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3·上海虹口區(qū)統(tǒng)考·期末卷 2、2022·上海寶山區(qū)民辦交華·期末卷
3、2022·上海七寶中學(xué)·期末卷 4、2023·上海師大附中·期末卷
5、2022·上海陽光外國語·期末卷 6、2022·上海世界外國語·期末卷
7、2023·上海復(fù)旦五浦匯中學(xué)·期末卷 8、2023·上海文來中學(xué)·期末卷
9、2023·上海實(shí)驗(yàn)中學(xué)·期末卷 10、2023·上海市北中學(xué)·期末卷
11、2022·上海上寶中學(xué)·期末卷 12、2023·上海民辦尚德實(shí)驗(yàn)·期末卷
13、2024·上海統(tǒng)考預(yù)測·期末卷 14、2024·上海統(tǒng)考預(yù)測·期末卷
15、2024·上海統(tǒng)考預(yù)測·期末卷 16、2024·上海統(tǒng)考預(yù)測·期末卷
17、2024·上海統(tǒng)考預(yù)測·期末卷 18、2024·上海統(tǒng)考預(yù)測·期末卷
目 錄
TOC \ "1-3" \h \u \l "_Tc24313" 一、重溫經(jīng)典,6篇 PAGEREF _Tc24313 \h 2
\l "_Tc3338" 二、躍升精練,6篇 PAGEREF _Tc3338 \h 16
\l "_Tc21562" 三、期末預(yù)測,6篇 PAGEREF _Tc21562 \h 31
一、重溫經(jīng)典,6篇
1、2023·上海虹口區(qū)統(tǒng)考·期末卷
閱讀下面古文,完成第5—9題
【甲】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乙】楊氏入山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桑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jì)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睏钪x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逼饶海c老人同出。
注釋:①陶冶:悠閑和樂的樣子。
1.【甲】文選自我國儒家經(jīng)典之一《 》, (人名)作的《桃花源記》一文和【乙】文內(nèi)容相似。
2.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加點(diǎn)字詞
(1)盜竊亂賊而不作( ) (2)桑麻之屬(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畫線句
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
4.閱讀【甲】文,歸納大同社會理想三個(gè)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5.【乙】文中描摹的村落符合【甲】文中所說的火同社會理想,請結(jié)合【甲】【乙】兩文具體內(nèi)容闡述理由。
2、2022·上海寶山區(qū)民辦交華·期末卷
6.閱讀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題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乙】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shí)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對上述文段的理解中,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甲】【乙】反映的都是古人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
B.“世外桃源”是對“大同”社會生活風(fēng)貌的藝術(shù)再現(xiàn)。
C.【甲】文側(cè)重于議論,而【乙】文則側(cè)重于記敘和描寫。
D.【甲】【乙】都暗示了文中的言論是不切實(shí)際的幻想。
(2)上述文段,【甲】的作者是西漢時(shí)的 (人名),【乙】選自《 》
(3)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語。
①選賢與能 ( ) ②尋病終( )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2022·上海七寶中學(xué)·期末卷
7.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問題。
【甲】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甲文的作者是 (人名),乙文選自《禮記》中的《 》篇。
(2)以下《禮記》中的句子,與其他三句表達(dá)內(nèi)容不同類的是( )
A.善問者如攻堅(jiān)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C.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D.獨(dú)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寡聞。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劃線句。
故人不獨(dú)親其親
(4)根據(jù)乙文給我們描繪的“大同社會”的特征,像甲詩中賣炭翁這樣的人,如果生在“大同社會”,會“ ”;而“黃衣使者白衫兒”這樣的人,如果生在“大同社會”,應(yīng)該“ ”。
4、2023·上海師大附中·期末卷
