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Ⅰ(選擇題)
一、選擇題(本題共計1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30分,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
1. 廣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石”文化聞名全國。下列有關“石”的選項,屬于生物的是( )
A. 礁石B. 生石花C. 鐘乳石D. 雨花石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詳解】ACD.礁石、鐘乳石、雨花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都不屬于生物,ACD不符合題意。
B.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屬于生物,B符合題意。
故選B。
2. 俗話說:“飯是鐵,菜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边@句話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哲理( )
A. 生物能進行呼吸
B.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C. 生物具有應激性
D. 生物能排出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廢物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詳解】生物的生活都需要營養(yǎng)?!帮埵氰F,一頓不吃餓得慌”體現(xiàn)了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的特征,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共收錄物種135061個,其中包括65362種動物、39539種植物和24571種真菌等。這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 )
A. 物種的多樣性B. 環(huán)境的多樣性
C.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D. 基因的多樣性
【答案】A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生物多樣性的內(nèi)涵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等相關知識。
【詳解】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指一定區(qū)域內(nèi)生物種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豐富性?!吨袊镂锓N名錄2023版》共收錄物種135061個,其中包括65362種動物、39539種植物和24571種真菌等。所以題干內(nèi)容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中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可見A符合題意。
故選A。
4. 以下關于結構層次的對應關系中,不正確的是( )
A. 人的口腔黏膜——上皮組織B. 動物的皮下脂肪——結締組織
C. 西瓜瓤——營養(yǎng)組織D. 關節(jié)軟骨——神經(jīng)組織
【答案】D
【分析】植物的幾種主要的組織有保護組織、營養(yǎng)組織、分生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動物體人體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jīng)組織、結締組織。
【詳解】A.人的口腔黏膜具有保護作用,屬于上皮組織,A正確。
B.動物的皮下脂肪和血液一樣,屬于結締組織,B正確。
C.西瓜瓤中儲存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屬于營養(yǎng)組織 ,C正確。
D.關節(jié)軟骨光滑而有彈性,屬于致密的結締組織,D錯誤。
故選D。
5. 上到初中,同學們知道了研究生物學的方法,請判斷:我國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氣諺語“螞蟻搬家,大雨來到”“蜘蛛結網(wǎng),久雨必晴”,主要運用了( )
A. 觀察法B. 實驗法C. 比較法D. 調查法
【答案】A
【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測量法等。
【詳解】A.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tǒng)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fā)現(xiàn)和驗證科學結論,“螞蟻搬家,大雨來到”“蜘蛛結網(wǎng),久雨必晴”,這是人們能過觀察總結的科學結論,A符合題意。
B.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fā)現(xiàn)或驗證科學結論??茖W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B不符合題意。
C.比較法是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某一種類的現(xiàn)象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比較研究,找出它的普遍規(guī)律及其特殊本質的研究方法,C不符合題意。
D.調查法是以訪談、問卷、測驗等間接手段獲取某問題的現(xiàn)狀、成因、發(fā)展等方面資料,從而對研究對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6. 畫生物細胞結構示意圖時,較暗的部分應怎樣表示( )
A. 用鉛筆涂黑B. 用鉛筆勾畫
C. 用鋼筆點較密的細點D. 用鉛筆點較密的細點
【答案】D
【分析】生物圖的畫法和要注意的事項有:(1)圖的大小要適當,一般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側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寫圖名稱的地方。一般用削尖的鉛筆勾勒輪廓(一般用3H的)。(2)圖中比較暗的地方用鉛筆點細點來表示.不能涂陰影表示暗處。(3)字盡量標注在右側,用尺引水平的指示線,然后注字。(4)在圖的下方寫上所畫圖形的名稱。
