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_ 班級: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xiāng)里徐子盛明①《春秋》經,授諸生數(shù)百人。宮過其廬②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尋之。見而欲笞之。門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④執(zhí)苦⑤,數(shù)十年間,遂通其經。
(節(jié)選自《承宮樵薪苦學》)
【注】①明:懂得;精通。②廬:屋,指書舍。③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柴。⑤苦:干苦活。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 (2)好之( )
(3)入則無法家拂士( ) (4)遂通其經( )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為”,與“為人牧豬”中“為”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為人謀而不忠乎B.可以為師矣
C.其印為余群從所得D.愿為市鞍馬
3.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2)豬主怪其不還,尋之。
4.結合【乙】文內容,簡要分析承宮的事例是怎樣體現(xiàn)【甲】文“生于憂患”這個觀點的。
5.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r>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此之謂大丈夫?!?br>(選自《<孟子>三章》富貴不能淫)
【乙】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①,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②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③。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眴柺腥耸霝槟媳?,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選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釋】:①自贊:自我總結。②庶幾:差不多。③觀者如堵:圍觀的人多得像一堵墻。
(1)選出下列加點詞語意思不同的一組是( )
A.所學何事 此物何足貴
B.從容謂吏曰 此之謂大丈夫
C.吾事畢矣 吾與汝畢力平險
D.見聞者無不流涕 經綸世務者
(2)用/為劃線句子斷句。(限段兩處)
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4)鏈接《周亞夫軍細柳》所學過的知識,根據(jù)【甲】、【乙】兩文完成如表。
(5)請你仿照《感動中國》的節(jié)目,為孟子寫一段頒獎詞。要求概括人物主要事跡、精神;運用第二人稱。
示例:
你宣傳仁政思想,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觀點,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準則,剛直不阿,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你具有豐厚的學養(yǎng)、剛健的氣質和機智應變的能力。你,做頂天立地中華大寫人。
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舊居之地也。堂屢廢矣,輒新之者,重其人也。夫世稱子美者,概以為詩人。愚以為詩道極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獨詩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僅可指數(shù)。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獨以其詩哉?蜀自先秦以來,數(shù)千年間,通祭祀者才數(shù)人。若秦之李冰,漢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遠。而子美徒以羈旅困窮之人,軒然與之并,是誠不獨以其詩也。蓋子美之為人,孝友忠信,大節(jié)俱備,讀其詩,考其素履①,一一可見。
【注釋】①素履:比喻質樸無華、清白自守的處世態(tài)度。
6.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夫世稱子美者夫環(huán)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而子美重于人者相與步于中庭(《記承天寺夜游》)
C.皆以功德流遠不以疾也(《三峽》)
D.軒然與之并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
7.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獨以其詩哉?
8.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僅可指數(shù)
9.按要求填空。
(1)甲文雖為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卻能展露作者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胸懷。
(2)從乙文看,杜甫值得推崇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兩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①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③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木安樂乎?”
——《治國安民》
【注釋】①煬帝:楊廣,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懇懇不疲倦的樣子。③本根:本,樹干;根,樹根。比喻國家的基礎和根本。
10.用“/”劃分下面句子的停頓節(jié)奏。(劃一處)
入則無法家拂士
1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空乏其身 空乏: (2)年谷豐稔 豐稔: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13.《格言聯(lián)璧》中有一聯(lián):“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蔽闹小袄в谛?,衡于慮,而后作”一句表達的是上聯(lián)的意思還是下聯(lián)的意思?請用自己的話做簡單說明。
14.唐太宗認為隋煬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請寫在下面。(用文中句子回答)。
(2023上·四川廣安·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
【乙】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②,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成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注釋】①子房:即張良,字子房。②饋餉:糧餉。
15.用“/”為下面的句子標出停頓節(jié)奏,標兩處。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6.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
(2)親戚畔之 畔:_________
(3)得地而不予人利 予:_________
(4)此所以失天下也 所以:_________
17.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18.乙文中主要通過人物_________(描寫)展開情節(jié),漢高祖把自己和項羽進行了_________,探究取勝原因,可見劉邦善于反思。
19.乙文中大臣們認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什么?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用來概括劉邦勝利的根本原因?
