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區(qū)域認知:通過視頻、圖片,從區(qū)域視角識別出風成地貌,說出風成地貌的類型及特點。
綜合思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風成地貌形成的條件及形成過程。
地理實踐力:通過實際體驗和觀察,識別風成地貌,感知風成地貌的神奇。并通過查閱資料,找出風成地貌的分布地區(qū)。
人地協(xié)調觀:結合現(xiàn)實中的地理現(xiàn)象和所學知識,分析風成地貌與人類的相互影響。
教學重難點
1. 風蝕地貌的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2. 風積地貌的形式、形成過程及對人類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敦煌的西北部有一個“魔鬼城”,其地貌形態(tài)多種多樣:有的似古城,街道、廣場井然有序;有的如飛禽走獸;有的如航行船隊。它們都屬于風蝕地貌。
一、風蝕地貌
1、概念
風力對巖石、沉積物侵蝕而形成的地貌,叫風蝕地貌。敦煌的風蝕地貌具有“頂平、身小”的特點。
2、形態(tài)
①長條形的稱為風蝕壟
②孤立的石柱稱為風蝕柱
③“頭大、身小”的稱為風蝕蘑菇
④壟槽相間的稱為風蝕雅丹
⑤形似城堡的稱為風蝕堡,風蝕城堡,在夜晚刮大風時會發(fā)出各種尖利的叫聲,令人毛骨悚然,所以被人們稱為“魔鬼城”
【合作探究1】閱讀教材P5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題目,了解雅丹地貌
(1)查找資料,說出雅丹地貌在我國的主要分布區(qū)。
(2)說出雅丹地貌形成條件。
探究結果:
【知識拓展】雅丹地貌分布及形成條件
(1)雅丹地貌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羅布泊、哈密、疏勒河中下游地區(qū)、柴達木盆地和內蒙古烏蒙等地。
(2)雅丹地貌形成條件
①巖性條件:巖性條件是雅丹形成發(fā)育的基礎,雅丹形成發(fā)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時代的巖石上。
②環(huán)境條件:絕大多數(shù)雅丹分布在極端干旱區(qū),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區(qū),風蝕作用強烈;或較為濕潤的洼地,鹽類風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強烈的地區(qū)。
③動力條件:動力條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關鍵因素,包括風力和水力等方面,其中風力作用是主要外動力。
【學以致用】閱讀教材P50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處,內陸腹地,在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柴達木盆地屬高山高原氣候,大陸性特征明顯,以干旱為主要特征,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區(qū)內大風日數(shù)多,尤其是春季大風更為頻繁,在盆地與昆侖山脈的過渡地帶。源自昆侖山脈的河流和洪水,將碎屑物攜帶至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和洪積扇大風,在江沖積扇和洪積扇表面的細顆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礫石,覆蓋著地面,形成戈壁。
柴達木盆地邊緣為何多戈壁?
根據柴達木盆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推測盆地中還可能出現(xiàn)的風蝕地貌。
小結:
盆地邊緣的雪山積雪融化后,河水帶來的沙石在盆地邊緣堆積,該區(qū)域氣候干旱,多大風天氣,風侵蝕地表帶走細顆粒物質,粗大礫石覆蓋后形成戈壁灘。
風蝕洼地、雅丹地貌等。
二、風積地貌
鳴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這里分布著多種形態(tài)的沙丘。沙丘是干旱地區(qū)風力吹揚的松散沙粒堆積而成的,屬于風積地貌。
1、概念
被風搬運的物質,在某種條件下堆積形成的地貌,叫風積地貌。
2、沙丘形態(tài)
①順風向呈長條狀延伸的沙丘 叫縱向沙壟
②形似金字塔的沙丘 叫金字塔沙丘
③形狀似新月的沙丘 叫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風坡較緩,背風坡較陡)
【合作探究3】
(1)根據課本P51圖2-26中的沙丘形態(tài),推測當?shù)氐闹饕L向(向左或向右)。
(2)分析沙丘是怎樣形成的。
(3)滑沙是乘坐滑板從山頂自然下滑的一項娛樂活動。與同學討論,在新月形沙丘上應如何選擇下滑線路。
探究結果:
(1)當?shù)氐闹饕L向向右。
(2)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遇到地面灌叢、巖塊的阻擋,沙粒沉落,堆積形成沙丘。如果沒有植被等阻滯,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可以移動,形成流動沙丘。
(3)下滑線路應選在背風坡一側,因為背風坡坡度較陡,游客乘坐滑板可以自然下滑。但是為了安全,應避免在坡度太陡的地方滑下,防止速度太快而發(fā)生事故。
【拓展延伸】
1、根據風成地貌判斷風向
(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緩來確定風向
新月形沙丘迎風坡較緩,背風坡較陡
(2)利用沉積物顆粒大小判定風向
沉積物會隨著風速減弱沉積下來,顆粒大的先沉積,故在一次沉積過程中,顆粒大的一側為上風向,如左圖所示。
(3)根據雅丹地貌壟脊的走向判斷風向
壟脊的走向跟盛行風的走向一致,迎風坡一側受風力侵蝕明顯,坡度較陡。如下圖所示。
2、移動沙丘和固定沙丘
①固定沙丘,植物蓋度>40%或丘表有薄層粘土結皮、鹽結皮,在風力作用下不發(fā)生位移的沙丘。植被蓋度15~40%,或部分有粘土或鹽結皮覆蓋的沙丘成為半固定沙丘。
②流動沙丘:流動沙丘的地表植被稀少,在風力作用下, 容易順風向移動。
3、沙丘的移動規(guī)律及影響
規(guī)律:迎風坡的沙粒在風力吹動下,不斷地越過沙丘頂部并向下滑落,這樣沙子源源不斷地移動,沙丘向前緩慢推移,成為流動沙丘。如左圖
流動沙丘移動與風向、風速、沙丘高度、沙的含水量和植被等多種因素有關。
影響:沙子和沙丘可侵入農田和牧場,掩埋房屋、公路和鐵路,對人民生活、生產活動和交通帶來很大的危害,沙丘的移動會導致荒漠化面積擴大。
防止措施:大力采取防沙治沙措施,削弱風速,控制地表的風蝕和固定沙丘,制止風沙流的發(fā)生,保護綠洲。
[課堂總結]
風成地貌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典型地貌,分為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兩種,在大風的吹蝕和磨蝕下常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如風蝕蘑菇、風蝕壁龕、風蝕柱、風蝕雅丹等,當風速減小,沙粒沉降在地面時常形成各種形態(tài)的沙丘,如新月形沙丘,格狀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觀察和描述風成地貌特征的時候要由面到點深入觀察,先大致觀察風成地貌的空間分布、面積大小、起伏情況、再觀察和描述該地貌的海拔、相對高度,形態(tài)特點、微地貌組合、坡度、坡向等。
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風成地貌第2課時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探究活動一,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三,課堂總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二節(jié) 風成地貌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活動,轉承過渡,觀看視頻,歸納小結,設計意圖,課堂合作探究,活學活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風成地貌教學設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風蝕地貌,風積地貌,風沙活動的危害與防治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