
她以自律為帆,抵達夢想的彼岸。
任菜市場人來人往,她卻巋然不動,以案板下面窄小潮濕的空間描繪屬于自己的精彩未來。七歲的柯恩雅在上網(wǎng)課時那全神貫注的神情,讓我感動。盡管周圍充斥著煙火氣息、嘈雜人聲,她卻能不受影響,專心于學習,這種高度的自律是多少青少年,乃至成年人所缺乏的啊。正如《圍爐夜話》中所說:“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杰出之人?!彼脠远ǖ纳袂樵忈屃恕月沙删臀磥?!
她以自律為曲,奏響奇跡的歌。
豫劇表演名家馬金鳳,為保護嗓子,呈現(xiàn)最好的舞臺效果,在漫長的演藝生涯里,從未喝過一次酒?!拔艺嫦胫榔咸丫剖鞘裁醋涛?,但我還是不能喝”,自律的她在80歲壽宴上笑著推走手中的酒。如果沒有這種自律,就不會有央視春晚上她字正腔圓、聲音清亮的《穆桂英掛帥》。松下幸之助曾說:“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彼脭?shù)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詮釋了——自律創(chuàng)造奇跡!
他以自律為光,照亮成功的路。
“我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當黑夜還未退去,科比便已奔馳在籃球場上,用汗水點燃希望,用信念成就夢想。他總是那么“不顧一切”,一日如此,日日如此。若是沒有他持久的自律,哪會有“NBA總冠軍”的成就?哪會有影響一代人的“黑曼巴精神”?一個人最自律之時,便是他最接近成功之日,塞尼卡曾說:“一個有自制力的人才是最強有力的人?!彼昧艚o黑夜的背影詮釋了——自律處筑造成功!
看,菜市場繁華依舊,她卻以踏上未來的征途;聽,葡萄酒芳香依舊,她卻不飲不嘗、展現(xiàn)歌喉;感,四點的凌晨依舊黑暗,他卻已成戰(zhàn)將、榮耀而歸。
《淮南子·說山訓》中有言:“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比肆⒂谑?,不為莫見而不律。而吾輩青年皆須懷有一份自律的赤子之心,以堅定無畏、以自信灑脫,書寫自己的一世芳華!
【解析】本題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審題立意。結合材料“自律者出眾,不自律者出局”可知,我們的作文寫作可以圍繞自律的意義這一方向去展開。即為什么要自律?自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不自律又會帶來哪些影響?材料提到自律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優(yōu)秀;自律可以讓我們收獲好成績;也會使我們終身受用。寫作時可以由此進行拓展,舉出典型事例或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論證。也可以敘述自己或他人關于自律的事情,同時也可以結合當前年輕人的現(xiàn)狀提出建議和措施。
第二,選材構思。本文可以寫議論文,也可以寫記敘文。如果寫議論文可先引用一些名言名句,因此自律的主題;中間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證明自律的重要性,例如:著名豫劇演員馬金鳳老師曾經(jīng)說道:“我很想知道葡萄酒是什么滋味,回我還是不能喝?!睘榱吮Wo噪子,以更好的狀態(tài)展現(xiàn)在現(xiàn)眾面前,她一生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她的成功固然和她的勤奮與天賦密不可分,可成功的背后有一種“自律”的暗箭在“逼迫”她這樣做。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平平無奇的外賣小哥雷海為,在人才濟濟的比賽中脫穎而出,一時火爆朋友圈。他送外賣時背詩,等接單時背詩,就連回到宿合里,舍友們都在閑聊瑣事時,他還在背詩。這便是自律,縱有疾風起,君子慎其獨。最后再總結全文,引用名言警句結尾即可。如果寫記敘文,可在開頭先交代事件發(fā)生的背景,中間講述自律的過程,例如:因新冠疫情而隔離在家的這段時間成為一道分水嶺,有的人逆流而上,占據(jù)高地,有的人不經(jīng)意間,早已被沖刷到了末游。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個好成績,而是一個受用終身的強大助力等;最后結尾可以呼吁大家自律。
這是一份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二(湖北武漢卷)(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二湖北武漢卷原卷版docx、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二湖北武漢卷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三(湖北武漢卷)(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三湖北武漢卷原卷版docx、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三湖北武漢卷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適應性模擬試卷(湖北武漢卷)(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語文適應性模擬試卷湖北武漢卷原卷版doc、中考語文適應性模擬試卷湖北武漢卷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7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