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shù)千騎,見廣,以為誘騎①,皆驚,上山陳②。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睆V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③,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庇谑呛T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④其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fù)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⑤。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⑥,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節(jié)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注釋】①誘騎:誘敵的騎兵。②陳:同“陣”。擺開陣勢。③所:表示大約的數(shù)目。“二里所”即二里左右。④護:監(jiān)護。⑤縱馬臥:把馬放開,隨意躺下。⑥平旦:清晨,天剛亮。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1)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 去:
(2)廣之百騎皆大恐 之:
2.下列對文中劃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
B.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
C.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
D.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
4.選文記述了什么情節(jié),刻畫了李廣怎樣的形象?
5.選文“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边@里寫敵軍、百騎的反應(yīng)和《周亞夫軍細柳》中寫文帝在霸上及棘門軍勞軍的情況都是為了刻畫主要人物形象,運用了怎樣的手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太后嘗問仁杰①:“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誰可者?”仁杰曰:“未審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為將相?!比式軐υ唬骸拔膶W(xué)缊藉③,則蘇味道、李嶠固其選矣。必欲取卓犖奇才④,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太后擢⑤柬之為洛州司馬⑥。數(shù)日,又問仁杰,對曰:“前薦柬之,尚未用也?!碧笠玻骸耙堰w矣?!睂υ唬骸俺妓]者可以為宰相,非司馬也?!蹦诉w⑦秋官侍郎;久之,卒用為相。仁杰又嘗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監(jiān)察御史曲阿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shù)十人,率⑧為名臣?;蛑^仁杰曰:“天下桃李,均在公門矣?!比式茉唬骸八]賢為國,非為私也。”
(摘自《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三》)
【注釋】①太后:武則天。仁杰:狄仁杰。②審:明白。③文學(xué)缊藉:文采風(fēng)流又含蓄寬容。④卓犖奇才:卓越出眾的奇才。⑤擢:提拔。⑥司馬:官職,掌管軍事。⑦遷:升調(diào)。⑧率:都。
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太后嘗問仁杰 嘗:
②久之,卒用為相 之:
7.下列對文中劃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
B.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
C.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
D.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
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薦賢為國,非為私也。
9.讀懂:狄仁杰為國選賢舉能,選才認真,所選人才;用才較真,他。
10.讀透:“尚賢者,政之本也”,出自《墨子》,意思是選好人、用好人,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從《出師表》和選文可以看出,諸葛亮與狄仁杰在選人、用人方面有相同之處,說說你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晉侯①復(fù)假②道于虞③以伐虢④。公曰:“吾享祀豐絜⑤,神必據(jù)⑥我?!睂υ唬骸俺悸勚砩穹侨藢嵱H惟德是依。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⑦,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⑧以薦馨香⑨,神其吐⑩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倍?,晉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
(節(jié)選自《宮之奇諫假道》,有刪改)
【注釋】①晉:國名。晉侯:晉獻公。②復(fù)假(jiǎ)道:又借道。③虞(yú):國名,姬姓。④虢(guó國):國名,姬姓。⑤豐絜:“絜”同“潔”,豐盛潔凈。⑥據(jù):保佑。⑦馮依:“馮”同“憑”,依據(jù)。⑧明德:使德明。⑨馨香:指黍稷。⑩吐:指不食所祭之物。?臘:歲終祭祀。這里用作動詞,指舉行臘祭。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則非德,民不和 和:
(2)滅之,執(zhí)虞公 之:
12.文中劃橫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B.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C.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D.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宮之奇以其族行。
14.本文虞公和《曹劌論戰(zhàn)》中魯莊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國家,從《曹劌論戰(zhàn)》中“”可知。本文從“”可知。(用原文作答)
15.本文虞公為什么會滅國?這則故事對你有何啟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齊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狈庵f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wèi)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③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④,務(wù)盡其情,齊國大治,強于天下。”
(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東平度東南。②毀:誹謗與后文“譽”意思相對。③厚幣:豐厚禮品。④飾詐:作假騙人。
1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 語之曰( )
②東方以寧( )
17.根據(jù)文意,下列句子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B.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
C.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D.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
1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
19.齊威王對“不事吾左右以求助”的“即墨大夫”的做法是“”;對“”的“阿大夫”采取的措施是“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
20.結(jié)合《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本段選文來看,“齊國大治”與齊威王的哪些措施有關(guān)?請概括作答。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習(xí)鑿齒,字彥威,襄陽人也。宗族富盛,世為鄉(xiāng)豪。鑿齒少有志氣,博學(xué)洽聞,以文筆著稱。荊州刺史桓溫辟為從事①,江夏相袁喬深器之,數(shù)稱其才于溫,轉(zhuǎn)西曹主簿②,親遇隆密?!瓡r有桑門③釋道安,俊辯有高才,自北至荊州,與鑿齒初相見。道安曰:“彌天釋道安?!辫忼X曰:“四海習(xí)鑿齒?!睍r人以為佳對?!菚r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普春秋》以裁正之。起漢光武,終于晉愍(mǐn)帝。
——節(jié)選自《晉書·習(xí)鑿齒傳》
[注]①從事:官職名。漢以后三公及州郡長官皆自辟僚屬,多稱從事。②主簿:官職名,職責(zé)為主管文書,辦理事務(wù)。③桑門:即“沙門”,指僧侶。
2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數(shù)稱其才于溫 數(shù):
(2)以裁正之 以:
2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
B.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
C.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
D.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
2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鑿齒少有志氣,博學(xué)洽聞,以文筆著稱。
24.文中習(xí)鑿齒勸止桓溫與鄒忌勸諫齊王有何異同?