【甲】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孟子》三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節(jié)選自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20.選出下列加點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
A.而卒賴其力苦其心志
B.不然雜然相許
C.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多助之至
D.士以故歸之已而之細柳軍
2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
22.給下面句子節(jié)奏劃分節(jié)奏,劃兩處。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23.【甲】文中“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在生活上的磨難具體是什么?【乙】文中,作者認為孟嘗君有沒有得到人才?簡述理由。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種①曰:“湯②系夏臺,文王囚羑③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④,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⑤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庇谑桥e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后勾踐伐吳,吳師敗績。
(選自《史記》,有改動)
【注】①種:文種,輔佐勾踐滅吳。②湯:商湯,夏桀假召湯入朝議事,將他囚禁于夏王朝監(jiān)獄,后滅夏建商。③羑:yǒu,古地名。④莒:jǔ,中國周代諸侯國名。⑤范蠡:扶助越王勾踐復國,興越滅吳,后隱去。
2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勞其筋骨 勞:_________ (2)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
(3)女忘會稽之恥 女:_________ (4)吳師敗績 師:_________
2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2)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
26.兩篇選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所列舉的人物的共同特點是:①,他們都可以作為【甲】文②觀點的事實論據(jù)。
27.從兩篇選文來看,你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需要哪些條件?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問題。
【甲】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乙】
論語(節(jié)選)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br>28.下列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
A.失道寡助(guǎ)B.足食(sì)
C.米粟非不多也(lì)D.于斯三者何先(shī)
29.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兵革非不堅利也 (2)委而去之
(3)足兵 (4)去兵
30.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31.甲文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么?
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④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br>(《孟子·離婁上》)
【注釋】①桀、紂:指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同“為”,替。③爾也:而已。④壙:原野。
3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
(2)親戚畔之 畔:_________
(3)得天下有道 道:_________
(4)故為淵驅魚者 故:_________
33.將選文中劃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
34.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35.【甲】文告訴了我們_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中“桀、紂”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句子來解釋就是“_________”。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眮喎蚰藗餮蚤_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馳驅?!庇谑翘熳幽税崔\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碧熳訛閯?,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節(jié)選自《史記》)
【乙】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廣家世世受射。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shù)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fā),發(fā)即應弦而倒。
(節(jié)選自《史記》)
3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軍士吏被甲 被:_________
(2)居無何 居:_________
(3)吾欲入勞軍 勞:_________
(4)廣不嘗食 嘗:_________
37.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已而之細柳軍B.不聞天子之詔C.介冑之士不拜D.乏絕之處見水
38.翻譯下面句子
(1)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
(2)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39.分別概括甲乙兩文中周亞夫、李廣的形象特點。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2冈汔ㄡr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節(jié)選自蘇軾《超然臺記》)
【注釋】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4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念無與為樂者 念:( ) (2)相與步于中庭 相與:( )
(3)蓋竹柏影也 蓋:( ) (4)皆可以飽 飽:( )
4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2.請自選一個角度,對下面的句子進行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3.乙文中說“凡物皆有可觀”“吾安往而不樂”。甲文中哪些內容可以印證這兩句話?
