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驗目的、原理、方法
(1)實驗目的:探究影響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
(2)實驗原理:。
(3)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2. 實驗器材:鉤碼、滑輪組、鐵架臺、細線、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1)鉤碼:提供物體重力。
(2)刻度尺:測量物體移動的距離。
(3)鐵架臺:安裝滑輪組。
(4)細線:連接實驗。
(5)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力大小。
(6)滑輪組:實驗對象。
3. 實驗步驟及圖像
步驟①如圖組裝滑輪組。
步驟②將鉤碼掛在滑輪組下方,記錄下所掛鉤碼的重力,用彈簧測力計豎直拉住繩子自由端,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步驟③將刻度尺放在如圖所示的位置,分別記錄下鉤碼和繩子自由端的起始位置。
步驟④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繩子自由端,使物體勻速上升一段距離,記錄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并記錄物體上升后所達到的末位置以及繩子自由端上升到的末位置。
步驟 = 5 \* GB3 ⑤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出鉤碼上升的距離h和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然后根據(jù)W有用=Gh和W總=Fs計算出有用功和總功,按計算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步驟⑥改變所掛鉤碼的重力,重復以上實驗步驟。
步驟⑦鉤碼重力不變,改變動滑輪個數(shù)重復上述實驗步驟。
步驟⑧整理實驗器材。
4. 實驗結(jié)論及應用
(1)滑輪組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和動滑輪的個數(shù)有關(guān)。
(2)同一滑輪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不同的滑輪組機械效率不同,且在物重相同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5. 實驗補充
(1)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的裝置叫做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要費距離。
(2)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動力F=G物+G動n若忽略滑輪重,則有F=G物n;其中n為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shù)。
(3)用滑輪組提升物體時,雖然省了力,但是費了距離,滑輪組有幾段繩子吊著物體,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就是重物升高距離的幾倍;設(shè)物體升高的距離為h,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s=nh(n表示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shù))。
(4)使用滑輪組時(忽略摩擦阻力):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動力F=G物+G動n;若忽略滑輪重,則有F=G物n;其中n為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shù)。
其中:F拉—拉力,G動—動滑輪的重力,G物—被提升物體的重力,n—吊住動滑輪繩子的段數(shù)。
(5)使用動滑輪時,條件不同,拉力的計算方法也不同
①物體在豎直方向上運動時:當動滑輪重、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不計的情況下,拉力等于物體重力的n分之一;當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不計的情況下,拉力等于物體和動滑輪重力之和的n分之一;實際情況下,動滑輪重、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都無法忽略不計,那么拉力等于物體重力除以n和機械效率的乘積。
②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時:當動滑輪重、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不計的情況下,拉力等于物體所受摩擦力的n分之一;當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不計的情況下,拉力等于物體所受摩擦力的n分之一;實際情況下,動滑輪重、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都無法忽略不計,那么拉力等于物體所受摩擦力除以n和機械效率的乘積.(注:n為滑輪的股數(shù))。
6. ??紝嶒瀱栴}
(1)實驗中應沿豎直方向 勻速 拉動彈簧測力計。
(2)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重物上升 高度 無關(guān)。
(3)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 重 ,滑輪組機械效率越 高 。
(4)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 越小 。
(5)通過該實驗我們可以得知:增大物重或減少動滑輪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6)實驗中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改變動滑輪的個數(shù)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答:改變鉤碼個數(shù)、改變動滑輪的個數(shù)從而獲得多組數(shù)據(jù),這樣可以避免一組數(shù)據(jù)的偶然性,更能得出普遍性規(guī)律。
(7)同一滑輪組: 繞線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響滑輪機械效率。
精選真題匯編
1.(2023?湘潭)用圖所示裝置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1)實驗過程中,緩慢豎直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向上做 運動。第1次實驗時,鉤碼上升的時間為3s,此過程中,繩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為 m/s。
(2)第4次實驗時所做的有用功為 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
(3)分析1、2、4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重力越 (選填“大”或“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分析2、3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上升的高度
(選填“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
(4)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下列選項中也可提高機械效率的是 。
A.換用更輕的動滑輪
B.加快提升物體的速度
2.(2023?懷化)提高機械效率能夠充分發(fā)揮機械設(shè)備的作用,一組同學在“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中,實驗測得的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1)實驗中應盡量豎直向上 (選填“勻速”或“加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2)計算出第3組實驗的有用功 J,機械效率是 (結(jié)果精確到0.1%)。
(3)分析比較第1、2、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判定,使用同一個滑輪組提升物體時,被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選填“越高”或“越低”或“不變”);分析比較第3、4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機械效率與物體上升的高度 (選填“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
3.(2021?遂寧)涪江六橋建筑工地上矗立的塔吊,是用電動機來帶動滑輪組提升重物的設(shè)備。如何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節(jié)約電能呢?為此同學們進行了“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因素”的實驗探究,用到的裝置如圖,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所示:
(1)實驗中應沿豎直方向 拉動彈簧測力計。
(2)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第4次實驗是用 圖所示裝置來完成的。
(3)通過比較1、2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重物上升高度無關(guān)。
(4)通過比較 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填實驗次數(shù)的序號)。
(5)通過比較3、4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小。
(6)為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節(jié)約電能,根據(jù)以上結(jié)論和生活經(jīng)驗,你建議可采取的措施有(多選) 。
A.減輕動滑輪重 B.增加所提物體重 C.機械加潤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4.(2022?襄陽)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表中。
