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習任務 能夠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把握詩的詩句含意與內容主旨,并能提煉其哲理啟示。
考情微觀
知識圖要
活動一 理解句意,篩選信息
(一)理解句子含意
詩句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理解詩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讀懂詩歌之道。近幾年,高考命題加大了對詩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過去那樣考查如何賞句,而是重在對詩句內容、觀點乃至與全篇的關聯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詩句的含意到考查詩句的觀點,由理解一句到理解兩句,考查越來越深入。對此,考生應高度重視。
(2019·全國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 許道寧:北宋畫家。
鑒賞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起筆兩句,使畫中山水呼之欲出,躍然紙上。尤妙在以“滿眼”強調水之浩浩蕩蕩,用“何郡”把對“蒼然”的贊嘆隱在一片疑問之中。起筆十字,獨造其妙,意境全出。第三、四句“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承接前兩句意脈,作一小結:萬里的山水,萬里的意境,竟被畫家凝固在尺幅畫間。仍將掩飾不住的贊嘆溢于詩表。不同的是,前之贊嘆是對山水而發(fā),此之贊嘆是對畫的意境而發(fā)。及至第五、六句“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其物與心之互相感發(fā)的關系,至此已脫穎而出。末兩句作一種總結式的感嘆,“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頗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風,同時也是對深一層意境之引發(fā)。全詩到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謂“盡而不盡”。
全詩寫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卻于簡淡中見新奇。古人認為“天下事有意為之,輒不能盡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間,詩尤然”,簡齋(陳與義號)此詩,可證此論。全詩自然至極,淡泊至極。然而這淡泊卻是“豪華落盡見真淳”之淡,是“淡極始知花更艷”之淡。絕非索然寡味,深遠就寓在這淡泊之中。無限的絢爛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
答案 ①描寫開闊雄渾的畫面 ②贊嘆畫作意境深遠、無法表達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答案 C
解析 “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理解有誤?!跋騺砣f里意,今在一窗間”的意思是“一向廣闊遼遠的萬里江山,如今盡入圖畫”。
2.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問:畫中蘊含著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該題一題兩問,分別考查對其表面含意和深層含意的理解。先答出尾聯的含意,再結合含意去分析詩人對這幅畫的評價。“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是說此畫蘊含佳句,縱然吟盡詩文,也沒有恰當的句子可以準確說出畫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詩人認為這幅畫意境深遠。
(1)準確理解字面(表面)意思。對于一首詩詞,我們想要領會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文字的意思。通過填充省略、調整語序、詞語活用等手法準確理解字面意義。
(2)揣摩深層含意。結合詩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該句的意象及其所使用的用典、雙關等表達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層意蘊,尤其是詩句背后的情感(理趣)。這里的分析技巧是為“理解”服務的。如分析雙關手法,是要把其另一層意思理解出來。
(3)答題思路:由詞到句(先解釋關鍵詞語,后說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說意象再到深層情感),由言到理(由表層意思到內蘊的道理)。
(二)篩選提取信息
(2020·江蘇)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蘭陵①跡已陳,為傳謠俗記州民。
溝塍半廢田疇薄,廚傳②相仍市井貧。
??謩谌溯p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
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
注 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詔沈康知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友人要遠去常州赴任,而此時的作者已經從常州調到了京城,對于即將接任自己的朋友充滿殷殷期望和祝福。起筆先從自己在常州的做官經歷說起,方便朋友了解常州的風俗人情。作者自己在常州做官已經很久了,對那里還是比較了解的。為了強調自己接下來寫到的民風人情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他特意強調“我告訴你這些風俗,也只是記錄常州的民風,希望能幫你了解那里,并不存在對常州的詆毀”。