任務
揣摩句子
分析形象
學習“大丈夫”的品質
文天祥
①_________
②______
威武不能屈
周亞夫
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br>剛正不阿
不卑不亢
③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興起,指被任用喜歡同“弼”,輔佐最終
2.A
3.(1)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2)豬的主人對他還未回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去找他。
4.承宮年少無父,八歲給人放豬,因讀書忘了豬差點挨打。這些憂患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能在徐子盛門下一邊砍柴做工一邊堅持讀書,最終學有所成。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解釋,注意結合語境分析。
(1)句意:舜在田地中被任用。發(fā):興起,指被任用。
(2)句意:很喜歡(看諸生學習)。好:喜歡。
(3)句意:在國內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4)句意:最終精通了這本經書。遂:最終。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辨析。
題干“為”的意思是“替、給”。
A.替;
B.成為;
C.被;
D.為了;
故選A。
3.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句子的關鍵詞。
(1)關鍵詞:困:困惑,衡:同“橫”,梗塞,不順,作:有所作為。
(2)關鍵詞:怪:對……感到奇怪,尋:尋找,之:代詞,指承宮。
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時要疏通字詞,充分理解文章?!吧趹n患”指的是憂患和磨難可以使個人奮發(fā)有為,使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承宮出身低微,年少無父,八歲給人放豬,被主人發(fā)現(xiàn)因讀書忘了豬差點挨打,是大家?guī)退黄饎裾f才逃過此難。這些憂患經歷使他具備堅強的意志,“樵薪執(zhí)苦,”可知他憑借著頑強的斗志在徐子盛門下一邊砍柴做工一邊還能堅持讀書,“數(shù)十年間,遂通其經”可知他最終學有所成??梢姵袑m的事例充分體現(xiàn)了“生于憂患”這個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譯文】:
【甲】孟子說:“舜發(fā)跡于田地之間,傅說從筑墻的工匠中被提舉出來,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管夷吾被舉薦于囚徒之中,孫叔敖被提舉于海濱,百里奚被提舉于交易市場。所以天若要將重大使命降臨到某人身上,一定要使他的心意受到苦惱,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財資缺乏,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受到干擾,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乙】承宮,瑯琊姑幕人,幼年喪父,在他八歲的時候,幫別人放豬。鄉(xiāng)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這本書,傳授的學生有上百人。承宮從他屋前經過,看見那些學生在朗誦,感到很喜歡,因此忘記了他的豬,一心聽徐子盛講經書。豬的主人對他還未回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去尋他??匆娝诼犞v經書,就想用竹鞭打他。學社內的學生一起阻止,豬的主人才沒有打他。承宮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門下學習。承宮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終精通了這本經書。
5.(1)C
(2)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3)①他們一發(fā)怒,連諸侯都害怕,天下就太平無事。
②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沒有愧疚了。
(4) 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 堅強不屈,從容就義富貴不能淫
(5)示例:你是歷史的輝煌,你是中國的亞圣,四處游說;唇槍舌劍,你把“民”放在心中,倡導愛民,貧賤不能移,你是品德與學問的完美結合!
【詳解】
(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何:什么/多么;
B.謂:對……說/叫;
C.畢:完成/全力;
D.者:……的人/……的人;
故選C。
(2)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jié)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并能根據(jù)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jié)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
本句句意為:不久,有使者前來傳令停止行刑,但到達時文天祥已經死了。當時凡是看見,聽見的人,沒有不傷心流淚的?!岸碛惺故怪怪敝髦^結構,應在“之”后停頓;“至則死矣”是說使者到達后文天祥已經死了,應斷開;“見聞者無不流涕”是對旁觀者的描寫,應斷開;
故劃分為: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3)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shù)恼{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1)句重點詞語:懼:害怕。安居:安靜。熄:同“息”,平息,指戰(zhàn)火熄滅,天下太平。
(2)句重點詞語:而今而后:從今以后。庶幾:差不多。無愧:沒有愧疚。
(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意思是即將受刑的時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說:“我該做的事都做完了?!迸R死前毫不畏懼,從容赴死,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具體表現(xiàn)。
第三空,“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意思是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穿戴著盔甲之將不行跪拜禮,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敝軄喎虼┐髦撞恍泄虬荻Y,按照軍禮參見,體現(xiàn)出他恪盡職守(恪守軍禮),剛正不阿的形象特點,符合“富貴不能淫”的品質。
(5)本題考查頒獎詞。仿照《感動中國》的節(jié)目。要求概括人物主要事跡;運用第二人稱。子屬于儒家學派,他看重“仁”,等等,再結合他的品行以及對后世的影響進行評價。
示例:你游說執(zhí)政者,卻不忘一個“仁”字;你宣揚治國策略,卻不忘一個“民”字。輾轉諸國,四處游說,只有仁你看得最重;唇槍舌劍,才思敏捷,要把民放在心中。在你的詞典里,第一頁是“仁政”;在你的路途中,永不踏上的是霸道。在你的路上,你走得艱難,是因為你背上有仁政,心中有人民。大哉!奔忙于天下,為的就是天下。
【參考譯文】:
