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王問孟子曰:“或謂寡人勿取燕,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諸侯將謀救燕。齊王謂孟子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稌吩唬骸液螅髞砥涮K。’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饼R王不聽。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慚于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蹦艘娒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标愘Z曰:“周公使管叔監(jiān)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标愘Z曰:“然則圣人亦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三》)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C.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D.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quán)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quán)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B.“諸侯”,是古代郡縣制中各方君主的統(tǒng)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C.《書》,也稱《尚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因是儒家五經(jīng)之一,又稱《書經(jīng)》。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D.“周公”,亦稱叔旦,西周開國元勛,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學先驅(qū),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稱周公。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王請教孟軻說:有人建議我不要攻占燕國,有人卻建議我乘機吞并它。齊王認為,要想50天攻下燕國,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
B.齊國征討燕國,燕的百姓都捧著食品、茶水來迎接齊軍,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為了跳出水深火熱的戰(zhàn)禍。
C.齊王聽了孟子的建議,釋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奪燕國的財寶,與燕國民眾商議,推舉新的國君,然后離開了燕國。
D.燕國人反叛齊國之后,齊王很后悔,嘆息道:“我真慚愧沒聽孟軻的話?!?br>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②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5.孟子認為齊王“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他建議此時應該釋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奪燕國的財寶,與燕國民眾商議,推舉新的國君,然后離開燕國;從這些建議中你看出孟子的“仁政”思想本質(zhì)是什么?請結(jié)合選文簡要分析。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宣王即位,不籍千畝①。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nóng),上帝之粢②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xié)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③純固于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古者,太史順時覛④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fā),農(nóng)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廟,土乃脈發(fā)。
“先時五日,瞽告有協(xié)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⑤,犧人薦醴,王裸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jiān)之,膳夫、農(nóng)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jiān)之;司徒省民,太師監(jiān)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jiān)之。膳夫贊王,王歆太牢,班嘗之,庶人終食。
“是日也,瞽⑥帥音官以風土。廩于籍東南,鐘而藏之,而時布之于農(nóng)。稷則遍誡百姓紀農(nóng)協(xié)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嗣渎迷唬骸??!r(nóng)師一之,農(nóng)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⑦。耨獲⑧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動,恪恭于農(nóng),修其疆畔,日服其镈⑨,不解于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
“是時也,王事唯農(nóng)是務,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nóng)功,三時務農(nóng)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則享祀時至而布施優(yōu)裕也。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
王不聽。三十九年,戰(zhàn)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節(jié)選自《國語?周語》
①籍千畝:國王和貴族在自己的籍田(王的籍田指百倍于村社農(nóng)民的王田即千畝,諸侯的籍田百畝)上舉行祭禮。從周天子開始,每年春耕時,周王都要在自己的籍田上舉行籍禮,并把它作為一件大事,從立國后一直延續(xù)下來。
②粢:zī古代供祭祀的谷物。③庬:máng 大。④覛:mì 看,察看。⑤鬯:chàng 祭祀用的酒。⑥瞽gǔ 文中指樂師。⑦大徇:徇,對眾宣誓;大徇在文中指親耕儀式。⑧耨獲:耨,nòu 鋤草的農(nóng)具。耨獲指收獲。⑨镈(bó):翻土的農(nóng)具。
