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溫經(jīng)典
一、對比閱讀
(2023上·上?!て吣昙壣虾J械诙跫壷袑W??计谀╅喿x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撸骸岸∈洗┚靡蝗恕!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龐蔥與太子質(zhì)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薄岸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薄叭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饼嬍[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 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為知?!庇谑寝o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zhì),果不得見。
(選自《戰(zhàn)國策》)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
(1)及其家穿井( ) (2) 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2)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3.下面對《三人成虎》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龐蔥害怕在自己去邯鄲的這一階段有人說自己的壞話,使魏王對自己失去信任。
B.選文以對話構(gòu)成文章的主體。
C.故事告訴人們謠言重復多次就會使人信以為真,成語“三人成虎”源自這個故事。
D.“果不得見”的原因是魏王政務繁忙,無暇召見。
4.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你更欣賞誰?為什么?
(2023上·上海徐匯·七年級上海市徐匯中學校聯(lián)考期末)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甲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乙
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一日晝寢廳室,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寢,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①,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此事從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耳。陽②為親昵,而陰懷不測③,更不止于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
(節(jié)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①未覺:沒有醒。②陽:表面上。下句中的“陰”意思是:暗地里。③不測:險惡難測的居心。
5.【甲】文作者是 (朝代)的蒲松齡。
6.解釋下列加點詞
(1)方欲行 (2)止露尻尾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犬阻之不使前也。
8.【甲】、【乙】兩文中的狼都有陰險狡詐的一面。
【甲】文中的兩狼合作“誘敵”。一匹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另一匹狼則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乙】文中的兩狼“ ”。
9.【甲】【乙】兩文中的人都有的共同特點是( )
A.心思縝密B.魯莽冒進C.機智勇敢D.猶豫不決
(2022上·上海松江·七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①,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②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誣哉③!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有刪節(jié))
【注】①俟:等待。②嚙(niè):咬。③信不誣哉:確實不是虛假亂說啊。
10.甲文選自《 》,乙文中“ ”一詞體現(xiàn)了兩文中狼的共同特點。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一狼徑去( ) (2)有富室偶得二小狼( )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一狼洞其中
(2)犬阻之不使前也
13.甲文中的“假寐”和乙文中的“偽睡”意思基本相同,但目的卻不同,甲文中狼“假寐”的目的是“ ”;乙文中主人“偽睡”的目的是 (用自己的話回答)。
14.下列對甲乙兩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中“兩狼之并驅(qū)如故”刻畫出狼的貪婪本質(zhì)。
B.甲文中“目似瞑,意暇甚”真實流露出狼的兇殘。
C.乙文中“作怒聲、阻之不使前”體現(xiàn)了家犬的忠勇。
D.甲乙兩文的結(jié)尾都明確地點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2022上·上海浦東新·七年級校聯(lián)考期末)閱讀下列詩文,根據(jù)要求完成小題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庇新劧鴤髦撸骸岸∈洗┚靡蝗??!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節(jié)選自《狼》)
15.【甲】文出自《 》(書名)一書;【乙】文的作者是清代 (人名)
16.解釋文中加點詞。
(1)及其家穿井 穿
(2)一狼洞其中 洞
17.翻譯【乙】文中畫線句。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18.從【甲】文中的宋君行為來看,宋君是個 的人,從【乙】文中以狼的狡詐襯托出屠戶 。
(2023上·上海楊浦·七年級統(tǒng)考)閱讀古文,回答問題。
【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乙】
季禮①將使于晉②。北過徐君③。徐君觀季禮劍,不言而色欲之。季禮為有晉之使,未獻④,然其心許之矣。反,至徐。徐君已死?;谥私馄鋵殑ο抵炀"輼涠ァ?br>(《史記·吳太伯世家》)
注釋:①季禮:吳國公子。②晉:晉國。③徐君:徐國君主。④古時帶劍出使,是一種禮儀。⑤冢:墳墓。
19.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慍( ) ②反,至徐( )
20.把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21.在下面這段話的橫線處填上恰當?shù)木渥?br>甲乙兩文共同談到了交友的話題,告訴我們:(一)交朋友要虛心,就如《論語·述而》中所言:“ ,其不善者而改之?!保ǘ┙慌笥岩? ,就如(甲)文中反省自己的內(nèi)容之一,也如(乙)文中 (用自己的話概括)。
躍升精練
(2023上·上海普陀·七年級統(tǒng)考)閱讀下面兩文,完成各題。
[甲]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
客有問陳季方:“足下①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③,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④,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 ①足下:對人的敬稱。②荷:擔負。③阿:山、水的轉(zhuǎn)彎處。 ④沾:浸潤。
22.以上兩文都出自《 》,該書由南朝宋的 (人名)組織編寫。
23.解釋下列加點詞
(1)下車引之 引:
(2)元方入門不顧 顧:
24.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桂樹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桂樹并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功德。
B.桂樹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我不知道我的父親有沒有功德。
C.桂樹不會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我不知道我的父親有沒有功德。
D.桂樹不會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桂樹并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功德。