【甲】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嗎?他們一發(fā)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平靜居住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br>孟子說:“這哪里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做有節(jié)氣有作為的男子?!?br>【乙】文天祥即將被押出監(jiān)獄時,寫下自白的遺書《自贊》,綁在衣帶上。文詞說:“孔子說要成全仁德,孟子說要為正義而犧牲;因為該負的責任都盡了,所以才達成了仁德。讀圣賢經典,所要學習的(不是成仁取義)又是什么事呢?從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經沒有愧疚了?!彼谎哼^市集時,氣概神色自如,態(tài)度從容,圍觀的人多得像墻壁一樣。即將受刑的時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說:“我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庇窒驀^的人詢問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來傳令停止行刑,但到達時文天祥已經死了。當時凡是看見,聽見的人,沒有不傷心流淚的。
6.A
7.(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
(2)杜甫的草堂,每個人都知道,難道僅僅因為他的詩嗎?
8.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僅可指數(shù)。
9.樂觀曠達詩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節(jié)
【解析】
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
A.發(fā)語詞,表示要發(fā)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B.介詞,被/介詞,在;
C.連詞,因為/動詞,認為;
D.連詞,和/動詞,欣賞;
故選A。
7.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重點的詞有“空明(清澈透明)”“蓋(大概是)”“是(這)”“以(因為)”等。
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對文意的領會。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依據(jù)語境斷句??山柚鷺酥拘栽~語斷開比較明顯的地方,分清謂語動詞的界限,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置及詞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本句意思是:唐代寫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僅能用手指數(shù)出?!疤莆恼轮壳О偃恕笔侵髦^句,“祠于后者僅可指數(shù)”是主謂句,“祠于后者”是主語,因此斷句為: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僅可指數(shù)。
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1)《記承天寺夜游》,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xiàn)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xiàn)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2)乙文,結合“夫世稱子美者,概以為詩人”“蓋子美之為人,孝友忠信,大節(jié)俱備,讀其詩,考其素履,一一可見”可知,杜甫值得推崇之處是詩歌的卓越成就和孝友忠信的品節(jié)。
【參考譯文】: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乙】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舊時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廢棄,重新修建草堂,是看重杜甫為人。今世人稱贊杜甫,多把他作為詩人。我認為詩道從杜甫開始達到頂峰,杜甫被人們敬重,不僅僅因為詩。唐代寫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僅能用手指數(shù)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難道僅僅因為他的詩嗎?蜀地從先秦到現(xiàn)在,幾千年間,被大家祭祀的才幾人。像秦朝的李冰,漢朝的文翁、孔明,都因為功德而美名流傳。但是,杜甫憑借羈旅困窮之人,高興地和他們美名并稱,實在不僅僅是憑借他的詩啊。杜甫的為人,忠孝、友善、誠信,具備高尚的節(jié)操,讀他的詩,根據(jù)他樸實無華、清白自守的處事態(tài)度,一一可知。
10.入/則無法家拂士
11.(1)空乏:財資缺乏(2)豐稔:豐收
12.(1)用這樣的方法使他內心驚動,使他性格堅韌,增加他原來沒有的才能。
(2)治理國家猶如栽樹,樹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
13.是下聯(lián)的意思,微禍給人帶來內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讓人奮起有所作為,這正是“福人”之處。
14.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注意限斷一處。句意為: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叭搿敝冈趪鴥?,做狀語,其后斷開。所以停頓應為:入/則無法家拂士。
1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
①句意為:使他受盡貧困之苦??辗Γ贺斮Y缺乏。
②句意為:年年糧食豐收。豐稔:豐收。
12.本題考查翻譯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重點字詞:
①所以,用來。曾,通增,增加。
②本根,樹的根部。則,就。
13.本題考查了重點語句的理解。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完成。
下聯(lián)的意思是:微禍給人帶來內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讓人奮起有所作為,這正是“福人”之處。文本中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在內心中有困擾,在思想上有阻礙,這樣以后才能奮發(fā)。所以應與下聯(lián)的意思相同。
14.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內容。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
閱讀乙文了解內容,結合“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可知,這就是唐太宗認為隋煬帝滅亡的原因。即: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征求,同時東征西討,濫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滅亡。
【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乙】在貞觀九年(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對侍衛(wèi)官說:“以前(隋文帝)剛剛平定京師的時候,宮里面美女古玩,沒有一個院子里不滿足。(然而)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征求,同時東征西討,濫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朕(皇帝自稱)親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勤勤懇懇,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無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yè)。治理國家就好像栽樹,樹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夠安樂呢?”
