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單元綜合檢測 (時間:45分鐘 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誕生了許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大河流域( ) A.礦藏豐富,便于手工業(yè)生產 B.水源充足,便于農業(yè)種植 C.交通便利,便于商業(yè)貿易 D.水草豐美,便于采集漁獵 答案B 解析古代世界誕生于大河流域的眾多文明,均是農耕文明的代表,不是手工業(yè)、商業(yè)或采集漁獵經濟的代表,故B項正確,A、C、D三項均排除。 2.下列關于原始農業(y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是古代文明社會形成的物質基礎 B.是奴隸社會初期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 C.由漁獵經濟向采集經濟發(fā)展而來 D.是畜牧業(yè)與采集經濟分工的產物 答案A 解析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出現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生產者,之后隨著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逐漸有了剩余產品,從而為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A項正確;原始農業(yè)誕生于原始社會后期,故B項錯誤;原始農業(yè)是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fā)展的結果,故C、D兩項均錯誤。 3.人類在早期區(qū)域文明誕生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國的甲骨文、二里頭宮殿遺址,古代希臘的字母文字、雅典衛(wèi)城等。據此判斷,人類走向文明時代的顯著特征是( ) A.文字的出現和國家機器的產生 B.文字的出現和城市的興起 C.國家機器的產生和法律的制定 D.階級的出現和文明的多元 答案B 解析題干中的三個區(qū)域文明成就的舉例均涉及文字和城市,故B項正確;國家機器包括軍隊、監(jiān)獄等,題干中沒有體現,故A項錯誤;題干中未涉及法律,故C項錯誤;題干中也未涉及階級,故D項錯誤。 4.研究發(fā)現,在蘇美爾城市國家中,王似乎還不是唯一和絕對的統治者,在他的身邊有長老會和人民大會。在有些城市國家,長老會的權力還比較大,材料現象出現的歷史因素是( ) A.在早期國家階段還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響 B.蘇美爾城市國家規(guī)模較小 C.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D.蘇美爾城市國家實行民主制 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問的是歷史因素,A項符合題意。 5.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出自于( ) A.兩河流域 B.黃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羅河流域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頒布的,故A項正確。 6.下圖中的象形文字突出反映了古代早期文明某個地域的文化特色,該地域最有可能是( ) A.古代西亞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臘 D.古代埃及 答案D 解析埃及人創(chuàng)造的象形文字,幾乎和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的楔形文字一樣古老,是古代埃及也是古代早期文明的象征之一,故D項正確。 7.當代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學家、作家拉賈戈帕拉查理曾經說過:“一個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東西,可是除非他讀了《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痹诖?他所要強調的是兩部作品的( ) A.文學價值 B.藝術價值 C.史學價值 D.精神價值 答案C 解析《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最初都是民眾口頭創(chuàng)作,后經世代流傳,增補潤色,逐漸定型。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材料中的觀點為,只有閱讀過《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表明他肯定了《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史學價值。故選C項。 8.古代希臘在政治、思想、文學藝術方面都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就政治方面來看,主要表現在( ) A.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B.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模式 C.人民絕對平等的理念 D.民主機構運作的體系 答案B 解析在古代希臘,盡管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但是,每個城邦都實行了公民政治,由公民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對后世特別是近代西方代議制民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選B項。 9.公元前8世紀,亞述帝國對外擴張時,每占領一個地區(qū),便要索取大量的鐵,之后發(fā)展到自己開采并冶煉鐵礦。這一做法( ) A.保證了亞述軍隊的先進性 B.促使亞述帝國進入農耕時代 C.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 D.使亞述帝國縱橫馳騁兩千年 答案A 解析亞述帝國是武力擴張的國家,要想擴張便要建立強大的軍隊,這就需要有先進的軍事裝備,因此亞述帝國索取大量的鐵,并自己冶煉鐵礦,其目的是用鐵制的武器和盔甲武裝軍隊,保持軍隊的先進性,故A項正確。 10.按照希臘人的觀念,即使城邦參加了某個“帝國”,它還是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議事會、執(zhí)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個獨立的城邦。由此可見,古希臘的城邦( ) A.常常依附于一個強大的“帝國” B.容易喪失獨立地位而淪為附庸 C.具有面積狹小、人口較少的特點 D.在政治上具有比較強的獨立性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議事會、執(zhí)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個獨立的城邦”可知古希臘城邦在政治上具有比較強的獨立性,A項錯誤,D項符合題意;材料中“城邦參加了某個‘帝國’”,而非依附大國,B項排除;材料中沒有涉及城邦的面積和人口問題,C項排除。 11.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寫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據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以下解釋最為確切的是( ) A.婦女地位低下,屬于奴隸階層,無權參與政治 B.男人參軍,保衛(wèi)國家,確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權力,承擔社會義務 D.全體男性皆為公民,他們擁有國家管理的權利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在古代雅典只有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民主,材料“男人就是城邦”中的“男人”指的是雅典本邦成年男性公民,城邦權力掌握在公民手中,同時也要承擔保護城邦的義務,故C項正確。