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風蝕地貌
1.風蝕作用
地面物質在 作用下脫離原地,稱為風蝕作用,包括吹蝕作用和 作用。
2.風蝕地貌
(1)概念:由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2)類型及特點
二、風積地貌
1.概念:風中挾帶的沙粒,在風速 時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tài)。
2.形態(tài):主要以各種形式的 呈現(xiàn)。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態(tài),因平面形態(tài)如一彎 而得名。
3.沙丘:是 作用下沙粒 而成的丘狀或 地貌。
4.新月形沙丘:迎風坡坡形微凸而 ,背風坡坡形 、坡度較陡;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翼,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
5.風向的判定
(1)根據沙丘形態(tài)判斷風向,如圖1。
(2)根據堆積物顆粒的大小判斷風向,如圖2。
沙丘的形態(tài)有新月形沙丘、拋物線形沙丘、格狀沙丘、金字塔沙丘等,下圖為“不同沙丘形態(tài)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屬于新月形沙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塑造沙丘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B.風力作用C.海浪作用D.冰川作用
下圖為一種常年被戈壁風沙吹蝕、磨礪而形成的石頭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形成圖示巖石“千瘡百孔”獨特外貌的主導因素是( )
A.流水侵蝕B.風力沉積C.風力侵蝕D.流水溶積
4.某地理興趣小組計劃實地考察該景觀,應選擇前往我國( )
A.西南地區(qū)B.西北地區(qū)C.東北地區(qū)D.華南地區(qū)
讀某地理事物圖,完成下面小題。
5.該種地貌( )
A.迎風坡坡度陡B.背風坡坡度緩C.由風力沉積作用形成D.由流水沉積作用形成
6.有關該地貌沉積物顆粒分布特征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迎風坡顆粒大B.背風坡顆粒小C.從坡底到坡頂逐漸增大D.從坡底到坡頂逐漸減小
下圖為某地沙丘景觀圖,該地主導風向為西北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下列四幅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中,能正確示意上圖景觀的是( )
A.B.C.D.
8.該地沙丘鏈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西北—東南方向B.東北—西南方向C.東西方向D.南北方向
我國某地雅丹地貌廣布,由于地層巖性、風力剝蝕、流水作用等因素的影響,地貌形態(tài)多樣,成為旅游勝地。下圖為雅丹地貌單體景觀,圖中陡面朝向東北方向。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該地貌單體形態(tài)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該區(qū)域( )
A.盛行風方向單一B.晝夜溫差大
C.降水季節(jié)性較強D.太陽輻射強
10.能描繪圖中地貌單體剖面的示意圖是( )
A.①B.②C.③D.④
風蝕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積物且具有植被覆蓋的地區(qū),以風為動力,并受人類活動等作用影響形成的地貌?下圖為青海省某縣風蝕坑形狀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1.該風蝕坑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①植被破壞嚴重②風力強勁③粉砂土層深厚④坡度較陡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甲處物質( )
A.可延緩風蝕坑擴展速度B.加速古風成沙出露地表
C.逐漸堆積,變得越來越厚D.來源于背風坡的粉砂土
13.推測圖示風蝕坑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有( )
①坑內出現(xiàn)流動沙丘②坑內積水成湖③坑坡度會陡緩交替④面積不斷擴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灌叢沙堆是風沙流運移過程中,受到植被攔截形成的風積地貌,其發(fā)育狀況與風沙活動、植被變化、人類活動及環(huán)境變化等因素密切相關。我國某地灌叢沙堆是典型的第四紀季風運移聚沙形成,下表是該灌叢沙堆第四紀巖層的剖面概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推測我國東南地區(qū)第四紀季風風力最大的時段距今( )
A.1.5萬年左右B.3萬年左右C.5萬年左右D.7.7萬年左右
15.從距今7.7萬年至距今5.7萬年,該地的地質時期古地理環(huán)境特征是( )
A.氣候趨于冷干B.生物多樣性增加C.氣候趨于暖濕D.河川徑流量增加
16.根據灌叢沙堆的形成過程,推測下列關于灌叢沙堆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迎風坡坡度較緩、沙粒粒徑較小B.背風坡坡度較陡、沙粒粒徑較小
C.迎風坡坡度較陡、沙粒粒徑較大D.背風坡坡度較緩、沙粒粒徑較大
拋物線形沙丘分布于半荒漠邊緣地區(qū)或海岸帶,主要是由移動沙丘或沙壟受不連續(xù)的植物灌叢阻擋而形成。下圖是我國某區(qū)域拋物線形沙丘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7.拋物線形沙丘的形態(tài)特征應為( )
A.迎風坡陡峻而凹進,背風坡平緩而凸出
B.迎風坡陡峻而凸出,背風坡平緩而凹進
C.迎風坡平緩而凹進,背風坡陡峻而凸出
D.“迎風坡平緩而凸出,背風坡陡峻而凹進
18.據圖分析,風速最快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9.該拋物線形沙丘未來的方向移動是( )