25.方伸永五歲即書詩四句,后泯然眾人。而鑿齒宗族富盛,世為鄉(xiāng)豪且四海聞名。請結(jié)合鏈接材料寫出你的理解。
【鏈接材料】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ā秳駥W(xué)》)
閱讀文言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各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③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⑤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⑦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br>——《孟子·公孫丑上》
【注釋】①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②乍:突然、忽然。③怵惕:驚懼。惻隱:哀痛,同情。④內(nèi)交:即結(jié)交,內(nèi)同“納”。⑤要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⑥端:開端,起源,源頭。⑦我:同“己”。⑧然,同“燃”。⑨保:定,安定。
26.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見孺子將入于井:
(2)不足以事父母:
27.用“/”標注下列句讀(標點停頓),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2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29.《魚我所欲也》中的“本心”指本文中的“”,在孟子看來,“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國施行“仁政”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在文中最能體現(xiàn)這一主張的句子是。(填原文)
30.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皆有”的,即“性本善”,但孟子又要求“知皆擴而充之”,是否矛盾?請結(jié)合你對本文和《魚我所欲也》的理解說說理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昭明太子統(tǒng),武帝長子也。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dāng)?shù)韻,或做劇韻①,皆屬思②便成,無所點易③。年十二,于內(nèi)省見獄官將讞④事,問左右曰:“是皂衣何為者?”曰:“廷尉官屬?!闭僖暺鋾唬骸笆墙钥赡?,我得判否?”有司以統(tǒng)幼,紿⑤之曰:“得?!逼洫z皆刑罪上,統(tǒng)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獄,不知所為,具言于帝,帝笑而從之。太子自加元服⑥,帝便使省萬機,內(nèi)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謬誤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嘗彈糾一人。平斷法獄⑦,多所全宥⑧,天下皆稱仁。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四十三·蕭統(tǒng)傳》)
【注】①劇韻:險韻、生僻難押的詩韻。②屬思:構(gòu)思。③點易:涂改、修改、改動。④讞(yàn):議罪。⑤紿(dài):欺騙。⑥元服:冠。⑦法獄:刑事案件。⑧全宥(yòu):寬恕赦免。
3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或做劇韻 或:
②具言于帝 于:
32.對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
B.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
C.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
D.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
3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34.閱讀全文可以看出蕭統(tǒng)是一個怎樣的人?
35.上文與《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樣,都寫了聰慧的小孩,從成才的角度來看,正確的成長道路是什么?談?wù)勀闼玫降膯⑹尽?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①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②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③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④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節(jié)選(司馬遷《報任安書》)
【注】①倜儻:卓越、卓異。②仆竊:我私下。③稽:推究。④償:抵償。
3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仆誠以著此書
(2)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37.下面句子的句讀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B.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C.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D.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3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39.司馬遷列舉了八個事例是為了印證本文的中心句:(用原文填),由此想到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所列舉的六個事例,他們共同證明了人才是在中造就的道理。
40.讀了選文,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請簡述。
文言文閱讀
靖郭君將城薛①,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②:“無為客通③?!饼R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④而已矣。益⑤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
君曰:“客有⑥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更⑦言之!”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wǎng)不能止⑧,鉤不能牽;蕩⑨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奚以薛為?夫齊,雖?、庋χ堑接谔?,猶之無益也?!本唬骸吧??!蹦溯z城薛。
——節(jié)選自《先秦散文·戰(zhàn)國策·齊人諫靖郭君城薛(齊策一)》
【注釋】①靖郭君:即田嬰,齊威王少子。城薛,在薛邑筑城墻。②謁者:掌傳達之官。③通:通報。④三言:三個字。⑤益:增加。⑥有:留。⑦亡:無。更:再。⑧止:捕住。⑨蕩:動蕩,指變動。⑩?。焊?,作動詞用。
4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
①乃輟城薛 輟:
②靖郭君因見之 之:
42.下列句子停頓及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B.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C.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
D.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
4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鄙臣不敢以死為戲!
