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兩個物體只要相互接觸,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B.兩個不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就一定沒有力的作用;
C.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體,但可以沒有受力物體;
D.力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
【答案】D
【解析】
【詳解】
A. 由力的概念可知,物體間要產(chǎn)生力,物體間必須要發(fā)生作用。如果只接觸但不發(fā)生作用,就不會產(chǎn)生力,故A錯誤;
B. 不接觸的物體間也會產(chǎn)生力的作用,如重力和磁體間的磁力,故B錯誤;
C. 因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個力必然涉及兩個物體:一個是施力物體,一個是受力物體,故C錯誤;
D. 因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所以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故D正確。
2.構(gòu)建思維導(dǎo)圖是整理知識的重要方法。如圖是某同學(xué)復(fù)習(xí)力學(xué)知識時構(gòu)建的思維導(dǎo)圖,圖中4個舉例最合適的是( )
A.舉例1: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飛B.舉例2:用力捏氣球,氣球被捏癟
C.舉例3:用力推鉛球,鉛球被推出下D.舉例4:用力擊排球,手有痛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
A.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飛,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與圖中舉例1不符,故A錯誤。
B.用力捏氣球,氣球被捏癟,氣球形狀發(fā)生改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與圖中舉例2不符,故B錯誤。
C.用力推鉛球,鉛球被推出,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與圖中舉例3不符,故C錯誤。
D.用力擊排球,手有痛感,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與舉例4相符,故D正確。
故選D。
3.用橡皮筋、回形針、棉線、小瓶蓋、牙膏盒、鐵絲、鉤碼和刻度尺等,做一個如圖所示的橡皮筋測力計。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刻度可以標(biāo)在牙膏盒上
B.可以把回形針上端當(dāng)作指針
C.可以利用鉤碼拉伸橡皮筋標(biāo)注刻度
D.不同橡皮筋做的測力計量程都相同
【答案】D
【解析】
【詳解】
A.如圖橡皮筋固定在牙膏盒上,豎直放置,測量物體重時,橡皮筋豎直向下伸長,所以刻度可以標(biāo)在牙膏盒上,故A正確。
B.回形針與托盤固定在一起,橡皮筋伸長時隨托盤一起向下運動,所以可以把回形針上端當(dāng)作指針,故B正確。
C.因為鉤碼的重一定,即每個鉤碼的重相同,所以可以利用懸掛不同鉤碼時,拉伸橡皮筋的不同長度,來標(biāo)注刻度,故C正確。
D.材質(zhì)或粗細不同的橡皮筋,其彈力不同,所以做成測力計后,其量程也不同,故D錯誤。
故選D。
4.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足球撞到門柱反彈回來,是力改變了足球的運動狀態(tài)
B.接力賽中,運動員在交接棒時應(yīng)盡量保持相對靜止
C.在游泳時,手先給水一個向后的力,水再給人一個向前的力
D.用力拉弓,弓弦彎了,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答案】C
【解析】
【詳解】
A.足球撞到門柱反彈回來,足球的運動方向發(fā)生了改變,這是力改變了足球的運動狀態(tài),故A正確。
B.接力賽中,運動員之間的相對位置應(yīng)該保持不變,這樣才能更好的交接棒,所以應(yīng)盡量保持相對靜止,故B正確。
C.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受到力,同時給施力物體一個反作用力,沒有先后之分,故C錯誤。
D.用力拉弓,弓變彎,力使弓發(fā)生形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故D正確。
故選C。
5.如圖所示,一彈簧秤置于粗糙的水平面上,受到水平向左的力 F1 和水平向右的力 F2 作用后仍保持不動。那么( )
A.必定是 F1=F2=F,且彈簧秤的讀數(shù)為 F
B.必定是 F1=F2=2F,且彈簧秤的讀數(shù)為 2F
C.有可能是 F2>F1,且彈簧秤的讀數(shù)為 F2
D.有可能 F1>F2,且彈簧秤的讀數(shù)為 F1
【答案】C
【解析】
【詳解】
A. 拉力F1有可能等于F2,但此時物體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所以沒有靜摩擦力產(chǎn)生,F(xiàn)=0,所以該說法是錯誤的;
B. 當(dāng)F1= F2時,彈簧測力計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此時沒有阻礙相對運動的靜摩擦力F,所以也是錯誤的;
C. 當(dāng)F2> F1時,物體有向左運動的趨勢,但由于摩擦力F的加入,仍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此時F2= F1+F,彈簧測力計顯示的是拉力F2的大小,所以是正確的;
D. 當(dāng)F1> F2時,物體有向右運動的趨勢,由于此時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所以F1= F2+F, F1作用在拉環(huán)上, F2作用在彈簧上,因此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不可能是F1.