15.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6.護城河同“叛”,背叛給予 ……的原因
17.(1)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的地勢比不上人心所向。(2)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使千里之外的軍隊獲得勝利。
18.對話(語言)對比
19.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屬分享利益和任用賢能。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劉邦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解析】
15.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本句句意: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決定了千里之外戰(zhàn)場上的勝利,我比不上張子房。“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除句首發(fā)語詞外,句式相同,寫的是軍事方面的兩種能力,中間要斷開;“吾不如子房”是高祖的結論。故斷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6.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
(1)句意為:護城河不是不深。池,護城河。
(2)句意為: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為: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予,給予。
(4)句意為: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的原因。
17.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重點詞:
(1)委,放棄。去,離開。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人和,得人心,上下團結。
(2)運籌,制定策略,籌劃。策,計策。帷幄,軍用帳幕。千里之外,指戰(zhàn)場。決,決定。
1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寫法的分析。通讀全文,找到關鍵語句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乙文由“高祖曰”“高起、王陵對曰”可知,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描寫展開情節(jié)。
由“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可知,漢高祖把自己和項羽進行了對比,探究取勝的原因。
19.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主旨,聯(lián)系實際,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可。
乙文中,由大臣所說“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大臣們認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項羽妒賢嫉能,不能和天下共享利益,而劉邦心胸開闊,能夠任用賢才,能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甲文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這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指出“人和”是最重要,即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是作戰(zhàn)取得勝利的關鍵。
乙文中“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等內容從側面表現(xiàn)劉邦的心胸寬廣;“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等內容表現(xiàn)劉邦能利用人所長。劉邦能同部屬分享利益,心胸開闊、能用人所長,所以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這就是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劉邦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如果)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乙)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墒潜菹屡扇斯ゴ虺浅貖Z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备咦嬲f:“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決定了千里之外戰(zhàn)場上的勝利,我比不上張子房;鎮(zhèn)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tǒng)率百萬大軍,戰(zhàn)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能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20.A
21.(1)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不斷增加他的才干
(2)世人都稱贊孟嘗君能夠得到人才,人才因此歸附他。
22.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23.甲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乙文:沒有得到人才,作者認為孟嘗君只是得到了雞鳴狗盜之徒,因為只是從秦國逃脫,沒能與之抗衡。
【解析】
20.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A.都是代詞,代指他們;
B.這樣/……的樣子;
C.歸附/極點;
D.代詞,他/動詞,到;
故選A。
21.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1)動:使……受到震撼;忍:使……堅忍,曾:通“增”,增加。
(2)皆:都;以:因為,歸:歸附。
2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句意: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里能夠說得上得到了賢士?“嗟乎”為發(fā)語詞,引出后文;“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和“豈足以言得士”句意完整;
故斷句為: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2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
一空,由“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可知,在生活上的磨難具體是: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
二空,由“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素”可知,孟嘗君沒有得到人才。作者認為孟嘗君只是得到了雞鳴狗盜之徒,因為只是從秦國逃脫,沒能與之抗衡。
【參考譯文】:
【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乙】世人都稱道孟嘗君能夠招攬士人,士人因為這個緣故歸附他,而孟嘗君終于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狠的秦國逃脫出來。
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里能夠說得上得到了賢士?不是這樣的話,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士”,(齊國)應當可以依靠國力成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嗎?
