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強基礎 學考回歸教材
一、從列國紛爭到變法運動1.列國紛爭 根源于列國政治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1)概況:“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2)影響:周朝傳統(tǒng)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①。(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動搖,禮治的經濟基礎和血緣親屬基礎遭到嚴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禮崩樂壞”局面的形成)2.華夏認同(1)時間:春秋到戰(zhàn)國時期。(2)表現(xiàn):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lián)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 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3.經濟發(fā)展(1)農業(yè):鐵制農具開始使用, 推廣,興建水利灌溉工程。?(2)工商業(yè):手工業(yè)分工更加細密, 流通廣泛,各地涌現(xiàn)出一批中心城市。?4.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開始
①鏈高考——周代政治秩序的崩潰(2022河北卷,1)涉考“太子(天子、諸侯權位繼承人)”一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文獻中絕少見到,而在春秋時期開始頻繁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說明 遭到破壞。?②補教材——華夏認同觀念華夏認同是指對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和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認同和歸屬感。它體現(xiàn)了個體或群體對自己身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華夏認同觀念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周王室衰落,周王的實際控制能力減弱,華夏認同觀念就產生了。
二、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1.孔子(1)主要思想 “仁”是良好道德,是內在自覺①核心觀念是“仁”,主張“ ”。?②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①。③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2)教育成就 把教育范圍擴大到平民,體現(xiàn)了教育公平理念①“有教無類”,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fā)展。②整理文獻,對夏、商、西周的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2.老子(1)思想①唯物論:“ ”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②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③政治: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②。(無為即不妄為,遵循客觀規(guī)律而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fā)揮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2)著作:《 》。?
①鏈高考——孔子克己復禮思想(2023全國甲卷,24)涉考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鬃哟伺e目的是維護 。?②鏈高考——老子的政治理念(2022全國甲卷,24)涉考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xiàn)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③鏈高考——法家思想的特點(2022山東卷,1)戰(zhàn)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④鏈高考——百家爭鳴的影響(2022湖南卷,1)涉考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wèi);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一現(xiàn)象沖擊了 政治。?
⑤補教材——士階層西周時期,士是貴族的最底層。隨著周朝政治、經濟秩序的崩壞,士階層崛起。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爭相招攬人才,士階層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這個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主觀條件。⑥探本質——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特征(1)一個時代特征:大變革、大動蕩、大發(fā)展。(2)兩大歷史趨勢: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3)三種主要治國思想:一是人治,即實行“仁政”,是一種民本思想;二是法治,即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三是無為而治,即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
2研考點 主題精準突破
主題一 大動蕩、大變革——春秋戰(zhàn)國的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
主旨精要:春 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終通過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確立了下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為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視角1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轉型材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完成了社會的轉型①。在此之前中國社會仍然是血緣社會,在此之后雖然仍有濃重的血緣色彩,但轉向了地緣社會②;在此之前是諸侯、貴族分權的時代,在此之后是專制獨裁、皇帝集權的時代……中國自夏朝以來的歷史可以分為前后兩大階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這兩大階段之間的轉型時期?!幾孕撂铩洞呵飸?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思考】 根據(jù)材料,歸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前后的異同點,并指出推動這一社會轉型的主要原因。
