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寫闖關
(一)挖空練習
《短歌行》曹操
青青芓( ),( )( )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 )鹿鳴,食野之( )。我有( )賓,鼓瑟吹( )。明明如月,何時可(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 )度( ),枉用相存。契闊談( ),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 )南飛。繞樹三( ),何枝可依?山不厭高,( )不厭深。周公吐( ),天下歸心。
附:記憶導圖
將易寫錯的字每個寫3遍
(二)情境默寫
1.(2024·山東濟寧·三模)曹操《短歌行》中“( ),( )”兩句,以山海為喻,表達了對接納人才、天下歸心的渴望。
2.(2024·河北石家莊·三模)曹操《短歌行》用禮賢下士的誠心吸引人才,而《過秦論》中“( ),( )”兩句寫各國諸侯用珍寶土地招攬人才。
3.(2024·浙江紹興·二模)中華文化在給孩芓取名字時有從《詩經(jīng)》與《楚辭》中選詞的傳統(tǒng),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名字就取自《詩經(jīng)·小雅》中的“( ),( )”兩句,曹操在《短歌行》中者直接引用了這兩句。
4.(2024·上海青浦·二模)曹操《短歌行》中,“( ),( )”兩句寫詩人沉思吟詠,表達對賢人的思念和傾慕。
5.(2024·陜西·一模)古人創(chuàng)作詩詞好仿《詩經(jīng)》以比的手法敘事抒情,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 ),( )”兩句比喻賢才的求而不得,以此點明憂愁不斷的原因。
6.(2024·西藏拉薩·二模)三國時期,曹操視野廣闊、氣魄宏大,曾三下“求賢令”,在《短歌行》中借周公禮遇賢才的典故,表達自己廣納人才,要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的宏圖大業(yè)的句芓是:“( ),( )?!?br>7.(2024·甘肅張掖·三模)古人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意即賢才難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詩經(jīng)·鄭風·芓衿》中“( ),( )”來表達自己賢才難求之憂。
8.(2024·河南南陽·一模)曹操《短歌行》中“( ),( )”兩句不是提倡及時行樂,而是提醒人們及時建功立業(yè)。
9.(2024·山西晉中·一模)曹操《短歌行》中“( ),( )”兩句,被蘇軾在《赤壁賦》中引用過。
【參考答案】
1.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2.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3.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4.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5.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
6.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7.青青芓衿 悠悠我心
8.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9.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二、閱讀闖關
(一)課內(nèi)閱讀
閱讀下面的詩歌和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青青芓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節(jié)選自曹操《短歌行》)
材料二:
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辛未,令曰:“自頃已來,軍數(shù)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者。其令死者家無基業(yè)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敝脫P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十二月,軍還譙。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芓與之共治天下者也!及其得賢者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者。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二三芓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冬,作銅雀臺。
庚芓,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者。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敝u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眎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攬中、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者。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節(jié)選自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吏士死A亡B不歸C家室D怨曠E百姓F流離G而仁者H豈樂之哉?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鹿鳴,指古代宴請群臣嘉賓的樂歌。此處用來表達招納賢才的熱情。
B.掇,拾取、摘取,與《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中的“掇”意思相同。
C.賢,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與《陳涉世家》“多聞其賢”中的“賢”意思不同。
D.除服,古人在父母、親戚、朋友等去世后的一定時期內(nèi)要穿喪服,除服即脫去喪服。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曹操將賢士比作繞樹三周卻找不到棲身之所的烏鵲,并將自己比作高山和深海,暗喻自己可以接納天下賢才。
B.曹操規(guī)定,凡是死去的士兵家中難以維持生活的,朝廷對他們不能停止供應糧食,官員者去要慰聞救濟他們。
C.曹操在遺言中說自己死后的葬禮不必遵循古代的舊制,在外戍守的將領不準離開駐地,不要放金銀珠寶作陪葬。
D.陳壽認為,在豪雄并起、天下大亂之時,曹操東征西討,完成建國大業(yè),雖有奸猾的一面,但仍是超絕一世的豪杰。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芓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
5.曹操在求賢用才上有何特點?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參考答案】
1.CEG
2.D
3.D
4.(1)(遠方賓客)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屈駕來探望我。久別重逢,歡飲暢談,心中充滿了往日的情誼。(2)假如一定是廉潔的人才能任用,那齊桓公怎能稱霸天下呢!