(1)實驗中,使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應豎直向上 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二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
(3)分析1、2、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越 (選填“重”或“輕”),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4)小琪同學在僅改變提升物體速度的情況下,又做了上述第三次實驗,結(jié)果會發(fā)現(xià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2022?南通)用圖甲滑輪組做“探究動滑輪的重對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影響”實驗。實驗中把不同的磁鐵吸附在動滑輪邊框上以改變滑輪的重,每次實驗都勻速拉動繩端使物體上升10cm。不計繩重,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1)每次實驗繩端移動距離為 cm;
(2)第2次實驗中拉力F的示數(shù)如圖乙,讀數(shù)為 N,第2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在物重不變的情況下,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 ;
(3)實驗中若僅增大繩端移動的距離,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 ;
(4)本實驗中,在物重不變的情況下,動滑輪變重時,由摩擦引起的額外功占總額外功的比例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6.(2020?大慶)小紅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用圖的裝置勻速豎直向上提升重物,并記錄了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1)上表中測力計拉力的示數(shù)如圖17所示,則此時拉力的測量值為 N。
(2)此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
7.(2023?棗莊)提高機械效率可以充分發(fā)揮機械設(shè)備的作用,對節(jié)能減排、提高經(jīng)濟效益有重要的意義。某科技創(chuàng)新小組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客觀事實,對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物體被提升的高度有關(guān)
猜想Ⅱ: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的重力有關(guān)
猜想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所提物體的重力有關(guān)
根據(jù)猜想,運用如圖甲、乙、丙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探究,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1)實驗時應沿豎直方向 緩慢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
(2)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第3次實驗是利用了圖 的裝置完成的,它的機械效率η= ;
(3)比較2、4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驗證猜想I是 (選填“正確”或“錯誤”)的;
(4)通過比較 (填實驗序號)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5)通過比較2、3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
8.(2023?綏化)如圖所示,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利用圖2甲、乙、丙三個實驗裝置進行實驗,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鉤碼規(guī)格相同、動滑輪個數(shù)越多重力越大)
(1)在實驗中,應沿豎直方向 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一次實驗中,如圖1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 N,機械效率是 (精確到0.1%)。
(3)由1、2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 。
(4)由 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使用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
(5)在第三次實驗操作的基礎(chǔ)上,如圖2丁所示改變繩端拉力方向,測得的滑輪組機械效率將 。(選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9.(2022?銅仁市)課后延時服務社團活動中,“勇創(chuàng)”興趣小組計劃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的實踐活動,提出如下科學猜想:
猜想一:滑輪組機械效率可能與被提升物體的重力大小有關(guān);
猜想二:滑輪組機械效率可能與被提升物體的高度有關(guān)。
現(xiàn)有實驗器材支架、細繩、輕質(zhì)滑輪2個、彈簧測力計(量程合適)、規(guī)格2N的鉤碼多個,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請你協(xié)助“勇創(chuàng)”興趣小組完成實驗。
(1)除上述實驗器材,完成該實驗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
(2)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①根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第二次實驗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
②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同一滑輪組,物體提升相同高度, ,機械效率越高;
③若要驗證猜想二,你的關(guān)鍵操作是 。
10.(2022?呼和浩特)在學習機械效率概念后,小娟和小玉同學探討:在不計繩重和摩擦,同一滑輪組勻速提升不同貨物,提升相同高度,動滑輪重力不變,額外功不變的條件下,機械效率是否變化的問題。小娟認為:“物重增加,有用功增加,總功也增加,所以機械效率可能變也可能不變”;小玉認為:“物重增加,有用功增加,總功也增加,那么額外功在總功中所占比例減小,則機械效率一定增加?!眰z人爭執(zhí)不下,決定實驗驗證。下表是他們利用一個滑輪組實驗時,收集到的有關(guān)數(shù)據(jù):
(1)請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在圖中畫出此實驗中滑輪組繞繩方法;
(2)表中第3次實驗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
(3)實驗驗證, (選填“小娟”或“小玉”)的說法是正確的。
11.(2020?岳陽)“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1)實驗時,應沿豎直向上的方向 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2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為 N。
(3)第3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保留一位小數(shù))
(4)如果用這個滑輪組提升7N的重物,則它的機械效率可能是 (選填序號)。
A.60% B.70% C.80%
12.(2020?長沙)某實驗小組用下圖的實驗裝置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1)實驗中應盡量豎直向上 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一次實驗中測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
(3)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個滑輪組提升重物時,被提升物體的重力越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13.(2020?天津)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時,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輪組機械效率與被提升物體所受的重力有關(guān)
猜想二: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所受的重力有關(guān)
為了驗證猜想,準備的器材如下:兩個相同的滑輪、一根細繩、鉤碼若干、刻度尺和彈簧測力計。
小明把兩個滑輪分別作為定滑輪和動滑輪組裝成滑輪組,用該滑輪組提升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進行了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請你解答如下問題:
(1)表中第3次實驗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圖中畫出該滑輪組的繞線方式;
(2)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用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的物體,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選填“越高”“越低”或“不變”);
(3)為了驗證猜想二,還需增加的實驗器材是 。
14.(2020?湘潭)測量如圖所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1)實驗過程中,應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豎直向上做 運動。第1次實驗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圖所示,為 N。