至于在作者眼里常州是何種景象,頷聯接下來作了詳細的描述。這里溝渠和田埂大半已經廢去不再使用,土地也是比較貧瘠的,就連那些供給過客食宿、車馬的廚傳都是以前傳下來的,沒有新建的,肯定是破敗不堪??梢娺@里不僅是土地不夠肥沃,政府也沒有足夠的財政支出,城市城鎮(zhèn)破敗,街坊百姓貧寒,都是即將上任的沈康要面對的難題。
對于即將上任的友人,作者也不吝贊美之詞:“我在這里掌管時常常擔心百姓看不起我這一介寒士,現在他們應該很開心,因為有才能的你即將到任?!?br>雖然說了這么多常州的不好,看起來似乎是對這里并不喜歡,其實作者是充滿留戀之情的。尾聯以景作結,寫荊溪兩岸的風景,傳達出對常州的懷念和不舍。
3.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田疇薄”“市井貧”等可知農事荒廢,民生艱難;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悅過客,不恤百姓;由“荊溪兩岸春”可知自然風景優(yōu)美。
解析 首先讀懂詩歌內容。這是前任常州知州王安石寫給新任知州沈康的詩,向沈康介紹現在常州的整體情況,特別是這里的民生現狀和自然條件。答案主體部分在頷聯和尾聯,頷聯的“溝塍半廢田疇薄”“市井貧”說明農業(yè)狀況慘淡,百姓生活艱難困苦?!皬N傳相仍”表明官吏治理不在政事而只是注重迎來送往、官場逢迎。尾聯補充說明自己對常州最難忘懷的是“荊溪兩岸”的自然春光。作答時注意根據不同的主體對象,分角度加以概括。
準確提取與概括內容:
因為賞詩的前提在于懂詩,所以高考中有關“懂詩”的試題越來越多,而能夠提取或概括古詩的內容題居多,常見的提取方式如:“……表現在哪些方面/……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題型實質上是在讀懂的基礎上再理解,再概括。
作答時注意:
(1)逐聯逐句地梳理、分層,根據題干準確提取信息內容。古詩的閱讀范圍很小,最多也就八、九句,要對全詩掃描、篩選,然后定點提取、概括,不可有遺漏。
(2)答題要特別聽從題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譯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實就是要求揣摩敘描的角度,找出這個角度并稍加概括即可。即使是分析,也應先概括,再分析。
(3)答題語言最好把關鍵詞“縫”進自己的答案,也可把這個關鍵詞轉譯一下。這類題有時要點很多,還要注意分點、多點提取與概括。為此,應注意對隱含內容的提取與概括。
活動二 概括主旨,提煉哲理
(一)概括主旨
(2022·新高考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任務。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鑒賞 上闋開頭以“無邊春色”反襯人們熱衷到南山慶祝人日——人們對無邊無際的春色視而不見,反而來到南山苦苦尋覓,所為何事?原來這里節(jié)日氣氛是如此濃厚:人們趁著人日佳節(jié),吹起簫笛,敲起大鼓,祈求麥子豐收,春蠶健壯。用“簫鼓”“笛”寫節(jié)日之盛,用“村村”“家家”極寫范圍之大,僅此一句就將人日的風俗景象和人們的歡樂情緒描繪出來。下闋中“翁前子后孫扶掖”描繪出一幅祖孫三代長幼有序、其樂融融的場景;“商行賈坐農耕織”是對人們各司其職、辛苦勞作、追求幸福的場景的描繪,為下面的議論做了鋪墊。最后三句以議論作結,闡述了一個道理:自古以來,人們都是追求幸福與美好的,如果人們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會在人日這一天去祈禱了。詞作意在勉勵人們自強不息,不斷追求美好生活。
下面是本詞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
答案 ①簫鼓祈豐 ②農商樂業(yè)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
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
答案 A
解析 A項“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無中生有。詞中沒有提到,也無法根據所寫內容推斷。詞中“苦(竭力、極力)”“扶掖”等詞語只是干擾,如斷章取義只會誤判。
2.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參考答案)①“翁前子后孫扶掖”,認為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倫理關系;②“商行賈坐農耕織”,指出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解析 問題提示中“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意味著主要的道理應在下闋找,而“此意”一句從詞的行文結構(主要指上下闋各自的職能與聯系)來講也是針對下闋前兩句而引發(fā)的,而道理的表述方式是“要怎樣,不要怎樣”,由“翁前子后孫扶掖”可以得出這是講關于家庭的道理,即“家庭中應存在親厚和睦、諧樂融洽的倫理關系”,由“商行賈坐農耕織”可以得出這是關于社會的道理,即“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應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共兩個要點。具體作答時,找到或者正確翻譯句子視為“結合內容”,第一點回答為要重視“親情”“家庭倫理”“天倫之樂”“家庭關愛”,要“家庭和睦”“家庭和諧”“孝順”“孝道”“尊老”“家庭融洽”“家庭快樂”等都可以,只回答“開心”“祥和”“親厚”等詞語,看不出有“家庭”這個要素的則不能得滿分;第二點要扣緊各個行業(yè)“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努力工作”“愛勞動”“敬業(yè)”“樂業(yè)”都可以,未突出“各個行業(yè)的”則不能得滿分。
(1)知人論世。分析詩歌的內容、主旨時,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chuàng)作的主要風格來分析。
(2)梳理層次,抓住關鍵。古詩多卒章顯志,要多抓尾句、尾聯等關鍵句子,以此準確把握主旨。
(二)提煉哲理
(2020·全國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