雞鳴狗盜之徒出現(xiàn)在他的門庭上,這就是賢士不歸附他的原因。
24.使……勞累同“弼”,輔佐同“汝”,你軍隊
25.(1)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2)勾踐被困在會稽時,曾喟然嘆息說:“我將在此了結一生嗎?”
26.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煉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的生于憂患
27.①管理者心志、身體、行為和思想受到磨煉,性格更加堅韌。②管理者禮賢下士,親厚百姓。③國中有賢臣輔佐,國外有勢均力敵的憂患。(答出兩點即可)
【解析】
24.本題考查文言字義。
(1)句意: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句意: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3)句意: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女:同“汝”,你。
(4)句意:吳國的軍隊潰敗。師:軍隊。
25.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重點字詞:
(1)衡:同“橫”,梗塞、不順;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
(2)喟然:嘆氣的樣子;終:了結。
26.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
①【甲】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所列舉的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都是歷經了磨難之后,才有所成就;【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所列舉的商湯、文王、重耳、公子小白也是遭受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霸業(yè)的。綜上,畫波浪線的句子所列舉的人物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經歷了磨難之后才成就偉業(yè)的。
②兩篇選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所列舉的人物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是經歷了磨難之后才獲得成功。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的道理,因此證明了【甲】文“生于憂患”的觀點。
27.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
根據(jù)【甲】文“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乙】文勾踐“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可知,作為國家的管理者,身心與思想應當經受磨煉,具有堅強的意志精神;
根據(jù)【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國家內部應有賢能的人進行輔佐,及時提出問題;外部要有敵對國家或勢力的憂患;
根據(jù)【乙】文“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可知,管理者要以身作則,親近百姓,禮賢下士。
【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里獲釋后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饑餓之苦,使他受到貧窮之苦,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會改正;內心困惑,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乙)勾踐被困在會稽時,曾喟然嘆息說:“我將在此了結一生嗎?”文種說:“商湯被囚禁在夏臺,周文王被圍困在羑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最終他們都稱王稱霸天下。由此觀之,我們今日的處境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
吳王赦免了越王,勾踐回國后,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層華麗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屈求全,招待賓客熱情誠懇,能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越王想讓范蠡管理國家政務,范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事,種不如我;鎮(zhèn)定安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我不如文種?!庇谑前褔艺瘴薪o大夫種,讓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作人質。兩年后吳國才讓范蠡回國。后來勾踐討伐吳國,吳國的軍隊潰敗。
28.A
29.兵器離開軍備去掉
30.(1)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屬都背叛他。
(2)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國家就無以立足。
31.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解析】
28.本題考查字音。
B.足食(sì)——shí;
C.米粟非不多也(lì)——sù;
D.于斯三者何先(shī)——sī;
故選A。
29.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句意: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
(2)句意:棄城離開。去:離開;
(3)句意:軍備充足。兵:軍備;
(4)句意:去掉軍備。去:去掉。
30.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的理解。重點詞有:
(1)第一個“之”:到;至:極點;畔:同“叛”,背叛;
(2)自:從;皆:都;立:立足。
31.本題考查中心論點。
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就點明作戰(zhàn)需要具備的條件“天時、地利、人和”,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語句,強調“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利的主要條件,點明中心論點?!暗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也能體現(xiàn)此觀點,體現(xiàn)作者的仁政思想,其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聯(lián)系前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可知,作者先從作戰(zhàn)應重視“人和”的作用,接下來引出治理國家重視應重視“人和”的觀點,只有實現(xiàn)“人和”才能得到百姓的依附(擁護),而“人和”的前提便是“仁政”,其表現(xiàn)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根據(jù)乙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笨芍?,孔子認為治理國家的辦法是: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朝廷;根據(jù)“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知,在子貢的追問下,“三者”只?!懊裥胖印?,最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強調觀點,孔子強調“信”,他認為講求誠信是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在政治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觀點為“民無信不立”。