(2)第2次實驗時所做的有用功為 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
(3)分析1、2、3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重力越 (選填“大”或“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上升的高度
(選填“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
(4)結(jié)合生產(chǎn)生活實際,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下列選項中也可提高機械效率的是 。
A.增大繩重 B.減輕動滑輪重 C.加快物體提升的速度
15.(2020?朝陽)在“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所示,第三次實驗時的拉力如圖所示。
(1)實驗中應 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上升;
(2)表格中編號①的數(shù)據(jù)應為 ;編號②的數(shù)據(jù)應為 ;
(3)比較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實驗結(jié)論是:使用同樣的滑輪組, ;
(4)如果在第一次實驗時,忽略繩重和摩擦,可以計算出動滑輪的重力為 N。
16.(2020?東營)學習了“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后,某興趣小組對“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這課題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他們猜想,斜面作為一種簡單機械,它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guān),為此,實驗室提供了如下器材:長木板、墊木(長寬高之比為1:2:4)、木塊(帶鉤)、天平彈簧測力計、停表、刻度尺、細線。請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器材,完成以下題目。
(1)實驗目的: 。
(2)實驗器材: 。
(3)實驗步驟: 。
(4)分析與論證: 。
(5)交流與評估: 。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力G/N
鉤碼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cm
機械效率η
1
2.0
5
1.0
15
66.7%
2
4.0
5
1.8
15
74.1%
3
4.0
10
1.8
30
74.1%
4
6.0
5
2.5
15
次數(shù)
物體的重力G/N
提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
0.1
1
0.3
66.7%
2
3
0.1
1.4
0.3
71.4%
3
4
0.1
1.8
0.3
4
4
0.2
1.8
0.6
74.1%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G/N
鉤碼上升高度h/m
繩端拉力F/N
繩端移動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
0.1
1.2
0.3
55.6%
2
2
0.2
1.2
0.6
55.6%
3
4
0.1
1.9
0.3
70.2%
4
4
0.1
1.3
0.5
61.5%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G/N
鉤碼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繩端移動距離s/cm
機械效率η
1
1.0
10
0.6
30
55.6%
2
2.0
10
1.0
30
3
4.0
10
1.6
30
83.3%
次數(shù)
G物/N
G動/N
F/N
η/%
1
6.0
0.3
2.2
90.9
2
6.0
1.0


3
6.0
1.9
2.9
69.0
4
6.0
3.2
3.4
58.8
鉤碼總重G/N
鉤碼上升高度h/m
測力計拉力F/N
測力計拉繩端移動距離s/m
3
0.1
0.3
實驗次數(shù)
鉤碼的重力G/N
鉤碼上升高度h/m
繩端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
0.1
0.90
0.3
74.1%
2
4
0.1
1.50
0.3
88.9%
3
4
0.1
1.25
0.4
4
4
0.2
1.50
0.6
88.9%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力G/N
提升高度h/m
繩端拉力F/N
繩端移動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4
0.1
0.3
2
8
0.1
3.2
0.3
83.3%
3
8
0.1
2.0
0.5
80.0%
次數(shù)
物體重力(N)
物體上升的高度(cm)
彈簧測力計
的示數(shù)(N)
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cm)
機械效率
1
2
10
1.0
30
66.7%
2
4
10
1.7
30

3
6
10
2.4
30
83.3%
動滑輪重G動/N
物重G/N
物體上升距離h/m
拉力F/N
拉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m
滑輪組機械效率η
1
0.5
1
0.1
0.5
0.3
66.7%
2
0.5
2.5
0.1
1.0
0.3
81.5%
3
0.5
4
0.1
1.5
0.3
實驗次數(shù)
物重G(N)
物體上升高度h(m)
拉力F(N)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m)
機械效率
1
4
0.1
2.0
0.3
66.7%
2
5
0.1
0.3
69.4%
3
6
0.1
2.6
0.3
實驗次數(shù)/物理量
1
2
3
4
鉤碼重G物/N
0.5
1.0
1.5
2.0
鉤碼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1
繩端拉力F/N
0.3
0.5
0.7
0.9
繩端移動距離s/m
0.3
0.3
0.3
0.3
機械效率η
67%
71%
74%
實驗次數(shù)
鉤碼所受的重力G/Ν
提升高度h/m
拉力F/Ν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0
0.1
1.0
0.3
66.7%
2
4.0
0.1
1.8
0.3
74.1%
3
6.0
0.1
2.5
0.3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力G/N
鉤碼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繩端移動距離s/cm
機械效率η
1
1.0
5
15
55.6%
2
1.5
5
0.8
15
3
2.0
5
1.0
15
66.7%
4
2.0
10
1.0
30
66.7%
實驗次數(shù)
鉤碼所受的重力G/N
鉤碼上升的高度h/cm
拉力F/N
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cm
機械效率η
1
2
10
0.8
30
83.3%
2
4
10
1.5
30

3
6
10

30
*
實驗15 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基礎(chǔ)考點梳理
1. 實驗目的、原理、方法
(1)實驗目的:探究影響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
(2)實驗原理:。
(3)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2. 實驗器材:鉤碼、滑輪組、鐵架臺、細線、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1)鉤碼:提供物體重力。
(2)刻度尺:測量物體移動的距離。
(3)鐵架臺:安裝滑輪組。
(4)細線:連接實驗。
(5)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力大小。
(6)滑輪組:實驗對象。
3. 實驗步驟及圖像
步驟①如圖組裝滑輪組。
步驟②將鉤碼掛在滑輪組下方,記錄下所掛鉤碼的重力,用彈簧測力計豎直拉住繩子自由端,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步驟③將刻度尺放在如圖所示的位置,分別記錄下鉤碼和繩子自由端的起始位置。
步驟④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繩子自由端,使物體勻速上升一段距離,記錄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并記錄物體上升后所達到的末位置以及繩子自由端上升到的末位置。
步驟 = 5 \* GB3 ⑤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出鉤碼上升的距離h和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然后根據(jù)W有用=Gh和W總=Fs計算出有用功和總功,按計算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步驟⑥改變所掛鉤碼的重力,重復以上實驗步驟。
步驟⑦鉤碼重力不變,改變動滑輪個數(shù)重復上述實驗步驟。
步驟⑧整理實驗器材。
4. 實驗結(jié)論及應用
(1)滑輪組機械效率與物體重力和動滑輪的個數(shù)有關(guān)。
(2)同一滑輪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不同的滑輪組機械效率不同,且在物重相同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5. 實驗補充
(1)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的裝置叫做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要費距離。
(2)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動力F=G物+G動n若忽略滑輪重,則有F=G物n;其中n為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shù)。
(3)用滑輪組提升物體時,雖然省了力,但是費了距離,滑輪組有幾段繩子吊著物體,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就是重物升高距離的幾倍;設(shè)物體升高的距離為h,則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s=nh(n表示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shù))。