【詳解】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繪生物細胞圖時,圖中暗的地方要用鉛筆在暗的地方點細點來表示,不能涂陰影表示暗處。勾勒輪廓一般用3H鉛筆,細胞核要用2B鉛筆。選項A、B、C用的筆或畫法不符合要求,只有選項D符合生物圖的畫法的要求,故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7. 將下列活細胞置于清水中,會吸水漲破的是( )
A. 洋蔥鱗片葉內(nèi)表皮細胞
B. 葉肉細胞
C. 人口腔上皮細胞
D. 黑藻葉細胞
【答案】C
【分析】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動物細胞不具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詳解】AB.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有保護和支持作用,因此盡管洋蔥表皮細胞和葉肉細胞完全浸潤在清水中也不會因過度吸水而漲破,AB不符合題意。
C.人口腔上皮細胞無細胞壁,要在生理鹽水滴中才能保持正常形態(tài),因此,人口腔上皮細胞置于清水中,會因吸水過多而漲破,C符合題意。
D.黑藻屬于單細胞生物,都生活在水中,置于清水中不會漲破,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8. 在觀察變形蟲的實驗中,小新在低倍鏡下找到了變形蟲并發(fā)現(xiàn)它們位于視野的右上方,小新想用高倍鏡進行進一步地觀察,他首先需要向( )移動載玻片,使變形蟲到視野的正中央。
A. 右上方B. 右下方C. 左上方D. 左下方
【答案】A
【分析】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一個放大的倒像,簡便方法寫紙上倒過來看。 顯微鏡成倒立的像?!暗沽ⅰ辈皇窍喾矗切D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詳解】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如向右移動玻片標本,而在顯微鏡內(nèi)看到的物像則是向左移動的,所以如果物像位于視野右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視野中央,應該向右上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才向左下方移動移到視野中央,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9. 為改善菠菜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顯微鏡觀察效果,下列提出的改進建議不合理的是( )
A. 視野過暗——改用小光圈
B. 細胞有重疊——材料應完全展平
C. 取材過厚——應重新取材
D. 有氣泡——蓋蓋玻片時應規(guī)范
【答案】A
【分析】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擦→滴→撕→展→蓋→染→吸,解答即可。
【詳解】A.視野過暗應該改用大光圈,故A錯誤。
B.如果材料未完全展平,細胞會出現(xiàn)重疊現(xiàn)象,故B正確。
C.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候,被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這是因為光線能透過材料,所以取材過厚,應重新取材,故C正確。
D.視野中有氣泡,是蓋蓋玻片時不規(guī)范引起的,正確的方法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故D正確。
故選A。
10. 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用于漱口的液體、載玻片上滴加的液體、染色的液體分別是( )
A. 清水、生理鹽水、碘液B. 生理鹽水、清水、碘液
C. 碘液、清水、生理鹽水D. 碘液、生理鹽水、清水
【答案】A
【分析】 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要注重把握以下幾個步驟 ①擦片:用潔凈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②滴水: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 ③取材:用牙簽在口腔內(nèi)側輕刮幾下(操作前請漱口); ④涂:將帶有細胞的牙簽涂抹在生理鹽水滴中; ⑤蓋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輕輕蓋在表皮上。蓋時,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chǎn)生氣泡; ⑥染色:在蓋玻片一側滴1 ~2滴碘液;⑦吸水:在蓋玻片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碘液,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詳解】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要用清水(碘液屬于堿性染料,不能漱口)漱口,排除口腔內(nèi)食物殘渣的干擾;然后在載玻片上滴與動物細胞液濃度相同生理鹽水(不能滴清水,會吸水漲破),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最后用稀碘液染色,便于觀察,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11. 如圖是動、植物細胞分裂示意圖,下列關于細胞分裂的描述正確的是( )
A. 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分裂方式完全一樣
B. 細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細胞遺傳物質是親代細胞的一半
C. 在分裂過程中,變化最明顯的是細胞核,分裂的結果都是形成不同的組織
D. 動、植物細胞分裂時都是細胞核先一分為二,然后細胞質再一分為二
【答案】D
【分析】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分裂時先是細胞核一分為二,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含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于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兩個細胞。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經(jīng)過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子細胞中,新形成的細胞和原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相同。
