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國書畫是世界藝術瑰寶,古人所用文房四寶制作過程中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竹管、動物尾毫→湖筆B.松木→油煙→徽墨
C.楮樹皮→紙漿纖維→宣紙D.端石→端硯
(2024·浙江·高考真題)
2.汽車尾氣中的和在催化劑作用下發(fā)生反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
A.生成轉移電子的數(shù)目為B.催化劑降低與反應的活化能
C.是氧化劑,是還原劑D.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
(2024·浙江·高考真題)
3.利用可將廢水中的轉化為對環(huán)境無害的物質后排放。反應原理為:(未配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表示
B.可用替換
C.氧化劑與還原劑物質的量之比為
D.若生成標準狀況下的氣體,則反應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
(2024·湖北·高考真題)
4.勞動人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下列化學原理描述錯誤的是
A.AB.BC.CD.D
(2024·吉林·高考真題)
5.分解的“碘鐘”反應美輪美奐。將一定濃度的三種溶液(①溶液;②淀粉、丙二酸和混合溶液;③、稀硫酸混合溶液)混合,溶液顏色在無色和藍色之間來回振蕩,周期性變色;幾分鐘后,穩(wěn)定為藍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無色→藍色:生成B.藍色→無色:轉化為化合態(tài)
C.起漂白作用D.淀粉作指示劑
(2024·吉林·高考真題)
6.家務勞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下列相關解釋錯誤的是
A.用過氧碳酸鈉漂白衣物:具有較強氧化性
B.釀米酒需晾涼米飯后加酒曲:乙醇受熱易揮發(fā)
C.用檸檬酸去除水垢:檸檬酸酸性強于碳酸
D.用堿液清洗廚房油污:油脂可堿性水解
(2024·甘肅·高考真題)
7.興趣小組設計了從中提取的實驗方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還原性:
B.按上述方案消耗可回收
C.反應①的離子方程式是
D.溶液①中的金屬離子是
發(fā)明
關鍵操作
化學原理
A
制墨
松木在窯內燜燒
發(fā)生不完全燃燒
B
陶瓷
黏土高溫燒結
形成新的化學鍵
C
造紙
草木灰水浸泡樹皮
促進纖維素溶解
D
火藥
硫黃、硝石和木炭混合,點燃
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參考答案:
1.B
【詳解】A.湖筆,以竹管為筆桿,以動物尾毫為筆頭制成,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A不符合題意;
B.松木中的C元素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徽墨主要為C單質,存在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屬于氧化還原反應,B符合題意;
C.宣紙,以楮樹皮為原料,得到紙漿纖維,從而制作宣紙,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C不符合題意;
D.端硯以端石為原料經(jīng)過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步驟制成,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D
【分析】NO中N的化合價為+2價,降低為0價的N2,1個NO得2個電子,作氧化劑,發(fā)生還原反應,CO中C為+2價,化合價升高為+4價的CO2,失去2個電子,作還原劑發(fā)生氧化反應;
【詳解】A.根據(jù)分析,1mlCO2轉移2NA的電子,A正確;
B.催化劑通過降低活化能,提高反應速率,B正確;
C.根據(jù)分析,NO是氧化劑,CO是還原劑,C正確;
D.根據(jù)分析,N2為還原產物,CO2為氧化產物,D錯誤;
故選D。
3.C
【詳解】A.由題中信息可知,利用可將廢水中的轉化為對環(huán)境無害的物質X后排放,則X表示,仍然是大氣污染物,A不正確;
B.中C元素的化合價由-2價升高到+4價,是該反應的還原劑,有強氧化性,通常不能用作還原劑,故不可用替換,B不正確;