(4)使用滑輪組時(忽略摩擦阻力):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動力F=G物+G動n;若忽略滑輪重,則有F=G物n;其中n為承擔物重的繩子的段數(shù)。
其中:F拉—拉力,G動—動滑輪的重力,G物—被提升物體的重力,n—吊住動滑輪繩子的段數(shù)。
(5)使用動滑輪時,條件不同,拉力的計算方法也不同
①物體在豎直方向上運動時:當動滑輪重、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不計的情況下,拉力等于物體重力的n分之一;當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不計的情況下,拉力等于物體和動滑輪重力之和的n分之一;實際情況下,動滑輪重、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都無法忽略不計,那么拉力等于物體重力除以n和機械效率的乘積。
②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時:當動滑輪重、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不計的情況下,拉力等于物體所受摩擦力的n分之一;當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不計的情況下,拉力等于物體所受摩擦力的n分之一;實際情況下,動滑輪重、繩重和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都無法忽略不計,那么拉力等于物體所受摩擦力除以n和機械效率的乘積.(注:n為滑輪的股數(shù))。
6. ??紝嶒瀱栴}
(1)實驗中應沿豎直方向 勻速 拉動彈簧測力計。
(2)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重物上升 高度 無關(guān)。
(3)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 重 ,滑輪組機械效率越 高 。
(4)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 越小 。
(5)通過該實驗我們可以得知:增大物重或減少動滑輪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6)實驗中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改變動滑輪的個數(shù)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答:改變鉤碼個數(shù)、改變動滑輪的個數(shù)從而獲得多組數(shù)據(jù),這樣可以避免一組數(shù)據(jù)的偶然性,更能得出普遍性規(guī)律。
(7)同一滑輪組: 繞線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響滑輪機械效率。
精選真題匯編
1.(2023?湘潭)用圖所示裝置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1)實驗過程中,緩慢豎直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向上做 勻速直線 運動。第1次實驗時,鉤碼上升的時間為3s,此過程中,繩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為 0.05 m/s。
(2)第4次實驗時所做的有用功為 0.3 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80 %。
(3)分析1、2、4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重力越 大 (選填“大”或“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分析2、3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上升的高度 無關(guān) (選填“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
(4)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下列選項中也可提高機械效率的是 A 。
A.換用更輕的動滑輪
B.加快提升物體的速度
【答案】(1)勻速直線;0.05;(2)0.3;80;(3)大;無關(guān);(4)A。
【解答】解:(1)實驗過程中,緩慢豎直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第1次實驗時,鉤碼上升的時間為3s,此過程中,繩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為:。
(2)第4次實驗時所做的有用功為:W有=Gh=6.0N×0.05m=0.3J;W總=Fs=2.5N×0.15m=0.375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3)分析1、2、4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分析2、3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上升的高度無關(guān)。
(4)A.換用更輕的動滑輪,所做的額外功越少,機械效率越高,故A符合題意;
B.加快提升物體的速度。機械效率不變,故B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故答案為:(1)勻速直線;0.05;(2)0.3;80;(3)大;無關(guān);(4)A。
2.(2023?懷化)提高機械效率能夠充分發(fā)揮機械設(shè)備的作用,一組同學在“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中,實驗測得的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1)實驗中應盡量豎直向上 勻速 (選填“勻速”或“加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2)計算出第3組實驗的有用功 0.4 J,機械效率是 74.1% (結(jié)果精確到0.1%)。
(3)分析比較第1、2、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判定,使用同一個滑輪組提升物體時,被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越高 (選填“越高”或“越低”或“不變”);分析比較第3、4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機械效率與物體上升的高度 無關(guān) (選填“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
【答案】(1)勻速;(2)0.4;74.1%;(3)越高;無關(guān)
【解答】解:
(1)實驗中應沿豎直方向勻速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拉力大小才等于測力計示數(shù);
(2)根據(jù)第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有用功為:W有=Gh=4N×0.1m=0.4J;
總功為:W總=Fs=1.8N×0.3m=0.54J;
第3次實驗的機械效率:η==≈74.1%;
(3)比較第1、2、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提升高度相同,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相同,說明使用的是同一滑輪組,但物重不同,且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分析比較第3、4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相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物體,物體上升的高度不同,機械效率相同,這說明機械效率與物體上升的高度無關(guān)。
故答案為:(1)勻速;(2)0.4;74.1%;(3)越高;無關(guān)。
3.(2021?遂寧)涪江六橋建筑工地上矗立的塔吊,是用電動機來帶動滑輪組提升重物的設(shè)備。如何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節(jié)約電能呢?為此同學們進行了“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因素”的實驗探究,用到的裝置如圖,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所示:
(1)實驗中應沿豎直方向 勻速 拉動彈簧測力計。
(2)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第4次實驗是用 丙 圖所示裝置來完成的。
(3)通過比較1、2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重物上升高度無關(guān)。
(4)通過比較 1、3 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填實驗次數(shù)的序號)。
(5)通過比較3、4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小。
(6)為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節(jié)約電能,根據(jù)以上結(jié)論和生活經(jīng)驗,你建議可采取的措施有(多選) ABC 。
A.減輕動滑輪重
B.增加所提物體重
C.機械加潤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答案】(1)勻速;(2)丙;(4)1、3;(6)ABC。
【解答】解:(1)為了準確測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應使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2)在第四次實驗中,s=0.5m,h=0.1m,由s=nh可得n=5,即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shù)n=5,所以第4次實驗是用丙圖所示裝置來完成的;
