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是統(tǒng)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的重要內容,主要講述了從十六國建立到前秦統(tǒng)一北方,再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朝政權更替的歷史過程,展現了北方地區(qū)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和重要意義。
這一時期的歷史發(fā)展,對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演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教材通過介紹淝水之戰(zhàn),展示了前秦的興衰,為后續(xù)北魏的崛起和改革奠定了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其漢化措施對促進民族交融起到了關鍵作用。北朝政權的更替以及北方地區(qū)民族交融的表現和意義,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進一步豐富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對歷史充滿好奇心,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但對于北朝時期的歷史了解相對較少,對民族交融的概念和意義理解可能較為抽象。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起時空觀念,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和影響。
此外,學生的思維能力正在逐漸發(fā)展,需要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提高學習效果。
三、核心素養(yǎng)目標
1. 時空觀念:了解從十六國建立到前秦統(tǒng)一北方的史實,掌握北朝的政權更替,能夠識讀《淝水之戰(zhàn)示意圖》,明確相關歷史事件的時間和空間位置。
2. 史料實證:通過研讀圖文史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學會運用史料來論證歷史觀點。
3. 歷史解釋:能夠對淝水之戰(zhàn)的結果和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現和意義進行合理的解釋。
4. 家國情懷:認識到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淝水之戰(zhàn)的過程和影響。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北方地區(qū)民族交融的表現和意義。
2. 教學難點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作用。
認識北方民族大交融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五、教學方法
1. 講授法:講解重要的歷史概念、事件和人物,幫助學生建立起基本的歷史知識框架。
2. 圖示法:運用地圖、示意圖等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空間關系。
3. 史料分析法:引導學生研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4. 小組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5. 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
六、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包括圖片、地圖、文字資料等;準備教學道具,如歷史地圖等。
2.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相關歷史知識。
七、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展示北朝時期的文物圖片或播放相關視頻片段,引起學生的興趣。
提問學生對北朝時期的了解,引導學生思考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
2. 目標導學
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重點。
簡要介紹北朝時期的歷史背景,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3. 知識建構
淝水之戰(zhàn)
講解十六國的概念和前秦的崛起,說明淝水之戰(zhàn)的背景。
展示《淝水之戰(zhàn)示意圖》,詳細講解戰(zhàn)役的交戰(zhàn)雙方、過程、特點、結果和影響。
引導學生分析淝水之戰(zhàn)以少勝多的原因,例如前秦軍隊內部民族矛盾復雜、指揮不當,東晉軍隊士氣高昂、戰(zhàn)術得當等。
提問:歷史上還有哪些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介紹北魏統(tǒng)一北方的情況,說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詳細講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遷都洛陽、推行漢化(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lián)漢姻等)。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孝文帝改革的這些措施會帶來哪些影響?
提問:孝文帝改革為什么要推行這些漢化措施?
北朝政權更替
展示北朝政權更替示意圖,講解北魏后期的政權變動,包括六鎮(zhèn)兵變、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以及北周滅掉北齊統(tǒng)一北方的過程。
分析北周逐漸強大并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政治、軍事、經濟等因素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提問:北朝政權更替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
北方地區(qū)的民族交融
研讀教材,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包括生產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
結合史料,概括民族交融的意義,強調其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性。
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能發(fā)現哪些民族交融的例子?
4. 素養(yǎng)探究實踐
情境創(chuàng)設
介紹史料的概念和分類,讓學生了解史料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相關史料,如刻石文字、文獻記載、圖像等。
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 1:史料分類
要求學生按照表現類型對史料進行分類,并嘗試提取三組材料反映的歷史信息。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展示分類結果和歷史信息。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強化學生對史料分類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例如:展示刻石文字“嘎仙洞刻石拓片”,問學生這屬于哪種史料?能從中獲取什么歷史信息?