讀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①,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肚f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br>鑒賞 這首詩直言不諱地表達了王安石的歷史觀。詩人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的現象進行抨擊,表現了一個改革家的戰(zhàn)斗精神。
詩的開頭四句說,自古以來,一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跡;歷史從來都是難以說清的,即便在當時也是是非難辨,在遙遠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畫師,也無法描繪出人的精神,因而史書不過是故紙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達出歷代高賢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為自己擔憂,他已經預感到那些守舊勢力不可能輕易放過自己,后世潑向他的污水肯定不會少。他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所謂“正史”對他的評價,應當透過層層迷霧追尋歷史的真相。
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
(說明:該詩也可歸入詠史詩中。)
答案 ①時人承誤,末俗亂真 ②典籍所傳是枝葉,非其“精神”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
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yè),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
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
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
答案 B
解析 “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曲解文意?!靶胁亟K欲付何人”意為一生的行事(事跡)最終交給何人評說。
2.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
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
解析 第一問是理解性閱讀,答案實難唯一。本詩題目是“讀史”,從史書的角度歸納可以與本詩一致:史書所記歷代高賢生平,并非全部真實準確,常常有謬誤。第二問屬發(fā)散性閱讀,可以從今天讀書者的角度說,如何來讀書(如本答案);可以從詩人的角度說,如何準確理解與評價歷代高賢與建功立業(yè)者;也可以從今天讀詩人的角度說,如何準確理解與評價王安石寫詩的動機目的;還可以從國家體制與評價體系的角度談,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體系。
(1)要注意形與神。哲理詩中的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們應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
(2)要注意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的關系,就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3)要善于化實為虛。要從詩中所描寫的具體形象和過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來。
對點練案
一、名句默寫
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明郭橐駝并沒有使樹木長高長大的秘訣,只是不妨礙樹木生長罷了,這對我們育人也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2)《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以猛獸出逃、珍寶被毀作比,指責冉有、季路有過錯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鳳凰”是中國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故)吾不害其長而已 非有能碩茂之也 (2)虎兕出于柙 龜玉毀于櫝中 (3)昆山玉碎鳳凰叫 芙蓉泣露香蘭笑
二、對點訓練
(一)(2021·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
示兒子
陸 游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
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
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注]。
注 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
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
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
答案 C
解析 “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錯。由頷聯“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可知,詩人認為無論是出仕朝廷,為官一方,還是成為平民百姓,躬耕隴畝,都要事國以忠,事親以孝,并沒有在兩種方式中做出比較選擇。
3.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蘊含于“六經”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盡一生鉆研也無法窮盡;②道不遠人,《詩經》中就有像《七月》這樣重視農事的詩篇,熟讀可以悟出立身根本,從而做到腳踏實地。