【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乙】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朝廷。”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曈謫枺骸叭绻炔坏靡堰€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要死,但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br>32.護城河同“叛”,背叛方法所以
33.(1)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2)現(xiàn)在天下的君主有施行仁政的,那么諸侯們都會為他所用(甘愿為他所驅使)。
34.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35.推行仁政,贏得民心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解析】
3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池:護城河。
(2)句意:內外親屬也會背叛。.畔:通“叛”,背叛。
(3)句意:得天下有辦法。道:方法。
(4)句意: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故:所以。
3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
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固:鞏固。險:險要。危:震懾。利,銳利。
(2)之:的。好仁者:君主施行仁政的。則:那么。為之驅:為他所用(為他所驅使)。
34.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懊裰畾w仁也”是主語,單獨斷開。“猶水之就下”與“獸之走壙也”句式相同,各自斷開。故可斷句為: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35.本題考查主旨理解。
第①空。依據(j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可知,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這一主張強調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考慮“人和”的因素,推行仁政,順應民心,這樣才能贏得民心。
第②空。結合乙文“桀、紂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的意思“夏桀和商紂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他們的人民。失去他們的人民,是因為失去了人民的信心”可知,這里闡述了桀、紂失其天下的原因是因為失去民心;結合甲文“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的意思“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可知,甲文“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可以解釋乙文中說到的“桀、紂”失其天下的原因。
【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乙】孟子說:“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水獺;替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鹯。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xiàn)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么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36.同“披”,穿著經過犒勞曾經
37.A
38.(1)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節(jié)去告訴將軍。(2)李廣很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部下。 39.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李廣武藝高強、廉潔愛兵。
【解析】
36.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
(1)句意:軍中的將士都披掛鎧甲;被:同“披”,穿著。
(2)句意:過了不久;居:經過。
(3)句意: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勞:犒勞。
(4)句意:李廣一口飯也不曾吃;嘗:曾經。
37.本題考查文言文一詞多義。
A.句意: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之:到。
B.句意:不聽從天子的詔令;之:助詞,的。
C.句意:穿盔甲的軍士不跪拜;之:助詞,的。
D.句意:糧草缺乏的時候;之:助詞,的。
故選A。
38.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重點詞有:
(1)使:派;使:使者;持:拿。
(2)廉:廉潔;輒:就;麾下:部下。
3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
從甲文“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將軍令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等語句能看出周亞夫忠于職守、治軍嚴明、剛直不阿的特點,所以被稱為“真將軍”。
從乙文“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寬緩不苛”“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等描寫能看出李廣為人清廉寬厚、體恤手下、善于用兵,因此受到士兵們的擁戴。
據(jù)此回答即可。
【參考譯文】:
【甲】
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奔馳進入,從將軍到下屬軍官都騎馬迎進送出。不久文帝到達細柳軍營,軍中的將士都披掛鎧甲,手拿銳利的兵器,張開弓弩,拉滿弓弦。天子的先導跑到軍營,不能進入。先導說:“天子就快到了!”把守軍門的都尉說:“將軍命令說‘軍中只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边^了不久,文帝到達,又不能進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節(jié)詔令將軍說:“我要進營慰勞軍隊?!敝軄喎蜻@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wèi)營門的軍官對文帝的隨從車騎人員說:“將軍有規(guī)定,軍營中不準車馬奔跑?!庇谑翘熳泳屠o韁繩緩慢行進。到了軍營中心,將軍周亞夫手拿武器拱手說:“穿鎧甲、戴頭盔的將士不能跪拜,請允許我用軍禮參見皇上?!碧熳由钍芨袆樱嫒葑兊们f重,靠在車前橫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亞夫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蔽縿诙Y儀結束后離去。
【乙】
將軍李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李廣清廉,得到賞賜就把它們分給自己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全都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全都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曾吃。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于為他所用。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shù)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射。只要一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
40.念:考慮,想到相與:共同,一起蓋:大概是飽:吃飽(使……飽,讓……飽)