任務驅動 2:史料研讀
展示材料一(鮮卑族)每以騎戰(zhàn),驅夏人(漢人)為肉籬。——[唐]杜佑《通典》
展示材料二 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zhí)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張澤咸等《魏晉南北朝農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
引導學生分析北魏統(tǒng)治出現的問題,如民族矛盾尖銳、面臨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等。
提問學生北魏統(tǒng)治者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引導學生回顧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內容。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拓展,深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措施。
例如:問學生從這些材料中能看出北魏統(tǒng)治存在哪些問題?孝文帝可能會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任務驅動 3:史學評論
展示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繼位后,全盤推行漢化。他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建太廟、祭祀孔子、養(yǎng)國老;仿照漢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設立太樂宮,議定雅樂,除去鄭、衛(wèi)之音,依據儒家六經,參照各國音樂志,制定聲律。通過吸取漢族的先進文化,學習封建的統(tǒng)治思想及理論,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制度?!幾园讐垡汀吨袊ㄊ贰?br> 要求學生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點,如推行漢化措施、仿照漢族創(chuàng)建新制、改革具有全面性等。
引導學生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民族大交融的影響,如為中華民族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豐富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繁榮與發(fā)展奠定基礎等。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升華,強調民族交融對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例如:問學生從材料三中能看出孝文帝改革有哪些特點?民族大交融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5. 學業(yè)分層評價
A 達標自測
展示題目:
(2023秋·泰安月考)西晉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全國的統(tǒng)一,但它卻非常短命,迅速地走向敗亡,國家四分五裂,進入十六國時期。到4世紀后期才實現了黃河流域的統(tǒng)一。材料中實現黃河流域統(tǒng)一的政權是( )
A.東晉 B.梁 C.前秦 D.魏
[跨學科·語文]成語是中華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成語的來源與我國古代著名戰(zhàn)爭有密切的關系。下列成語與相關戰(zhàn)爭的搭配正確的是( )
A.臨陣倒戈——長平之戰(zhàn)
B.退避三舍——赤壁之戰(zhàn)
C.破釜沉舟——官渡之戰(zhàn)
D.草木皆兵——淝水之戰(zhàn)
(2023?臨沂模擬)《資治通鑒》有載:“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擊之。……秦兵遂潰……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這場戰(zhàn)役( )
A.成就了晉國的春秋霸業(yè)
B.激發(fā)了秦國的商鞅變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戰(zhàn)
D.加速了南北的統(tǒng)一進程
[史料實證]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后增強了北魏實力,推動了歷史進步。如圖是敦煌莫高窟壁畫,它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一個北魏貴族的日常生活。該壁畫可以用來印證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改漢姓
B.說漢語
C.穿漢服
D.聯(lián)漢姻
(2023?鶴壁模擬)“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氣、魄力,矢志不渝地推進鮮卑族的全面漢化改革,將北魏漢化運動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漢化舉措,使得鮮卑上層與漢族上層融為一體,使鮮卑族的主體部分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边@說明( )
A.改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B.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地區(qū)
C.漢化措施促進民族交融
D.改革沖破了層層阻力
(2023?鶴壁模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位于北方,歷史上稱之為北朝。在北朝的五個政權中,大約同時并存的政權是( )
A.北魏和東魏
B.東魏和北周
C.西魏和北齊
D.北齊和北周
(2023秋·唐山期末)將煮熟的鹿肉切塊,蘸著調料濃汁吃,原本是西北少數民族羌族的吃法。魏晉南北朝時期卻在北方漢人地區(qū)流行開來。該現象折射出的時代特征是( )
A.商業(yè)貿易繁榮
B.區(qū)域經濟開發(fā)
C.民族交融加強
D.統(tǒng)一國家鞏固
讓學生獨立完成選擇題,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教師講解題目,分析解題思路和方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B 思維進階
展示材料題:
材料一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洛陽伽藍記》對北魏后期洛陽的追述
材料二 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史學界有不同的評價。
一種觀點認為,孝文帝缺乏民族自豪感,拋棄了本民族的長處,而熱衷于學習漢文化的糟粕。他的文治路線,加速了北魏國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大多數學者則認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客觀上加速了拓跋族邁入先進民族經濟、政治、文化體系的步伐,對北方的經濟發(fā)展、政治安定、文化復興,對消除漢族、鮮卑族之間的隔閡,促進民族交融,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
提問: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孝文帝改革的認識。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提取關鍵信息,組織答案,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指導。
6. 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包括淝水之戰(zhàn)、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權更替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等。
強調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民族觀。
7. 布置作業(yè)
布置課后作業(yè),如書面作業(yè)、拓展閱讀等,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拓展歷史視野。
要求學生完成作業(yè)后及時提交,教師進行批改和反饋。
八、板書設計
1. 淝水之戰(zhàn)
交戰(zhàn)雙方
特點
結果
影響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意義
3. 北朝政權更替
政權更替概況
北周發(fā)展措施
4. 北方地區(qū)的民族交融
表現
意義
九、教學建議
1.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歷史故事、傳說等,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 對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改革的措施和意義。
3. 引導學生關注歷史與現實的聯(lián)系,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對當今社會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十、課后反思
在教學結束后,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例如,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學生的參與度是否足夠、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等。根據反思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反饋意見,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這是一份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兩北朝時期:孕育統(tǒng)一和民族交融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淝水之戰(zhàn),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權更替,北方地區(qū)的民族交融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歷史七年級上冊(2024)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探究新知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九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胡風崛起·文化沖突,移風易俗·文化選擇,胡漢交融·文化豐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