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放牛記徐則臣 ?。?)我現在想不起我何時開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徹底結束了這種生活。(1A)我很小就羨慕那些吆喝牛馬的孩子,覺得他們是豪放粗獷的英雄。而我只是個溫順的可憐蟲,總是衣褲整齊,指甲干凈,不剃光頭,站在他們身邊像個走親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們一樣,只穿一條小褲衩,光著上身和腳,曬成黑鐵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揮舞自制的長鞭,雄赳赳氣昂昂向野地里進發(fā)。能夠大喊大叫,可以隨地撒尿,無視課堂和作業(yè),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個都不落下,輕易就能滾出來一身泥。我想當個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慫恿父親買一頭牛。(1A) (2)我家的確需要一頭牛。父親是醫(yī)生,農忙時經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紀大了,體力活兒也幫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還要念書;十畝田都要母親一個人對付,運糧食時都沒個幫手。父親決定買牛,哪怕只用來拉車。(1A)
(3)買牛的那天我記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動(2A)。在下午,我和父親去兩里外的鄰村牽牛,已經提前談好了價。在鄰村的中心路邊,我頭一次見到鋸木廠(2B),在一間大屋里,電鋸沖開木料的聲音在午后的熱空氣里格外尖利,幾乎能看見那聲音在閃耀著銀光。我停下來看陰影里的鋸木廠,橫七豎八堆滿了木料,新鮮的木頭味道和鋸末一起飛濺出來。(4)那頭小母牛還小,吃奶的時候還要哼哼唧唧地叫,長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歡。主人是個中年男人,說:回去調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給小牛結了一個簡單的轡頭,韁繩遞給我們,我們就把牛牽出了門。(5)小牛屁顛屁顛跟著我們走,出了村才感覺不對,開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著身子走,擰巴著被牽到我家。這一路走得我興奮又糾結,想牽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趕緊撤,怕它踢。當然后來我知道,再沒有比水牛更溫馴的動物了。(6)我經歷了把一頭小牛訓練成壯勞力的全過程。換轡頭,套車,駕轅,用聲音和韁繩指揮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幾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個人鍘草、套車、駕轅,運送滿滿一車糧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頭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搖屁股想干什么。當然,這對我來說是副產品,我想說的還是放牛。
(7)在當時,放牛部分地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讓一個必須規(guī)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個旁逸斜出的機會。就算現在,我也不認為整天和一頭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嘰嘰的事,相反,我以為那是我少年時代最快樂的生活之一。(1D)(8)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時間。三伏天的午后太陽高懸,螞蟻都被曬蒙了,暈暈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線;如果要去遠處找水草豐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從午睡中爬起來,戴上草帽出門。我直犯困,遇到樹蔭就不想再動,尤其經過河邊,看那些戲水的同伴,你真覺得放牛實在是個負擔。讓人煩的還有一個,大雨天。這不是放牛的好時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讓它每天吃飽;家里自也備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讓它吃新鮮的,不人道也不牛道。還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籃子割草去。漫天雨霧,湯湯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個人,蹲在草叢里形同消失,像我這種動不動就悲觀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遺棄了,那感覺也不太好。(1C)
(9)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英雄主義的少年時代總體上是樂觀向上的——放牛的確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種無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與放松。放牛通常是集體行動,幾個放牛娃排成隊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墊條麻袋。水牛走起來渾身都在動,騎牛更像坐轎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個跟著一個跑起來,六七頭牛,都在撅著屁股跑,那隊伍看起來很壯觀。牛一跑,大肚子就撲扇撲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魚鰓在鼓鼓癟癟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韁繩,夾緊兩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則你隨時可能掉下去。