44.清代文人張星徽在《國策評林》中說:“海大魚”三字,妙不可言!通讀全文,你認為這三個字妙在何處?
45.戰(zhàn)國時代策士說客們既有語言技巧又有說理才能。請用自己的話說說門客是怎樣勸說靖郭君的。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鬃釉唬骸熬泳又?,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謫龍場,龍場,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國③往,將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夷之人其好言惡詈,直情率遂。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④也;遷于東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陰以濕。予嘗圃于叢棘之右,民相與伐木閣之材,就其地為軒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⑤之以卉藥,琴編⑥圖史,學(xué)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軒者,若觀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釋】①守仁,指王陽明,作者自己。②蔡:周時國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國:國都。④郁:阻滯。⑤蒔(shì):栽種。⑥琴編:琴書。⑦通都:四通八達的都市。
4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予嘗圃于叢棘之右 嘗:
(2)守仁以罪謫龍場 以:
47.對文中畫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
B.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
C.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
D.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
4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
49.摘錄原文詞句填空:“罪謫龍場”,“予”先居于阻滯的“”之間,繼而居于“”“”的石穴,雖然“處之旬月”,但是“”。
50.概括選文內(nèi)容回答:“陋室不陋”是選文與劉禹錫《陋室銘》的共同表達。請概括選文內(nèi)容,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陋室不陋”的。
參考答案:
1. 去:離開 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A 3.這時正值日暮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 4.選文講述李廣率百騎追捕射雕人,突遇匈奴大軍,射殺敵軍白馬將,他利用匈奴心中疑慮使其不敢冒進,最終虎口脫險。(或李廣以百騎機智嚇退匈奴數(shù)千騎,虎口脫險)。表現(xiàn)李廣精于騎射,臨危不懼和沉著機智。(精于騎射,勇猛善戰(zhàn);臨危不亂、膽識過人、善于揣測敵人心理。) 5.對比(襯托)
【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結(jié)合語境確定詞義,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
(1)句意: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去:離開。
(2)句意: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此句意思是:現(xiàn)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派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拔伊簟笔且粋€前提條件,故在“留”后停頓;“大軍之誘”是“以……為”的賓語,故在“誘”后停頓;
所以此句斷句為: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
故選A。
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在整體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本著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盡量字字落實,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特殊句式等現(xiàn)象。本題注意下列重點詞語:
是:代詞,這。會:恰逢,正值。怪:意動用法,以……為怪,覺得奇怪。
4.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概括人物形象。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把握文章敘寫的具體內(nèi)容,提煉重點語句來分析人物形象。
情節(jié):由選文中“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可知,李廣先是去追捕射雕人;由“望匈奴有數(shù)千騎”可知,李廣和他帶領(lǐng)的一百名騎兵突遇匈奴大軍;由“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可知,李廣利用匈奴心中的疑慮,大膽地留下來,并殺死敵軍的白馬將,而敵人最終不敢冒進,李廣等人脫離危險。
形象:根據(jù)“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可知,李廣精于騎射,勇猛善戰(zhàn);根據(jù)“令曰:‘皆下馬解鞍!’”“解鞍,令士皆縱馬臥”等語句可知,李廣機智勇敢、臨危不懼,善于利用敵人心理巧妙脫險。
5.本題考查賞析寫作手法。首先整體理解文意,把握主題思想,然后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和題干的要求分析概括作答。
“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寫出敵軍見到李廣不敢進攻,李廣的騎兵在遇到幾千名匈奴騎兵時極為恐懼的情景;此時的李廣則說“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并且“令諸騎曰:‘前!’”,表現(xiàn)得非常鎮(zhèn)定勇敢,臨危不亂;以敵軍、百騎的反應(yīng)來對比(襯托),突出李廣的英雄形象。而《周亞夫軍細柳》中寫文帝在霸上及棘門軍勞軍的情況與在細柳軍營的情況也形成對比,襯托周亞夫治軍有方、令行禁止的特點。
【參考譯文】
李廣于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后,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F(xiàn)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派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fā),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李廣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么多,并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xiàn)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庇谑切倥T兵終于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lǐng)出陣來監(jiān)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奔馳,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lǐng),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臥。這時正值日暮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將領(lǐng)就領(lǐng)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后接應(yīng)。