25.友人辱罵太丘,元方直斥友人“ ”“ ”;客質(zhì)疑太丘,季方將父親比作桂樹,上承皇恩,下謝百姓,贊美父親品質(zhì)高潔??梢?,太丘的兩個兒子是 、 的人。
(2023上·上海松江·七年級統(tǒng)考)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乙】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為政》)
【丙】
孔子適①鄭,與弟子相失,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頰似堯②,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③若喪家之狗?!弊迂曇詫嵏婵鬃印?鬃有廊恍υ唬骸靶螤睿芤?。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記·孔子世家》)
【注釋】①適:到。②堯:與下文皋陶、子產(chǎn)、禹等人都是古代賢者。③累累:憔悴頹喪的樣子。④末: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26.【甲】【乙】兩則語句都選自儒家經(jīng)典著作《 》,其中的“子”即是【丙】文中的“孔子”,宋代把這部書與《大學》《中庸》《 》合稱為“四書”。
27.解釋下列加點字
(1)不亦說乎 說: (2)孔子欣然笑曰 欣然:
2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語句,注意加點詞語的含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9.根據(jù)上文,結(jié)合已學課文,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元方時年七歲
B.學而時習之 傳不習乎
C.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公大笑樂
D.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與兒女講論文義
30.【甲】【乙】兩則語句都闡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1.【丙】文末孔子的表現(xiàn),可用【甲】文中“人不知而不慍”來概括,體現(xiàn)了孔子“______________”的人生態(tài)度,堪稱“君子”。
(2023上·上海奉賢·七年級統(tǒng)考)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甲】
《十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乙】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丙】
《吳起遇故人》
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②。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惫嗜酥聊翰粊?,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明·宋濂《龍門子凝道記》)
【注釋】①吳起:戰(zhàn)國初期著名軍事家、統(tǒng)帥。②止之食:留他吃飯。
32.【甲】文選自《論語》,它是 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乙】文選自
3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相委而去( ) (2)其為信若此( )
3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丙文中的劃線句。
(1)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故人曰:“諾,期返而食?!?br>35.以上選文都體現(xiàn)了誠信,【甲】文中關于誠信的看法是 (用自己的回答);【丙】文中吳起不吃飯等待友人的原因是“ ”;【乙】文中元方對不守信用的“友人”的做法和語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個 的人。
(2022上·上海松江·七年級??迹ㄒ唬?br>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選自《論語十二章》)
(二)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①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②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④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⑤右,以昭炯戒?!?br>[注釋]①善:善于,撞長。②還:通“旋”,轉(zhuǎn)身。③故:特意,故意。④盍:何不。⑤坐:通“座”。
3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七十而從心所欲 擇其善者而從之
B.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C.回也不改其樂 樂亦在其中矣
D.吾日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br>37.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語段(一)中“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位置可以互換,因為互換后更好地體現(xiàn)了曾子先人后已、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操。
B.語段(一)認為一個人應當立志勤奮學習,提出了“溫故知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學習方式與“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膶W習態(tài)度。
C.語段(二)主要表現(xiàn)王生求學的堅定與誠懇,突出他求學的艱難。
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岸槨蓖ǔV改苈牭眠M不同意見。
38.請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人不堪其憂
(2)學而時習之
(3)王生不說
(4)英逾自厭
39.翻譯下面句子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40.語段(一)和語段(二)都講到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即學習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認為 的人才是“善學者”。
41.請寫出三個出自《論語》中的成語,至少寫一個不是出自本文之中的。
(2022上·上海普陀·七年級統(tǒng)考)閱讀詩文,完成后面小題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
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
②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42.甲詩中“天凈沙”是這首散曲的 ,乙文“子曰”中的“子”是 , 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43.“斷腸人”在曲中的意思是:
44.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句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5.兩文中都有“思”,但意義不同。甲詩標題中“思”的意思是 ;乙文中的“思”即 之意,從 和處世兩個方面給予我們啟示。
期末預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乙】
余自束發(fā)①讀書軒中,一日,大母②過余③曰:"吾兒,久不見若④影,何竟日⑤默默在此?”比⑥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⑦,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⑧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節(jié)選自歸有光《項脊軒志》)
【注釋】①束發(fā):古時男孩15歲時束發(fā)為譽。②大母;祖母。③過余:來看我。④若:你。⑤竟日:整天。⑥比:等到。⑦不效;沒有效果。⑧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級較高的官員朝見君主時執(zhí)笏,供指畫或記事。
46.參考圖表中所提示的方法,解釋甲乙兩文中的加點詞。
47.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2)兒之成,則可待乎!