解析 從題干來看,要理解“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的用意。首先根據詩歌的標題“示兒子”可知,這是一首教導兒子的詩歌。然后理解題干中兩句詩的意思,“道在六經寧有盡”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經’等書里,學貫古今,取法先圣,學習知識,哪里有盡頭”。詩人在此指出“六經”的意義,包含天下大道,這是要求兒孫能夠熟讀“六經”,發(fā)奮閱讀;“寧有盡”是說沒有盡頭,這是告訴兒孫學無止境,要持之以恒?!笆熳x周公七月詩”意思是,“一定要熟記背誦周公的七月詩”,參照詩歌后面的注釋可知,詩人要求兒孫好好學習周公的七月詩的目的是,鼓勵兒孫發(fā)奮讀書的同時,勤于農耕。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題目。
草書屏風
韓 偓
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注]蹤。
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注 懷素:唐代書法家,曾師從張旭等著名書法大家,以狂草著稱。
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表達出詩人看到懷素草書屏風之后驚喜的心情,以詢問陡起,好像在問屏風主人“您從哪里得到懷素的草書屏風啊”。
B.第二句的“蹤”指蹤跡。用“蹤”說明他平日就對懷素去過哪里極為留心和熟悉,所以知道懷素來過屏風的主人家里。
C.第三句的“塵色染”有兩層意思:一是墨跡流傳已久,古色古香,顯得十分珍貴;二是字幅浸染塵色,有些斑駁,愛惜中流露出惋惜之意。
D.第四句的“墨痕濃”三字,仍然滿含詩人的驚喜愛惜之情。一個“濃”字,生動地描述了懷素草書中那種筆酣墨飽、痛快淋漓的特色。
答案 B
解析 “‘蹤’指蹤跡”“知道懷素來過屏風的主人家里”說法有誤?!佰櫋辈皇侵笐阉氐嫩欅E,而是指懷素的筆跡。
5.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最后一聯有什么含意,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義:如果把屏風搬到水邊,每個字恐怕都要化成龍,游到水中去了;“以龍喻字”,表現懷素草書飛動的氣勢和蒼勁的形象,仿佛有生命一般。
(2)情感:“恐”字表現出作者對懷素草書的珍愛之情,對懷素書法的贊美之情。
解析 詩歌最后一聯意思是,如果把屏風搬到水邊,每個字恐怕都要化成龍,游到水中去了。古人往往把寫草書比作“筆走龍蛇”,因為筆畫的盤繞曲折,有如龍蛇迅速有力的游動。而該聯將懷素的字比作龍,想象奇特,從比喻中可見懷素草書是何等的筆勢夭矯,生動活潑。另外,古人常以“龍?zhí)扉T,虎臥鳳闕”來比喻“書圣”王羲之的字,此處隱然以懷素比王羲之,可見推許之高。“恐”字,不僅有“估計”的意思,也有恐怕它真化為龍,從水中飛走,而失去這珍貴難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種風趣的意味隱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達了對懷素草書遺墨的萬分珍愛之情。
(三)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
偶題三首
朱 熹
其 一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②。
其 二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蓍稛o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注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整幅帛巾束首,稱為幅巾,是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②底處:何處。
6.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繪出門外青山草木繁茂,綠紫相間,用詞生動傳神,蘊含喜愛之意。
B.第一首中,詩人終日閑游山前,自在之余卻也暗含厭倦讀書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運用了比擬和比喻修辭,傳神地表達出萬斛飛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擋的氣勢和魄力。
D.兩首詩抒寫詩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見,著筆雖然不多,卻耐人尋味,能夠引發(fā)人們積極的思考。
答案 B
解析 “暗含厭倦讀書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于文無據。這首詩寫閑適的生活,進而揭示做人治學的道理。
7.平凡的生活現象中往往蘊藏著做人治學的道理,詩人看云而有思,臨水而感懷。請分析兩首詩各自闡述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無論修身處世還是治學力行,凡事都要追求根源,尋求根底。猶如人們看到云騰致雨的現象,就應該去了解云何以形成。
第二首:事業(yè)的成就,在于奮斗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猶如水在出山之前,盡管遇到艱難險阻,它勇猛向前,終于擘開蒼崖巨峽,取得斗爭勝利。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奮斗不息,一路前行。
