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通常把疾病歸咎于細菌,事實上,疾病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所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與生俱來的遺傳特性、軀體緊張和精神壓力,這種種因素都關系到人的健康,決定人是否生病。所以,清潔的環(huán)境,是現(xiàn)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養(yǎng)成維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習慣,對維護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傳染病及其傳播(一)傳染?。?、傳染病: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并廣泛流行的疾病,稱為傳染病。2、傳染病的危害:危害人的健康,甚至會造成大批人死亡。3、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等特點。
(二)傳染病的流行:1、傳染病的流行: 傳染病的流行是指某種傳染病在一個短時期內迅速傳播、蔓延,超過了一般的流行強度。只要在近距離的接觸,或者是間接性的接觸患者之后,都有可能會導致發(fā)病。2、傳染病流行的過程: 傳染病流行的過程,就是病原體從感染者排出,經(jīng)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易感者機體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斷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
3、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傳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傳染源、傳染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
(1)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環(huán)境中能夠傳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病原體在人或動物的體內生存、繁殖,并且能夠通過傳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蠅、蚊、虱等),直接或間接傳播給健康人。 如,流感患者、麻疹病人、艾滋病人、狂犬病人、新冠肺炎患者等,都是傳染源;患禽流感的雞、患瘋牛病的牛,也是傳染源。
注意: 本身沒出現(xiàn)癥狀,但是攜帶大量致病菌的人或動物也可能成為傳染源(無癥狀感染者)。
(2)傳染途徑:也稱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jīng)過的途徑。病原體傳播的主要途徑有空氣傳播、水傳播、飲食傳播、接觸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不同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不同,如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主要以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疥瘡和沙眼的主要的傳播途徑都是直接接觸傳播;瘧疾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生物媒介(按蚊)傳播;乙肝的傳播途徑主要有血液傳播;傷寒可通過水和食物傳播,等。
(3)易感人群:也稱易感者,是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仔細閱讀下圖,說一說肺結核病的流行過程。
(三)傳染病的傳播:1、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1)主要傳染途徑:空氣傳播;(2)傳播方式:病原體隨病人講話、咳嗽或噴嚏的飛沫散入空氣中,再經(jīng)其他人的呼吸道進入人體內而引起疾病。(3)典型病例: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禽流感、肺結核、麻疹、肺結核、水痘等。
2、消化道傳染病的傳播:(1)主要傳染途徑:飲食傳播;(2)傳播方式:病原體直接或間接通過糞便、水、食物、食物用具或者以蒼蠅作為媒介,帶到飲用水和食物上,再經(jīng)消化道進入人體而致病。(3)典型病例: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病毒性肝炎、蛔蟲病、霍亂、傷寒、手足口病,等。
3、 體表傳染病的傳播:(1)主要傳染途徑:接觸傳播;(2)傳播方式:病原體直接或間接通過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3)典型病例:急性結膜炎(紅眼睛)、癬、狂犬病、沙眼、疥瘡、破傷風、炭疽病等。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流行及其預防
4、 血液傳染病的傳播:(1)主要傳染途徑:蟲媒傳播;(2)傳播方式:病原體隨有害昆蟲等動物叮咬人體進入血液而致病。 (3)典型病例:乙型腦炎、瘧疾、乙肝、丙肝、登革熱、艾滋病、梅毒等。
根據(jù)傳染病的傳播特點,提出預防傳染病的措施。1)如何控制傳染源?2)如何切斷傳染病的傳染途徑?3)對傳染病易感者應做些什么?易感者本人應做些什么?