有天黃昏,牧童晚歸,我騎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對著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驚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還抱著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專心地找音,連韁繩都沒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溝里,半個腦袋扎進了淤泥。 (10)如果真要找一點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經常帶本書。很多武俠小說都是在墳地里看的。亂墳崗子里草好,把韁繩纏到牛角上讓它們自己吃去,我們找個形狀合適的墳堆,鋪上麻袋就著墳勢躺下來,蹺起二郎腿。想睡覺的睡覺,想唱歌的唱歌,想發(fā)呆的發(fā)呆;我想看書,從兜里拽出一本武俠小說來。(1D)
(接上頁)清風徐來,頭頂有松樹遮陰,天上流云飛動,此時看武俠,幾等于塵囂皆忘,那一個白衣飄飄的俠義世界美不勝收——大虛乃是大實,大無中有大有。 (11)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經如此貼近。我在放牛時沒能讓自己成為一個野孩子,或者說沒能成為我希望的那樣的野孩子,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好還是壞。往事總在回憶時被賦予意義,在放牛這個經歷上,我更愿意就事論事,返回到當年的心境里,看一看當時的悲歡和憂樂。(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父親決定買牛,除了確屬生產需要,也想讓兒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變他“像個走親戚的陌生人”那樣不合群的性格。(X)(1-2) B.作為一個曾經的“老把式”,“我”卻認為馭牛的諸般本領都只是“副產品”,只有放牛那種“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談論的。 C.(因)大雨天里為牛割草的情形,讓“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悲觀”之人(果),可見放牛生活對“我”思想意識的養(yǎng)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強加因果且無端夸大)(8) D.文中記述“我”在亂墳崗子里看武俠小說,是有意以環(huán)境的陰森怪異來映襯看武俠的樂趣,也凸顯出“塵囂皆忘”的讀書境界。(7、10)
解析:B A項,針對文章前兩段的內容而設。第1段交代的是少年時代“我”對“吆喝牛馬”那種生活的向往,“我”渴望做一個“野孩子”的心理,因此,“很早我就慫恿父親買一頭?!?第2段則寫了父親同意買牛的現實原因,那就是家庭生產缺少人手,買牛很有必要。父子二人在買牛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但個中緣由并不一樣。父親有沒有希望通過放牛這一勞動行為改變兒子的性格呢?文中并沒有說明。更重要的是,結合上下文,所謂“不合群的性格”顯然不準確:從上文看,“我”很樂意做個跟別人一樣的“野孩子”;從下文看,“我”跟小伙伴們在一起放牛很快樂,最大的不同無非“我”愛看書罷了。因此A項錯誤。 C項,內容上針對的是大雨天割草的那段描寫,“漫天雨霧,湯湯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個人,蹲在草叢里形同消失,像我這種動不動就悲觀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遺棄了,那感覺也不太好”?!跋裎疫@種動不動就悲觀的人”,包含了些許調侃的語氣,或者說,對“今日之我”有點半真半假的自我評定,而這個“今日之我”,是多年來生活與思想發(fā)展的結果,并不全由放牛生活所造就,以“今日之我”的眼光回顧野地里大雨中那個形單影只的少年,未免開玩笑般地投射到“被世界遺棄”這樣的“宏大悲愴”中。C項將雨天割草的孤單表述為在“我”的“思想意識的養(yǎng)成”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強加因果且無端夸大,是個錯誤的判斷。 D項,“有意以環(huán)境的陰森怪異來映襯看武俠的樂趣”錯誤。結合倒數第二段可知,亂墳崗在“我”眼里、心里是美好的,并非刻意營造陰森怪異的環(huán)境,這里適合放牛,并引出“我”的讀書樂趣。
2.關于文中鋸木廠這個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買牛讓“我”格外激動,因此買牛那天的相關情景在“我”的記憶里依然生動鮮活。3B.兩里外鄰村路邊的鋸木廠,對那時的“我”來說,儼然一個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3C.這個段落看似閑筆,實則以先抑后揚的手法來突出下文“我”的“興奮又糾結”。D.這段文字里彌漫著熱、聲、光影、氣味,營造出記憶中少年舊事那獨特的氣息。
解析:C 選項C從結構角度著眼,討論這個段落作為“閑筆”的功能,但其功能必須緊貼文本來分析看待,而不能用模板化的“套路”來硬套,不能因前后兩個部分指向不同,就判斷二者是“先抑后揚”“先揚后抑”“對比反襯”之類的關系。結合這一段落可知,該段落具有較強的審美激發(fā)功能,激起的是放牛的“周邊記憶”,以及作者對一個新世界的領略,而不是要凸顯下文“我”的“興奮又糾結”。
概念:指文本中看似偏離主線、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描寫、次要人物對話或情節(jié)片段,實則暗含作者匠心,具有深化主題、豐富人物、調節(jié)敘事節(jié)奏等作用。
對于四選一的綜合選擇題來說,考查的角度比較多,命題人對 (1)文本的有關內容進行分析概括時,往往從曲解文意、無中生有、以偏概全、張冠李戴、因果混亂等方面來設題; (2)而對藝術特色進行分析鑒賞時,則大多從錯置手法、分析偏離和效果不全等方面來設題。
3.文章為何說“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4分)
答案:①少年時代,放牛部分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也讓“我”擁有了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時光; ②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使“我”那樣親近自然與大地,滋養(yǎng)了“我”的成長。