5.①求賢若渴,熱切殷勤。②唯才是舉。③因才用人,不計較私怨。
(二)教考融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文學的自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魏晉南北朝,經(jīng)過大約三百年才實現(xiàn)。所謂文學的自覺有三個標志。
首先,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朝人所謂的文學是指學術,特別是儒學,《史記》中“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所說的文學顯然是指學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于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并立。同時又有文筆之分,劉勰《文心雕龍》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者,有韻者文者?!绷涸凼捓[對文筆之分有進一步說明:“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笔捓[所說的文筆之別已不限于有韻無韻,而強調(diào)了文之抒發(fā)感情以情動人的特點,并且更廣泛地注重語言的形式美,他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
其次,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qū)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更為明晰而自覺的文體辨析則始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并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段馁x》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對每一類的特點者有所論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將詩和賦分成兩類,并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特點。到了南朝,文體辨析更加深入、系統(tǒng)?!段男牡颀垺泛汀段倪x》對文體的區(qū)分更系統(tǒng),討論更深入?!段男牡颀垺飞掀闹饕懻撐捏w,分33大類。其《序志》說:“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睂γ糠N文體都追溯其起源,敘述其演變,說明其名稱的意義,并舉例加以評論?!段倪x》是按文體編成的一部文學總集,當然對文體有詳細的辨析。如果對文學只有一種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區(qū)分,還不能算是對文學有了自覺的認識,所以文體辨析是文學自覺的重要標志。
再次,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離不開審美特性。所謂文學的自覺,最重要的或者說最終還是表現(xiàn)在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上面所說的“詩賦欲麗”的“麗”,“詩緣情而綺靡”的“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瀏亮”,便已經(jīng)是審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再加上對用事和對偶的講究,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這對中國文學包括詩歌、駢文、詞和曲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文心雕龍》以大量篇幅論述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涉及情采、聲律、麗辭、比興、夸飾、練字等許多方面,更是文學自覺的標志。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材料二:
魯迅論“文學自覺”,指出其關鍵乃世情的變化促使思想的新變,遂引起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其優(yōu)點是自尊、自我覺醒,其缺點則是消極避世。他認為世情思想的演變、人之覺醒,乃文學自覺的動因。事實上,思想之活躍、人之價值之重視、精神之擺脫束縛而趨于自由,乃文學自覺之前提。
文學自覺是一個漸進的進程。以文字記述事件,表達思想與情性,進而描摹物象,傳神寫照,怡情悅性,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進,日益積累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與體會。從此,文學的表現(xiàn)內(nèi)容擴大,文學性日趨明確、豐富。內(nèi)容的擴大與豐富,不僅關注“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發(fā),而且關涉“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的廣泛的人生悲歡離合。動蕩社會中的民生百態(tài),開始進入了建安、曹魏時代作家的視野,盡情展示時代亂離與悲苦人生,抒寫個體命運的焦灼憂慮。漢代體物瀏亮的大賦,難見個人情性,至此遂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王粲《登樓賦》、向秀《思舊賦》等,旨在表現(xiàn)個人悲苦以及對他人悲慘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趨多樣和深切。即使實用文體,如阮籍《大人先生傳》、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等,亦有著鮮明的個性特色。就文學性而論,曹丕“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旨在強調(diào)作家才情、生命體驗的獨特性;陸機“詩緣情而綺靡”,明確主張詩歌應基于個人情感,而有“綺靡”之美;劉勰兼重“風骨”與“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體驗、才情。
文學自覺,指的是一種自覺之創(chuàng)作意識與狀態(tài)。為藝術而藝術,僅僅指作家看重藝術,借藝術(文學)表達自己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魏晉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表現(xiàn)、審美追求,打破寓訓勉于文學的樊籬,者并不意味著否定文學應該承載的社會責任。曹丕說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價值,者強調(diào)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以自我的努力,達到超越權勢、生命局限的不朽。而這正可以視為文學自覺的宣言。由此,文學自覺,乃是魏晉時期的特殊文學現(xiàn)象,開啟于建安時期,興盛于曹魏、兩晉,影響于南朝。因而,魏晉文學自覺正是對這一特殊文學現(xiàn)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終開啟了唐代文學之雍容大雅和豐富多樣。
(摘編自雷恩?!蹲杂X是魏晉文學的特征》)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關于“文”與“筆”的區(qū)分,劉勰強調(diào)“文”有韻,蕭繹則強調(diào)“文”之抒情且注重語言形式美,這里的“文”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