(4)1、3兩次實驗,s=0.3m,h=0.1m,由s=nh可得n=3,使用同樣的滑輪組,即使用的甲、乙兩圖,通過得出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提升的物體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得出結(jié)論: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
(6)要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可以:
A、減輕動滑輪重力,在提升相同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時,減小額外功,而有用功不變,總功減小,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增大,提高了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故A正確;
B、由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可知,增大提升的物體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故B正確;
C、機械加潤滑油,在提升相同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時,減小額外功,而有用功不變,總功減小,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增大,提高了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故C正確;
D、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可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提升物體的高度無關(guān),所以,增加重物上升高度,不能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故D錯誤。
故答案為:(1)勻速;(2)丙;(4)1、3;(6)ABC。
4.(2022?襄陽)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表中。
(1)實驗中,使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應豎直向上 勻速 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二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66.7% ;
(3)分析1、2、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越 重 (選填“重”或“輕”),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4)小琪同學在僅改變提升物體速度的情況下,又做了上述第三次實驗,結(jié)果會發(fā)現(xià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不變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答案】(1)勻速;(2)66.7%;(3)重;(4)不變。
【解答】解:
(1)實驗中應該勻速豎直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以保證拉力大小恒定;
(2)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不計繩重與摩擦,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η2===×100%≈66.7%;
(3)分析1、2、3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4)影響機械效率的只有摩擦力、繩子重力、動滑輪重力,僅改變提升物體速度的情況下,又做了上述第三次實驗,結(jié)果會發(fā)現(xià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不變。
故答案為:(1)勻速;(2)66.7%;(3)重;(4)不變。
5.(2022?南通)用圖甲滑輪組做“探究動滑輪的重對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影響”實驗。實驗中把不同的磁鐵吸附在動滑輪邊框上以改變滑輪的重,每次實驗都勻速拉動繩端使物體上升10cm。不計繩重,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1)每次實驗繩端移動距離為 30 cm;
(2)第2次實驗中拉力F的示數(shù)如圖乙,讀數(shù)為 2.5 N,第2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80 %。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在物重不變的情況下,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 低 ;
(3)實驗中若僅增大繩端移動的距離,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 不變 ;
(4)本實驗中,在物重不變的情況下,動滑輪變重時,由摩擦引起的額外功占總額外功的比例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答案】(1)30;
(2)2.5;80;低;
(3)不變;
(4)變小。
【解答】解:(1)從圖中可知n=3,每次實驗繩端移動距離s=nh=3×10cm=30cm=0.3m;
(2)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1N,讀數(shù)為2.5N,第2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80%。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在物重不變的情況下,從實驗1至實驗4,動滑輪的重力逐漸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逐漸變小,故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3)實驗中若僅增大繩端移動的距離,根據(jù)η====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不變;
(4)四次實驗中,物體上升的高度h=10cm=0.1m,有用功W有用=Gh=6.0N×0.1m=0.6J,
第1次實驗中,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額外功W動1=G動1h=0.3N×0.1m=0.03J,
總功W總1=F1s=2.2N×0.3m=0.66J,
摩擦引起的額外功W摩1=W總1﹣W有用﹣W動1=0.66J﹣0.6J﹣0.03J=0.03J,
摩擦引起的額外功占總額外功的比例為:==50%;
第4次實驗中,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額外功W動4=G動4h=3.2N×0.1m=0.32J,
總功W總4=F4s=3.4N×0.3m=1.02J,
摩擦引起的額外功W摩4=W總4﹣W有用﹣W動4=1.02J﹣0.6J﹣0.32J=0.1J,
摩擦引起的額外功占總額外功的比例為:=≈24%;
本實驗中,在物重不變的情況下,動滑輪變重時,由摩擦引起的額外功占總額外功的比例變小。
故答案為:(1)30;(2)2.5;80;低;(3)不變;(4)變小。
6.(2020?大慶)小紅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用圖的裝置勻速豎直向上提升重物,并記錄了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1)上表中測力計拉力的示數(shù)如圖17所示,則此時拉力的測量值為 1.6 N。
(2)此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62.5% 。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解:(1)測力計分度值為0.2N,則此時拉力的測量值為 1.6N。
(2)此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η===×100%≈62.5%。
故答案為:(1)1.6;(2)62.5%。
7.(2023?棗莊)提高機械效率可以充分發(fā)揮機械設(shè)備的作用,對節(jié)能減排、提高經(jīng)濟效益有重要的意義。某科技創(chuàng)新小組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客觀事實,對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物體被提升的高度有關(guān)
猜想Ⅱ: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的重力有關(guān)
猜想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所提物體的重力有關(guān)
根據(jù)猜想,運用如圖甲、乙、丙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探究,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1)實驗時應沿豎直方向 勻速 緩慢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
(2)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第3次實驗是利用了圖 丙 的裝置完成的,它的機械效率η= 80% ;
(3)比較2、4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驗證猜想I是 錯誤 (選填“正確”或“錯誤”)的;
(4)通過比較 1、2 (填實驗序號)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5)通過比較2、3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越低 。
【答案】(1)勻速;(2)丙;80%;(3)錯誤;(4)1、2;(5)越低
【解答】解:(1)實驗時,需要讀出測力計的示數(shù),所以需要勻速緩慢的拉動測力計,以方便讀數(shù)。
(2)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鉤碼移動的距離為0.1m時,繩子端移動的距離為0.4m,則繩子的股數(shù)為:n==4,即動滑輪上有4股繩,所以丙圖符合題意。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得,有用功為:W有=G3h3=4N×0.1m=0.4J;
總功為:W總=F3S3=1.25N×0.4m=0.5J;
機械效率為:η===80%;
