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會王安石作為改革家的人格魅力。
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積累重要文言知識。
把握回信的結(jié)構(gòu)脈絡,認識書信中的論辯結(jié)構(gòu),學習駁論文寫作手法。
欣賞其簡潔嚴謹,理足氣盛,寓剛于柔的論辯藝術(shù)。
古代優(yōu)秀的士人,秉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自覺承擔匡世濟民的責任,在其位,則積極建言獻策,變法改革,以期有補于世用。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
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quán),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
王安石和司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敵,兩人的政治主張針鋒相對,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執(zhí)政方針荒謬至極。
王安石大權(quán)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贊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沒有因為大權(quán)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最終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吟詩作賦,錦衣玉食。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quán),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再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條駁斥對方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農(nóng)民起義東北契丹族西北黨項族
三冗:冗員、冗兵、冗費
司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諫
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題多為:
活動一:疏通文意,研讀課文
鄙人王安石陳述:昨天承蒙您賜教,我私下認為和君實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們)議論政事(意見上)常常不一致,(這是我們)所持的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啊。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即使想要勉強解釋幾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簡單地給您回信,不再為自己一一辯解,又考慮到蒙受您的優(yōu)厚對待,在書信往來時不應該粗疏草率,所以現(xiàn)在詳細說出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寬恕我。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魯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寬恕我。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
①“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第一段:闡明寫信原因和目的
有禮節(jié)、有風度、有風骨的政治家形象。
體現(xiàn)了王安石什么樣的形象?
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是在于名和實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實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明確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F(xiàn)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侵官權(quán),生事端,征民利,拒納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 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是侵犯官權(quán);施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來興起有利的功業(yè)并消除種種弊端,這也不是生事擾民。
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形容詞作名詞,有利的事業(yè)、弊端
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是(與民)爭利;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言獻媚之人,這也不是拒絕采納大家的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之言,那是我本來預先料到它會是這樣的。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善于巧言獻媚,不行正道的人
名:司馬光給新法加上的罪名
實踐:王安石變法的實際內(nèi)容(性質(zhì))
第二段作者先立后破。提出觀點: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在《答司馬諫議書》中:
本文作為書信體駁論文,作者批駁了司馬光的什么觀點?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br/>思考:對于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如何辯駁?
司馬光的言辭攻擊-指責非難
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
1、在辯駁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實問題”,先立于高處,揭露事情的本質(zhì),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為變法正名。
2、先駁“侵官(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quán))”:指出變法是 “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與大家在朝廷公開地議論修訂,負有專責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笆堋h——授”使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順。
3、次駁“生事(制造事端)”:“舉先王之政”是理論根據(jù),“以興利除弊”是根本目的。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
4、再駁“征利(爭奪百姓的財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fā)點: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
5、然后駁“拒諫(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辟邪說,難壬人”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
6、最后講到“怨誹”(怨恨和誹謗)之多”: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辯駁有何特點?
②抓住問題實質(zhì),從大處高處著眼
【扣帽子】在駁斥的同時指責司馬光忤逆“人主”旨意,違背“先王”之政,不愿為天下興利除弊,將司馬光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難堪境地
③言辭銳利,氣勢逼人,鋒芒畢露
【咄咄逼人】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固前知其如此
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顧念國家大事、同流合污,向眾人諂媚當作好的事情。因此,皇上才想到變革這種情況,那么我不估量敵對者的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幫助皇上來抵抗這股勢力,那么眾人怎么會不對我氣勢洶洶呢?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形容詞作名詞,好的事情
盤庚遷都的時候,連百姓人民都抱怨,不僅是朝廷士大夫(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適宜然后就去行動,認為正確就沒什么值得后悔的緣故啊。
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如果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皇上的大有一番作為,施恩惠給人民,那么我承認 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xiàn)在應該什么事情都不做,守著前人所做的就可以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了。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1、這一段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
2、王安石追述“盤庚之遷”是為了表明什么?
借古論今,以確鑿的史實針砭當時士大夫的流俗,一方面證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確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會因流言蜚語而退卻,明確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絕不動搖,增強了說服力。
3、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變法?
4、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是王安石在向司馬光道歉認錯嗎?