解析:“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出現在最后一段的開頭(位置),帶有一種“總結”的意味。這句話很平實,也有層次感。 第一層,這是一個事實的認定,即少年時代的放牛生活很快樂,“幾近完美”,如文中多處所寫,放牛實現了“我”打小就有的“吆喝牛馬”的愿望,使“我”更接近自我想象中那個“野孩子”形象,“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是“我少年時代最快樂的生活之一”。 第二層,這是“我”在回首往事時作出的一個價值判斷,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審視,承認自己有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而這樣一個少年時代是放牛生活帶來的。這里包含的,是一個成年人對“什么樣的少年時代才是完美的”這一問題的理解,是對自己成長之路的梳理,因此,放牛生活的“完美”之處就是放牛帶給“我”的生活歷練,如自由感,如人與“野地”、與“自然”的無間融合,都是“我”人生的滋養(yǎng),甚至那些當年放牛的煩惱,也都帶著回憶中的“回甘”,彌足珍貴。
1.抓關鍵詞語。關鍵詞語是指對表情達意起關鍵作用的詞語。2.分析修辭手法。如果是比喻句,要找出兩者的相似性,如借代要找出相關性,比擬要找出形象性等。3.看特殊位置。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語段中起關鍵作用,理解并解釋它時,可以考慮它在文章中處于什么地位。4.悟文本主旨。關鍵句子都會與中心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系,體會時可以結合主旨來理解。5.察相鄰句子。即結合這個句子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是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隱含著解題的信息。6.觀結構層次。有些句子結構復雜,如長單句,可通過提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辦法來體會。如果是一個復句,如是一個并列關系的句子,句意應是兩個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一個偏正關系的復句,句意當然在“正”的部分,但“偏”的部分絕不可忽視。
4.文末畫線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憶往事時為放?!百x予意義”。你認為本文是否做到了這一點?請簡要說明。(6分)
答案:(觀點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視角來寫,緊貼少年的心理,寫放牛的快樂,也寫放牛的煩惱,都寫得真實而生動;②文章就事論事,只記錄當年的悲歡憂樂,拒絕拔高放牛的意義,也不對當年生活刻意美化。 (觀點二)沒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雖然真切,但仍然經過了回憶的過濾甚至重塑,已經被賦予了意義;②其中對“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強化,讀武俠而感嘆虛實有無等,其實已經滲入了當下經驗和現實感受。
解析:題目問的是作者是否在回憶往事時為“放?!边@一經歷賦予了額外的意義。對于這個問題,有兩種觀點,即“做到了”和“沒做到”,兩種觀點都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據。 觀點一認為文章做到了不為放牛賦予意義。從本文的書寫內容來看,的確都是從少年的視角、心理出發(fā),記錄了當年的放牛生活,有快樂,也有煩惱;從作者流露的寫作態(tài)度來看,他“就事論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歡憂樂是單純的屬于孩子的悲歡憂樂,是“意義”之外的悲歡憂樂。這一觀點,是對“拔高意義”那種寫作模式的警惕,包含著一種寫作的自省意識。 觀點二認為文章沒有做到不為放牛賦予意義。這可以是從《放牛記》所屬散文類型即回憶性散文出發(fā)來思考的。那些在寫作時被回憶篩選、過濾的少年往事,正是“意義”的表達;書寫回憶這種行為,也是被“意義”所驅使的。在文中,作者已經或隱或顯地說明了回憶中“放牛的意義”,就是“規(guī)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機會”,上學、干農活、成為套車駕轅的“老把式”,無非都是“規(guī)整”的生活,只有放牛,才是從規(guī)整生活里暫時逃離,無拘無束地進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結合全文中出現的“現在”“就算現在”“當然后來我知道”等表述,我們其實可以讀出來,作者的敘述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在轉: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義。
1.主要是原因類探究、情感類探究、技巧類探究等。 答題時首先要言簡意賅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梢詳[事實,也可以講道理,條理一定要清楚。2.根據不同的問法,采取不同的答題思路。(1)意蘊、啟示、感悟類。從不同角度審視文本或指定內容→結合文本、聯系個人或社會實際提煉意蘊、啟示或感悟→以簡潔的語言分條表述(要求答幾點就答幾點)。(2)探討創(chuàng)作背景、意圖類。從作者層面,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動機、人生態(tài)度、審美趣味、創(chuàng)作背景等探究;從文本層面,根據文章的選材、寫作的重心、結構的安排、議論或抒情語句來探究其創(chuàng)作意圖。(3)個性化閱讀類。第一步,有的放矢,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第二步,聯系文本或實際,分層論述自己的觀點。第三步,總結自己的觀點。