8.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問題。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胡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率叱牛牽向北。一車發(fā),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①不獨(dú)子其子
②系向牛頭充炭直
(2)給甲文劃線句子翻譯選擇最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 )
A.選拔推舉品德高尚和有才干的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B.選拔和推舉品德高尚的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C.選拔推舉品德高尚和有才干的人,講求誠信和和睦氣氛。
D.選拔和推舉品德高尚的人,講求誠信和和睦氣氛。
(3)(甲)文寫了 社會,(乙)文則寫了 社會。
(4)賣炭翁的命運(yùn)同甲文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差距最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
A.沒有滿足生存需要
B.沒有滿足發(fā)展需要
C.沒有滿足精神需要
D.沒有滿足被贍養(yǎng)需要
5、2022·上海陽光外國語·期末卷
9.閱讀選文,完成問題。
【甲】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乙】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甲】出自柳宗元寫的 一文,【乙】選自 寫的《賣炭翁》一詩。
(2)解釋加點(diǎn)字。
①以其境過清
②系向牛頭充炭直
(3)下列表述 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甲】文描寫小石潭岸勢時(shí),運(yùn)用了比喻與夸張的修辭手法,讀來形象生動,趣意橫生。
B.【乙】詩用一問一答的寫法,勾勒出了宮使及其爪牙由遠(yuǎn)及近而來、囂張跋扈的風(fēng)姿。
C.【甲】文中作者所記的是小石潭幽深凄清的景致,這是一篇游記,所以他“記之而去”。
D.【乙】詩中老翁所惜的是那一車千余斤的炭,“惜不得”表達(dá)了他難言的悲憤與辛酸。
6、2022·上海世界外國語·期末卷
10.閱讀【甲】【乙】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yùn)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乙】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①,子知之乎?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shí)②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注釋】①鹓雛:中國神話傳說中與鸞鳳同類的鳥。②練實(shí):竹實(shí),即竹子所結(jié)的子,因?yàn)樯兹鐫嵃椎慕仯史Q。③嚇(hè):模仿鷂鷹發(fā)怒的聲音。下文的“嚇”用作動詞。
(1)【甲】【乙】兩文均選自《莊子》,莊子是 時(shí)期 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畫線的句子。
去以六月息者也。
(3)下列對【甲】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文章描繪了一幅鯤化為鵬,鵬扶搖直上,從北海飛往南海的壯麗圖景。
B.結(jié)尾處作者仰觀蒼天,擬想大鵬俯瞰天地,抒發(fā)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感慨。
C.文章將“野馬”“塵埃”與鯤鵬進(jìn)行對比,意在表明大如鯤鵬便可實(shí)現(xiàn)絕對的自由。
D.文章想象瑰麗雄奇,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
(4)解釋【乙】文中的加點(diǎn)詞。
①名
②得
(5)【甲】【乙】兩文以不同的修辭手法分別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鯤鵬和鹓鶵的形象,請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完成下面表格。
(6)【甲】文將深刻的哲理寓于具體的形象中,闡發(fā)了① 的思想;【乙】文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作者將自己比作鹓雛,將惠子比作鴟,表明自己② 的志趣。
二、躍升精練,6篇
7、2023·上海復(fù)旦五浦匯中學(xué)·期末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
【乙】
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bào)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②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選自《戰(zhàn)國策》)
【注釋】①涓人:國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
(1)一食或盡粟一石( ) (2)執(zhí)策而臨之( )
(3)君遣之( ) (4)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13.【甲】文主要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4.【甲】【乙】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yùn)截然不同,說說不同之處表現(xiàn)在哪里?