解析 第一首第三、四句意思是“人們只知道雨是從云的縫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從哪里來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騰致雨的現象人們經??梢?,但雖是日常所見,卻很少有人去追究云從何處來。這首詩揭示了人們對日?,F象習以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現象。這首詩旨在告訴人們,無論修身處世還是治學力行,只有透過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質,才能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多收獲的道理。第二首寫洶涌的泉水劈開青翠的山巒呼嘯而出,飛流直下,斷枝枯木沒有任何存身之處,直到沖到平原地區(qū),這泉水才變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靜自在地緩緩流注。通過“擘開”“吼奔”寫出了泉水經過的艱險,最后又“自縈回”,寫出了經過千難萬險的泉水變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靜自在地緩緩流注。這首詩啟示人們,事業(yè)的成就在于奮斗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修身處世方面講,要達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經歷千難萬險;即使遇到艱難險阻,也要沖破阻礙,一路向前。
(四)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后面題目。
讀書(其二)
法式善
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
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
露葉既暢茂,煙條漸蒼莽。
此理木不知,木乃遂其養(yǎng)。
我讀古人書,輒作古人想。
掩卷了無得,心中時怏怏。
忽然古明月,照見天懷朗。
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觀賞。
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前八句側重說理,后八句現身說法,由理入情,展現了詩人讀書時的所思所感。
B.五、六句描寫樹葉在露水的滋潤下旺盛而繁茂,而青翠的枝條漸漸呈現出蕭條的景象。
C.“忽然”用詞精妙,凸顯出詩人在讀書過程中由“怏怏”到開闊明朗的心境變化。
D.末尾將“前境”與“后境”對比,揭示讀書或許能使人改變看法、呈現新貌的道理。
答案 B
解析 “青翠的枝條漸漸呈現出蕭條的景象”錯。“煙條漸蒼莽”的“蒼莽”指枝條繁密的樣子,青翠的枝條呈現的應是蔥蘢繁茂的景象。
9.本詩前八句運用比喻托物明理,給人以讀書的啟示,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植樹設喻,植樹不可求驟長,讀書也不能急于求成;②給人以讀書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啟示。
解析 “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的意思是讀書就像樹木的成長一樣,不能求速成。植樹不能馬上長成,讀書也一樣,不能急于求成?!爸仓T空山中,日來而月往。露葉既暢茂,煙條漸蒼莽”,把樹種植在空山中,任憑歲月穿梭,漸漸地,露水澆灌,樹葉漸漸繁茂;枝條也漸漸變得蔥蘢,遠遠望去如煙似霧。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主要靠時間的點滴積累,需要循序漸進。這些比喻給人以讀書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啟示。年份
卷別
篇名
提問方式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
2022
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
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主旨概括
①與傳統命題重視古詩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現在命題越來越重視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概括,這幾乎是一個熱點與重點??忌鷳叨汝P注高考命題這一悄然變化。
②考查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分析與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讀懂了詩歌,更在于是否能夠深入理解詩句,是否能從整體上把握并提煉出哲理。這也是考生復習的重點。
③高考對詩歌思想內容的重視自然引起選詩的變化:偏重“理趣”的宋詩居多。
2021
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馬》
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
表面上是理解詩評,實質上是理解句子含意
新高考Ⅱ卷
《示兒子》
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詩句含意理解
全國
甲卷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
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6分)
主旨概括
2020
全國
Ⅱ卷
《讀史》
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6分)
哲理概括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板塊4 新詩與戲劇閱讀 課時21 戲劇閱讀與鑒賞——抓住“沖突”,賞析重點,共17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概念與分類,基本特征,賞析人物形象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板塊4 新詩與戲劇閱讀 課時20 新詩閱讀與鑒賞——讀懂為先,賞析為要,共9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概念與分類,基本特征,理解情感主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板塊2 散文閱讀 課時16 分析概括形象——因形悟神,立象盡意,共15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分析物象特點,分析物象作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