(2024·上海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冬牧場(節(jié)選)李 娟 ①我剛進入這片荒野的時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氣好,總會一個人出去走很遠很遠。我曾以我們的黑色沙窩子為中心,朝著四面八方各走過好幾千米。每當我穿過一片曠野,爬上曠野盡頭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曠野,以及這曠野盡頭的另一道沙梁,無窮無盡?!斘矣忠淮闻郎弦粋€高處,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遠處的人居炊煙啊!可什么也沒有,連一個騎馬而來的影子都沒有。天空永遠嚴絲合縫地扣在大地上,深藍,單調,一成不變。黃昏斜陽橫掃,草地異常放光。那時最美的草是一種纖細的白草,一根一根筆直地立在暮色中,通體明亮。它們的黑暗全給了它們的陰影。它們的陰影長長地拖往東方,像魚汛時節(jié)的魚群一樣整齊有序地行進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靜很靜。一回頭,我們的羊群陡然出現在身后幾十米遠處(剛到的頭幾天,無人管理羊群,任它們自己在附近移動),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這么安靜。記得不久之前身后還是一片空茫的。它們是從哪里出現的?它們?yōu)楹我绱四托牡亍⑿⌒牡乜拷?我這樣一個軟弱單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賴的呢?③我試著打聽過我們待的這個地方叫什么地名,但這么簡單的問題,略懂漢語的居麻卻怎么也領會不了。于是直到現在我都沒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個角落度過了一整個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兩百千米,騎馬三天,緊挨著杜熱鄉(xiāng)的牧地,地勢東高西低。據我的初步調查,這一帶能串門的鄰居(騎馬路程在一日之內)有二十來戶,每戶人口很少有超過四個人的。共十來塊牧地,每塊牧地面積在兩萬至三萬畝之間。大致算下來,每平方千米不到二分之一個人(后來我從畜牧局查了一下有關數據。密度比這個還小,整個富蘊縣的冬季牧場,每平方千米不到四分之一個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辭的人,門一打開,投入寒冷與廣闊;門一合上,就傳來了他的歌聲。就連我,每當走出地窩子不到三步遠,也總忍不住放聲唱歌呢!大約因為,一進入荒野,當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時,感到什么也無法填滿眼前的空曠與闊大時,就只好唱起歌來,只好用歌聲去放大自己的氣息,用歌聲去占據廣闊的安靜。 ⑤加瑪一直戴著一對廉價又粗糙的紅色假水鉆的耳環(huán),才開始我覺得俗氣極了。很快卻發(fā)現,它們的紅色和它們的亮閃閃在這荒野中簡直如同另外的太陽和月亮那樣光華動人!另外她還有一枚鑲有粉紅色碧璽的銀戒指,這個可是貨真價實的值錢貨,便更顯得她雙手的一舉一動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還見過許多年邁的、辛勞一生的哈薩克族婦人,她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夸張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著她們樸素一生里全部的榮耀與傲慢。
⑦有一天加瑪在一件舊衣服的口袋深處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當時已經擠得皺皺巴巴,擰成一團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細鐵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復了原狀。為表示友誼,加瑪把它送給了我。我非常喜歡,因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樣。若是以前,我是說什么也不會把這樣的假東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處這個儉樸甚至寒磣的家庭里,在僅具備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無一物的天地間,它是我唯一的修飾,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熱情的……每當我趕著小牛向荒野深處走去,總是忍不住不時用右手去撫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體上唯一的觸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開啟之處。在藍天下,它總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長。 ⑧十二月初,每隔兩天,就會有南遷的披紅掛彩的駝隊和羊群遙遠地經過我們的牧地。我和加瑪高高站在沙丘上,長時間目送他們遠去,默數他們的駱駝數量,判斷他們的財富。什么也不為,什么也不說。他們的行進真是驕傲又孤獨。在荒野中他們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瑪喚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隊伍經過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進著。但是加瑪又提醒我:“看,沒有馬?!弊屑氁豢?果然,隊伍里只有一個人步行牽著駝隊,同時還兼顧趕羊??磥砜慈ピ僖矝]有別人了。比起之前幾支又是摩托車又是座飾華美的馬匹的隊伍,可真寒磣啊。加瑪判斷道:沒有馬是因為他家昨夜駐扎時,馬跑散了;只有一個人前進是因為其他人都找馬去了。 ⑩無論如何,那情景讓人看了很是辛酸。這是荒野,什么樣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樣的災難都得吞咽。[注]居麻和加瑪夫妻是冬牧場的哈薩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場時住在他們家。
5.分析第①段畫線部分。(3分)
答案:①比喻/化靜為動的手法,寫出草的堅韌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②與前文牧場周圍的荒涼、廣闊、單調作對比,既顯出草的渺小纖細,又突出了惡劣環(huán)境中生命的堅韌和蒼涼。③引出下文對荒涼牧區(qū)中渺小卻富有堅韌生命力的人們的贊美。