6. 曾經(jīng)。 助詞,補充音節(jié),無實意,可不譯。 7.D 8.我舉薦賢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己。 9. 大多成了名臣 堅持舉薦張柬之為相,武則天最終采納了他的意見。 10.二人在選人方面都能重視人才,積極舉薦有才能的人,而且二人知人善用,用人所長。
【解析】6.此題考查文言文實詞含義的理解。
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太后曾經(jīng)詢問仁杰。嘗:曾經(jīng)。
(2)句意為:過了很久,最后任用他當(dāng)宰相。之:助詞,補充音節(jié),無實意,可不譯。
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做簡單翻譯,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據(jù)基本的古文語法規(guī)則進行句讀,同時善于利用虛詞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語氣詞,句中的助詞等。句意:那么就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那人雖然年紀大,卻是宰相之才?!扒G州長史”是張柬之的官職,主語是“張柬之”,后面的“其”為代詞,代指張柬之,“雖……”與后句“宰相才也”構(gòu)成轉(zhuǎn)折復(fù)句,故斷句為: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
故選D。
8.此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
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點: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準確,尤其注意一些關(guān)鍵詞的特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jié)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詞語有:薦:舉薦,推舉。賢:有才能的人。私:自己。
9.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結(jié)合文中“仁杰又嘗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監(jiān)察御史曲阿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shù)十人,率為名臣”,可知他舉薦的人才最后都成為了名臣。結(jié)合文中“必欲取卓犖奇才,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臣所薦者可以為宰相,非司馬也”可見他推薦人才是很較真的,認定張柬之可以做宰相,就堅持到底,最后武則天也采納了他的意見。
10.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劉嬋推舉人才中說的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兼顧了朝廷和軍中,了解人才的特點,推舉真正有才能的人,做到了知人善用。
選文中狄仁杰推舉人才時也是如此,“文學(xué)缊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選矣。必欲取卓犖奇才,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做到了了解人才特點,結(jié)合“仁杰又嘗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監(jiān)察御史曲阿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shù)十人,率為名臣”可知,重視的人才也確實得到重用且發(fā)揮了價值,使得人有所用。
【參考譯文】
太后曾經(jīng)詢問仁杰:“我想找一個德才兼優(yōu)的士人任用,誰可以提拔?”仁杰問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讓他擔(dān)任什么職事?”太后說:“要用他作將相?!比式艽鸬溃骸叭绻氖俏牟娠L(fēng)流又含蓄寬容的人才,那么蘇味道、李嶠本來就是合適的人選。如果您一定要選拔卓越出眾的奇才,那么就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那人雖然年紀大,卻是宰相之才?!碧缶吞岚渭碇?dāng)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太后又對仁杰問起選才的事,仁杰回答說:“先前我舉薦張柬之,您還沒有起用他?!碧笳f:“他已經(jīng)升調(diào)了。”仁杰回答說:“我舉薦的人是可以當(dāng)宰相的,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碧笥谑蔷吞岚渭碇吻锕偈汤伞_^了很久,最后任用他當(dāng)宰相。仁杰又曾經(jīng)舉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監(jiān)察御史曲阿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幾十人,(后來) 這些人都成為名臣。有人對仁杰說道:“天下賢才,都出在您的門下了?!比式苷f:“我舉薦賢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自己?!?br>11.(1)和:和樂 (2)之:代詞,代虞國。 12.B 13.宮之奇帶著全族的人離開了虞國。 14.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吾享祀豐絜,神必據(jù)我。 15.失去“德”。啟示:小國必須互相支援,才能不至被大國侵略和吞并;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等。
【解析】1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那么沒有道德,老百姓就不會和樂。和,和樂;
(2)句意:滅掉了虞國,捉住了虞公。之,代詞,代虞國。
1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fù)誦讀加以驗證。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聽說,鬼神不是人講感情,只依從有道德的人?!俺悸勚笨傤I(lǐng)這個句子,其后應(yīng)該停頓,“鬼神非人實親” 是對上文虞公“吾享祀豐絜,神必據(jù)我”這一觀點的否定,后面應(yīng)該停頓,“惟德是依”是宮之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強調(diào)了“德”的重要性。所以,正確的停頓應(yīng)為: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選B。