【甲】文:
【乙】文:
8、2023·上海文來中學(xué)·期末卷
閱讀【甲】【乙】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yùn)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乙】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①,子知之乎?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shí)②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注釋】①鹓雛:中國神話傳說中與鸞鳳同類的鳥。②練實(shí):竹實(shí),即竹子所結(jié)的子,因?yàn)樯兹鐫嵃椎慕仯史Q。③嚇(hè):模仿鷂鷹發(fā)怒的聲音。下文的“嚇”用作動詞。
15.【甲】【乙】兩文均選自《莊子》,莊子是 時(shí)期 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
16.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怒而飛 怒:生氣、憤怒。
B.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上:向上。
C.或謂惠子曰 或:有人。
D.子知之乎 之:代詞,指代鹓雛。
17.下列對【甲】文內(nèi)容理解有誤的一項(xiàng)是( )
A.文章描繪了一幅鯤化為鵬,鵬扶搖直上,從北海飛往南海的壯麗圖景。
B.文章將“野馬”“塵?!迸c鯤鵬進(jìn)行對比,說明大如鯤鵬便可絕對逍遙。
C.結(jié)尾處作者仰觀蒼天,擬想大鵬俯瞰大地,抒發(fā)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感慨。
D.文章運(yùn)用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瑰麗雄奇,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
1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19.【甲】文將深刻的哲理寓于具體的形象中,闡發(fā)了(1) 的思想;【乙】文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作者將自己比作鹓雛,將惠子比作鴟,表明自己(1) 的志趣。
9、2023·上海實(shí)驗(yàn)中學(xué)·期末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入見,帝從容問曰:“卿得良馬否?”飛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shù)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不受。介①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yuǎn)之材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shù)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踴疾驅(qū),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钡鄯Q善,曰:“卿今議論極進(jìn)?!?br>(節(jié)選自《宋史?岳飛傳》,有刪改)
[注]:①介:披上鞍甲。②褫(chǐ):脫去,解下。
20.解釋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①不以千里稱也
②才美不外見
③此其受大而不茍取
21.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今所乘者日不過數(shù)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
23.請根據(jù)【甲】【乙】兩篇選文,用文中的語句填空回答問題。
兩文都談馬,韓愈筆下的千里馬本應(yīng)“ ”,才能展現(xiàn)“千里之能”;被岳飛稱為“致遠(yuǎn)之材”的良馬具有“ ”的優(yōu)良特點(diǎn)。
24.兩文表面談馬,實(shí)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闡述了一個(gè)什么道理?
10、2023·上海市北中學(xué)·期末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兌命》曰“學(xué)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
【乙】
孔子學(xué)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jìn)①。師襄子曰:“可以益②矣?!笨鬃釉唬骸扒鹨蚜?xí)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有間③,曰:“已習(xí)其數(shù),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庇虚g,曰:“已習(xí)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刷芤??!庇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yuǎn)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⑤,眼如望羊⑥,如王四國⑦,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⑧也。”
(選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xué)琴》,有刪改)
【注釋】①進(jìn):繼續(xù)學(xué)(新內(nèi)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間:過了一段時(shí)間。④為人:作曲的人。⑤幾然而長:身材高大。⑥眼如望羊:眼睛深邃遠(yuǎn)望。⑦如王四國:如同統(tǒng)治著四方諸侯。⑧《文王操》:周文王譜寫的琴曲名。
2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然后知困
③丘已習(xí)其曲矣
④有所穆然深思焉
26.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其”,與“不知其善也”中“其”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其此之謂乎
B.丘未得其志也。
C.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27.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
②孔子學(xué)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jìn)。
28.【甲】【乙】兩文都是關(guān)于 的,【甲】文談了“教學(xué)相長”的觀點(diǎn),【乙】文講述了 。
11、2022·上海上寶中學(xué)·期末卷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資治通鑒?唐紀(jì)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倫,字德彝,唐代官員,官至尚書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國家達(dá)到大治的人。
29.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策之不以其道
30.下列各組加點(diǎn)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而伯樂不常有/德彝慚而退
B.雖有千里之能/上詰之
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誣一世之人
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無馬邪
3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食之不能盡其材。
②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2.(甲)文哪一句話可以用來形容(乙)文的封德彝?
