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能夠了解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代表,如元謀人、北京人等的生活年代、地點及生產(chǎn)生活狀況。
2.掌握舊石器時代的特征及人類進化的基本過程。
3.通過對考古資料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史料、觀看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遠古人類的生活。
2.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幫助學生梳理不同遠古人類之間的異同,理解人類進化的趨勢。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識到人類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進化而來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2.感受遠古人類在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中頑強生存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對祖先的崇敬之情和對歷史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元謀人、北京人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
2.舊石器時代的特點。
(二)教學難點
1.理解遠古人類生產(chǎn)生活方式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2.對遠古人類生活狀況的想象與推測。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當我們仰望星空,思考人類的起源時,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遠古時代。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人類的祖先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艱難地生存和發(fā)展。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遠古時期,探尋人類活動的足跡。”
(二)新課講授
1.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1)元謀人
①教師介紹元謀人的發(fā)現(xiàn)地點(云南元謀縣)和生活年代(距今約 170 萬年)。
②展示元謀人遺址出土的化石、石器等考古資料,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的體質特征和生產(chǎn)生活情況。元謀人已經(jīng)能夠制作工具,使用簡單的石器進行采集和狩獵。
③讓學生思考元謀人在人類進化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2)北京人
①北京人的發(fā)現(xiàn)
a. 教師講述北京人遺址的發(fā)現(xiàn)過程,包括發(fā)現(xiàn)的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發(fā)現(xiàn)者等。
b. 展示北京人遺址的圖片和相關資料,讓學生對北京人遺址有初步的了解。
②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a. 教師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介紹北京人的體質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直立行走。
b. 組織學生討論北京人與現(xiàn)代人在體質上的差異,以及人類進化的趨勢。
③北京人的生產(chǎn)生活
a. 生產(chǎn)工具
教師展示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圖片,講解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是打制石器,這種石器被稱為 “舊石器”。
b. 采集和狩獵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北京人采集和狩獵的場景,分析他們獲取食物的方式和面臨的困難。北京人主要通過采集果實、嫩葉和根莖,以及狩獵野獸來獲取食物。
c. 用火
教師重點講解北京人用火的情況。北京人已經(jīng)會使用天然火,并能夠保存火種。讓學生思考火的使用對北京人生活的重要意義,如取暖、照明、驅趕野獸、燒烤食物等。
d. 居住
介紹北京人的居住環(huán)境和居住方式。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過著群居生活。組織學生討論群居生活對北京人生存的意義。
2.舊石器時代
(1)舊石器時代的概念
教師講解舊石器時代的定義,即使用打制石器進行生產(chǎn)生活的時代。讓學生了解舊石器時代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階段和特點。
(2)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征
①教師引導學生從生產(chǎn)工具、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等方面分析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征。
②生產(chǎn)工具方面,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其制作簡單、粗糙,但能夠滿足人們采集、狩獵等基本生活需求。
③生活方式上,遠古人類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獵獲取食物,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
④社會組織方面,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遠古人類往往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享食物。
(3)舊石器時代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①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舊石器時代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遠古人類在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下,逐漸適應并改造自然。
②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例如,遠古人類選擇靠近水源、森林等資源豐富的地方居住,以便獲取食物和水源。同時,人類也會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遷徙到不同的地方尋找食物。
③人類在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過程中,也不斷地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如學會使用工具、用火等,這些技能的掌握使人類能夠更好地應對自然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
3.山頂洞人
(1)山頂洞人的發(fā)現(xiàn)
教師介紹山頂洞人的發(fā)現(xiàn)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和生活年代(距今約 3 萬年)。
(2)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征和生產(chǎn)生活
①體質特征
教師講解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征,與北京人相比,山頂洞人的模樣和現(xiàn)代人基本相同。
②生產(chǎn)生活
a. 生產(chǎn)工具
山頂洞人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技術更加精湛,出現(xiàn)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教師展示山頂洞人制作的石器和裝飾品,讓學生觀察其特點。
b. 生活方式
山頂洞人已經(jīng)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這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他們還會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會制作裝飾品。組織學生討論山頂洞人這些生活方式的變化反映了什么。
c. 社會組織
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集體。教師講解氏族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情況。
(三)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包括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年代、地點、體質特征、生產(chǎn)生活狀況以及舊石器時代的特點和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強調遠古時期人類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為人類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礎。
(四)課堂練習
1.選擇題
(1)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是( )
A. 北京人 B. 元謀人 C. 山頂洞人 D. 藍田人
(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 )
A. 170 萬年 B. 70 - 20 萬年 C. 3 萬年 D. 1 萬年
(3)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屬于( )
A. 舊石器 B. 新石器 C. 青銅器 D. 鐵器
2.材料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在北京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木炭和幾處較大的灰燼堆,還有在火中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樹籽等?!?這些灰燼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地區(qū)。”
請回答:
(1)材料說明了什么?
(2)火的使用對北京人有什么意義?
(五)課后作業(yè)
1.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遠古人類的知識,如其他地區(qū)的遠古人類或遠古人類的文化藝術等,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
2.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北京人,你一天的生活是怎樣的?寫一篇短文描述。
五、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對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分析考古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然而,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于遠古人類生活狀況的想象和推測部分,學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難,需要進一步引導和啟發(fā)。此外,在課堂時間的把控上還需要更加精準,確保各項教學內容都能得到充分的講解和討論。
在今后的教學中,將繼續(xù)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感受歷史的魅力。同時,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教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唯物史觀,空間定位、家國情懷,時間定位,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表格教學設計,共1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課 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教案及反思,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我國境內的古人類,生存技能的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意義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