解析:手法上,句中“纖細”“白草”“一根一根筆直地立在暮色中”是視覺描寫,“陰影長長地拖往東方,像魚汛時節(jié)的魚群一樣整齊有序地行進在大地上”,用比喻手法,化靜為動,寫出草的堅韌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 內容上,與第①段“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曠野,以及這曠野盡頭的另一道沙梁,無窮無盡”“可什么也沒有,連一個騎馬而來的影子都沒有。天空永遠嚴絲合縫地扣在大地上,深藍,單調,一成不變”中牧場周圍的荒涼、廣闊、單調作對比,既顯出草的渺小纖細,又突出了惡劣環(huán)境中生命的堅韌和蒼涼。 結構上,后文寫廣闊荒涼牧區(qū)中渺小卻富有堅韌生命力的人們,所以,畫線部分景物描寫起到引出后文的作用。
分析句段的作用可從內容、主題、結構、思路、表達技巧、讀者情感或心理等角度入手。1.內容角度。就是要考慮該內容對人物刻畫、情感表達、基調奠定等方面的作用。2.主題角度。主要考慮對主題強化、深化、突出、揭示等的作用。3.結構角度??煽紤]設置懸念、作鋪墊、伏筆照應、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承上啟下等作用。4.思路角度。可考慮暗示、揭示了什么樣的思路等作用。5.表達技巧角度。除了注意自身的作用外,可考慮渲染氣氛、畫龍點睛、對比襯托、象征等作用。6.讀者情感或心理角度??梢钥紤]加深印象、激發(fā)情感、產生共鳴、深受啟發(fā)、發(fā)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盡、想象無窮等作用。
6.文中連續(xù)三次寫到“戒指”,體現了作者的認識和情感,請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第一次描寫的是加瑪的銀戒指,從物品價值的角度,體現幽深蒼涼牧場上的女子們美好又矜持的女性美;②第二次描寫的是哈薩克族婦人手上夸張的戒指,顯現出她們黯淡生命中的希望、熱情和尊嚴,是傲視惡劣環(huán)境的生命榮耀;③第三次寫加瑪把假的金戒指送給了“我”,是美好友誼的見證;④通過這三次對戒指的描寫,表現出了“我”對哈薩克族女性逐步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表達了對她們樂觀熱情生活態(tài)度的贊美。
解析:第⑤段“她還有一枚鑲有粉紅色碧璽的銀戒指……更顯得她雙手的一舉一動都美好又矜持”,第一次描寫加瑪的銀戒指,從物品價值的角度,體現幽深蒼涼牧場上的女子們美好又矜持的女性美。 第⑥段“她們枯老而扭曲的雙手上戴滿碩大耀眼的寶石戒指,這些夸張的飾物令她們黯淡的生命充滿尊嚴,閃耀著她們樸素一生里全部的榮耀與傲慢”,第二次描寫哈薩克族婦人手上夸張的戒指,顯現出她們黯淡生命中的希望、熱情和尊嚴,是傲視惡劣環(huán)境的生命榮耀。 第⑦段“有一天加瑪在一件舊衣服的口袋深處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為表示友誼,加瑪把它送給了我。我非常喜歡……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熱情的”,第三次寫加瑪把假的金戒指送給了“我”,是美好友誼的見證。 三次對戒指的描寫顯示了牧場女子們的矜持,她們生命中的希望、熱情和尊嚴,并閃耀著生命的榮耀,表現出“我”對哈薩克族女性逐步深入的理解和認識,表達了對她們樂觀熱情生活態(tài)度的贊美。
1.物象解讀“由表及里”。(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態(tài)、色澤、特征)和環(huán)境特點。(2)挖掘物象的內在品格(內涵、本質、精神),抓物與志的“契合點”。(3)點明體現的作者的某種情感或表達的作者的某種向往、追求。2.精準概括物象的多重意蘊:有實指義、指代義、雙關義、象征義、主題義,要結合散文的人物、環(huán)境和主題來思考。
7.以第④⑤段為例,賞析本文語言運用的特點。(4分)
答案:①詞語使用上:(角度)用“紅色”“粉紅色”“亮閃閃”等顏色詞、形容詞,“放下茶碗,起身告辭”“每當走出地窩子不到三步遠,也總忍不住放聲唱歌”中的動詞(文本分析),展現了生活在廣闊蒼涼牧場中的人們淳樸和積極堅韌的特點。(作用)②運用整句:“門一打開,投入寒冷與廣闊;門一合上,就傳來了他的歌聲”“就只好唱起歌來,只好用歌聲去放大自己的氣息,用歌聲去占據廣闊的安靜”。③修辭上運用比喻/夸張:“它們的紅色和它們的亮閃閃在這荒野中簡直如同另外的太陽和月亮那樣光華動人”,生動展現了牧場人堅韌的生命力。④風格上:依據“就連我,每當走出地窩子不到三步遠”“戴著一對廉價又粗糙的紅色假水鉆的耳環(huán),才開始我覺得俗氣極了”“這個可是貨真價實的值錢貨,便更顯得她雙手的一舉一動都美好又矜持”可知,語言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中又夾雜著個別典雅的詞語,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性的美好。
解析:聯系上下文,從用詞、句式、手法、語言風格、表達方式、人稱方式等角度鑒賞。 ①用“紅色”“粉紅色”等顏色詞描寫戒指和耳環(huán),“走出地窩子……放聲唱歌”中的動詞,展現生活在廣闊蒼涼牧場中的人們淳樸和積極堅韌的特點; ②“門一打開,投入寒冷與廣闊;門一合上,就傳來了他的歌聲”用整句,“它們的紅色和它們的亮閃閃在這荒野中簡直如同另外的太陽和月亮那樣光華動人”用比喻、夸張的長句,展現了牧場人堅韌的生命力; ③語言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中又夾雜著個別典雅的詞語,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性的美好。如“就連我,每當走出地窩子不到三步遠”“戴著一對廉價又粗糙的紅色假水鉆的耳環(huán),才開始我覺得俗氣極了”“這個可是貨真價實的值錢貨,便更顯得她雙手的一舉一動都美好又矜持”。
分析語言特點的角度:(1)用詞角度。主要指形容詞、動詞、疊詞、文言詞和成語等。(2)修辭角度。準確判斷修辭手法,明了各種修辭手法的效果。(3)句式角度。如長短句、整散句等,使行文錯落有致,節(jié)奏頓挫,生動活潑,富于變化。(4)描寫角度。如白描、動靜結合、視聽結合、對比、襯托等,使描寫細致生動,形象鮮明。(5)語言風格角度。常見的語言風格有豪放、華麗、精練、含蓄、細膩、典雅、清新、樸素、活潑、詼諧等。
8.李娟曾獲“在場主義散文獎”,組委會評價其散文“以無可替代的個人視覺,抒寫大地肌膚深處的秘密和生之愛戀”。請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理解。(5分)
[表達技巧與文章主題]
