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 程 標 準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學 習 目 標1.結合圖文材料,識別風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及主要類型。2.結合材料,分析風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過程,理解不同地區(qū)的地貌類型及成因。
一、風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區(qū),以________為主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統(tǒng)稱。2.分布:我國的風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區(qū)。3.類型(1)風蝕地貌
(2)風積地貌①成因:風積地貌主要以各種形式的沙丘呈現。沙丘是沙漠中由風沙堆積形成的地貌。②常見形態(tài):新月形沙丘,形狀如同新月,迎風坡___、背風坡____;多個新月形沙丘相連形成______,其延伸方向與盛行風方向大致____。③分類
【判斷】(1)雅丹地貌在東部沿海比較常見。( )(2)水邊不能形成風沙地貌。( )(3)根據沙丘的形態(tài)能判斷附近的盛行風向。( )(4)流動沙丘遇到灌木等植被可能轉化成固定沙丘。( )
二、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______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2.分類(1)海蝕地貌(2)海積地貌:常見的類型有海灘、____等。海灘按照沉積物顆粒大小分為____灘、沙灘、____灘。有的海灘地勢平坦,灘面廣闊。
【判斷】(1)沿海地區(qū)都可以看到海蝕崖。 ( )(2)海蝕柱出現在巖石組成的海岸邊。( )(3)沙灘的灘面都很廣闊。 ( )
【易錯辨析2】 只有干旱地區(qū)才有風沙地貌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風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區(qū),因為干旱地區(qū)風化作用強,沙源足,風力大,風蝕作用強。所以從字面上看,即便在非干旱地區(qū),只要有充足的沙源,有足夠大的風力,就可能形成風沙地貌。如多沙的河谷、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和海岸往往風力較大,同時大風日數較多,也可能出現局地的風沙地貌。
【知識鏈接2】 壟溝走向與風向的關系壟溝是裂隙遭風力侵蝕擴大形成的。走向與主風向一致的裂隙風力大,侵蝕作用強,更容易形成壟溝。
【知識鏈接3】 風蝕蘑菇的成因風蝕蘑菇是由風蝕柱逐漸磨蝕而成的。接近地表的氣流中含沙量較多,磨蝕力強;距離地面越高,風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蝕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狀的石頭。
【知識鏈接4】 海浪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tài)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qū)
探究點一 風沙地貌[精講點撥]1.風沙地貌風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tài)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區(qū)。在多沙的河谷地帶、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風沙地貌。
2.風力作用中風向的判定(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緩來確定風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遇到地面灌叢、巖塊的阻擋,沙粒沉落,堆積形成沙丘。如果沒有植被等阻滯,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可以移動,形成流動沙丘。流動沙丘的特點是單向斜層理結構,并且迎風坡平緩,背風坡陡峭,所以坡度緩的一側為上風向。
(2)利用沉積物顆粒大小判定風向搬運物隨風速的減弱而堆積,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所以顆粒大的一側為上風向。如圖所示。
3.風蝕地貌與風積地貌的對比
【拓展延伸】 水岸沙丘的形成條件(1)動力條件——盛行風,特別是在沙土露出水面、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勁的地區(qū)。(2)物質來源——沙土,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該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沉積。(3)水文條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
[核心探究]【情境材料】下圖為新月形沙丘地貌等高線示意圖。
【思考交流】1.[區(qū)域認知]指出圖示地區(qū)的主導風向以及該地貌在我國的主要分布地區(qū)。??2.[綜合思維]描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態(tài)特點。??3.[綜合思維]簡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
提示:西北風;西北地區(qū)。
提示: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而較陡;背風坡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
提示:在風挾帶大量沙粒運行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風速降低,大量沙粒沉積形成新月形沙丘。
[學以致用]下圖是我國某地景觀照片。讀圖,回答1~3題。