積極就醫(yī),打針吃藥、隔離等
佩戴口罩、洗手、通風、消毒等
二、傳染病的預防措施1、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預防傳染病流行可以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和保護易感者三個方面進行。
2、控制傳染源:(1)控制傳染源是預防傳染病流行的一項重要措施。傳染病患者一般在開始發(fā)病以前就已具有傳染性,發(fā)病初期表現(xiàn)出傳染病癥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2)對策:對傳染病病人要盡可能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打針、用藥等)、早隔離,防止傳染病蔓延?;紓魅静〉膭游镆惨皶r處理。
3、切斷傳染途徑:主要是注意個人衛(wèi)生和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搞好環(huán)境和個人衛(wèi)生,消滅蒼蠅、蚊子、老鼠、臭蟲等,對于控制傳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具體措施:①個人:勤洗手、戴口罩、不喝生水、飯前便后要洗手、不食不潔水果、食物,等;②場所:消毒、通風、滅蚊蠅、及時清理垃圾,等。
4、保護易感者:在傳染病流行時,應注意保護易感者,不要讓易感者與傳染源接觸,并且進行預防接種,提高對傳染病的抵抗力。易感者本人,應該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大力發(fā)展和普及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重視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一些烈性傳染病,如鼠疫、天花、霍亂等已經(jīng)消滅;部分急性傳染病,如麻疹、小兒麻痹癥、白喉、猩紅熱等已得到基本控制。其他各種傳染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已明顯下降?,F(xiàn)在,我國的傳染病死亡率,已從1949年以前的首位,下降到居于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后。
1、下列有關傳染病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病毒是傳染源 B.傳染病有傳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 C.積極研制疫苗,進行預防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 D.傳染病的流行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環(huán)節(jié)
2、前段時間部分地區(qū)發(fā)生了比較嚴重的手足口病疫情,病人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以下事實中,與該病疫情的大范圍傳播無關的是(?。? A.病原體為多種腸道病毒 B.可通過食物、飛沫和接觸等傳播 C.兒童對該病的抵抗力較弱 D.大多數(shù)患者通過治療即可恢復健康
3、下列關于禁毒、預防艾滋病的認識正確的是( ?。? A.吸毒食品對身體沒有傷害,是一種時尚 B.作為青少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拒絕不良誘惑 C.艾滋病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我們要與艾滋病患者隔離 D.靜脈注射毒品沒有感染艾滋病的風險
4、廣東某鎮(zhèn)發(fā)生了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丙肝感染事件。據(jù)調查,感染丙肝的居民都曾到未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的鎮(zhèn)衛(wèi)生所打過針。由此推斷(?。? A.帶毒針頭是丙肝的傳染源 B.丙肝和肺結核的病原體具有相同的結構組成 C.丙肝屬于血液傳染病 D.丙肝與甲型肝炎的傳播途徑相同
5、下列有關疾病和傳播途徑的連線中,正確的是( ?。? A.破傷風——接觸傳播 B.霍亂——飛沫傳播 C.淋病——糞—口傳播 D.細菌性痢疾——水、食物、蒼蠅傳播
6、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在人群當中傳播。(1)登革熱病毒的結構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 組成;(2)從如圖可見,伊蚊的個體發(fā)育屬于 變態(tài)發(fā)育;(3)從傳染病流行的環(huán)節(jié)分析,患登革熱的病人屬于 ?。唬?)在預防登革熱的公益廣告中,提倡大家“齊動手,清積水”,這一預防措施屬于 ;?。?)2014年11月2日,世界首個登革熱疫苗成功通過測試。該疫苗進入人體后在不引起疾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細胞產(chǎn)生 ,從而將入侵的病原體清除,這屬于人體的第 道防線。
1、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等特點。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包括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3、傳染源是指環(huán)境中能夠傳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主要指病中的人或動物。4、傳染途徑包括空氣、飲食、水、接觸、生物媒介等。5、預防傳染病的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
預防傳染病的三條措施
控制 傳 染 源
1、復習本課時主要內容;2、完成學案中的“課后練習”;3、完成作業(yè)本中相應練習;4、預習下一課時主要內容。
這是一份初中華東師大版(2024)6 環(huán)境與健康一等獎ppt課件,文件包含華師大版科學九下46《環(huán)境與健康》第2課時課件pptx、華師大版科學九下46《環(huán)境與健康》第2課時教案doc、華師大版科學九下46《環(huán)境與健康》第2課時學案doc、水俁病mp4、蛇咬傷的急救mp4等5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科學華東師大版(2024)九年級下冊6 環(huán)境與健康完美版ppt課件,文件包含華師大版科學九下46《環(huán)境與健康》第1課時課件pptx、華師大版科學九下46《環(huán)境與健康》第1課時教案doc、華師大版科學九下46《環(huán)境與健康》第1課時學案doc、預防新冠肺炎mp4、預防流感wmv等5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32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科學華東師大版(2024)九年級下冊1 物質的轉化完美版課件ppt,文件包含華師大版科學九下31《物質的轉化》第1課時課件pptx、華師大版科學九下31《物質的轉化》第1課時教案doc、華師大版科學九下31《物質的轉化》第1課時學案doc、氫氣還原氧化銅mp4、酒精還原氧化銅wmv、銅的氧化mp4等6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