41.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42.示例一:景物特點鮮明,“積水空明”等句傳神地寫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
表達作者對月色的喜愛(表現(xiàn)出作者心境的寧靜、喜悅)。
示例二: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側面寫出月光的澄澈明亮,
表達作者對月色的喜愛(表現(xiàn)出作者心境的寧靜、喜悅)。
示例三: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月光比作院中積水,將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動形象地寫出月色的澄澈明凈,表達作者對月色的喜愛(表現(xiàn)出作者心境的寧靜、喜悅)。
43.①在蘇軾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觀(美好)的。②蘇軾受到貶謫,(在承天寺中)與友人一起漫步閑庭(欣賞月下美景),愁緒得到排遣(感受到快樂)
【解析】
40.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念無與為樂者”的句意是: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2)“相與步于中庭”的句意是: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起。
(3)“蓋竹柏影也”的句意是: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蓋:大概是。
(4)“皆可以飽”的句意是:都可以吃飽。飽:吃飽。
4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譯語句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同時,還要注意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在此題中,要注意“但(只)、閑人(清閑的人)、如(像)、耳(罷了)”的意思,必須翻譯出來。
42.本題考查句子賞析??梢詮木拔锾攸c、描寫角度、修辭手法或詞語運用等角度來分析。
語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從修辭的角度看,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澄澈的月光比成積水,用交錯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化無形為有形?!胺e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靈,“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安靜和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創(chuàng)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從描寫的角度看,運用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給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從表現(xiàn)手法看,運用了襯托和動靜結合的寫法,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43.本題考查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根據(jù)具體內容分析。
“凡物皆有可觀”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甲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澄澈明亮,月影的清麗淡雅,作者觀到其美好,印證了“凡物皆有可觀”這句話。
“吾安往而不樂”意思是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寫出了作者的隨遇而安的達觀心境。甲文中,作者雖處被貶謫的境地,但是在“月色入戶”時依然“欣然起行”,依然“為樂”,依然與摯友“相與步于中庭”,來欣賞月色的美好。這種曠達的心境驗證了“吾安往而不樂”這句話。
【參考譯文】: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吃飽。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

相關試卷

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文言文對比閱讀 專題練習題(含答案):

這是一份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習:文言文對比閱讀 專題練習題(含答案),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閱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八上語文期末真題匯編專題16 文言文對比閱讀(詩詞+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 統(tǒng)編版全國通用:

這是一份八上語文期末真題匯編專題16 文言文對比閱讀(詩詞+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 統(tǒng)編版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16文言文對比閱讀詩詞+文言文原卷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真題分類匯編docx、專題16文言文對比閱讀詩詞+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真題分類匯編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59頁, 歡迎下載使用。

八上語文期末真題匯編專題15 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 統(tǒng)編版全國通用:

這是一份八上語文期末真題匯編專題15 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 統(tǒng)編版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15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原卷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真題分類匯編docx、專題15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真題分類匯編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67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七上語文期末真題匯編專題17 文言文對比閱讀(詩詞+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 統(tǒng)編版全國通用

七上語文期末真題匯編專題17 文言文對比閱讀(詩詞+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 統(tǒng)編版全國通用

七上語文期末真題匯編專題16 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 統(tǒng)編版全國通用

七上語文期末真題匯編專題16 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 統(tǒng)編版全國通用

專題09:文言文對比閱讀--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題訓練

專題09:文言文對比閱讀--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專題訓練

第14講 文言文對比閱讀-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統(tǒng)編版) )

第14講 文言文對比閱讀-2023-2024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冊專題復習講義(統(tǒng)編版) )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