答案:①“無可替代的個人視覺”,指本文通過第一人稱視角,以“我”的親身經歷,寫出“我”對冬牧場最原始的獨特感受。 ②“大地肌膚深處的秘密”,指作者發(fā)現在冬牧場空曠闊大而又荒涼惡劣的環(huán)境中,人們會經歷各種挫折和災難,但無論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草木牛羊還是牧民們,都充滿了韌性和力量,有著自己的孤獨、驕傲與倔犟。 ③“生之愛戀”,表達了作者對堅韌樂觀而又熱情的牧民們的贊美,認識到要直面生活中的挫折與災難。
解析:(1)無可替代的個人視覺。“我”描寫阿勒泰地區(qū)人們生活在自然深處的生活。在牧民家生活一年多,“我”見過曠野、羊群等各種事物,見過南遷的駝隊和羊群,還看見哈薩克女人的戒指,領悟到牧民們始終腳踏大地,勤懇、認真地生活。故本文以“我”的親身經歷,寫“我”最原始的獨特感受。 (2)大地肌膚深處的秘密。從“另一片曠野,以及這曠野盡頭的另一道沙梁,無窮無盡”“可什么也沒有,連一個騎馬而來的影子都沒有”“什么也無法填滿眼前的空曠與闊大”“他們的行進真是驕傲又孤獨。在荒野中他們最倔犟”可知,“大地肌膚深處的秘密”,指作者發(fā)現在冬牧場空曠闊大而又荒涼惡劣的環(huán)境中,人們會經歷各種挫折和災難,但無論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草木牛羊還是牧民們,都充滿了韌性和力量,有著自己的孤獨、驕傲與倔犟。 (3)生之愛戀。加瑪送給“我”戒指,牧民出門就唱歌,用歌聲填滿眼前荒野的空曠與闊大,一個人趕著羊群南遷,作者說“這是荒野,什么樣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樣的災難都得吞咽”,表達了作者對堅韌樂觀而又熱情的牧民們的贊美,認識到要直面生活中的挫折與災難。
1.表達技巧(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2)表現手法:象征、抑揚、托物言志、虛實結合、襯托、渲染、點面結合、以小見大、聯想想象、動靜結合等。(3)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4)謀篇布局:線索、過渡、前后呼應、鋪墊、開門見山、層層深入、由物及人、卒章顯志、結構嚴密,完整勻稱、主次詳略得當,材料典型、真實、新穎等。2.文章主題(1)理解題目意思。很多題目直接點明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練的概括。即使有的題目沒有點明主旨,也往往與中心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考生作答最佳的切入點。(2)分析首尾段落。文章的首尾段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3)分析議論句、抒情句。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4)聯系寫作背景。除了關注作者和作品的寫作年代,還要特別注意在文后出現的注釋等說明性文字。
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其最大的特點是形散神聚。(1)“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fā)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fā)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2)“神聚”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地表達主題服務。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除此之外,散文的文體特征還包含意境深邃、語言優(yōu)美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櫻海集》序老 舍 1、開開屋門,正看鄰家院里的一樹櫻桃。再一探頭,由兩所房中間的隙空看見一小塊兒綠海。這是五月的青島,紅櫻綠海都在新從南方來的小風里。 2、友人來信,要我的短篇小說,印集子。 3、找了找:已有十五六篇,其中有一兩篇因搬家扯亂,有頭無尾,干脆剔出;還有三四篇十分沒勁的,也挑出來,順手兒扔掉。整整剩下十篇,倒也不多不少。大概在這十五六篇之外還至少應有兩三篇,因向來不留副稿,而印出之后又不見得能篇篇看到,過了十天半月也就把它們忘死;好在這并不是多大的損失,丟了就丟了吧。
4、年方十九個月的小女生于濟南,所以名“濟”;這十篇東西,既然要成集子,自然也得有個名兒;照方吃烤肉,生于濟南者名“濟”,則生于青島者——這十篇差不多都是在青島寫的——應當名“青”或“島”。但“青集”與“島集”都不好聽,于是向屋外一望,繼以探頭,“櫻?!必M不美哉!《櫻海集》有了說明。下面該談談這十篇作品。 5、雖然這十篇是經過了一番剔選,可是我還得說實話,我看不起它們。不用問我哪篇比較的好,我看它們都不好。說起來,話可就長了:我在去年七月中辭去齊大的教職,八月跑到上海。我不是去逛,而是想看看,能不能不再教書而專以寫作掙飯吃。我早就想不再教書。在上海住了十幾天,我心中涼下去,雖然天氣是那么熱。為什么心涼?兜底兒一句話:專仗著寫東西吃不上飯。 6、第二步棋很好決定,還得去教書。于是來到青島。到了青島不久,摯友白滌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場。
7、這兩件事——不能去專心寫作,與好友的死——使我好久好久打不起精神來;愿意干的事不準干,應當活著的人反倒死。是呀,我知道活一天便須歡蹦亂跳一天,我照常地做事寫文章,但是心中堵著一塊什么,它老在那兒!寫得不好?因為心里堵得慌!我是個愛笑的人,笑不出了!我一向寫東西寫得很快,快與好雖非一回事,但唰唰地寫一陣到底是件痛快事;哼,自去年秋天起,唰不上來了。我不信什么“江郎才盡”那一套,更不信將近四十歲便得算老人;我愿老努力地寫,幾時入棺材,幾時不再買稿紙??墒?環(huán)境也得允許我去寫,我才能寫,才能寫得好。整天地瞎忙,在應休息的時間而拿起筆來寫東西,想要好,真不大容易!我并不愿把一切的罪過都推出去,只說自己高明。不,我永遠沒說過自己高明;不過外面的壓迫也真的使我“更”不高明。這是非說出不可的,我自己的不高明,與那些使我更不高明的東西,至少要各擔一半責任。