(3)對比2、4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其它條件不變,只改變物體提升的高度,機械效率是不變的,所以猜想Ⅰ是錯誤的。
(4)要想得到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的結(jié)論,需要保證滑輪組不變,重物提升的高度也不變,只改變重物的重力,所以表中1、2號實驗符合條件。
(5)對比2、3次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重物的重力不變,提升的高度也不變,但滑輪組中動滑輪的個數(shù)增多了,且動滑輪個數(shù)越多,機械效率越低,所以可得結(jié)論: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故答案為:(1)勻速;(2)丙;80%;(3)錯誤;(4)1、2;(5)越低。
8.(2023?綏化)如圖所示,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利用圖2甲、乙、丙三個實驗裝置進行實驗,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鉤碼規(guī)格相同、動滑輪個數(shù)越多重力越大)
(1)在實驗中,應沿豎直方向 勻速 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一次實驗中,如圖1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 1.8 N,機械效率是 74.1% (精確到0.1%)。
(3)由1、2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 使用同一滑輪組,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
(4)由 2、3 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使用不同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
(5)在第三次實驗操作的基礎(chǔ)上,如圖2丁所示改變繩端拉力方向,測得的滑輪組機械效率將 偏低 。(選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答案】(1)勻速;(2)1.8;74.1%;(3)使用同一滑輪組,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4)2、3;(5)偏低。
【解答】解:(1)實驗中要沿豎直方向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不變,便于讀數(shù);
(2)圖示彈簧測力計的1N之間平均分成5等份,所以其分度值為0.2N;指針所指示的刻度值為1.8N;
第一次實驗機械效率:
η=×100%=×100%=×100%≈74.1%;
(3)由1、2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4)比較第2、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使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時,動滑輪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低;
(5)在丁圖中,若拉力F向右傾斜,則拉力變大,總功變大,有用功不變,故測出的機械效率將偏低。
故答案為:(1)勻速;(2)1.8;74.1%;(3)使用同一滑輪組,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4)2、3;(5)偏低。
9.(2022?銅仁市)課后延時服務社團活動中,“勇創(chuàng)”興趣小組計劃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的實踐活動,提出如下科學猜想:
猜想一:滑輪組機械效率可能與被提升物體的重力大小有關(guān);
猜想二:滑輪組機械效率可能與被提升物體的高度有關(guān)。
現(xiàn)有實驗器材支架、細繩、輕質(zhì)滑輪2個、彈簧測力計(量程合適)、規(guī)格2N的鉤碼多個,實驗裝置如圖所示。請你協(xié)助“勇創(chuàng)”興趣小組完成實驗。
(1)除上述實驗器材,完成該實驗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刻度尺 。
(2)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①根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第二次實驗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78.4% ;
②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結(jié)論同一滑輪組,物體提升相同高度, 物體越重 ,機械效率越高;
③若要驗證猜想二,你的關(guān)鍵操作是 控制物體的重力、動滑輪的重力都相同,且繞繩方法相同,改變物體被提升的高度 。
【答案】(1)刻度尺;(2)①78.4%;②物體越重;③控制物體的重力、動滑輪的重力都相同,且繞繩方法相同,改變物體被提升的高度。
【解答】解:
(1)根據(jù)η==×100%知實驗中需要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和拉力,用刻度尺測量繩子自由端和物體上升的高度,因此實驗中還需要刻度尺;
(2)①第二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η==×100%=≈78.4%;
②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同一滑輪組,物體提升相同高度,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③若要驗證猜想二,即驗證滑輪組機械效率可能與被提升物體的高度有關(guān),需要控制物體的重力、動滑輪的重力都相同,且繞繩方法相同,改變物體被提升的高度。
故答案為:(1)刻度尺;(2)①78.4%;②物體越重;③控制物體的重力、動滑輪的重力都相同,且繞繩方法相同,改變物體被提升的高度。
10.(2022?呼和浩特)在學習機械效率概念后,小娟和小玉同學探討:在不計繩重和摩擦,同一滑輪組勻速提升不同貨物,提升相同高度,動滑輪重力不變,額外功不變的條件下,機械效率是否變化的問題。小娟認為:“物重增加,有用功增加,總功也增加,所以機械效率可能變也可能不變”;小玉認為:“物重增加,有用功增加,總功也增加,那么額外功在總功中所占比例減小,則機械效率一定增加?!眰z人爭執(zhí)不下,決定實驗驗證。下表是他們利用一個滑輪組實驗時,收集到的有關(guān)數(shù)據(jù):
(1)請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在圖中畫出此實驗中滑輪組繞繩方法;
(2)表中第3次實驗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88.9% ;
(3)實驗驗證, 小玉 (選填“小娟”或“小玉”)的說法是正確的。
【答案】(1)見解析;(2)88.9%;(3)小玉。
【解答】解:(1)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s=3h,即繩子的有效段數(shù)為3,所以該滑輪組繞繩方法為:從動滑輪的上端掛鉤向上繞過定滑輪,再由動滑輪的下方上行,如圖:
。
(2)第3次實驗時,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88.9%。
(3)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動滑輪的重力不變;通過計算表明:隨著物重的增加,有用功增加,總功也增加,機械效率增大,故小玉的說法是正確的。
故答案為:(1)見解析;(2)88.9%;(3)小玉。
11.(2020?岳陽)“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1)實驗時,應沿豎直向上的方向 勻速緩慢 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2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為 2.4 N。
(3)第3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76.9% 。(保留一位小數(shù))
(4)如果用這個滑輪組提升7N的重物,則它的機械效率可能是 C (選填序號)。
A.60%
B.70%
C.80%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解:
(1)實驗時,應沿豎直向上的方向勻速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2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測力計分度值為0.2N,示數(shù)為2.4N;
(3)第3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η===≈76.9%;
(4)由表中數(shù)據(jù)知,提升物體的重力越大,機械效率越高,故如果用這個滑輪組提升7N的重物,則它的機械效率要大于76.9%.故可能是80%,選C。
故答案為:(1)勻速緩慢;(2)2.4;(3)76.9%;(4)C。
12.(2020?長沙)某實驗小組用下圖的實驗裝置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1)實驗中應盡量豎直向上 勻速 拉動彈簧測力計;
(2)第一次實驗中測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56 %;
(3)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個滑輪組提升重物時,被提升物體的重力越 大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解:
(1)要正確測量繩端拉力,需豎直向上勻速拉動測力計。
(2)第1次實驗測得的機械效率為:
η===≈56%;
(3)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增大物重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故答案為:(1)勻速;(2)56;(3)大。
13.(2020?天津)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時,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輪組機械效率與被提升物體所受的重力有關(guān)
猜想二: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所受的重力有關(guān)