13.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耙裕◣ьI(lǐng))”“行(離開)”是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
14.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比較閱讀的能力。
《曹劌論戰(zhàn)》中“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這說明魯莊公深信“神”能保佑自己國家;本文中“吾享祀豐絜,神必據(jù)我”的意思是“我祭祀時既豐盛又潔凈,神靈一定保佑我”,說明虞公也深信“神”能保佑自己國家。
15.此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閱讀啟示。
從文中宮之奇的話“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虞公的行為“弗聽,許晉使”,以及事情的結(jié)果“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可知,虞公滅國的原因就是失去“德”。
文章首先陳述了虞虢之間的緊密關(guān)系,“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宮之奇提醒虞公國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于神靈,而虞公并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最后導(dǎo)致滅國。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小國要互幫互助,才能不被大國吞并。虞公被捉的結(jié)果告訴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
【參考譯文】
晉侯又向虞國借路來攻打虢國。虞公說:“我祭祀時既豐盛又潔凈,神靈一定保佑我?!睂m之奇回答說:“我聽說,鬼神不是人講感情,只依從有道德的人。那么沒有道德,老百姓就不會和樂,神靈也不會保佑。神靈所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晉國奪取了虞國,而且向神靈獻上圣明和美德,以黍稷等祭品奉獻給神靈,神靈難道會吐出來嗎?”虞公不聽從,答應(yīng)了晉國的使者。宮之奇帶著全族的人離開了虞國。說:“虞國不會有舉行臘祭的機會了。在這次行動之后,晉國不需要再次打仗了?!倍?,晉滅掉虢國。晉軍回師途中,安營駐扎在虞國,乘機突然發(fā)動進攻,滅掉了虞國,捉住了虞公。
16. 告訴(對……說) 因此 17.C 18.這是你用豐厚的禮品買通我身邊的人(近臣)來贊賞你??! 19. 封之萬家 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 20.虛心納諫,廣開言路;求真務(wù)實(不偏聽,重實情),獎罰分明。
【解析】16.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對他說。語:告訴(對……說);
(2)句意為:東方因而安寧。以:因此。
17.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jié)奏的能力。解答時,應(yīng)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xué)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并能根據(jù)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jié)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其中,“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是三個主謂短語,因此在這三個短語中間停頓即可。正確劃分為: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
故選C。
18.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句中重點詞語:子,你;厚幣,豐厚的禮品;事,買通;左右,身邊的人;譽,贊賞。
19.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第一空,結(jié)合“‘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庵f家”可知齊威王隨即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據(jù)此可提取“封之萬家”作答;
第二空,結(jié)合“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wèi)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可知,齊威王認為“阿大夫”用重金來買通自己的左右來替他說好話。據(jù)此可提取“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作答。
20.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結(jié)合《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可知,齊王馬上接納了鄒忌的諫言,下令群臣吏民進諫,并給予賞賜,最終是戰(zhàn)勝于朝廷,故齊國大治與齊王的虛心納諫、廣開言路有直接關(guān)系;
結(jié)合本文“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可知,對待即墨大夫和阿大夫,齊王并沒有只聽身邊人的評價,而是派人去實地考察,進而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并給予了賞賜和懲罰,從而齊國大治,故齊國大治離不開齊王的求真務(wù)實、賞罰分明。
【參考譯文】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指責(zé)你的話每天都有傳來。然而我派人去觀察即墨,田野開墾了,人民富足了,官府沒有積壓著等待處理的事,東方因而安寧;這是你不巴結(jié)我左右來求得幫助??!”隨即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城大夫,對他說:“自從你鎮(zhèn)守阿城,稱贊你的好話每天都有傳來。我派人察看阿城,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饑餓。以前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wèi)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這是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來替你說好話?。 边@天,齊威王下令把阿地大夫及曾經(jīng)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烹了(煮死)。因此,齊國上下官員都受到震動和教育,誰都不敢再像阿大夫那樣買通威王的親信搞欺上瞞下、玩忽政務(wù)、邀功冒賞,人人全心全意地為國家辦實事辦好事。齊國得到很好的治理,在當(dāng)時成了天下最強的國家。
21. 多次 用來 22.A 23.習(xí)鑿齒年輕時就頗有志氣,學(xué)問廣博,見識豐富,以文章著稱。 24.習(xí)鑿齒和鄒忌都運用了委婉的方法勸說對方,習(xí)鑿齒是通過撰寫《漢晉春秋》來勸止桓溫不要有非分的企圖,鄒忌是通過語言,以家事喻國事,委婉地向齊王進諫。 25.方仲永的泯然眾人與習(xí)鑿齒的四海聞名體現(xiàn)了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鼓勵我們做事情要注重點滴的積累,從小做起,積少成多。