【詳解】A.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分裂過程是不完全相同的,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所以在分裂過程中是原來的細胞膜向內(nèi)凹陷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是直接形成新的細胞壁和細胞膜,A錯誤。
B.細胞分裂中最重要的變化是細胞核中染色體的變化,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數(shù)量在細胞分裂初期已經(jīng)復制加倍,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分成形態(tài)和數(shù)目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中;這樣就保證了通過細胞分裂產(chǎn)生的新細胞與原細胞所含的遺傳物質相同,B錯誤。
C.在分裂過程中,變化最明顯的是細胞核,分裂的結果是細胞數(shù)目增多,C錯誤。
D.由分析可知,動、植物細胞分裂時都是細胞核先一分為二,然后細胞質再一分為二,每份含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于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兩個細胞,D正確。
故選D。
12. 在草履蟲培養(yǎng)液中添加少許菠菜汁,吸取表層培養(yǎng)液制成臨時裝片,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草履蟲體內(nèi)某結構呈綠色,該結構最可能是( )
A 食物泡B. 伸縮泡C. 液泡D. 細胞核
【答案】A
【分析】草履蟲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①纖毛:靠纖毛的擺動,在水中旋轉前進。②表膜:通過表膜(細胞膜)呼吸。氧氣的攝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過表膜進行。③收集管和伸縮泡:把多余的水分和含氮廢物收集起來,排出體外。④口溝:細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食物由口溝進入。⑤食物泡:隨細胞質流動,其中的食物逐漸被消化。⑥胞肛: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由胞肛排出。
【詳解】A.草履蟲口溝內(nèi)的纖毛擺動時,能把水里的細菌和有機碎屑作為食物擺進口溝,再進入草履蟲體內(nèi)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隨細胞質流動,食物被慢慢消化吸收。 在草履蟲培養(yǎng)液中添加少許菠菜汁,幾分鐘后,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的綠色結構最可能是食物泡,A符合題意。
B.伸縮泡能把多余的水分和含氮廢物收集起來,排出體外,B不符合題意。
C.草履蟲內(nèi)沒有液泡,C不符合題意。
D.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是遺傳信息庫,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3. 橘子是我們經(jīng)常食用的水果,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橘子的果皮屬于上皮組織
B. 橘子中的“筋絡”屬于分生組織
C. 橘子在結構層次上屬于系統(tǒng)
D. 橘子中的各種組織是細胞分化形成的
【答案】D
【分析】橘子是植物,植物的主要組織有保護組織、營養(yǎng)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機械組織等。植物沒有系統(tǒng)這一結構層次。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
【詳解】A.橘子的果皮屬于保護組織,而不是上皮組織,上皮組織是動物的組織,A錯誤。
B.橘子中的 “筋絡” 屬于輸導組織,分生組織具有分裂能力,B錯誤。
C.橘子樹在結構層次上屬于個體,植物沒有系統(tǒng)這一結構層次,C錯誤。
D.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橘子中的各種組織是細胞分化形成的,D正確。
故選D。
14. 白頭葉猴是我國廣西特有的物種,白頭葉猴的結構層次是( )
A. 細胞→組織→器官→白頭葉猴
B.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白頭葉猴
C. 細胞→器官→組織→白頭葉猴
D. 細胞→器官→組織→系統(tǒng)→白頭葉猴
【答案】B
【分析】 細胞是動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動物體的主要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jīng)組織等。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系統(tǒng)。最后由系統(tǒng)構成完整的動物體。因此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
【詳解】根據(jù)分析知,動物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白頭葉猴屬于動物,故其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白頭葉猴;因此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15. 下列有關生物體結構層次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所有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
B. 器官是由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組織結合在一起形成的
C. 血液在結構層次上屬于組織
D. 植物體和人體的結構層次相同
【答案】C
【分析】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無系統(tǒng)。即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詳解】A.病毒的結構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nèi)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A錯誤。
B.器官是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B錯誤。
C.血液在結構層次上屬于結締組織,C正確。