為了驗證猜想,準備的器材如下:兩個相同的滑輪、一根細繩、鉤碼若干、刻度尺和彈簧測力計。
小明把兩個滑輪分別作為定滑輪和動滑輪組裝成滑輪組,用該滑輪組提升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進行了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請你解答如下問題:
(1)表中第3次實驗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80.0%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圖中畫出該滑輪組的繞線方式;
(2)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用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的物體,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越高 (選填“越高”“越低”或“不變”);
(3)為了驗證猜想二,還需增加的實驗器材是 幾個自重不同的滑輪 。
【答案】(1)80.0%;如上圖所示;
(2)越高;
(3)幾個自重不同的滑輪。
【解答】解:(1)表中第3次實驗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η====80.0%;
由s=nh可得繩子的有效段數(shù):n===3,該滑輪組的繞線方式如下圖所示:
(2)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用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的物體,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為了驗證猜想二,滑輪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所受的重力有關(guān),要改變動滑輪的重力,故還需增加的實驗器材是幾個自重不同的滑輪。
故答案為:(1)80.0%;如上圖所示;
(2)越高;
(3)幾個自重不同的滑輪。
14.(2020?湘潭)測量如圖所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1)實驗過程中,應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豎直向上做 勻速 運動。第1次實驗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圖所示,為 0.6 N。
(2)第2次實驗時所做的有用功為 0.075 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62.5% 。
(3)分析1、2、3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重力越 大 (選填“大”或“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上升的高度 無關(guān) (選填“有關(guān)”或“無關(guān)”)。
(4)結(jié)合生產(chǎn)生活實際,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下列選項中也可提高機械效率的是 B 。
A.增大繩重
B.減輕動滑輪重
C.加快物體提升的速度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解:
(1)實驗過程中,應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豎直向上做勻速運動。測力計分度值為0.1N,第1次實驗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圖所示,為0.6N;
(2)第2次實驗時所做的有用功為:
W有用2=G2h2=1.5N×0.05m=0.075J;
第2次做的總功:W總2=F2s2=0.8N×0.15m=0.12J;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
η==×100%=62.5%;
(3)分析1、2、3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物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分析3、4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上升的高度無關(guān);
(4)A.增大繩重,增大了額外功,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變小,機械效率變??;
B.減輕動滑輪重,減小了額外功,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變大,機械效率大;
C.由(3)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鉤碼上升的高度無關(guān),根據(jù)v=,機械效率與物體提升的速度無關(guān),
故選B。
故答案為:(1)勻速;0.6;(2)0.075;62.5%;(3)大;無關(guān);(4)B。
15.(2020?朝陽)在“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所示,第三次實驗時的拉力如圖所示。
(1)實驗中應 豎直向上勻速 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上升;
(2)表格中編號①的數(shù)據(jù)應為 2.2 ;編號②的數(shù)據(jù)應為 88.9% ;
(3)比較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實驗結(jié)論是:使用同樣的滑輪組, 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
(4)如果在第一次實驗時,忽略繩重和摩擦,可以計算出動滑輪的重力為 0.4 N。
【答案】(1)豎直向上勻速;(2)2.2;88.9%;(3)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4)0.4。
【解答】解:(1)實驗中應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上升,此時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測力計示數(shù)大小才等于拉力大??;
(2)由圖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拉力為2.2N;
第2次實驗的機械效率為:η===×100%≈88.9%;
(3)實驗選用的同一滑輪組,動滑輪的重力不變,由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4)方法一: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第一次實驗做的總功:
W總1=F1s1=0.8N×0.3m=0.24J,
做的有用功:
W有1=G1h=2N×0.1m=0.2J,
做的額外功:
W額外=W總1﹣W有1=0.24J﹣0.2J=0.04J,
因忽略繩重和摩擦,故所做額外功是克服動滑輪重力所做的功,則動滑輪的重力為:
G動===0.4N。
(4)方法二:因忽略繩重和摩擦,則G動=nF1﹣G1=3×0.8N﹣2N=0.4N。
故答案為:(1)豎直向上勻速;(2)2.2;88.9%;(3)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4)0.4。
16.(2020?東營)學習了“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后,某興趣小組對“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這課題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他們猜想,斜面作為一種簡單機械,它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guān),為此,實驗室提供了如下器材:長木板、墊木(長寬高之比為1:2:4)、木塊(帶鉤)、天平彈簧測力計、停表、刻度尺、細線。請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的器材,完成以下題目。
(1)實驗目的: 研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的關(guān)系 。
(2)實驗器材: 長木板、墊木(長寬高之比為1:2:4)、木塊(帶鉤)、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 。
(3)實驗步驟: ①把墊木平放,將長木板的一端墊高,構(gòu)成一個斜面,用刻度尺測出其長度s1和高度h1,
用測力計測量出木塊的重力G,再用測力計拉著木塊從斜面底部勻速直線運動到頂部,記下測力計示數(shù)F1,記錄數(shù)據(jù);
②把墊木側(cè)放,將長木板的一端墊高,構(gòu)成一個較陡的斜面,重復上面的步驟;
③把墊木豎放,將長木板的一端墊高,構(gòu)成一個最陡的斜面,重復上面的步驟;
④收集處理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歸納 。
(4)分析與論證: 根據(jù)η==×100%,得出3次實驗中機械效率,若機械效率都相等,說明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無關(guān);或不相等,說明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guān) 。
(5)交流與評估: 測力時,測力計要沿斜面拉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的關(guān)系等其它因素有怎樣的關(guān)系?如何驗證? 。
【答案】(1)研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的關(guān)系;
(2)長木板、墊木(長寬高之比為1:2:4)、木塊(帶鉤)、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
(3)如上;
(4)根據(jù)η==×100%,得出3次實驗中機械效率,若機械效率都相等,說明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無關(guān);或不相等,說明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guān);
(5)測力時,測力計要沿斜面拉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的關(guān)系等其它因素有怎樣的關(guān)系?如何驗證?