【解析】2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多次向桓溫夸獎他的才干。數(shù),多次。
(2)句意:用來裁定正逆。以,用來。
22.考查斷句。句意為:當(dāng)時桓溫圖謀篡位,習(xí)鑿齒居襄陽郡里,著寫《漢晉春秋》裁定正逆來節(jié)制桓溫。根據(jù)句意可斷句為: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故選A。
2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少,年少時。博學(xué)洽聞,學(xué)識廣博。以,憑借。
24.考查比較閱讀。
根據(jù)“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普春秋》以裁正之”可知,當(dāng)桓溫有圖謀篡位之心時,習(xí)鑿齒沒有直接進言勸諫,而是寫了一本書《漢普春秋》來勸說桓溫不要有非分之想。
鄒忌勸諫齊王,也沒有直接勸諫,而是以家事類比國事,用自己受到了周圍人蒙蔽的事實來讓齊王自己明白他也受到了很深的蒙蔽,從而廣天言路。
所以兩都運用了委婉勸諫的方式,只不過習(xí)鑿齒是著書,鄒忌是用語言,以家事類比國事。
25.考查閱讀啟示,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方仲永少有天資,最后泯然眾人,是因為他的父親過于貪圖利益,不讓仲永學(xué)習(xí)。從反面表現(xiàn)了后天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根據(jù)“宗族富盛,世為鄉(xiāng)豪。鑿齒少有志氣,博學(xué)洽聞,以文筆著稱”可知,習(xí)鑿齒的家族為豪門望族,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少有志氣,又接受了足夠的后天教育,所以才能以文筆著稱于世。從正面體現(xiàn)了后天學(xué)習(xí)的重要。
鏈接材料的意思是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這句話強調(diào)了積累的重要性,啟示我們要注意平常點滴的積累,從小事做起,積少成多,學(xué)有所成。
據(jù)此擬寫即可。
【參考譯文】
習(xí)鑿齒,字彥威,是襄陽人。宗族富有繁盛,世代是鄉(xiāng)里的豪強望族。習(xí)鑿齒年輕時就頗有志氣,博學(xué)多聞,以文章著稱,荊州刺史桓溫征召他為從事,江夏相袁喬十分器重他,多次向桓溫夸獎他的才干。后桓溫便升遷他為西曹主簿,關(guān)系親密,待遇優(yōu)厚。……當(dāng)時有個僧人釋道安,俊逸善辯有高才,從北方到荊州,與習(xí)鑿齒初次會見。釋道安道:“彌天釋道安。”習(xí)鑿齒應(yīng)聲道:“四海習(xí)鑿齒?!碑?dāng)時人認為這是絕妙對句?!?dāng)時桓溫圖謀篡位,習(xí)鑿齒居襄陽郡里,著寫《漢晉春秋》裁定正逆來節(jié)制桓溫,書起于漢光武帝,終止于晉愍帝。
鏈接材料: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26. 于:在、到 事:侍奉、服侍、贍養(yǎng) 27.B 28.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樣。 29. 羞惡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30.不矛盾,因為在孟子看來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只有“賢者能勿喪”,而有的人善的本性會逐漸泯滅(“失其本心”),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dǎo)人們自覺地擴大充實自己的“善心”。
【解析】2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于:在、到;
(2)句意為: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事:侍奉、服侍、贍養(yǎng)。
27.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句意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凡有四端于我者”偏正結(jié)構(gòu),做主語,應(yīng)在“者”后停頓;“知皆擴而充之矣”動賓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矣”后停頓;“若火之始然”動賓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然”后停頓;因此可斷句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故選B。
28.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
是:這。四端:四種發(fā)端。猶:好像。四體:四肢。
29.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1)根據(jù)《魚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可知,“本心”指本性,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據(jù)此找到選文“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可知“羞惡之心”與《魚我所欲也》的“本心”意義相同。
(2)根據(jù)題干“‘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國施行‘仁政’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和“填原文”的提示,找到選文“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可得答案。
30.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根據(jù)選文“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可知,孟子看來人的本性是善的;根據(jù)《魚我所欲也》“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可知,孟子又認為只有賢者能不喪失,有的人會逐漸喪失(失其本心),因此,“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梢妰烧卟⒉幻埽挥胁粩嗟亍皵U而充之”,才更保其本心(或不失本心)。
【參考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br>31. 有時 給 32.B 33.這些我都能念下來,我能判決嗎? 34.天資聰慧,通曉政務(wù),賞罰分明,寬以待人。 35.示例:學(xué)習(xí)如逆水行舟,天資再聰慧,必須勤學(xué)好問,保持一顆進取心,學(xué)會禮貌待人,方可成就大事。
【解析】31.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①句意:有時用險韻?;颍河袝r。
②句意:報告給武帝。于:給。
32.本題考查學(xué)生的斷句能力。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結(jié)合句意分析。句意為:太子身姿容貌漂亮,舉止得體,讀書能一目數(shù)行,過目不忘。故斷為:太子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故選B。
3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本句重點字詞:是,這;皆,都;得,能。句意為:這些我都能念下來,我能判決嗎?