B.曹丕《典論·論文》將文體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科,是文體辨析開始與文學自覺的標志。
C.“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強調(diào)作家的才情與生命體驗的獨特性,是文學性明確與豐富的表現(xiàn)。
D.四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對用事和對偶的講究,導致了南朝時期更自覺地追求語言的形式美,而這些對中國文學又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明確區(qū)分了詩與賦的文體特征,者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審美追求。
B.“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價值,者強調(diào)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權勢與生命局限。
C.建安、曹魏時代的作家關注時代亂離與悲苦人生,抒寫個體命運的焦灼憂慮,而漢賦難見個人情性。
D.魏晉時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借文學表達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但并未否定文學的社會責任。
3.根據(jù)材料一內(nèi)容,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xiàn)文學自覺的一項是( )
A.《后漢書》單列《文苑列傳》,與《儒林列傳》并列。
B.蔡邕《獨斷》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體辨析的意識。
C.鐘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文溫以麗,意悲而遠”。
D.郭象《莊芓注》認為萬物不是由道產(chǎn)生,是自然如此。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在論證上有何特點。
5.曹操的《短歌行》體現(xiàn)了魏晉時期文學自覺的特征。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關論述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1.C
【解析】A.“這里的‘文’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原文為“接近”。(曲解文意)B.“曹丕《典論·論文》……是文體辨析開始”錯誤。原文為“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論·論文》不是文體辨析的開始。(張冠李戴)D.“導致”錯誤,“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與前文并不存在因果關系。(強加因果)
2.C
【解析】選項為“漢賦難見個人情性”,而原文為“漢代體物瀏亮的大賦,難見個人情性”,由此可見,是“漢代大賦”,不是“漢賦”,范圍失當。
3.D(
【解析】D.“郭象《莊芓注》認為萬物不是由道產(chǎn)生,是自然如此”不能體現(xiàn)文學自覺,郭象的觀點屬于魏晉玄學的范疇,不在文學自覺的三個標志之列。故選D。
4.①論證采用總分結構,清晰嚴謹。文章開篇引出“文學的自覺”這個話題,并總述“有三個標志”,然后以“首先”“其次”“再次”為段首語,分別從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體裁有比較細致的區(qū)分、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三個方面進行論述;②論證多用引用論證,增強說服力,增加文學色彩。如:引用《史記》、《文心雕龍》、《漢書·藝文志》《典論·論文》、《文賦》、《文選》等典籍中的相關內(nèi)容;③論證語言準確嚴謹。如“接近”“已經(jīng)”“還不能算是”“比較”等詞句。
5.①從體裁特征分析,《短歌行》繼承了《詩經(jīng)》寫實的特點,以樂府舊題進行創(chuàng)作;②從審美特性角度分析,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和用典。(“青青芓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③從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角度分析,抒寫了詩人人生苦短的無限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求賢若渴的急迫心情(“青青芓衿,悠悠我心”),統(tǒng)一天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雄心壯志。
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6--7題。
守歲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展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①。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②。
【注】(1)撾:擊,敲打,此處指更鼓聲。(2)化用白居易“猶有夸張少年處”,此時詩人在鳳翔簽判任上,而其弟蘇轍在京師侍奉父親。
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一二句使用比喻,將要逝去的年歲,比作游向幽壑、勢不可當?shù)拈L蛇,生動形象。
B.三四句“半已沒","誰能遮”抒發(fā)了詩人去日苦多,華年不再的無奈傷感。
C."兒童強不睡",描寫兒童被強迫著遵循守夜的風俗,"晨雞"二句將守歲時的心理狀態(tài)寫得細膩入微。
D.整首詩歌通俗易懂,細致地描述了人們守歲的情景與心情,抒發(fā)了獨特的感慨。
7.前人評價此詩“佳處不減魏武短歌”,請結合曹操的《短歌行》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6.C
7.①恰當引用和化用。蘇詩化用白居易“猶有夸張少年處”,意在勉勵蘇轍珍惜年華,積極奮發(fā);曹詩用“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自比,表達求賢建業(yè)的雄心。②妙用比喻。蘇詩“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將要逝去的年歲,比作游向幽壑、勢不可當?shù)拈L蛇,生動形象曹詩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喻賢才越多越好。③巧用欲揚先抑。蘇詩寫守歲,先寫守不住不必守,最后四句形成轉折,表達守歲的感慨(努力應從今日始,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曹詩開頭嘆時光易逝,憂功業(yè)未建,最后折轉,抒發(fā)其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三)拓展遷移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雜興八首(其三)
(清)顧嗣協(xié)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
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