6.如圖所示,在兩輛小車上各固定一根條形磁體,當(dāng)磁體的同名磁極靠近時,放開小車,兩車被推開。以下四個問題中,這個實驗不能說明的是( )
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必須相互接觸D.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答案】C
【解析】
【詳解】
A、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磁鐵的同名磁極靠近時,放開小車,兩車被推開,說明小車受到力的作用,故此實驗證明,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故A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兩輛小車互相遠離,說明受到了排斥力,由于兩輛車上的N極與N極相互靠近,所以可以證明同名磁極相互排斥,而兩物體向相反方向運動說明兩小車受力是相互的,故B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由題意可知,磁鐵與磁鐵沒有接觸,但也能產(chǎn)生力的作用,故C說法錯誤,但符合題意;D、兩輛小車上各固定一根條形磁鐵,當(dāng)磁鐵的同名磁極靠近時,放開小車,兩車被推開,兩小車分開,運動狀態(tài)變了,說明受到力的作用,而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故D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C。
7.小明和小忠想把一條彈性繩拉開,使彈性繩兩端的拉環(huán)能分別套在相隔一段距離的兩根柱子上,用來曬衣服。現(xiàn)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按圖甲的方法做;另一種是按圖乙的方法做。關(guān)于這兩種做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比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要小
B.圖乙中每個人所用的力比圖甲中每個人所用力要小
C.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與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相同
D.條件不足,無法比較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與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的大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
圖甲和圖乙兩種方式同一彈性繩的伸長量是相同的,說明彈力的大小相同,圖甲彈性繩靜止所受力平衡,所以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大小相等,都等于彈性繩的彈力。
圖乙所受力也平衡,但二人的合力與墻給彈性繩的力是一對平衡力,所以每個人所用力只有圖甲的一半。
8.物理學(xué)中物體的加速度a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F成正比,跟它的質(zhì)量m成反比,即F=ma,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二定律?,F(xiàn)有一物體受到12N的外力時,產(chǎn)生了6m/s2的加速度,若要使該物體產(chǎn)生2m/s2的加速度,需要施加的力為( )
A.2NB.4NC.6ND.8N
【答案】B
【解析】
【詳解】
物體的質(zhì)量為:
m== =2kg,
物體產(chǎn)生2m/s2的加速度,需要施加的力為:
F1=ma1=2kg×2m/s2=4N,
故選項B符合題意。
9.如圖所示水平面上一個靜止的小車上有一彎桿,其下端固定一個小球,小球的受力示意圖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詳解】
試題分析:根據(jù)靜止的小球受平衡力,并且重力的方向始終豎直向下分析解答.
解:A、從圖中小球受力情況可知,小球受到的重力和F是一對平衡力,故A受力分析正確;
B、從圖中可以看出,小球受到的F和G不在同一直線上,因此不是一對平衡力,故B的受力分析錯誤;
C、從圖中可以看出,小球受到的F和G不在同一直線上,因此不是一對平衡力,故C的受力分析錯誤;
D、顯然重力的方向不是豎直向下,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物體受力分析,注意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受平衡力力作用,因此根據(jù)是否受平衡力以及力的分析進行分析解答.
10.有兩輛相同的小車,甲車上放一根條形磁鐵,乙車上放一根同樣大小,但沒有磁性的鋼棒。.將它們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車不動,乙車因被甲車吸引,將向甲車靠攏
B.乙車不動,甲車因被乙車吸引,將向乙車靠攏
C.甲車和乙車同時反方向運動
D.甲車和乙車同時相向運動,相互接觸后靜止
【答案】D
【解析】
【詳解】
由于磁鐵具有吸引鐵磁性物質(zhì)的性質(zhì),所以條形磁鐵會吸引鋼棒,同時,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得兩車靠近;即甲車和乙車同時相向運動,相互接觸后靜止;ABC項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
11.在研究彈簧的伸長與外力關(guān)系的實驗中,將彈簧水平放置測出其自然長度L0=10cm,然后豎直懸掛讓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豎直向下施加外力F,實驗過程是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nèi)進行的,用記錄的外力F與彈簧的伸長量X做出的F-X圖像如圖所示。
(1)由圖可知,該彈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彈簧的伸長增加___________cm。
(2)該圖線不過原點0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當(dāng)彈簧下端受到豎直向下4N的拉力作用時,彈簧的長度為___________cm。
【答案】 0.5 彈簧由于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所以有一定的伸長 12.5
【解析】
【分析】
【詳解】
(1)[1]由圖像知道,當(dāng)彈簧伸長1cm時,拉力為1N;當(dāng)伸長1.5cm時,拉力為2N;當(dāng)伸長2cm時,拉力為3N,由此可知,當(dāng)彈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彈簧的伸長增加 0.5cm。
(2)[2]該圖線不過原點是因為在F=0時,由于彈簧自重作用,彈簧已經(jīng)伸長了。
(3)[3]由圖知道,當(dāng)拉力為4N時,彈簧伸長2.5cm,加上原長L0,此時彈簧的總長度是
L=2.5cm+10cm=12.5cm。
12.為探究“影響彈簧受力形變的因素”,興趣小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彈簧形變的大小可能與彈簧的長度有關(guān)。