D.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無系統(tǒng)。即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D錯誤。
故選C。
卷II(非選擇題)
二、綜合題(本大題包括5小題,每空1分,共30分)
16. 某中學七年級三班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到學?;▓@拔草,在拔草的過程中同學們議論紛紛:
(1)王輝說:這草拔了明年又有,這體現(xiàn)了生物能_____的特征。
(2)冉麗說:桂花樹開的花是黃顏色,我知道花的色素存在于細胞的_____里面。
(3)何梅說:草、桂花樹、人都是由構成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_____構成的。
(4)錢多說:我撥開一個磚頭發(fā)現(xiàn)下面有鼠婦,我想捉10只回去做實驗。然后我想了一下,再裝一部分濕土和干土拿回去做探究實驗,同學們想一下這個實驗的變量是______。
(5)陳星說:老師,這種實驗為什么只允許一個條件不同。老師說:對照實驗必須遵循____原則。
(6)老師說:同學們,我們學習生物知識后知道,每個人都應該珍惜保護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就是_____。
【答案】(1)生長和繁殖
(2)液泡 (3)細胞
(4)水分 (5)單一變量
(6)生物圈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詳解】(1)草拔了明年又有,這體現(xiàn)了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的特征。
(2)液泡中含有多種色素,使細胞顯現(xiàn)不同的顏色。因此,桂花樹開的花是黃顏色的色素存在于細胞的液泡里面。
(3)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4)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所以裝了一部分濕土和干土,說明這個實驗的變量是水分。
(5)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遵循的是單一變量原則。
(6)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17. 下圖為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結構示意圖,請根據(jù)題意回答以下問題:
(1)屬于植物細胞結構示意圖的是__圖,判斷依據(jù)是該細胞具有_____。(填序號)
(2)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能為細胞生活提供能量的結構是[③]_______。
(3)噴灑在蔬菜上的農(nóng)藥一般很難滲入蔬菜的細胞內(nèi),這與圖中的[⑤]______有關,它的作用主要是_____。
(4)從圖中可以看出,甲乙兩種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上有較大的差別,這主要是由____決定的。
【答案】(1)①. 甲 ②. ①⑥⑦
(2)線粒體 (3)①. 細胞膜 ②. 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4)細胞核##②
【分析】題圖中,①液泡,②細胞核,③線粒體,④細胞質,⑤細胞膜,⑥細胞壁,⑦葉綠體。
【詳解】(1)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細胞質內(nèi)有液泡、葉綠體、線粒體等;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細胞質內(nèi)有線粒體等。屬于植物細胞結構示意圖的是甲圖,判斷依據(jù)是該細胞具有①液泡,⑥細胞壁,⑦葉綠體。
(2)線粒體能將細胞中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線粒體是廣泛存在于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中的細胞器,是細胞進行呼吸產(chǎn)生能量的主要場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能為細胞生活提供能量的結構是③線粒體。
(3)細胞膜除了起著保護細胞內(nèi)部的作用以外,還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使有害物質不能輕易進入,有用的物質不能隨意滲出。噴灑在蔬菜上的農(nóng)藥一般很難滲入蔬菜的細胞內(nèi),這與圖中的⑤細胞膜有關,它的作用主要是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4)細胞核內(nèi)含有遺傳物質,是遺傳物質的控制中心,控制著生物的發(fā)育和遺傳。從圖中可以看出,甲乙兩種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上有較大的差別,這主要是由②細胞核決定的。
18. 如圖所示為人體組織的形成過程。請分析作答。
(1)人體發(fā)育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這個細胞是__。
(2)圖中表示細胞分裂過程的是____(填序號)。圖中④表示的是細胞____(填“分裂”或“分化”) 過程。細胞經(jīng)過該過程,產(chǎn)生了不同的組織。
(3)圖中B屬于____結構層次,C屬于____結構層次。番茄與人體相比,缺少的結構層次是____。
【答案】(1)受精卵 (2)①. ①②③ ②. 分化
(3)①. 器官 ②. 系統(tǒng) ③. 系統(tǒng)
【分析】由圖可知:①②③表示細胞分裂過程,④表示細胞分化過程,結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組織;人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受精卵(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人體。A組織,B器官,C系統(tǒng),D個體。
【詳解】(1)人體受精的過程是卵細胞和精子在輸卵管相遇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標志著新生命的開始。因此人體的發(fā)育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這個細胞是受精卵。
(2)受精卵分裂形成很多細胞,使細胞數(shù)目增多,圖中①②③過程中細胞的數(shù)目增多,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不變,因此表示細胞分裂的過程。④過程后,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因此表示細胞分化過程,結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組織。