A.西北B.東北C.東南D.西南
以下等高線示意圖(比例尺1:760)反映我國某地區(qū)一種地貌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0.現(xiàn)在該地貌的外部形態(tài)最接近于( )
A.圓錐B.洼地C.蘑菇狀D.柱狀
21.圖中箭頭代表的地質作用是( )
A.巖漿活動B.變質作用C.海浪侵蝕D.風力侵蝕
22.該地區(qū)氣候特征表現(xiàn)為( )
A.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B.光照充足,溫差大
C.降水豐富D.氣候海洋性強
寧夏河東地區(qū)多流動和固定沙丘,沙丘年內凍融變化明顯(在不受外力影響下,沙丘表層為未凍結層,底部一定范圍內為凍結層)。研究發(fā)現(xiàn),兩類沙丘在不同部位的凍結層厚度和未凍結層厚度差異明顯(下圖),流動沙丘的迎風坡和背風坡表現(xiàn)為不同的風力作用,并造成沙丘表層厚度變化明顯。固定沙丘受沙障固定作用,表面風力作用微弱,沙丘表層變化不明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下列關于固定沙丘凍結層厚度說法正確的是( )
①與流動沙丘沙丘迎風坡坡腳凍結厚度相等
②迎風坡中及丘頂凍結厚度大于流動沙丘
③固定沙丘背風坡坡腳凍結層厚度大于流動沙丘
④與流動沙丘沙丘背風坡坡腳凍結厚度相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4.相比于背風坡腳,流動沙丘迎風坡中未凍結層消失的原因是( )
①迎風坡中風蝕強,未凍結層被搬運至背風坡堆積
②迎風坡中風力強,未凍結層易升溫融化消失
③背風坡以風力堆積為主,未凍結層較厚
④背風坡風力弱,溫度高,未凍結層較厚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5.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黃土高原上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底部的巖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黃土呈現(xiàn)出沙黃土帶一典型黃土帶一黏黃土帶(黃土粒徑從大到小)的分布形態(tài)。
材料二:歷史上的黃土高原植被茂密,人們?yōu)楂@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壞植被進行耕種,同時過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蓋率,極大地減緩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蝕,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不利影響。
材料三:下圖是黃土高原黃土粒徑分布圖。
(1)結合圖文材料,分析黃土高原上黃土的來源及黃土高原形成巨厚黃土層的主要外力作用(風力侵蝕作用或風力沉積作用)。
(2)結合圖文材料,判斷黃土高原地區(qū)的主導風向,并分析沙黃土帶一典型黃土帶—黏黃土帶粒徑差異的成因。
(3)黃土高原如今“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tài)主要是哪種外力作用導致的?為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地貌類型
地貌特點
圖示
風蝕蘑菇
突起的孤立巖石,呈現(xiàn)出上部 、下部狹小的蘑菇狀形態(tài)
風蝕壁龕
陡峭的巖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凹坑,呈現(xiàn)出 形態(tài)
垂直裂隙發(fā)育的巖石或土體,在長期的風蝕作用下,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石柱或土柱
雅丹地貌
土狀堆積物所組成的地面,經風化、流水沖刷和 等作用,形成的相間排列的風蝕柱、風蝕殘丘和風蝕溝槽的地貌組合
戈壁
大風把沖積扇、洪積扇表面的細顆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礫石覆蓋著地面,形成戈壁
巖層性質
埋深/m
年齡/距今萬年
平均粒徑/mm
含水量/%
沙丘砂
—
1.5
2.8
5.9
砂質古土壤
1.7
3.0
3.6
7.4
砂質古土壤
2.6
3.7
3.3
3.4
沙丘砂
3.4
5.0
2.4
3.7
砂質古土壤
4.2
5.7
2.8
6.2
沙丘砂
5.7
7.7
1.7
8.6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節(jié)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精品課后測評,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概念,類型及特點,下列國家中,峽灣景觀最典型是,形成狹長沙壩的地質作用是,沙壩東西兩側的侵蝕作用表現(xiàn)為,U形谷形成的作用是,V形谷一般分布于河流的,終磧沉積物具有的特點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地理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態(tài)第三節(jié)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優(yōu)秀同步測試題,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溶蝕地貌,圖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觀是在,該地形景觀廣泛分布于我國的,形成圖示洞穴的地質作用為,圖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點是,該地貌主要分布的地形區(qū)是,圖示地區(qū)位于我國的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風成地貌精品測試題,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風蝕地貌,風積地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