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xué)習(xí)重點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2.理解詩歌內(nèi)容,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內(nèi)涵。
學(xué)習(xí)難點1.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內(nèi)涵,感悟詩人寄寓在詩歌中的情感。2.培養(yǎng)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孔子曾說:“君子登高必賦。”我國古典詩詞中,登高賦詩抒懷是一個傳統(tǒng)。古代文人每逢登高,往往會有詩作,那么,提到登高,你會想到哪些詩句呢?登樓、登臺、登高是古詩文中常出現(xiàn)的一種行為。文人們登高遠望,被眼前之景牽動情懷,于是逐漸形成一種“登樓模式”?!暗歉咴姟蓖皇菬o緣故的,而是借登高抒發(fā)心中的郁結(jié),借登高一吐胸中的志向,借登高來表達家國憂思。今天我們一起學(xué)習(xí)宋代文學(xué)家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體會他的登高之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歌遒勁清新。他的詞雖不多,但風(fēng)格高峻。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
慶歷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fù)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老家探親,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他做官以來,初顯才能,胸懷抱負,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高遠志向??煽醋鲗嵭行路ǖ那白?,后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實行新法,與保守派做堅決斗爭。
1.學(xué)習(xí)誦讀,感知文意。
3.學(xué)習(xí)寫法,品讀語言。
2.感知內(nèi)容,理解情感。
1.學(xué)習(xí)誦讀,理解詩意。
登飛來峰 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聞?wù)f:聽說。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望眼:視線。緣:因為。
登飛來峰 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聽說在飛來峰最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我身在塔的最高層。
1.詩歌前兩句寫出了塔的什么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反復(fù)突出塔高,為下文抒情蓄勢。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飛來山上:塔在山上,位置高;千尋塔:夸張數(shù)字,突出高; 雞鳴見日升:側(cè)面表現(xiàn)其高。
2.結(jié)合鏈接材料,說說你對后兩句詩的理解?
【材料1】浮云據(jù)考證,西漢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誣陷,挑撥君臣關(guān)系,讓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碧瞥睦畎自凇兜墙鹆犋P凰臺》中也寫過:“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币馑际钦f,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
【材料2】本詩寫于作者30歲時,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jīng)杭州時所作。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他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 王安石變法,觸動了文官階層及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當(dāng)時朝中大臣的紛紛阻撓,改革推行屢屢受挫,最后失敗,王安石辭官回鄉(xiāng)。
“浮云”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雙關(guān)),比喻當(dāng)時的保守勢力(奸邪小人)?!白罡邔印弊置嫔现盖に淖罡邔?,實則暗喻身居高位,政治上的最高層。
情感: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3.從詩歌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結(jié)合生活與學(xué)習(xí)的實際說一說。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原意: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我身在塔的最高層。
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才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yīng)該放眼大局和長遠處。
1.誦讀體會,詩歌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增強情感的表達效果的?
雙關(guān):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①“浮云”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雙關(guān)),比喻當(dāng)時的保守勢力(奸邪小人),還可以理解為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②“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身居高位,政治上的最高層。
正面?zhèn)让妫ㄌ搶崳┙Y(jié)合: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①正面實寫:“飛來山上”寫塔在山上,位置高;“千尋塔”夸張數(shù)字,正面虛寫突出塔高; ②側(cè)面虛寫:“聞?wù)f”是虛寫傳聞;“雞鳴見日升”側(cè)面表現(xiàn)塔高。
用典: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引用“浮云蔽日”的典故,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2.任選角度賞析自己喜歡的詩句。
提示:可以從煉字、情感、手法、畫面、意象等角度考慮,選擇自己理解最深入的一句詩進行賞析。注意表達要充分,格式要正確。
寫法角度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運用夸張手法,正面?zhèn)让娼Y(jié)合,虛實結(jié)合,突出了塔的高峻,暗寫詩人對前途的憧憬。為下文的抒情蓄勢。
寫法角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引用“浮云蔽日”的典故,“浮云”和“最高層”一語雙關(guān),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哲理角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引用典故,一語雙關(guān),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也給人以哲理的啟示:①站得高才能看得遠。②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才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1.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飛來山上千尋塔”,八尺為一尋,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寫峰上古塔之高峻,暗示出自己的立足點高。B.“聞?wù)f雞鳴見日升”寫因為塔高,故雞鳴時便可見旭日東升,體現(xiàn)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為整首詩歌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面即景說理,實則以“浮云”借代奸邪小人,通過用典直接表達了詩人變法革新的決心。D.這首詩歌起首即富奇趣,靈動峭拔,而后氣勢上一句再勝一句,到詩歌結(jié)尾,詩人孤高傲岸、不可戰(zhàn)勝的形象躍然紙上。
【答案】C。詩人通過用典間接表達了變法革新的決心,“直接表達”有誤;故選C。
2.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將《登飛來峰》板書設(shè)計空缺部分補充完整。
答案:雞鳴日升 站得高望得遠
主旨上:詩人借景抒情,通過描寫登飛來峰的所見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達了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tǒng)治層,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寫法上:1.虛實結(jié)合、正面?zhèn)让娼Y(jié)合; 2.用典、雙關(guān)、夸張。
1.背誦、默寫詩歌,整理筆記;2.比較三首登高詩在內(nèi)容、情感、寫法等方面的異同。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登飛來峰完整版?zhèn)湔n教學(xué)課件ppt,共2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王安石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登飛來峰課文內(nèi)容課件ppt,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借景說理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登飛來峰獲獎?wù)n件ppt,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第21課登飛來峰,王安石,熙寧變法,文學(xué)成就及特點,1詞語解釋,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描寫景物,抒發(fā)情懷,登飛來峰,千尋之塔極言其高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