34.本題考查學(xué)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從“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可知,蕭統(tǒng)天資聰慧;從“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謬誤巧妄,皆即辨析”可知,他通曉政務(wù)。從“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嘗彈糾一人。平斷法獄,多所全宥,天下皆稱仁”可知,他賞罰分明,寬以待人。
35.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能力。兩文都寫了聰慧的小孩,所以在談啟示時應(yīng)為圍繞如何對待天資問題去談。
示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xué)海無涯苦作舟。天資再聰慧的人也要勤奮好學(xué),時刻做一個謙虛進取之人,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參考譯文】
昭明太子蕭統(tǒng)是武帝的長子。太子身姿容貌漂亮,舉止得體,讀書能一目數(shù)行,過目不忘。每當(dāng)出游宴會或餞別親友時,賦詩可達數(shù)十韻,有時用險韻,都能略思便成,而不用改換字句。十二歲時,在宮內(nèi)看到司法官員準備判案,問左右說:“這穿黑衣服的是干什么的?”回答說:“是司法部門的官員。”蕭統(tǒng)把他們的案卷要來看,說:“這些我都能念下來,我能判決嗎?”當(dāng)事官員看他年幼,哄他說:“可以?!边@些案子都是要判徒刑以上的重罪,蕭統(tǒng)都批為杖五十。當(dāng)事官員拿著這判下的案卷,不知該怎么辦,報告給武帝,武帝笑著讓照此辦理。太子自從行冠禮以后,武帝便讓他觀察處理國家事務(wù),于是面前擠滿了奏事的內(nèi)外百官。太子通曉政務(wù),每當(dāng)有說錯的或是花言巧語說假話,都能馬上分辨剖析,指出其正誤,令其慢慢改過,而未曾向武帝舉報過一人。審理案件,許多人都得到寬恕赦免,天下都稱頌太子仁德。
36.(1)確實;(2)才 37.B 38.然而,這些只能向有見識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 39.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磨難 40.示例: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解析】36.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①句意: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誠:確實。
②句意: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乃:才。
37.本題考查學(xué)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句中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句意為:這些人都是(因為)感情有壓抑郁結(jié)不解的地方,不能實現(xiàn)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使將來的人深思?!按巳私砸庥兴艚Y(jié)”,“此”是主語,“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是謂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故”是表示總結(jié)的虛詞,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ACD。故選B。
38.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 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然,然而。此,這。為,向。道,說。
39.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司馬遷列舉了八個事例是為了印證本文的觀點:只有經(jīng)歷磨難,才能有所成就,用原文的話來說即“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所列舉的六個事例,是為了說明“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們共同證明了人才是在“磨難”中造就的觀點。
40.本題考查學(xué)生表達閱讀感悟的能力。作者身受腐刑,痛苦至極,作者茍活的原因就是想完成《史記》,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談閱讀感悟時可以圍繞苦難對人生的意義來展開。如: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參考譯文】
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shù)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賢們抒發(fā)憤慨而寫作的。這些人都是(因為)感情有壓抑郁結(jié)不解的地方,不能實現(xiàn)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讓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沒有了視力,孫臏斷了雙腳,終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隱著書立說來抒發(fā)他們的怨憤,想到活下來從事著作來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真實性,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上自黃帝,下至于當(dāng)今,寫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紀,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傳,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guān)系,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luò),成為一家的言論。剛開始草創(chuàng)還沒有成書,恰恰遭遇到這場災(zāi)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殘酷的刑罰也沒有怨怒之色。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讓它廣傳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償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難道會后悔嗎?然而,這些只能向有見識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
41. 停止 代詞,指齊人門客 42.D 43.為臣不敢拿死來開玩笑! 44.造成懸念,使靖郭君對客所講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打破進諫的限制。 45.示例1:門客運用比喻說理的勸諫方式,將薛地比喻成海里的大魚,將齊國比喻成水,薛離開齊國就好比魚離開水,即使城墻再高也無用,以此方式成功勸說靖郭君。示例2 :門客運用類比說理的方式,用海里大魚和水的關(guān)系與薛地和齊國的關(guān)系相類比,讓靖郭君明白薛地需要齊國庇佑的道理,從而成功勸說靖郭君。
【解析】4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
①句意:于是放棄了在薛邑筑城墻的打算。輟:停止。
②句意:靖郭君就召見了他。之:代詞,指齊人門客。
4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劃分。D.句意:即使把薛邑的城墻筑得天一樣高,又有什么用呢?“隆”這里是使動用法,使……高,它的賓語是“薛之城”,中間不能斷開。故選D。
4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