【解答】解:(1)實驗目的:
研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的關(guān)系;
(2)實驗器材:
研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的關(guān)系,要改變斜面的傾斜角度,故要用長木板、墊木;
根據(jù)η==×100%,還要用到木塊(帶鉤)、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
(3)實驗步驟:
①把墊木平放,將長木板的一端墊高,構(gòu)成一個斜面,用刻度尺測出其長度s1和高度h1,
用測力計測量出木塊的重力G,再用測力計拉著木塊從斜面底部勻速直線運動到頂部,記下測力計示數(shù)F1,記錄數(shù)據(jù);
②把墊木側(cè)放,將長木板的一端墊高,構(gòu)成一個較陡的斜面,重復上面的步驟;
③把墊木豎放,將長木板的一端墊高,構(gòu)成一個最陡的斜面,重復上面的步驟;
④收集處理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歸納;
(4)分析與論證:
根據(jù)η==×100%,得出3次實驗中機械效率,若機械效率都相等,說明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無關(guān);或不相等,說明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guān);
(5)交流與評估:
測力時,測力計要沿斜面拉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的關(guān)系等其它因素有怎樣的關(guān)系?如何驗證?
故答案為:
(1)研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的關(guān)系;
(2)長木板、墊木(長寬高之比為1:2:4)、木塊(帶鉤)、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
(3)如上;
(4)根據(jù)η==×100%,得出3次實驗中機械效率,若機械效率都相等,說明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無關(guān);或不相等,說明機械效率可能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guān);
(5)測力時,測力計要沿斜面拉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的關(guān)系等其它因素有怎樣的關(guān)系?如何驗證?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力G/N
鉤碼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cm
機械效率η
1
2.0
5
1.0
15
66.7%
2
4.0
5
1.8
15
74.1%
3
4.0
10
1.8
30
74.1%
4
6.0
5
2.5
15
次數(shù)
物體的重力G/N
提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
0.1
1
0.3
66.7%
2
3
0.1
1.4
0.3
71.4%
3
4
0.1
1.8
0.3
4
4
0.2
1.8
0.6
74.1%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G/N
鉤碼上升高度h/m
繩端拉力F/N
繩端移動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
0.1
1.2
0.3
55.6%
2
2
0.2
1.2
0.6
55.6%
3
4
0.1
1.9
0.3
70.2%
4
4
0.1
1.3
0.5
61.5%
實驗
次數(shù)
鉤碼重
G/N
鉤碼上升高度
h/cm
拉力
F/N
繩端移動距離
s/cm
機械效率
η
1
1.0
10
0.6
30
55.6%
2
2.0
10
1.0
30
3
4.0
10
1.6
30
83.3%
次數(shù)
G物/N
G動/N
F/N
η/%
1
6.0
0.3
2.2
90.9
2
6.0
1.0


3
6.0
1.9
2.9
69.0
4
6.0
3.2
3.4
58.8
鉤碼總重G/N
鉤碼上升高度
h/m
測力計拉力
F/N
測力計拉繩端移動距離s/m
3
0.1
0.3
實驗次數(shù)
鉤碼的重力G/N
鉤碼上升高度h/m
繩端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
0.1
0.90
0.3
74.1%
2
4
0.1
1.50
0.3
88.9%
3
4
0.1
1.25
0.4
4
4
0.2
1.50
0.6
88.9%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力G/N
提升高度h/m
繩端拉力F/N
繩端移動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4
0.1
0.3
2
8
0.1
3.2
0.3
83.3%
3
8
0.1
2.0
0.5
80.0%
次數(shù)
物體重力(N)
物體上升的
高度(cm)
彈簧測力計
的示數(shù)(N)
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cm)
機械效率
1
2
10
1.0
30
66.7%
2
4
10
1.7
30

3
6
10
2.4
30
83.3%
動滑輪重
G動/N
物重
G/N
物體上升距離h/m
拉力
F/N
拉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m
滑輪組機械效率η
1
0.5
1
0.1
0.5
0.3
66.7%
2
0.5
2.5
0.1
1.0
0.3
81.5%
3
0.5
4
0.1
1.5
0.3
實驗
次數(shù)
物重
G(N)
物體上升
高度h(m)
拉力F
(N)
繩子自由端移
動距離s(m)
機械效

1
4
0.1
2.0
0.3
66.7%
2
5
0.1
0.3
69.4%
3
6
0.1
2.6
0.3
實驗次數(shù)
物理量
1
2
3
4
鉤碼重G物/N
0.5
1.0
1.5
2.0
鉤碼上升高度h/m
0.1
0.1
0.1
0.1
繩端拉力F/N
0.3
0.5
0.7
0.9
繩端移動距離s/m
0.3
0.3
0.3
0.3
機械效率η
67%
71%
74%
實驗次數(shù)
鉤碼所受的重力G/Ν
提升高度h/m
拉力F/Ν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0
0.1
1.0
0.3
66.7%
2
4.0
0.1
1.8
0.3
74.1%
3
6.0
0.1
2.5
0.3
實驗次數(shù)
鉤碼重力G/N
鉤碼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繩端移動距離s/cm
機械效率η
1
1.0
5
15
55.6%
2
1.5
5
0.8
15
3
2.0
5
1.0
15
66.7%
4
2.0
10
1.0
30
66.7%
實驗次數(shù)
鉤碼所受的重力G/N
鉤碼上升的高度h/cm
拉力F/N
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cm
機械效率η
1
2
10
0.8
30
83.3%
2
4
10
1.5
30

3
6
10

30
*

相關(guān)試卷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18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原卷版+解析):

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18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原卷版+解析),共7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實驗目的、原理、方法,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實驗分析, 實驗補充, ??紝嶒瀱栴},5 Ω,5 V,額定功率為  2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17伏安法測電阻(原卷版+解析):

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17伏安法測電阻(原卷版+解析),共7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實驗目的、原理、方法,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實驗補充, ??紝嶒瀱栴},3A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8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原卷版+解析):

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8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原卷版+解析),共4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實驗目的、原理、方法,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實驗結(jié)論及推理, 實驗補充,??紝嶒瀱栴}如圖,30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7測量物質(zhì)的密度(原卷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7測量物質(zhì)的密度(原卷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4探究光的折射特點(原卷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4探究光的折射特點(原卷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原卷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原卷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2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原卷版+解析)

2025年中考物理實驗題型突破之真題匯編實驗02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原卷版+解析)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中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