答案 相同點:保留了血緣色彩。不同點:從血緣社會到地緣社會;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從分權到集權。主要原因:鐵農具和牛耕出現(xiàn),社會生產力獲得發(fā)展。
視角2 商鞅變法的意義材料 通過《分戶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從大家庭內挖出許多閑散勞動力①。通過析分民戶,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為秦國社會最小的組成單位②,形成了大批的個體小農,不但運作力強,而且家庭成員都能“人盡所能”地發(fā)揮自己最大的才干。——摘編自高士榮《秦國商鞅變法中的重大意義》讀史
【思考】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頒布《分戶令》的重大意義。
答案 重大意義:形成數(shù)量眾多的個體小農;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政府賦稅收入;為實行什伍連坐制創(chuàng)造條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為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基本單位。
1.歷史價值觀——春秋戰(zhàn)國時期蘊含的“大一統(tǒng)”國家理念(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仍,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zhàn)爭,使諸侯國數(shù)目減少,形成統(tǒng)一趨勢。(2)“戎狄蠻夷”不斷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3)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為以后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又為統(tǒng)一提供了理論武器。(4)戰(zhàn)國時期各國經濟發(fā)展,各地經濟文化聯(lián)系加強。(5)長期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人民渴望統(tǒng)一。
2.唯物史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主題二 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
主旨精要: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在這場大變革中,一個新的社會階層逐漸壯大,這就是士階層。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xiàn)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互相批駁,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視角1 百家爭鳴材料 “百家爭鳴”這個詞很適合表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主張的多元性①以及彼此之間的不同、分歧和沖突②?!诒舜说臎_突和批評中,不同思想之間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這種分化趨勢和統(tǒng)一趨勢并存的局面在戰(zhàn)國后期表現(xiàn)得越加明顯③?!幾栽婿取吨腥A文明史》讀史
【思考】 根據(jù)材料,歸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所呈現(xiàn)的顯著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闡述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歷史意義。
答案 特征:主張多元化,彼此分歧、沖突;分化趨勢和統(tǒng)一趨勢并存。意義:標志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進入了第一個繁盛時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貢獻了精彩的內容;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
視角2 孔子的體育思想材料 孔子將體育視為一種禮儀活動,并將這種“禮”作為人的體育活動中道德的界限和行為標準,而古代教育中宣揚的體育思想,以及提倡的體育活動則是孔子實施“仁”教的一種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變成理想的“仁”人。“禮射”作為一種實踐“禮”與“仁”的手段和途徑,僅是為了“明君臣之義”“明長幼之序”。——摘編自張龍栓、于修濤《儒家思想對我國古代傳統(tǒng)體育的影響》【思考】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孔子的體育思想”,建立史料與史論之間的聯(lián)系。
體育活動則是孔子實施“仁”教的一種手段
目的是培養(yǎng)道德高尚、遵守社會秩序的人
1.歷史解釋——先秦時期民本思潮的興起
2.歷史價值觀——百家爭鳴中的“共鳴”(1)諸子立論的中心議題為如何得到統(tǒng)治者重視從而治理國家,重整社會秩序。(2)強烈的托古心態(tài),以古老的傳統(tǒng)、先圣先賢的名號,增強本派學說的權威性。(3)普遍主張立君為民、天下為公,突出強調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實現(xiàn)天下蒼生的福祉和利益。
3.歷史價值觀——諸子百家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
3練經典 素養(yǎng)強化提升
命題點1 從唯物史觀角度考查戰(zhàn)國時期各國兵力的變化1.(2023海南卷,1)據(jù)《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zhàn)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shù)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A.軍事理論的形成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D.地形地勢的利用一語點撥:在中國古代,一般把人口的增長當做社會繁榮昌盛和國力強大的象征。