鄙:謙辭,用于自稱。以:拿。戲:開玩笑。
4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nèi)容的理解。張星徽評價“海大魚”三字,妙不可言,結(jié)合原文來看,因為靖郭君不肯聽人勸諫,這位齊人門客只好說只說三個字,不然可以被處死,于是得以見到靖郭君,“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靖郭君果然被勾起了興趣,“客有于此”“更言之”,然后這位門客才得以打破限制進諫成功??梢娺@三個字造成了懸念,成功引起了靖郭君的興趣,并打破了進諫的限制。這就是“海大魚”的妙處。
4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nèi)容的梳理和概括。根據(jù)題干,考生要從語言技巧和說理才能的角度來分析齊人門客的說理過程。他首先從海里的大魚說起,這條大魚很難捕捉,可是沒了水,它就只能等死,可見“魚”離不開“水”;然后門客說“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奚以薛為?夫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他用比喻說理的方法,把薛地比喻為海里的大魚,把齊國比喻成大海,形象地說明薛地離不開齊國的庇護,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從而勸諫靖郭君,沒有齊國,薛城的城墻再高也沒有用。從類比說理的角度分析也可以,魚和水的關(guān)系就是薛地和齊國的關(guān)系,薛地離不開齊國的保護。通過這樣巧妙的說理,讓靖郭君心服口服,展示了強大的說理才能。
【參考譯文】
靖郭君田嬰準備在薛邑筑城墻,門客多來勸阻。靖郭君叫傳達人員不要給那些門客通報。有一個齊國門客請求拜見,說:“我只要說三個字就行了,多說一個字就請把我烹死。”靖郭君就召見了他。門客急步前來稟告說:“海大魚?!闭f完轉(zhuǎn)身就走。
靖郭君說:“你不要走,留下把話說完吧。”門客說:“我不敢拿死來開玩笑。”靖郭君說:“別這么說,您繼續(xù)說下去?!遍T客說:“您沒聽說過海大魚嗎?用魚網(wǎng)捕不到它,用魚鉤牽不上它;可是,當(dāng)干得連一滴水都沒有時,小小的螞蟻、螻蛄也能制服它。如今齊國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遠擁有齊國,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當(dāng)您失掉了齊國,即使把薛邑的城墻筑得天一樣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說:“好?!庇谑欠艞壛嗽谘σ刂菈Φ拇蛩?。
46.(1)曾經(jīng)(2)因為 47.B 48.而我也忘記了我是住在偏遠的地方,于是給房子取名為“何陋”。 49. 叢棘 陰 濕 安而樂之 50.居住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不俗。
【解析】46.本題考查文言虛詞。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解釋詞義。
(1)句意我曾在叢棘的右邊開辟園圃種菜。嘗:曾經(jīng)。
(2)句意王守仁因罪被貶龍場。以:因為。
4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劃分節(jié)奏。句意:我剛來的時候,沒有房子居住。住在叢棘之中,非常陰暗潮濕。斷句應(yīng)為: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
故選B。
48.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逐字對譯,直譯、意譯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注意補充省略成分,句式,關(guān)鍵詞語的翻譯等。重點詞語:予:我;亦:也;名:命名。
49.本題考查句段內(nèi)容的梳理概括。結(jié)合提示,閱讀原文,篩選信息作答。
根據(jù)“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可知空一:叢棘;
根據(jù)“遷于東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陰以濕”,可知空二:陰,空三:濕;
根據(jù)“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可知空三:安而樂之。
50.本題考查句段內(nèi)容的梳理解概括。結(jié)合提示,閱讀原文,篩選信息作答。
“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作者種上檜柏竹子,栽上芍藥等花卉,可知其一:居住環(huán)境優(yōu)美;
“琴編圖史”,作者擺上琴書和圖冊史書,可知其二:生活情趣高雅;
“學(xué)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文人學(xué)士,也漸漸聚集到這里了,可知其三:交往人物不俗。
【參考譯文】
當(dāng)初,孔子想搬到九夷(邊遠之地)去住,別人都認為那里簡陋落后??鬃诱f:“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簡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貶龍場,龍場在上古蔡國屬地以外的邊遠地區(qū)。人們都以為我來自京城,一定會認為這個地方簡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一個月,卻很安樂。夷人好罵人,說粗話但性情率真,淳樸。我剛來的時候,沒有房子居住。住在叢棘之中,非常陰暗潮濕;遷到東峰,就著石洞住下,卻又陰暗潮濕。我曾在叢棘的右邊開辟園圃種菜,夷民紛紛砍伐木材,就著那塊地搭建起一座房子讓我居住。我于是種上檜柏竹子,又栽上芍藥等花卉,來往交游的文人學(xué)士,也漸漸聚集(到這里)了。在這時期到我軒中的人,好像來到了四通八達的都市,而我也忘記了我是住在邊遠之地。于是給軒取名為“何陋軒”,來弘揚孔子的思想言論。

相關(guān)試卷

14 作文2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這是一份14 作文2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共3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寫作,題目,詹青云說,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13 非連續(xù)性閱讀5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這是一份13 非連續(xù)性閱讀5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共38頁。

12 議論文閱讀5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這是一份12 議論文閱讀5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共31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11 小說閱讀5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11 小說閱讀5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08 詩詞鑒賞5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08 詩詞鑒賞50題-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03 小說知識(考點)梳理-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03 小說知識(考點)梳理-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01 故鄉(xiāng)-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01 故鄉(xiāng)-2023-2024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考點)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