(3)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動物體,因此番茄與人體相比,缺少的結構層次是系統(tǒng)。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叫做器官,B是肺,是由不同的組織構成,因此所屬的結構層次是器官。C(呼吸系統(tǒng))屬于系統(tǒng)這一結構層次。
19. 圖一是雙目電光源顯微鏡的結構模式圖,圖二是顯微鏡的鏡頭盒里裝有以下4個鏡頭,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對光時,打開顯微鏡電源開關,將載物臺降到最低處,轉動[2]__,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調光時,調節(jié)[1]____間距以適應瞳距,用光源調節(jié)旋鈕調節(jié)視野亮度。
(2)單目顯微鏡調焦是轉動粗準焦螺旋,使__上升或下降,而雙目顯微鏡調焦是轉動粗準焦螺旋,使[4]__上升或下降。
(3)圖二中的③④是顯微鏡的___鏡;若想在視野中觀察到較多的細胞,可選用圖二的組合是__(填序號)。
【答案】(1)①. 轉換器 ②. 目鏡
(2)①. 鏡筒 ②. 載物臺
(3)①. 物 ②. ②④
【分析】圖中1目鏡,2轉換器,3物鏡,4載物臺,5粗準焦螺旋,6細準焦螺旋,①②目鏡,③④物鏡。
【詳解】(1)使用雙目顯微鏡時,首先需要將顯微鏡放置在穩(wěn)固的工作臺上。對光時,打開顯微鏡電源開關,將載物臺降到最低處,轉動2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將兩只目鏡完全分開到最大位置,用左右眼同時觀察,然后將兩只目鏡向中間收縮,直到兩只眼睛同時看見且只看見一個圓形視野,記錄下觀察筒上方、目鏡下方的一個50-70的示數(shù),此示數(shù)為瞳距。記下這個瞳距,在下次觀察或者在別的顯微鏡觀察時,直接調至這個示數(shù)即可。因此,調節(jié)兩個1目鏡間距以適應瞳距。
(2)單目顯微鏡調焦是轉動粗準焦螺旋,可以使鏡筒上升或下降,以此來調節(jié)焦距。而雙目顯微鏡調焦是轉動粗準焦螺旋讓顯微鏡4載物臺快速地上下移動。
(3)目鏡沒有螺紋,它直接插在鏡筒的頂端。放大倍數(shù)低的長,放大倍數(shù)高的短。 物鏡上有螺紋,它像上螺釘一樣安裝在轉換器的孔上,圖二中的③④是顯微鏡的物鏡。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小的短,放大倍數(shù)大的長。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等于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若想在視野中觀察到較多的細胞,則應該使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最小選擇放大倍數(shù)較小的目鏡和物鏡,即應選擇較長的目鏡②和較短的物鏡④。
20. 同學們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杏仁能殺死昆蟲。果真如此嗎?他們決定自己動手進行探究,下面是他們的實驗過程及結果。
①準備2只相同的玻璃瓶,分別標號為A、B;準備10只0.3克重的同種蝗蟲平均分為兩組。
②實驗操作方法及結果如下表:
請回答:
(1)該實驗提出的問題是:______?實驗的變量是______。
(2)A、B兩瓶的蝗蟲數(shù)量各放5只而不放1只目的是______。
(3)有人認為蝗蟲不是杏仁毒死的,而是玻璃瓶中缺少空氣而“憋”死的,這種想法不正確的原因是:______。
(4)如果要你證明搗碎的杏仁只有加水后,才能起到毒劑的作用,則需要設置C瓶與A瓶進行對照,C瓶的實驗處理是______。若C瓶的蝗蟲在60s、70s、80s狀態(tài)均為活躍,說明______。
【答案】(1)①. 杏仁能殺死昆蟲嗎 ②. 杏仁##是否加入搗碎的杏仁 (2)避免偶然性
(3)B瓶作為對照組,在相同的密封條件下蝗蟲仍然活躍,說明玻璃瓶中并不缺少空氣。
(4)①. 加入搗碎的杏仁,不加水 ②. 搗碎的杏仁只有加水后,才能起到毒劑的作用
【分析】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對照組。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且理想狀態(tài),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和干擾。
【詳解】(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實驗提出的問題是實驗的核心問題,根據(jù)表格信息可知,該實驗中,提出的問題是:杏仁能殺死昆蟲嗎?實驗的變量是指實驗中唯一改變的因素,即是否加入搗碎的杏仁。
(2)A、B兩瓶放入5只蝗蟲而不是1只,是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實驗的可靠性,減少個體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3)B瓶作為對照組,在相同的密封條件下蝗蟲仍然活躍,說明玻璃瓶中并不缺少空氣,蝗蟲死亡是由于杏仁的毒性。
(4)為了證明搗碎的杏仁只有加水后才能起到毒劑的作用,需要設置一個不加水的對照組,即C瓶。通過對比A瓶和C瓶的結果:C瓶的蝗蟲在60s、70s、80s狀態(tài)均為活躍,A瓶的蝗蟲在60s、70s、80s狀態(tài)均為活躍、不活躍、死亡;說明搗碎的杏仁只有加水后,才能起到毒劑的作用。
時間
蝗蟲狀態(tài)
實驗處理
60秒
70秒
80秒
A瓶:加入搗碎的杏仁,加水,鋪上吸水紙,擰緊瓶蓋,放置48小時后再放入5只蝗蟲
活躍
不活躍
死亡
B瓶:不加杏仁,加水,鋪上吸水紙,擰緊瓶蓋,放置48小時后再放入5只蝗蟲
活躍
活躍
活躍
這是一份廣西區(qū)崇左市寧明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期中生物試題,文件包含還原Word_寧明縣2024年秋季學期八年級期中檢測1docx、寧明縣2024年秋季學期八年級生物學科期中檢測參考答案1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寧明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綜合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生物][期末]廣西崇左市寧明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共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填寫答題卡的內(nèi)容用2B鉛筆填寫,提前 xx 分鐘收取答題卡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