48.請用甲乙兩文中的原文填空。
如何才能修身養(yǎng)德呢?甲文給我們提示的方法是“靜”與“a ” 。乙文中歸有光在軒中讀書的情形“b ” 就是“靜”的表現(xiàn)。
49.從甲文中你讀出一位怎樣的父親形象?請簡要分析。
文言文閱讀,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②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⑤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選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狼》
【乙】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選自明·劉基《郁離子·捕鼠》)
50.下面句子中加點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意暇甚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B.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C.恐前后受其敵 蓋以誘敵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吾之患在鼠
51.下面選項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
C.禽獸/之變詐幾何/哉?D.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
5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2)中山人予之貓,貓善捕鼠及雞。
53.參照甲文語句示例,賞析乙文中劃波浪線的語句,結(jié)合加點詞語,體會文中的語氣和情感。
【示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哉”,表示反詰語氣?!岸?,相當于“罷了”。這兩個語氣詞表現(xiàn)了作者對狼“頃刻兩斃”結(jié)局的嘲諷和對屠戶勇敢機智的贊揚。
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
54.小故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甲文告訴我們,人類富有智慧,一定能戰(zhàn)勝任何狡猾兇殘的動物。乙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請結(jié)合故事內(nèi)容談談你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齡《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①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一日,主人晝寢廳事②,聞群犬嗚鳴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③,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④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誣哉⑤!然野心不過遁逸⑥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于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貽患⑦耶!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有刪減)
【注】①畜:養(yǎng)。②廳事:住所的堂屋。③俟:等待。④嚙:咬。⑤信不誣哉:確實不虛妄啊。⑥遁逸:逃跑。⑦貽患:留下禍患。
55.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1)顧野有麥場
(2)一狼洞其中
(3)將嚙其喉
(4)乃偽睡以俟
5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刀劈狼首/可以為師矣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人不知而不慍
C.更不止于野心矣/聞之于宋君
D.犬阻之不使前也/久之
5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2)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
58.甲、乙兩段文字寫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對狼分別持怎樣的態(tài)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乙】
兒自去國至今,為時不過四月,何攜去千金業(yè)皆散盡?是甚可怪!汝此去,為求學也。求學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應。千金之資,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滿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費,必非飲食之豪,起居之闊,必另有所銷耗。吾兒恃有汝父庇蔭,然亦當稍知稼穡①之艱難,盡其求學之本分。非然者,即學成歸國亦必無一事能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無望于汝矣!用錢事小,而因之息棄學業(yè),損耗精力,虛度光陰,則國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須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陰可貴,求學不易,此中甘苦,應自知之,毋負老人訓也。
(選自張之洞《復兒子書》)
注釋:①稼穡:指農(nóng)業(yè)勞動。
5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非寧靜無以致遠( ) (2)非學無以廣才( )
(3)年與時馳( ) (4)兒自去國至今( )
6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淫慢則不能勵精,險則不能治性。
(2)余前曾致?lián)艚淙?,須努力用功,何竟忘之?br>61.請說說甲文中“靜”與“學”的關系是什么?
62.兩封書信都是父親寫給兒子的。請概括兩位父親都從哪些方面勸誡兒子呢?
63.閱讀下面兩段文言短文,完成問題。
【甲】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齡《狼》)
【乙】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非屠,烏能作此謀也!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暴,殺狼亦可用也。
(選自《狼三則》)
(1)下列加點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以吹豕之法吹之
B.以刀劈狼首/遂負之以歸
C.一狼洞其中/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
D.其一犬坐于前/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②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
(3)填空并分析。
上面篇兩短文都是寫屠夫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xiàn)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表現(xiàn)狼的 。兩則殺狼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畫了屠戶殺狼時的勇敢和果斷。
B.乙文開篇寫出了屠戶危急的處境,為后面寫屠戶與狼的斗爭作了鋪墊。
C.甲乙兩文的語言都簡練生動,都運用了比喻和描寫。
D.甲乙兩文最后一小節(jié)都是用了議論,不同的是甲文主要贊揚屠戶的機智勇敢,乙文則主要諷刺屠戶的兇狠殘暴。
釋義方法
原文例句
解釋加點詞
字源釋義法
年與時馳
(1)
查閱字典法。
致:①送達。②表達;表示。
③獲得。④達到。
非寧靜無以致遠
(2)選 項
語境釋義法
非學無以廣才
(3)
比去,以手闔門
(4)
這是一份專題08 文言文對比閱讀(一)(解析版)-備戰(zhàn)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學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山東專用),共28頁。
這是一份專題08 文言文對比閱讀(一)(原卷版)-備戰(zhàn)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學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山東專用),共14頁。
這是一份專題09 文言文對比閱讀(二)(解析版)-備戰(zhàn)2024-2025學年九年級語文上學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山東專用),共27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