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物理觀念:
(1)知道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了解物質世界空間尺度的數(shù)量級。
(2)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知道有效數(shù)字。
(3)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
2.科學思維: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物質世界的空間尺度有大致的了解,能利用身上的“尺”估測長度。
3.科學探究: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正確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
4.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1)結合長度的測量,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觀察、動手操作和評估的習慣,養(yǎng)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由生活經驗估測長度,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
教學難點: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shù)、長度的估測。
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等。
新課引入
高鐵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為社會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列車從一個車站行駛到另一個車站的過程中,它的空間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我們該如何描述和比較物體的這種位置變化呢?今天讓我們來學習長度及其測量。
知識點一 物質世界的空間尺度
請同學們自學并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長度,用什么符號表示?
學生小組討論并回答:上面提到的那些數(shù)字都是長度,長度這一物理量用符號L(l)表示。
2.(1)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什么?還有哪些常用單位?
學生小組討論并回答: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常用的還有km、dm、cm、mm、μm和nm等。
(2)它們之間是怎樣換算的?
學生討論總結:
1 km=103 m 1 dm=10-1 m 1 cm=10-2 m
1 mm=10-3 m 1 μm=10-6 m 1 nm=10-9 m
請同學們結合P42圖2.2-2至2.2-5認真閱讀教材,體會不同尺度的差異。
讓同學們閱讀并思考圖2.2-6表示的是什么意義?
各小組觀察、討論并得出:從蛇頭到蛇尾形象地表示物質世界的空間尺度從大到小,也說明不同物體的尺度是不同的。
思考:物質世界的最大尺度是1027 m,最小尺度是10-17 m。這句話對嗎?
小組同學思考并討論。
在天文學上,我們還用光年作為長度單位來表示天體之間的距離。它等于光在1年中所走的路程:1光年約為9.46×1015 m。
除了長度之外,描述空間尺度還需要用到其他物理量,例如我們用面積來描述物體的表面大小,用體積來描述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面積一般用符號S表示,體積一般用符號V表示。在國際單位制中,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m2),體積的單位是立方米(m3)。
知識點二 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工具。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3圖2.2-7,總結測量長度的工具有哪些。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可以用尺子來測量長度,常用的刻度尺有以下幾種。演示各種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又叫千分尺)等。
(2)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刻度尺,引導學生掌握使用刻度尺測量前必須觀察:
①有零刻度線的位置(以及零刻線是否磨損);
②刻度尺的量程;
③刻度尺的最小分度。
教師講解量程和最小分度的定義。
2.長度的測量。
(1)請同學們結合圖2.2-8自己總結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學生閱讀,思考,分組討論并回答:
一估:估計被測物體的長度,選擇量程和分度值合適的刻度尺。
二放: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并將刻度緊靠被測物體。
三看: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正對被測長度的末端所對的刻度線。
四讀:讀數(shù)時,讀出準確值和估計值。
五記:在記錄數(shù)據(jù)時,要標明單位。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4科學窗,了解“有效數(shù)字”。
(2)讓學生動手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并與自己估測的數(shù)值進行比較。
知識點三 誤差與錯誤
1.教師請三名同學分別用相同的尺子測同一個儀器盒的長度,寫在黑板上。
學生發(fā)現(xiàn)三人的結果不太一樣。
2.教師提問:三名同學的操作都是正確的,為什么結果會不完全一樣?我們怎樣才能測出一個物體真正的長度?
學生分組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有誤差,而且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3.教師介紹誤差的概念、產生誤差的原因、誤差與錯誤的區(qū)別,討論減小誤差的方法。
(1)誤差的概念:測量值與被測物體的真實值總會有些差異,這種差異叫誤差。
(2)產生誤差的原因:測量工具不夠準確、測量方法不夠完善、觀察時受環(huán)境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等。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或換用更精密的測量儀器。
(4)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錯誤是測量方法或原理不正確、違反操作規(guī)則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選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認真細心地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才能盡量地減小誤差。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長度及其測量
1.單位及換算。
2.刻度尺的正確使用:
(1)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最小分度。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誤差:
(1)誤差概念。
(2)產生誤差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3)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
本節(jié)課從實際生活的物體長度入手,結合實驗操作,讓同學們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同時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但有些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應該把目光放在更多的學生上,帶動整個班級一起進步。
這是一份物理第二章 光2.2 光的折射教案,共7頁。
這是一份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二 物質的質量及其測量教案及反思,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質量,質量測量,使用天平注意事項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二 物質的質量及其測量教學設計及反思,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質量的測量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