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題《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恩格斯寫作此文的社會背景,來認識其針對性,進而明確本文旨在回答該如何正確理解“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據(jù)此通讀文章,把握其邏輯結構。 2.抓住圍繞“經濟關系”的一系列主要概念及體現(xiàn)概念間邏輯關系的重要關聯(lián)詞語,準確理解“經濟關系”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筑”的決定性基礎作用。 教學重點: 1.理解“經濟關系”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筑”的決定性基礎作用。 2. 理解“科學”對“技術”的依賴性,“技術”對“科學”的巨大推動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圍繞“經濟關系”的一系列主要概念,把握這些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教學過程時間教學 環(huán)節(jié)主要師生活動1-8 分鐘 關注 題目 求索時代背景 寫作目的1.老師提出問題:“看到本文題目后,我們自然要問‘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什么呢?”并引導學生閱讀“必修下”《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的相關內容。 2.學生閱讀文段,思考回答此問題: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經濟關系 3.老師指出《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寫于1883年,比此文早10年。進而提出問題:“早在1846年,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概念,并闡釋了二者間的關系。在這一觀點提出近50年,馬克思逝世10年后,恩格斯為什么又要提出這一問題呢?”并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相關內容,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及現(xiàn)實針對性。 4.學生閱讀相關文段,思考回答這一問題。 寫作背景:馬克思逝世后,由于一些資產階級理論家的歪曲,工人運動中和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主要表現(xiàn)為把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把馬克思關于經濟因素決定性基礎作用的觀點歪曲為“經濟決定論”的錯誤觀點;歪曲為“經濟是制約歷史發(fā)展的唯一因素”。認為經濟因素中的技術依賴于科學。 現(xiàn)實針對性:本文正是為澄清對“馬克思關于經濟因素決定性作用”觀點的歪曲而寫的,是在說明該如何準確理解“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經濟關系”這一觀點,并不是回答“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什么。8-12分鐘通 讀 全文, 把 握 結構, 感知 文合 為時 而做1.老師根據(jù)以上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讀文章,關注恩格斯面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會給予怎樣的回答,進一步體會本文內容的現(xiàn)實針對性,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及邏輯結構。問題:“帶著以上對背景的了解,閱讀本文,思考文章主要回答了哪三個方面的問題?” 2.學生閱讀文本,思考并概括回答本文針對現(xiàn)實回答的三個問題。 ① “經濟關系”中的“技術”決定了“上層建筑”,尤其是對“科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二節(jié)) ②如何準確地認識“經濟關系”對“上層建筑”的“決定性基礎”用。 (三、四節(jié)) ③如何理解“經濟關系”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必然性統(tǒng)治地位。 (五、六、七節(jié))12-25 分鐘 抓住 主要 概念 及其 邏輯 關系 理解 經濟 關系 中技 術的 決定 性作 用1.老師提出任務:作者在回答“經濟關系”中“技術”的決定性作用這一問題時,提到了關于 “經濟關系”及“上層建筑”兩個方面的很多概念。通過一個“是指”,三個“包括”,四個“決定著”清楚地說明了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請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畫出各個概念,根據(jù)各概念之間的關系,畫出其邏輯結構圖。 2.學生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根據(jù)要求完成閱讀任務。 重要概念:經濟關系,生產生活資料,交換方式,技術,分配方式,階級的劃分,統(tǒng)治關系,奴役關系,國家、政治、法,地理基礎,先前階段的殘余,外部環(huán)境。 邏輯關系:我們視之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系,是指……因此,這里面包括……。這種技術,照我們的觀點看來,也決定著……,決定著……,決定著……等等。此外,在經濟關系中還包括……,當然還包括……。 3.老師進一步提出相關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理解經濟關系中技術 的決定性作用”。 (1)文章在說明經濟關系“包括”生產和運輸?shù)娜考夹g后,接著就介紹了技術“決定”的方面,最后再補充說明經濟關系“還包括”哪些方面。為什么不把經濟關系所“包括”的方面都寫完再寫技術所“決定”的方面呢?這樣安排邏輯的用意是什么? (2)關于“技術”與“科學”的關系,恩格斯的觀點是什么?是“科學”依賴于“技術”,而“技術”并不依賴于“科學”嗎? (3)作者說“可惜在德國,人們撰寫科學史時習慣于把科學看作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結合前文舉的實例,說說“科學”實際上是從何而來的? 4. 學生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根據(jù)要求完成閱讀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深對“經濟關系中技術的決定性作用”的理解。 (1)這部分內容重點是在回答“經濟關系”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筑”的“決定性基礎”作用,所以作者首先說明“經濟關系”包括“全部技術”,緊接著就用四個“決定著”,說明了“技術”對上層建筑中各方面的“決定性”作用,也就是“經濟關系”的“決定性作用”。最后,再補充說明“經濟關系”還包括“地理基礎”“前階段的殘余”和“外部環(huán)境”。這樣安排,既突出了重點內容,又保證了內容的準確和嚴謹。 (2)恩格斯首先肯定了“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科學”,但他更加強調了“科學”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賴于“技術”。在二者之間, 有時候“科學”會對“技術”產生作用,但這絲毫動搖不了“技術”的“決定性基礎”地位。 (3)前文舉了兩個實例,一是流體靜力學產生于治理山區(qū)河流的需要,一是關于“電”的理性認識產生于發(fā)現(xiàn)它在技術上的實際價值后。這兩個例子說明“科學”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是生產生活中技術實際需要的推動而產生的。這就更好地說明了“科學”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