1.關于圖示地區(qū)特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巖石堅硬B.地表植被覆蓋少C.地貌季相變化明顯D.地表形態(tài)獨特
解析:據圖分析可知,該地區(qū)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風力侵蝕作用顯著,地貌景觀為風蝕地貌,巖石比較堅硬,A正確;植被覆蓋少,B正確;地貌季相變化不明顯,C錯誤;風蝕地貌形態(tài)獨特,D正確。
2.與該地貌的形成及特點最密切相關的自然因素是( )A.植被 B.土壤C.地形 D.氣候
解析:據圖分析可知,該地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氣候區(qū),風力作用顯著,受風力的侵蝕作用而形成獨特的風蝕地貌。故與該地貌的形成及特點最密切相關的自然因素是氣候,D正確。
3.該地最可能位于( )A.黃土高原 B.云貴高原C.柴達木盆地 D.四川盆地
解析:據圖分析可知,該地區(qū)植被覆蓋少,多風蝕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氣候相對濕潤,A、B、D錯誤。柴達木盆地氣候干旱,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圖示地點最可能位于柴達木盆地,C正確。
【拓展延伸】 冰川地貌
(1)分布: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qū)或中低緯度高山地區(qū)。(2)主要類型
[核心探究]【情境材料】山東半島三面環(huán)海,有豐富的海岸景觀,是大自然賜予的珍寶。
【思考交流】1.[區(qū)域認知]以下文字是對上面四幅圖的描述,請你選擇合適的景觀圖片進行匹配。①在海岸,向南眺望,可見一塊突出海面的大塊巖石,形似慈祥的老人。②地處汪洋與大山之間,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直插大海,險峻壯觀,令人贊嘆。③大海之濱,泥濘的地面上緩慢流淌著溪流,它帶來的有機質滋養(yǎng)出豐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④一望無際的金黃色沙灘,海浪拍打著岸邊,嬉戲的孩子在沙灘上追逐,在海水中暢游。
提示:①—B;②—C;③—D;④—A。
2.[綜合思維]分別寫出形成A、B、C、D四處景觀的主導作用。
提示:A:海浪堆積,B:海浪侵蝕,C:海浪侵蝕,D:河流堆積。
[學以致用]下圖為某海岸地區(qū)地貌景觀圖。讀圖,完成4~5題。
4.圖中①地貌為( )A.海蝕柱 B.海蝕平臺C.海蝕崖 D.沙堤5.①②兩地貌景觀分別屬于( )A.海蝕地貌、海積地貌B.海積地貌、河流地貌C.風蝕地貌、海積地貌D.河流地貌、海蝕地貌
解析:由圖可知,①地貌為海浪侵蝕形成的海蝕崖,②地貌為海浪沉積形成的沙灘。
[2023·青島市開學考試]讀“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示意圖”,完成6~7題。
6.圖中海岸地貌主要為( )A.海浪侵蝕地貌 B.海岸堆積地貌C.風力堆積地貌 D.雅丹地貌
解析: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會有大量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因此海岸線位置穩(wěn)定才會形成貝殼堤,B正確。與海浪侵蝕、風力堆積、雅丹地貌無關,A、C、D錯誤。
7.圖中海岸地帶最不可能見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風蝕蘑菇C.沙灘 D.海蝕崖
解析:風蝕蘑菇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形成的風蝕地貌,圖中海岸地帶最不可能見到的地貌是風蝕蘑菇,B正確。海岸附近可以看到三角洲、沙灘、海蝕崖,A、C、D錯誤。
讀某地貌景觀示意圖,回答1~3題。
1.該類地貌景觀常見于我國的( )A.海南島 B.四川盆地C.華北平原 D.準噶爾盆地
解析:圖中為荒漠景觀,地貌為風沙地貌,主要發(fā)育在我國西北地區(qū)。
2.關于該類地貌景觀地區(qū)的氣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A.全年高溫多雨 B.夏季高溫多雨C.全年降水稀少 D.氣溫年較差小
解析:我國西北地區(qū)深居內陸,大洋水汽很難到達,全年降水較少;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
3.該類地貌景觀形成于(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C.風力侵蝕 D.波浪侵蝕
解析:我國西北地區(qū)遠離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風天氣,風及其挾帶的沙粒沖擊和摩擦巖石,形成風蝕柱、風蝕蘑菇等,故圖示地貌景觀形成于風力侵蝕。
[2023·北京朝陽區(qū)模擬]在自然界,石頭經常充當“被欺負”的角色,風霜雨雪、海浪冰凍會把看似堅硬的石頭“啃”成“馬蜂窩”。讀“我國兩處蜂窩石景觀圖”,完成4~5題。
4.甲、乙兩處地貌主要分布在( )A.甲—云貴高原 B.乙—東南沿海C.甲—黃土高原 D.乙—四川盆地
解析:據圖可知,甲處植被稀少,氣候干旱,推斷應該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qū);乙圖位于海岸地帶,可以推斷位于沿海地區(qū),故選B。
5.乙處蜂窩石的形成,解釋最恰當的是( )A.侵蝕強度的差異B.巖石硬度的差異C.侵蝕時間的差異D.沉積作用的差異
解析:同一個地點,同一塊巖石,侵蝕強度、侵蝕時間的差異不大,故A、C錯誤;同一塊巖石也會存在硬度的差異,侵蝕作用下會導致蜂窩石的形成,故B正確; 蜂窩石是由侵蝕作用形成的,不是沉積作用形成,故D錯誤。
6.新疆地貌景觀豐富多彩,結合下面部分新疆景觀圖片,回答下列問題。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一節(jié) 常見地貌類型教課課件ppt,共22頁。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四章 地貌第一節(jié) 常見地貌類型課文課件ppt,共37頁。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一節(jié) 常見地貌類型優(yōu)質課課件ppt,共3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