猜想二:彈簧形變的大小可能與受力的大小有關(guān)。
猜想三:彈簧形變的大小可能與彈簧的材料有關(guān)。
他們選擇了甲、乙、丙3根彈簧作為研究對象。已知彈簧甲和丙是同種金屬絲,彈簧乙是另一種金屬絲,甲和乙原長均為6厘米,丙原長為9厘米,其他條件均相同。將彈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彈簧測力計以不同大小的力拉。下表是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
(1)要證實猜想一,需比較___________兩組彈簧的數(shù)據(jù)。
(2)在彈性限度內(nèi),同一彈簧與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若要制作精確程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可以選原長更___________(填“長”或“短”)的___________(填“甲”“乙”) 種材料。
【答案】 甲丙 長 乙
【解析】
【分析】
【詳解】
(1)[1]根據(jù)控制變量法,研究與彈簧長度的關(guān)系,就只能讓彈簧長度改變,其它都不變,因為甲和丙是同種材料,只有長度不同,所以選擇甲和丙。
(3)[2][3]在相同拉力作用下,彈簧伸長量大,彈簧就較靈敏,可以用來制作精確程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
①分析表格可知,甲丙兩彈簧形變相比,在相同拉力作用下,丙彈簧伸長量大,所以可以利用較長的彈簧來制作精確程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
②分析表格可知,甲乙兩彈簧形變相比,在相同拉力作用下,乙彈簧伸長量大,所以可以利用乙來制作精確程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
綜合①②可知,要制作精確程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可以選用原長更長的乙種材料。
13.為探究“影響彈簧受力形變的因素”,興趣小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彈簧形變的大小可能與彈簧的長度有關(guān);
猜想二:彈簧形變的大小可能與受力的大小有關(guān);
猜想三:彈簧形變的大小可能與彈簧的材料有關(guān);
他們選擇了甲、乙、丙3根彈簧作為研究對象。已知彈簧甲和丙是同種金屬絲,彈簧乙是另一種金屬絲,甲和乙原長均為6厘米,丙原長為9厘米,其他條件均相同。將彈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彈簧測力計,以不同大小的力拉。下表是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
(1)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況下,甲彈簧伸長的長度_______(選填“大于”或“小于”)乙彈簧伸長的長度;
(2)要證實猜想一,需比較________兩組彈簧的數(shù)據(jù);
(3)在彈性限度內(nèi),同一彈簧__________與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答案】 小于 甲、丙 伸長量
【解析】
【分析】
(1)通過甲和乙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伸長長度的關(guān)系。
(2)根據(jù)控制變量法,研究彈簧長度,就只能彈簧長度改變,其它都不變,選擇材料相同,長度不同的彈簧。
(3)彈簧測力計原理注意是伸長量和拉力成正比,不是長度。
【詳解】
(1)[1]通過甲和乙數(shù)據(jù)對比發(fā)現(xiàn),原長都是6cm,甲的伸長的長度小于乙的長度。
(2)[2]根據(jù)控制變量法,研究與彈簧長度的關(guān)系,就只能讓彈簧長度改變,其它都不變,因為甲和丙是同種材料,只有長度不同,所以選擇甲和丙。
(3)[3]彈簧測力計原理是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成正比。
14.科技小組同學(xué)自己動手制作彈簧測力計。他們選用兩根彈簧A和B進行測試:當(dāng)在彈簧的下端掛相同的鉤碼時,兩根彈簧的伸長量不同,并繪出如圖甲所示的圖像:
(1)當(dāng)彈簧A下端所掛鉤碼重力為3N時,分析圖像可知彈簧A的伸長量為___________cm。
(2)若要制作精確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應(yīng)選彈簧___________( 選填“A”或“B”)。
(3)制作完成后進行稱量,如圖乙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___________。
【答案】 4.5 A 4.6N
【解析】
【分析】
【詳解】
(1)[1]由圖甲可知,A彈簧的拉力不超過4N時,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鉤碼重力為3N時,可以得到
x=4.5cm
(2)[2]讀圖象可知,在拉力相同時,彈簧A的伸長更明顯,因此它適合制作精確度較高的測力計。
(3)[3]由圖乙可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2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4.6N。
15.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提著質(zhì)量相同的甲、乙兩個物體豎直向上運動,甲、乙兩物體上升的高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在前2s內(nèi)彈簧測力計對兩個物體做的功率P甲_____P乙(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前4s內(nèi),兩個物體上升的高度h甲___h乙(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第8s時,彈簧被拉長的長度△L甲_____△L乙(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小于 小于 等于
【解析】
【詳解】
已知甲、乙兩個物體質(zhì)量相同,則其重力相同,則兩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相同,F甲=F乙;由圖象可知,前2s內(nèi),乙上升的高度大于甲上升的高度,h甲
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3章 運動和力第4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課時訓(xùn)練,共13頁。
這是一份七年級下冊第5節(jié) 二力平衡的條件當(dāng)堂檢測題,共13頁。
這是一份初中科學(xué)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節(jié) 機械運動課后測評,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小明家的窗外有條公路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