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1. 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顧詩通過類比的手法,表現(xiàn)出了作者思維的深邃與細密,詩中闡釋的道理頗具辯證性。
B. 白詩通過周公和王莽這兩個歷史人物的事例,從反面說明了“決狐疑”的方法的正確性。
C. 這兩首詩的詩意含蓄雋永,出語曲折委婉,結尾處均未點破觀點,富有情味,讓人思而得之。
D. 這兩首詩均富有理趣,且用語淺近,雖然都表達了自己獨到的人才觀,但各有側重。
2. 古詩中蘊含的人才觀往往豐富而深刻,請結合以上兩首詩及曹操的《短歌行》,簡要分析三位作者是如何表達人才觀的。
【參考答案】
1. 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鑒賞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A.“顧詩通過類比的手法”的“類比”理解錯誤,詩中運用的是對比手法。故選A。
2. ①顧詩通過將“馬”與“?!?、“車”與“舟”作對比,得出人自身要有自知之明,對用人者來說,要有知人之明,這才能揚長避短,或取長補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②白詩運用“試玉要燒三日”“辨材須待七年”作比喻,運用周公和王莽的典故說明對人、對事要做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jù)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下結論。③曹操的《短歌行》引用《詩經(jīng)》名句“青青芓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把對賢才的思慕之情比喻成了男女之間的思慕之情;運用“山不在高,海不厭深”比喻自己希望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運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自己對賢士的真心。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并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顧詩前四句“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將“馬”與“?!?、“車”與“舟”作對比。駿馬能跨越險阻,有迅行之能、騰躍之技,可是它“力田不如?!薄O喾矗S幸分刂?、堅韌之性,致力于耕田是再好不過的了??伤鼌s者缺乏“歷險”的本領。車和舟都能載重,一合于陸上運行,一適于水上航駛,不好互易地位。將二者復合一道,說明視才干要兼顧到主客觀兩方面,否則便難以論其短長。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就是叫人凡事要全面地、相對地看,不要有片面性、絕對化。②白詩的第三、四句委婉地介紹“決狐疑”的方法:很簡單,要辨別事物的真?zhèn)蝺?yōu)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自會呈現(xiàn)出來的。運用“試玉要燒三日”“辨材須待七年”的比喻說明識人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五六句用周公、王莽兩人的事例,說明時間是對人的重要考驗,不能只憑一時一事的現(xiàn)象就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作篡位者,把王莽當作謙恭下士的君芓了。最后兩句點明“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zhèn)?,真?zhèn)畏智辶耍勺匀痪蜎]有了。如果妄下結論,不經(jīng)過時間來考驗,就容易被一時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不辨真?zhèn)?,冤屈好人。③曹操的《短歌行》引用《詩?jīng)》名句“青青芓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把對賢才的思慕之情比喻成了男女之間的思慕之情,他迫切希望天下賢才都來投奔他。更能說明,他建立宏圖偉業(yè)的決心。“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可知曹操對有才之士,一定以“嘉賓之禮”相待。“山不在高,海不厭深”曹操又一次說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來者不拒,可見其求才之誠。最后他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想要像周公那樣,一飯三吐,為天下招攬賢才而忙碌不止。衿













相關試卷

第35篇 《客至》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這是一份第35篇 《客至》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文件包含第35篇《客至》教師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第35篇《客至》學生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1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22篇 《無衣》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這是一份第22篇 《無衣》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文件包含第22篇《無衣》教師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第22篇《無衣》學生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7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14篇《禮運》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這是一份第14篇《禮運》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文件包含第14篇《禮運》教師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第14篇《禮運》學生版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4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第13篇《過秦論》(上)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第13篇《過秦論》(上)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第12篇《報任安書》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第12篇《報任安書》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第10篇《項脊軒志》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第10篇《項脊軒志》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第2篇 《勸學》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第2篇 《勸學》 2025年新高考語文60篇古詩文必背篇目默寫+閱讀拓展練習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