C.該反應中,還原劑中C元素的化合價由-2價升高到+4價,升高了6個價位,氧化劑中N元素的化合價由+5價降低到0價,降低了5個價位,由電子轉移守恒可知,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C正確;
D.中C元素的化合價由-2價升高到+4價,升高了6個價位,若生成標準狀況下的氣體,即生成0.5ml,反應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0.5×6=,D不正確;
綜上所述,本題選C。
4.C
【詳解】A.松木在窯中不完全燃燒會生成碳單質,可以用來制造墨塊,A正確;
B.黏土在高溫中燒結,會發(fā)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此過程有新化學鍵的形成,B正確
C.草木灰主要成分為碳酸鉀,浸泡的水成堿性,用于分離樹皮等原料中的膠質,纖維素不能在堿性條件下水解,此過程并沒有使纖維素發(fā)生水解,不能促進纖維素溶解,C錯誤;
D.中國古代黑火藥是有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的,在點燃時發(fā)生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反應方程式為S+2KNO3+3C=K2S+3CO2↑+N2↑,D正確;
故答案選C。
5.C
【分析】分析該“碘鐘”反應的原理:①在Mn2+的催化下H2O2與IO反應生成I2,在淀粉指示劑的作用下溶液變藍色;②生成的I2又會與H2O2反應生成IO,使溶液變回無色;③生成的I2可以與丙二酸反應生成琥珀色的ICH(COOH)2,溶液最終會變成藍色。
【詳解】A.根據(jù)分析,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說明有I2生成,A正確;
B.根據(jù)分析,溶液由藍色變?yōu)闊o色,是將I2轉化為IO,I2轉化為為化合態(tài),B正確;
C.根據(jù)分析,H2O2在此過程中參加反應,不起到漂白作用,C錯誤;
D.在此過程中,因為有I2的生成與消耗,淀粉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指示劑的作用,D正確;
故答案選C。
6.B
【詳解】A.過碳酸鈉中過碳酸根中有兩個O原子為-1價,易得到電子變成-2價O,因此過碳酸鈉具有強氧化性,可以漂白衣物,A正確;
B.酒曲上大量微生物,微生物可以分泌多種酶將化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因此,米飯需晾涼,米飯過熱會使微生物失活,B錯誤;
C.檸檬酸的酸性強于碳酸,可以將水垢中的碳酸鈣分解為可溶性的鈣離子,用于除水垢,C正確;
D.油脂可以在堿性條件下水解成可用于水的甘油和脂肪酸鹽,用于清洗油污,D正確;
故答案選B。
7.C
【分析】從實驗方案可知,氨水溶解了氯化銀,然后用銅置換出銀,濾液中加入濃鹽酸后得到氯化銅和氯化銨的混合液,向其中加入鐵、鐵置換出銅,過濾分銅可以循環(huán)利用,并通入氧氣可將亞鐵離子氧化為鐵離子。
【詳解】A.金屬活動性越強,金屬的還原性越強,而且由題中的實驗方案能得到證明,還原性從強到弱的順序為 Fe > Cu > Ag,A不正確;
B.由電子轉移守恒可知,1 ml Fe可以置換1 ml Cu,而1 ml Cu可以置換2 ml Ag,因此,根據(jù)按上述方案消耗1 ml Fe可回收2 ml Ag,B不正確;
C.反應①中,氯化四氨合銅溶液與濃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氯化銨,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C正確;
D.向氯化銅和氯化銨的混合液中加入鐵,鐵置換出銅后生成,然后被通入的氧氣氧化為,氯化銨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在這個過程中,溶液中的氫離子參與反應,因此氫離子濃度減少促進了鐵離子水解生成氫氧化鐵沉淀,氫氧化鐵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因此,溶液①中的金屬離子是,D不正確;
綜上所述,本題選C。
這是一份2024全國高考真題化學分類匯編:氧化還原反應,共6頁。
這是一份十年(13-22)高考化學真題分類匯編專題13 氧化還原反應(含解析),共13頁。
這是一份2010-2019年高考化學真題分類訓練 專題04 氧化還原反應(教師版含解析),共34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