9、這可也不是專為向讀者道歉。在風格上有一些變動,從這十篇里可以明顯地看到;這個變動與心情是一致的。這里的幽默成分,與以前的作品相較,少得多了。笑是不能勉強的。文字上呢,也顯著老實了一些,細膩了一些。這些變動是好是壞,我不知道,不過確是有了變動。這些變動是這半年多的生活給予作品的一些顏色,是好是壞,還是那句——我不知道。有人愛黑,有人愛白;不過我的顏色是由我與我的環(huán)境而決定的。 10、有幾篇的材料滿夠寫成中篇或長篇的,因為忙,所以寫得很短,好像面沒發(fā)好,所以饅頭又小又硬。我要不把“忙”殺死,“忙”便會把我的作品全下了毒藥!什么時候才能不忙呢?! 11、說了這么一大套,大概最大的好處也不過足以表明我沒吹牛;那么,公道買賣,逛書店的先生們,請先嘗后買,以免上當呀!老舍序于青島一九三五年五月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征,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選材豐富靈動,體現“形散”。本文先交代為小說集命名《櫻海集》的過程,找文章的經過和給女兒取名及受到窗外櫻桃美景啟發(fā)等內容,接著指出這本小說集不好的原因,包括自己的“不高明”、朋友去世和迫于生計等外在的“壓迫”等內容。 ②表達方式豐富,體現“形散”。有描寫:“這是五月的青島,紅櫻綠海都在新從南方來的小風里”;有抒情:“‘櫻?!M不美哉”;有記敘:“到了青島不久,摯友白滌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場”;有議論:“笑是不能勉強的”。 ③主旨集中,體現“神聚”。本文字里行間透露著老舍先生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愛及直面困境、積極努力的創(chuàng)作精神,也體現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謙遜與幽默的風度,令人景仰。
解析:分析散文的“形散”,可從題材的廣泛、寫法的多樣來分析。 對題材的廣泛的分析,也就是文中所敘述的諸多事件,如交代為小說集命名的過程,分析這本集子不好的原因等;寫法的多樣可對文中所采用的表達方式進行梳理概括,如“這是五月的青島,紅櫻綠海都在新從南方來的小風里”是描寫,“‘櫻?!M不美哉”是抒情,“笑是不能勉強的”是議論,“到了青島不久,摯友白滌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場”是記敘,多種表達方式是“形散”的又一表現。 對“神聚”的分析則需要對文章主旨進行集中概括,本文字里行間透露著老舍先生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愛及直面困境、積極努力的創(chuàng)作精神,也體現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謙遜與幽默的風度,令人景仰。
二、散文情景理關系分析
情和景在文學作品中密不可分。 借景抒情,作品中往往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摹來表達豐富的感情;景隨情變,同樣的自然景物,由于心境不同,景物也會蒙上不同的色彩。同樣景和理也是如此,自然中蘊含深刻的哲理,借景說理,寓理于情,也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手法之一。
(2024·安徽安慶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春天的步調劉亮程 1、剛發(fā)現那只蟲子時,我以為它在仰面朝天曬太陽呢。太陽正在頭頂。春天剛剛開始,地還大片地裸露著。許多東西沒有出來。包括草,只星星點點地探了個頭兒,一半兒還是種子埋藏著。那些小蟲子也是一半兒在漫長冬眠的蘇醒中。這就是春天的步驟,幾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們不會一下子全涌出來。即使早春的太陽再熱烈,它們仍保持著應有的遲緩。因為,倒春寒是常有的。當一場寒流殺死先露頭的綠芽兒,那些遲遲未發(fā)芽的草籽、未醒來的小蟲子們便幸存下來,成為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機。
2、春天,我喜歡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腳消融,我后腳踩上冒著熱氣的荒地。雪消之后荒野上會露出許多東西:一截干樹樁,半邊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掉被子,那些東西來不及躲藏起來。草長高還得些時日。天卻一天天變長。我可以走得稍遠一些,繞到河灣里那棵歪榆樹下,折一截細枝,看看斷茬處的水綠便知道它多有生氣,又能旺勢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會最先來到這棵榆樹下,看上幾眼。它是我的樹。上個秋天我爬在樹上玩時就發(fā)現它是根好筐把子,我沒舍得砍。再長粗些說不定是根好锨把呢。它卻沒能長下去。 3、我無法把一棵樹、樹上的一根直爽枝條藏起來,讓它秘密地為我一個人生長。我只藏埋過一個西瓜,它獨獨地為我長大、長熟了。 4、發(fā)現那棵西瓜時它已扯了一米來長的秧,根上結了拳頭大的一個瓜蛋,梢上還掛著指頭大兩個小瓜蛋。
5、那時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見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進肚子沒消化掉又排出的整粒苞米,鳥飛過時一松嘴丟進土里的麥粒、油菜籽,鼠洞遭毀后埋下的稻米、葵花……都會在春天發(fā)芽生長起來。但都長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動物啃掉。 6、這棵西瓜遲早也會被打柴人或動物發(fā)現。誰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會第二次碰見。除非你有閑工夫,在這棵西瓜旁搭個草棚住下來,一直守著它長熟。我想了另外一個辦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個坑,讓瓜蛋吊進去。用木棍、草葉和土小心地把坑頂封住。把秧上另兩個小瓜蛋掐去。秧頭打斷,不要它再張揚著長。讓人一看就不會對它過多留意。 7、此后的一個多月里,我又來看過它三次。顯然,有人和動物已經來過,瓜秧旁有新腳印。一只圓形的牛蹄印,險些踩在我挖的坑上。有一個人在旁邊站了好一陣兒,留下一對深腳印。他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還蹲下用手撥了撥西瓜葉——這么粗壯的一截瓜秧,怎么會沒結西瓜呢。