33.假如可以“借才于異代”,你會向唐太宗舉薦誰?請選擇一個(gè)古代人物,并說出舉薦理由。
12、2023·上海民辦尚德實(shí)驗(yàn)·期末卷
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技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fā),尤為奇觀。石簣數(shù)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shí)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fēng),粉汗為雨,羅紈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時(shí);其實(shí)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shè)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為清絕: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橋待月記》,有刪節(jié))
注:①羅紈(wán):絲織品。②午未申:指午時(shí)、未時(shí)、申時(shí)三個(gè)時(shí)辰,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從上午十一時(shí)至下午五時(shí)的這一段時(shí)間。③夕舂:夕陽。
34.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
(1)心樂之( ) (2)卷石底以出( ) (3)往來翕忽( )
3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6.請給下列句子用“/”線劃分三處停頓
石 簣 數(shù) 為 余 言 傅 金 吾 園 中 梅 張 功 甫 玉 照 堂 故 物 也 急 往 觀 之。
37.甲乙兩文描寫的對象各不相同,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不盡相同,試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
三、期末預(yù)測,6篇
閱讀下面兩個(gè)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jié)選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③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jì)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fēng),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節(jié)選自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8.解釋下列句子加點(diǎn)詞語。
A.斗折蛇行( )
B.子瞻名之曰“快哉”( )
C.以其境過清( )
D.窮耳目之勝( )
3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全石以為底/不以物傷性B.不可知其源/其勢益張
C.出淤泥而不染/隸而從者D.心樂之/以天下之所順
40.把【甲】【乙】兩文段的畫線句分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41.柳宗元和蘇轍都是被貶謫后而分別寫出【甲】文和【乙】文,但兩文所表達(dá)的情懷不同。作為新時(shí)代的中學(xué)生,你更欣賞哪種情懷呢?請結(jié)合【甲】【乙】兩文所表達(dá)的情懷,談?wù)勀愕目捶ā?br>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昔者湯將往見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迸硎现釉唬骸耙烈?,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吾必欲說而強(qiáng)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選自《商湯見伊尹》)
【注釋】①伊尹:商初大臣,曾為奴隸。②御:駕車。
42.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 )
A.吾必欲說而強(qiáng)食之/而伯樂不常有
B.天下之賤人也/心憂炭賤愿天寒
C.非汝所知也/汝安知魚樂
D.是子不欲吾善也/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4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
44.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5.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填空。(要求:①③處用原文詞語或短語,②④處用自己的話概括)
【甲】【乙】兩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作方法,【甲】文以 比喻人才,表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是 ;【乙】文以 比喻人才,表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是: 。
閱讀選文,完成問題。
【甲】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yùn)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譜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
【乙】
甘戊①使于齊,渡大河。船人②曰:“河水間③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jǐn)愿敦厚④,可事主不施用兵⑤;騏驥、騄駬⑥,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貍⑦;干將⑧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⑨,子亦不如戊矣?!?br>(劉向《說苑卷十七?雜言》)
【注釋】①甘戊:戰(zhàn)國秦武王時(shí)丞相。②船人:船夫。③間:間隔。④謹(jǐn)愿敦厚:謹(jǐn)慎老實(shí),誠懇厚道。⑤不施用兵:不能夠用他們帶兵打仗。施,使用。⑥騏驥、騄駬:四種駿馬的名稱。⑦小貍:小野貓。⑧干將:古代利劍的名稱,這里泛指利劍。⑨千乘之君,萬乘之主:指小國、大國君主。
46.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
B.不然/人恒過,然后能改(《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甘戊使于齊/駢死于槽櫪之間(《馬說》)
D.志怪者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十二章》)
4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
②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48.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貍。
49.【甲】文中“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句可以看出大鵬 特點(diǎn),“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句可以看出大鵬 特點(diǎn),【乙】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前兩個(gè)空均用一個(gè)四字短語作答)
閱讀下面兩個(gè)文段,完成小題。
文本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yùn)則將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徒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節(jié)選自莊子《北冥有魚》)