文本二:
杜伯名曰恒,入為周大夫。宣王之妾曰女鳩,欲通之,杜伯不可。女鳩訴之宣王曰:“竊與妾交?!毙跣胖?,囚杜伯于焦,使薛甫與司空锜殺杜伯,其友左儒九諫而王不聽。杜伯既死,為人見王曰:“恒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杜伯語告,祝曰:“始殺杜伯,誰與王謀之?”王曰:“司空锜也?!弊T唬骸昂我圆粴㈣熞灾x之?”宣王乃殺锜,使祝以謝之。伯猶為人而至,言其無罪。司空又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宣王告皇甫曰:“祝也為我謀而殺人,吾殺者又皆為人而見訴,奈何?”皇甫曰:“殺祝以謝,可也?!毙跄藲⒆R约嬷x焉,又無益,皆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為罪而殺臣也?”后三年,宣王游圃田,從人滿野。日中,見杜伯乘白馬素車,司空锜為左,祝為右,朱冠起于道左,執(zhí)朱弓彤矢,射王中心,折脊,伏于弓衣而死。
節(jié)選自《太平廣記·卷一百一十九》
6.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民之蕃庶于是乎生”與“可愛者甚蕃”(《愛蓮說》)兩句中“蕃”字含義不同。
B. “太史贊王”與“遍贊賓客”(《史記·魏公子列傳》)兩句中“贊”字含義相同。
C. “稷則遍誡百姓”與“誡子書”(《誡子書》)兩句中“誡”字含義相同。
D. “修其疆畔”與“被發(fā)行吟澤畔”(《屈原列傳》)兩句中“畔”字含義不同。
7.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是農(nóng)耕社會,農(nóng)耕是所有大事之中最重要的,古代主管農(nóng)事的稷官是很重要的官職。
B. 古人很重視籍田的儀式,要選一個好天氣,各級官員還要各司其職,并要一起齋戒三天。
C. 農(nóng)耕儀式僅僅是個儀式,無論是耕田還是用膳,都是天子第一,百官緊隨其后,民眾最后。
D. 農(nóng)耕是一天當中一定要做的事,早晨、中午、下午都要務農(nóng),晚上空閑時可演習武功。
8.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事唯農(nóng)是務,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nóng)功。
(2)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
9. 虢文公勸諫周宣王即位后要去行天子耕籍田一千畝之禮,為什么虢文公認為這是作為一國之君最重要的事情?根據(jù)選文談談你的理解。
10. 周宣王聽信人言而最終“為我謀而殺人”“伏于弓衣而死”和“王不聽……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你認為宣王該聽還是不該聽?結(jié)合兩篇文字,談談你的看法。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舉孝廉,除郎中。后遭母憂,棄官行喪。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と酥墉G,高潔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zhuǎn)修武令。拜尚書。時零陵、桂陽山賊為害,公卿議遣討之,又詔下州郡,一切皆得舉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創(chuàng)業(yè),撫養(yǎng)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宜嚴敕三府①,隱核牧守令長,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群賊弭息矣?!币源蒜枳笥?,故出為豫章太守。后遷大鴻臚。會白馬令李云抗疏諫,桓帝怒,當伏重誅,上書救云,坐免歸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竇太后臨朝,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畏懼權(quán)官,托病不朝。蕃以書責之曰:“古人立節(jié),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諸君奈何委荼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義不足,焉得仁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靈帝即位,竇太后復優(yōu)詔蕃,封蕃高陽鄉(xiāng)侯,食邑三百戶。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cè),中常侍曹節(jié)、王甫等與共交構(gòu),諂事太后。太后信之數(shù)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及事泄,曹節(jié)等矯詔誅武等。蕃時年七十余,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時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節(jié)選自《后漢書·陳蕃傳》,有刪改)
【注】①三府:漢制,三公皆可開府,因稱三公為“三府”。②荼蓼:泛指田野沼澤間的雜草。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后信之/數(shù)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B.太后信之/數(shù)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C.太后信之/數(shù)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D.太后信之/數(shù)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舉孝廉,古代選拔官員的方式,屬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B.字而不名,陳蕃對周璆只稱字不稱名,是表示對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C.出,被調(diào)出京城任官職,實為貶官;陳蕃因提建議被貶為豫章太守。
D.視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陳蕃勸說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盡職盡責。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蕃自有名節(jié),能招徠賢士??と酥墉G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請,而陳蕃能夠招徠,正是因為陳蕃本人是有名節(jié)之士。
B.陳蕃少有志向,頗為卓異。他認為大丈夫活在世上,應當掃除天下,薛勤知道他有清掃天下的志向,認為他與眾不同。
C.陳蕃盡孝盡忠,反而受到殺害。他因母親去世,寧愿棄官守喪;雖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竇太后還是下令捕殺他。