命題點2 從制度創(chuàng)新角度考查秦國變法2.(2023湖南卷,2)戰(zhàn)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shù)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wèi)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jù)此可推知( )A.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B.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一語點撥:秦國選官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吸引出身相對卑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為秦國所用。
解析 與關東六國國君任相不同,數(shù)代秦王所用秦相大多為關東六國人,而非宗族、秦人,這與秦國變法較六國徹底相關,可知秦國君主權力加強,官僚制度相對完善,故選A項;數(shù)代秦王所用秦相來自不同國家,正是秦王勵精圖治,堅定執(zhí)行廣納賢才這一用人政策的表現(xiàn),排除B項;關東六國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等,也對各國的宗法制造成沖擊,排除C項;變法運動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一股潮流,法家在各國都較受歡迎,排除D項。
命題點3 從天人關系角度考查“德”的觀念變遷3.(2022重慶卷,1)有學者指出,“德”的觀念至少在西周已經產生,它既是一種個人的品德,又與天命有關。春秋時期,“德”的神秘意味開始減弱,更強調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獻記載:“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蓖瞥缥墨I中這一觀點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一語點撥:孔子在全面繼承前代德政理念基礎上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德治思想,認為“為政以德”是為政之基,是政令通達和風氣教化的客觀要求。
解析 春秋時期的“德”強調品德、理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中強調“德”,故選C項。墨家推崇“兼愛”“非攻”等,排除A項;兵家主要涉及軍事思想,排除B項;法家崇尚法治,排除D項。
預測點1 從社會轉型角度考查春秋時期社會秩序的沖擊1.(2023河北石家莊二模)《史記》載,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魯會盟中,魯國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齊國退還占領魯國的土地,齊桓公不得已訂立了盟約。隨后,齊國按盟約退還了侵占魯國的土地?!爸T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這反映了當時( )A.齊國確立霸主地位B.重諾守信成為社會主流觀念C.傳統(tǒng)禮制影響猶存D.會盟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
解析 齊桓公被魯國曹沫劫持后仍舊兌現(xiàn)被劫持時的諾言,于是受到了諸侯的信服,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對禮制的重視,故選C項;確立霸主的說法和材料強調的重點沒有直接聯(lián)系,排除A項;成為社會主流的說法夸大了重諾守信在當時社會的影響力,排除B項;會盟是解決爭端的方式之一,但不能說是主要手段,排除D項。
預測點2 從華夏認同角度考查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交流2.(2023江蘇南通一模)考古工作者在江蘇無錫發(fā)掘出七座戰(zhàn)國早期的越國貴族墓,出土了青瓷禮器、玉器等2 000余件隨葬器物。其中出土成組成套的越國青瓷樂器,既有越式的缶、鼓座等,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銅樂器的編鐘和編磬。這說明( )A.諸侯權威遭到貴族嚴重挑戰(zhàn)B.越國未能掌握青銅鑄造技術C.青瓷禮器成為越國墓葬的必備品D.華夏文化對越國的影響較為明顯
解析 根據(jù)材料“出土了青瓷禮器、玉器等2 000余件隨葬器物”“亦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銅樂器的編鐘和編磬”可知越國當時積極借鑒了中原地區(qū)的禮樂制度和青銅鑄造工藝,說明華夏文化對越國的影響較為明顯,故選D項。
預測點3 從唯物史觀角度考查商鞅變法3.(2023山東濟南二模)下表是兩則取自《商君書》的材料。這反映了當時秦國( )A.整體國家實力遠超東方六國B.軍隊的戰(zhàn)斗力及國家動員能力強大C.變法得到廣大民眾普遍擁護D.國家政策深刻影響社會心理和行為
解析 《商君書》著重論述了商鞅在當時秦國施行的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是戰(zhàn)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著作的匯編,商鞅變法主張獎勵耕戰(zhàn),根據(jù)表格內容可知,不打勝仗不能夠回來,當人們聽說戰(zhàn)爭的時候都相互慶賀,甚至連起居、飲食的歌謠都與戰(zhàn)爭有關,反映了國家政策(商鞅變法主張獎勵耕戰(zhàn))深刻影響社會心理和行為,故選D項。
這是一份備戰(zhàn)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第1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培優(yōu)主題課1從早期國家到大一統(tǒng)國家的轉型課件,共1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社會轉型的背景,社會轉型的表現(xiàn),轉型后的調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高考歷史基礎知識綜合復習第1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課件,共4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華夏認同,孔子和老子,秦的統(tǒng)一,漢初王國問題,兩漢的文化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歷史學考復習第1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課件,共4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華夏認同,孔子和老子,秦的統(tǒng)一,漢初王國問題,兩漢的文化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