文本二
河之魚,有豚其名者。游于橋間,而觸其柱①,不知遠(yuǎn)去②。怒其柱之觸己也③,則張頰豎鰭④。鼓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動。⑤飛鳶過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⑥好游而不知止⑦,因游而觸物,不知罪己⑧,妄肆其忿⑨,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br>(選自蘇軾《河豚之死》)
【注】①觸:碰到,這里指撞。②去:離開。③(河豚)惱怒那柱子撞了自己。④頰:面頰,這里指魚腮。鰭(qí):此指魚頷下兩側(cè)的鰭。⑤鼓起腹部漂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動。⑥鳶(yuān);老鷹。攫:(jué)抓取。磔[zhé]:原指分裂,此指撕裂。食:吃。⑦止:停止。⑧不知道反省自己的過錯(cuò)。罪:錯(cuò)誤;此指怪在……錯(cuò)在……⑨胡亂發(fā)泄它的怒氣。肆:發(fā)泄。⑩導(dǎo)致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至于:因此,以至于??桑毫钊恕7颍赫Z氣詞。
50.寫出下列加點(diǎn)詞語在句子的意思。
(1)怒而飛 飛:
(2)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
51.請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52.請簡要概括作者筆下的“鵬”是個(gè)什么樣的形象。
5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在說明道理,但采用的方法,說明的道理卻不相同,請結(jié)合語段內(nèi)容分別簡要分析。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jié)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①之二年,構(gòu)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之意。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gòu)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蜃砬覄谝?,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huán),云煙之相滋②,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③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④其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噫!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shí),又善者矣。
(節(jié)選自曾鞏《醒心亭記》)
【注】①作州:出任知州。②滋:滋長。③灑然:猛然清醒的樣子。④即:走近,接近。這里引申為“根據(jù)、結(jié)合”的意思。
54.請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在文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斗折蛇行 斗:
(3)草樹眾而泉石嘉 嘉:
(4)而名之以見其實(shí) 名:
55.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佁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
(2)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
56.【乙】文最后一句中“善”字出現(xiàn)了兩次,含義卻不相同。請結(jié)合語境,分別概括兩個(gè)“善”的含義。
57.面對美景,【甲】文中作者說“不可久居”,而【乙】文中人們卻“更欲久而忘歸”。試結(jié)合【甲】【乙】兩文分析這兩種情感產(chǎn)生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王茂,字休遠(yuǎn),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馬。茂年數(shù)歲,為大父深所異,常謂親識曰:“此吾家之千里駒,成門戶者必此兒也?!奔伴L,好讀兵書,性沈隱,不妄交游,身長八尺,潔白美容觀。齊武帝布衣時(shí),見之嘆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為公輔之器?!彼紊髂?,起家奉朝請,歷后軍行參軍,太尉中兵參軍。魏將李烏奴寇漢中,茂受詔西討。魏軍退,還為鎮(zhèn)南司馬,帶臨湘令。
(選自《梁書·卷九·列傳三》,有刪改)
【注】①王茂:南北朝時(shí)南梁開國功臣。②北中郎司馬:與下文“奉朝請”“后軍行參軍”“太尉中兵參軍”“鎮(zhèn)南司馬”“令”都是古代官名。③沈隱深沉。④李烏奴:南北朝時(shí)期歷史人物。
58.請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在文中的意思。
(1)駢死于槽櫪之間 駢:
(2)才美不外見 見:
(3)為大父深所異 為:
(4)魏將李烏奴寇漢中 寇:
(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
59.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吾家之千里駒,成門戶者必此兒也。
60.【甲】文的寫作手法是“ ”;【乙】文的體裁是“ ”。
61.【甲】【乙】兩個(gè)文段中,統(tǒng)治者分別具有怎樣的人才觀?請結(jié)合文段內(nèi)容簡要分析。
文中語句
修辭手法
形象
甲:鯤鵬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A比喻
B夸張
①
②
乙:鹓雛
“非梧桐不止,非練實(shí)不食,非醴泉不飲”
③
④
這是一份專題02 文言文對比閱讀(16區(qū)新題速遞)-中考語文二模試題分類匯編(上海專用),文件包含專題02文言文對比閱讀16區(qū)新題速遞原卷版docx、專題02文言文對比閱讀16區(qū)新題速遞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6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2 文言文對比閱讀(含古詩文)-【好題匯編】2024年中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上海專用),文件包含專題02文言文對比閱讀含古詩文原卷版-好題匯編2024年中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上海專用docx、專題02文言文對比閱讀含古詩文解析版-好題匯編2024年中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上海專用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4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7 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nèi)外結(jié)合)-【好題匯編】備戰(zhàn)2023-2024學(xué)年七年級語文下學(xué)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07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nèi)外結(jié)合-好題匯編備戰(zhàn)2023-2024學(xué)年七年級語文下學(xué)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原卷版docx、專題07文言文對比閱讀課內(nèi)外結(jié)合-好題匯編備戰(zhàn)2023-2024學(xué)年七年級語文下學(xué)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62頁, 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