8、又過了一些日子,我估摸著那個瓜該熟了。當我雙手微顫著扒開蓋在坑頂的土、草葉和木棍——我簡直驚住了,那么大一個西瓜,滿滿地擠在土坑里。抱出來發(fā)現它幾乎是方的。我挖的坑太小,太方正,讓它委屈地長成這樣。 9、出河灣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著另一棵大榆樹,向它走去時我懷著一絲的幻想與僥幸:或許今年它能活過來。 10、這棵樹去年春天就沒發(fā)芽。夏天我趕車路過它時仍沒長出一片葉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該發(fā)芽長葉子這件事忘記了。樹老到這個年紀就這樣,死一陣子活一陣子。有時我們以為它死徹底了,過兩年卻又從干裂的軀體上生出幾條嫩枝,幾片綠葉子。它對生死無所謂了,它已長得足夠粗,它指向的綠地都已荒蕪。在荒野上一棵大樹的每個枝杈都指示一條路,有生路有死路。會看樹的人能從一棵粗壯枝杈的指向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居住地。 11、這片土地上的東西已經不多了:樹、牲畜、野動物、人、草地,少一個我便能覺察出。我知道有些東西不能再少下去。
12、每年春天,讓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許就是那幾棵孤零零的大榆樹、洼地里的片片綠草,還有劃過頭頂的一聲聲鳥叫——鳥兒們從一棵樹,飛向遠遠的另一棵。飛累了,落到地上喘氣…… 13、在早春我喜歡迎著太陽走。清早,剛吃過飯,太陽照著鼓鼓的肚子,感覺嚼碎的糧食又在身體里蔥蔥郁郁地生長。我注意到牛在春天喜歡屁股對著太陽吃草。驢和馬也這樣。狗愛坐著曬太陽。老鼠和貓也愛后腿叉開坐在地上曬太陽。它們和我一樣會享受太陽普照的舒坦勁兒。 14、我同樣能體會到這只常年爬行、腹部曬不到太陽的小甲殼蟲,此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舒服勁兒。一個爬行動物,當它想讓自己的腹部也能曬上太陽時,它便有可能直立起來,最終成為智慧動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動物享樂的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動物只有死的時候才會仰面朝天。 15、這樣想時突然發(fā)現這只甲殼蟲朝天蹬腿的動作有些僵滯,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是否快要死了。我用一個小木棍撥了它一下,它正過身來,光滑的甲殼上反射著陽光,卻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16、我想它是快要死了。這片荒野上一只蟲子大概有兩種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動物蹄下,或死于天敵之口。還有另一種死法——老死,但是它們的死太微小,我看不清。 17、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動的生命,其實早死亡了。風不住地刮著它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再回來。 18、這只甲殼蟲沒有馬上死去。它掙扎了好一陣子了。我轉過頭看了會兒遠處的荒野、荒野盡頭的連片沙漠,又回過頭,它還在蹬腿,只是動作越來越無力。它一下一下往空中蹬腿時,我仿佛看見一條天上的路。時光與正午的天空就這樣被它朝天的小細腿一點點地西移了一截子。 19、接著它不動了。我用小棍撥了幾下,仍沒有反應。 20、我只是耐心地守候過一只小蟲子的臨終時光,在永無停息的生命喧嘩中,我看到因為死了一只小蟲而從此沉寂的這片土地。別的蟲子在叫。別的鳥在飛。大地一片片明媚復蘇時,在一只小蟲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節(jié)選自《一個人的村莊》,有刪改)
“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范晞文《對床夜語》卷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景與情是如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6分)
答案:①作者選取自然界中的陽光、樹、蟲子等常見的意象,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描繪了春天的詩情畫意,表達了萬物等齊的思想,也體現了作者對于生命的哲思。②作者用充滿童趣的審美眼光來描摹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自然景物,展示了作者的質樸、和諧和本真。③作者寓情于景,那些鮮活帶有靈性的物象與他的生命融為一體,并隨著作者情感的流動而組合變換。
解析:文中寫到在早春“我”喜歡迎著太陽走,太陽照著“我”剛吃過飯的鼓鼓的肚子,并且“我”注意到在春天很多動物喜歡曬太陽。春天剛剛開始,“我”走出村子,看到雪消之后荒野上露出的許多東西。走得稍遠一些,會看到那棵大榆樹。文章開篇就寫到那些一半兒在漫長冬眠蘇醒的小蟲子,作者對它們都充滿了感情,描摹荒野老榆樹時,賦予其人格,能夠感受到一只臨死的甲殼蟲的感受,體現了作者萬物等齊的生命態(tài)度。文中描寫了早春時節(jié)的這些動植物,作者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描寫,如當“我”發(fā)現那只蟲子的時候,以為它是在仰面朝天曬太陽。在早春時節(jié),幾乎所有的生命都留了一手。自己藏埋過一個西瓜,讓這個西瓜獨獨地為“我”長大、長熟。早春時節(jié),很多動物都喜歡曬太陽,享受太陽普照的舒坦勁兒,展示了作者的質樸、和諧和本真。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是早春時節(jié)的,這些對所遇到的動植物的觀察和思考,是從人的角度進行關注、解讀的,和這些動植物融為一體。
這是一份專題二 文學類小說閱讀總復習(課件)-2025年高考語文總復習專題精講課件(全國通用),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回顧高考明確考情,知識導圖考點梳理,真題回顧·考點規(guī)范,答題指導,知識回顧,情節(jié)結構,小說情節(jié)結構技巧,敘述視角,人物形象,能力提升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專題三文學類文本閱讀第2講散文閱讀考點3分析鑒賞散文的形象課件,共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考點幫,分步解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版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專題三文學類文本閱讀第2講散文閱讀考點2概括散文的內容要點課件,共1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考點幫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