古代雅典婦女不都屬于奴隸階層,還有奴隸主階層,A項錯誤;享有參軍權力的是本邦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男性,不包括奴隸和外邦人,B項錯誤;公民指的是本邦成年男子,不是所有男性,不包括奴隸和外邦人,D項錯誤。 12.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宣稱:“凡忠信之士,我當賜予恩典;凡不義之人,我嚴懲不貸……凡我下達給他們的命令,他們都謹遵不誤……賴阿胡拉馬茲達之佑,我掌控了這個帝國?!边@表明波斯帝國( ) A.主要依靠神權來維護統治 B.嚴格獎懲以加強中央集權 C.注重社會教化以鞏固統一 D.宣揚君權神授和法制理念 答案D 解析從題干材料中可看出大流士一世一是靠嚴格獎懲的法制理念,二是靠君權神授的神權理念,建立了對波斯帝國的統治,故D項正確。 13.羅馬共和國時期,奴隸制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奴隸是主要的勞動者。帝國時期,由于奴隸來源減少,奴隸價格上漲,使用奴隸勞動不再有利可圖,地主們紛紛把土地出租,交給自由民或者奴隸耕種,這樣奴隸變成了有相對人身自由的農奴。材料表明羅馬帝國時期( ) A.農村生產關系發(fā)生了調整 B.土地已經不再是主要的生產資料 C.經濟發(fā)展受到重大影響,逐步地衰落 D.對外擴張已經停止 答案A 解析從材料“這樣奴隸變成了有相對人身自由的農奴”可以看出農村生產關系發(fā)生了調整,社會性質也逐步發(fā)生了變化,故A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得出土地作為生產資料的地位的變化,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了封建生產關系逐步建立的情況,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對外擴張的相關內容,故D項錯誤。 14.公元前2世紀,在羅馬征服希臘后,羅馬官兵從希臘挑選并帶回來的大批人質里面,包含有貴族、倫理學家、政治理論家、歷史學家、詩人等,此外還有大量的奴隸、雜技演員,甚至還有主廚。這種現象會導致( ) A.希臘文化在羅馬擴散 B.希臘民主遭受致命摧殘 C.羅馬的法治迅速發(fā)展 D.羅馬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羅馬征服希臘并從希臘帶回的人質中包含了各行各業(yè)的人物,這些人質到達羅馬后對羅馬社會將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使希臘文化在羅馬擴散,進而導致羅馬文化發(fā)展變化,故選A項。 15.“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符號,溝通歷史與未來,連接中國與世界。以下關于古代絲綢之路的敘述,需要修改的是( ) A.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重大貢獻 B.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qū),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 C.絲綢之路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D.絲綢之路向內地輸入的主要是絲綢 答案D 解析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基礎上開辟了絲綢之路。西漢時,從長安出發(fā),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運往西亞,再轉到歐洲,絲綢之路開通以后,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因此A、B、C三項認識正確,不符合題意。絲綢之路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故D項說法錯誤,故選D項。 二、非選擇題(16題25分,17題15分,共40分) 16.歷史上,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亞歷山大在征服戰(zhàn)爭過程中一旦遇到抵抗,他不惜大動屠刀。城市被摧毀,幸存者被岀賣為奴,財富被洗劫一空。 材料二 (亞歷山大)征服戰(zhàn)爭客觀上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觸、交流、融合,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同時擴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圍,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進程。 材料三 羅馬帝國將各個文明匯聚成大河。羅馬帝國統治下有著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客觀上維系了羅馬帝國的存在,維護了地區(qū)和平,促進羅馬帝國的強盛。同時羅馬使原來隔絕的地區(qū)開始有了交流,東西方文明交流進一步頻繁。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亞歷山大帝國擴張的影響。(5分)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的影響。(10分) (3)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認識。(10分) 參考答案(1)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羅馬帝國的統治,使地中海地區(qū)保持了比較長期的和平。帝國境內不同地區(qū)經濟文化聯系不斷加強,奴隸制商品貿易不斷發(fā)展;東西方文明交流進一步頻繁。 (3)文明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地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和發(fā)展;大國擴張是文明交流的一種形式;應該促進文明文化的和平交流。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洋,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溫床,大氣的襁褓,資源的寶藏,商貿的窗口,國防的前哨。亙古歷史證明,誰控制了海洋,誰征服了海洋,誰就能領航人類文明的“快船”。因此,“藍色”火炬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海洋文化始終引領著人們“向海洋進軍”的風雨歷程,并給予最及時、最粗獷、最公正的褒貶獎懲。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歷史一再證明,背海而弱、向海則興,封海而衰、開海則盛。 ——摘編自李乃勝《提升海洋文化意識感悟海洋 文化內涵為經略海洋插上文化的翅膀》 從材料中提取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世界古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簡潔準確,說明須史論結合)(15分) 參考答案示例 觀點: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發(fā)展的條件之一。 說明:古代希臘文明是以海洋文明發(fā)展起來的歐洲文明,其工商業(yè)發(fā)達,形成平等互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以及人文主義精神,建立了民主制度。這體現了地理環(huán)境影響了古代政治文明,也體現了海洋對國家和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總之,重視海洋,吸收海洋文化,發(fā)展海洋文明,樹立正確的中國特色的海洋觀,建立海洋強國。 解析材料強調的是海洋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生存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結合古代希臘海洋文明的特點或者與海洋發(fā)展相關的歷史史實加以說明。本題具有開放性,回答時觀點簡潔準確,說明須史論結合。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