D.陳蕃少有大志,為人稱贊。十五歲時閑處一室而庭院蕪穢,他以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回答父親好友之問,被認為有清掃天下的志氣,受到贊嘆。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zhuǎn)修武令。
(2)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
15.零陵、桂陽山賊為害時,陳蕃有什么看法?提出了怎樣的具體措施?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涿郡劉備,中山靖王之后也。興平元年十二月,徐州牧陶謙疾篤,謂別駕東海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敝t卒,竺率州人迎備。備未敢當,曰:“袁術近在壽春,君可以州與之?!北焙O嗫兹谥^備曰:“袁術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眰渌祛I徐州。
秋九月,袁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劉備,備求救于布。布曰:“術若破備,則北連泰山諸將,吾為在術圍中,不得不救也?!彼炻什津T千馀馳往赴之。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乃令軍候植戟于營門,布彎弓顧曰:“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斗?!辈技匆话l(fā)正中戟支。靈等皆驚,言:“將軍天威也?!?br> 備合兵得萬馀人,布惡之,自出兵攻備。備敗走,歸曹操。操厚遇之,以為豫州牧?;蛑^操曰:“備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圖,后必為患?!辈僖詥柟?,嘉曰:“有是。然公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杰,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也。如此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也,不可不察?!辈傩υ唬骸熬弥??!彼煲嫫浔?,給糧食。
章陵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降操,琮從之。時劉備屯樊,琮不敢告?zhèn)?。備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其官屬宋忠詣備宣旨。時曹操已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或勸備攻琮,荊州可得。備曰:“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備將其眾去,過襄陽,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備?;蛑^備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備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br> 習鑿齒論曰:劉玄德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終濟大業(yè),不亦宜乎。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有刪改)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
B.布謂靈等日/玄德/布弟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
C.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
D.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徐州牧是陶謙的官職,為一州之長。當時的徐州與現(xiàn)在的“徐州市”不同。
B.“顧”意思是“回頭看”,與《出師表》中“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中的“顧”含義相同。
C.“以為”是“以之為”,意思是“讓他作為”,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孰視之,自以為不如”中的“以為”含義不同。
D.劉荊州,是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古時對人的稱呼,除了稱名字外,還可以稱書齋名、籍貫名、官名等。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融認為袁術不是憂國忘家的人,只不過是墳墓中的一具朽骨罷了。他勸說劉備擔起治理徐州的重任。
B.劉備遭到紀靈的攻擊向呂布求救,呂布武藝高強、執(zhí)掌正義,率領一千多步兵、騎兵急速救援劉備。
C.劉備投奔曹操后,有人說如果不及早除掉他,今后一定會成為禍患。曹操最后聽從了郭嘉的話,不但沒有殺劉備,而且還給他糧食。
D.劉備認為成大事要“以人為本”,因此在部下勸其火速前進保衛(wèi)江陵時,他沒有拋棄歸附他的百姓。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也。
②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
20.習鑿齒對劉備的成功給予了高度評價,從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一第06講 洞察創(chuàng)新考法(預測新考法) (講義)(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一第06講洞察創(chuàng)新考法預測新考法講義原卷版doc、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一第06講洞察創(chuàng)新考法預測新考法講義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一第06講 洞察創(chuàng)新考法(預測新考法) (練習)(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一第06講洞察創(chuàng)新考法預測新考法練習原卷版doc、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一第06講洞察創(chuàng)新考法預測新考法練習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專題:鑒賞詩歌形象(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專題鑒賞詩歌形象原卷版doc、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專題鑒賞詩歌形象解析版doc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7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