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不是向司馬光認錯。王安石認為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普澤斯民”。由此可見王安石不僅沒有因改革“認錯”,反而認為自己改革還不夠堅決,不夠迅速,不夠徹底。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向往之至。
沒有緣由見面,內(nèi)心不勝仰慕至極。
古代書信的套語,使全文結(jié)構(gòu)更嚴謹。
反駁論敵指責變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
①新法的實際情況 ②盤庚遷殷
效果:使反駁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實際原則基礎之上
①道理論證 ②舉例論證
學習駁論藝術(shù): 第二段
首先,確定原則——名實相符
王安石在進行反駁之前,先確立一個“儒者”公認的判定是非的原則,即名與實必須相符。這就是說,只要證明對方所加給新法的種種罪名與實際不相符,就可以從根本上駁倒對方。
其次,樹靶子——五條罪名
將對方的長篇大論歸納為侵官、生事、爭利、拒諫、致怨謗五個要點,為后文的具體批駁樹立了明確的靶子。
最后,表心理——早有預期
最后一句“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除了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上引出下面的議論外,更蘊有某種早有意料、不值一駁的諷刺意味,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分析怨誹原因(茍且偷安、不恤國事、同俗媚眾),揭露本質(zhì)
舉“盤庚之遷”的例子,表明自己不會為怨誹之多而退縮的堅定態(tài)度
以讓步假設的方式,更加決絕地表明自己堅持改革的態(tài)度
學習駁論藝術(shù): 第三段
活動三:鑒賞本文語言特點
多用謙稱,謙詞,并稱“與君實游處相好”,但立場堅定
列出指責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駁,采用駁論的論證方法
語言精練,客觀清晰分析變法原因
有理有據(jù)駁論有力立場堅定
活動四:體會王安石的人格魅力
作為“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他非凡的政治膽略?
①“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經(jīng)將這種情況洞明于心,卻敢于挑戰(zhàn),體現(xiàn)非凡的膽略。
②“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直斥當時茍且偷安,不思進取,墨守成規(guī)的現(xiàn)象,不回避,不妥協(xié),不遮掩,體現(xiàn)一種直言不諱的勇氣。
③明知寡不敵眾,卻“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在論辯中面對司馬光這樣的政敵,使用“何為而不洶洶然?”之類的強烈反詰語氣。?
我們應該學習古人怎樣的精神?
學習王安石不畏責難、矢志變法的決心,面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應該據(jù)理力爭,決不讓步。
對待“洶洶然”的“怨誹”態(tài)度委婉而堅決,講究溝通的藝術(shù),盡顯政治家、改革家的風度——既針鋒相對地批駁了司馬光的指責,也表明了自己堅持原則的政治態(tài)度,結(jié)尾處禮節(jié)性致辭又不失贈答之禮,體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大事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
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副,全是謬論。文章逐條駁斥馬司光的謬論,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
第一段:交代原因和目的
度義而后動 是而不見可悔
一、文化常識: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
(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 , , ?!保?)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勝利”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拒諫”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 “ , , ?!保?)《答司馬諫議書》中, “ , ”,直接點明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舉先王之政 以興利除弊 不為生事
為天下理財 不為私利
辟邪說 難壬人 不為拒諫
如果你是司馬光,收到了這樣一封回信,你會怎樣回復王安石呢?試著在王安石的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駁點。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有哪些可反駁的點,找出一點進行反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第八單元15(諫太宗十思疏 * 答司馬諫議書)15.2* 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課件ppt,共2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課時,復習·檢查提問,研讀·任務導引,研讀·寫法探究,思維素養(yǎng)目標,審美素養(yǎng)目標,拓展·群文通讀,研讀·任務設計,素材·積累與運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5.2* 答司馬諫議書說課課件ppt,共5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素養(yǎng)目標,作者簡介,題目解說,寫作背景,資料鏈接,課文探究,問題思考,結(jié)構(gòu)圖解,主題歸納,深入探究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5.2* 答司馬諫議書評課課件ppt,共1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答司馬諫議書,官職名諫議大夫,古代書信,理論論據(jù),事實論據(jù),①名實相符的原則,論證方法,既據(jù)實反駁又據(jù)理反駁,書信體駁論文,深層用意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