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分)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常見的運動。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
A.樹木生長B.花香撲鼻C.流星似箭D.反腐倡廉
2.(2分)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若馬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馬上的人B.身后的房屋C.路面D.路邊的花
3.(2分)下列數(shù)據(jù)符合實際的是( )
A.我國國歌播放完一首的時間為2~3min
B.蝴蝶飛行時,其翅膀每秒振動次數(shù)約為100次
C.正常人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約為1min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4km/h
4.(2分)某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關于速度、路程和時間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由公式v=可知,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B.由公式t=可知,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小
C.由公式S=vt可知,路程由速度與時間的乘積決定,在相等的時間內路程不一定相同
D.物體通過任何相等的路程,所用時間都相同
5.(2分)小芳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圖,根據(jù)信息可推斷此過程小芳( )
A.步長約為2mB.每分鐘步行15km
C.平均速度為4km/hD.步行3km用時15min
6.(2分)以下是代表我們偉大祖國日益強大的三個標志性物體及它們運動的有關數(shù)據(jù),比較它們速度大小可知( )
①奔月的“嫦娥五號”每秒鐘飛行11.2km;
②正在索馬里海域護航的軍艦每分鐘航行780m;
③“復興號”高速列車每小時行駛350km。
A.“嫦娥五號”的速度最大B.軍艦的速度最大
C.高速列車的速度最大D.三者一樣大
7.(2分)如圖所示的是古代青銅“魚洗”,注入半盆水后,用雙手搓把手,盆內水花四濺。傳說眾多“魚洗”發(fā)出的聲音能匯集成千軍萬馬之勢,曾嚇退數(shù)十里外的敵軍。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 )
A.“水花四濺”說明發(fā)聲的“魚洗”正在振動
B.發(fā)出嗡嗡聲的聲源是“魚洗”
C.“魚洗”發(fā)出的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
D.眾多“魚洗”發(fā)出的聲音匯集使聲音的傳播速度加快
8.(2分)如圖所示的圖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種運動形式的是( )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
9.(2分)小軍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12.44cm、12.46m、12.45cm、12.54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
A.12.45cmB.12.47cmC.12.4725cmD.12.46cm
10.(2分)甲、乙兩人在美麗的江濱路上沿著平直的公路步行,他們運動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關于甲、乙兩人的運動情況( )
A.甲速度是乙速度的2倍
B.4~12s時,甲、乙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甲在8s時甲追上乙
D.12s末,甲、乙兩人相距2m
11.(2分)下列四幅圖片與其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圖摩托車的消音器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
B.乙圖蝙蝠的導航系統(tǒng)在太空中依然可能發(fā)揮作用
C.丙圖正在發(fā)聲的音叉把小球反復彈開,說明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
D.丁圖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綁緊程度相同時,細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12.(2分)測量緊密排繞在鉛筆上的細銅絲的直徑,如圖所示。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
B.讀取圖中刻度尺的示數(shù)時,視線應與尺面平行
C.測得圖中細銅絲的總寬度為18.90cm
D.實驗中采用了累積法測量細銅絲的直徑
13.(2分)關于測量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誤差偏大,表示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大
B.測量時為了減小誤差可以多估讀幾位
C.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會造成實驗誤差
D.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減小誤差
14.(2分)如圖所示,有關聲現(xiàn)象的實驗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圖中通過觀察紙屑跳動的幅度可以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B.乙圖中通過觀察乒乓球是否被彈起可以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C.丙圖中通過逐漸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氣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傳聲
D.丁圖中通過用相同大小的力撥動伸出長度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二、填空題(共7小題,每空1分,計22分)
15.(4分)在下列橫線上填上合適的單位。(填單位符號)
(1)人正常10次脈搏的時間約為0.15 ;
(2)一枚一元硬幣的直徑約為25 ;
(3)一支新鉛筆的長度約為1.70 ;
(4)一層教學樓的高度約為3 。
16.(2分)如圖所示,刻度尺所測物體的長度是 cm;秒表的讀數(shù)為 s。
17.(2分)云南高速路網(wǎng)全面推行區(qū)間測速以來,車輛超速行駛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圖所示,一輛小汽車進入測速路段后,他是以 為參照物。測速設備測得小汽車在通過9.45km的測速區(qū)間用時270s,其平均速度為 km/h。根據(jù)該路段限速100km/h的規(guī)定,該車駕駛員受到了相應處罰。
18.(2分)如圖是蘋果下落過程中拍攝的頻閃照片,相機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斷蘋果的運動是 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照片上A與B的間距,所對應的蘋果的實際運動路程為57cm m/s。
19.(4分)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甲車的速度是 m/s。運動速度相同的兩小車是 ;若以甲車為參照物,則乙車 ,(選填“向前運動”、“向后運動”、“靜止”),丙車 (選填“靜止”或“運動”)。若乙和丙運動的路程之比是3:5,則乙和丙所用的時間之比是 。
20.(3分)用重錘敲打鼓面發(fā)出的鼓聲是由于鼓皮的 產生的,周圍的人能夠聽到鼓聲是因為聲音通過 傳入人耳的,而在外太空中通訊要靠電子通訊裝置是因為聲音不能在 中傳播。
21.(4分)為了不打攪小明學習,姥姥看電視時調小了音量,這是在 減弱噪聲的;調小音量也減小了聲音的 ;手機上的微信可以使用“聲音鎖登錄”,只要機主本人按住說話的按鈕,讀出屏幕上的那串數(shù)字就可以登錄,這主要是依據(jù)聲音的 ;倒車雷達是利用 (選填“超聲”或“次聲”)探測障礙物,幫助司機倒車。
三、實驗探究題(共4小題,每空1分,計28分)
22.(9分)小明在用一把鋼尺測量一個木塊的長度實驗中,對木塊進行了四次測量,測量結果如下:17.82cm、17.83cm、17.81cm、17.8cm。
(1)他對木塊進行四次測量的目的是 ;
(2)這把鋼尺的分度值是 ;
(3)小明先對四次測量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他發(fā)現(xiàn) 是錯誤的,錯誤原因可能是 ;
(4)小明測出木塊的長度是 cm,合 km;
(5)若制成的鋼尺受溫度變化很明顯,那么在嚴寒的冬季用它測量物體長度時,其測量結果將 (選填“偏大”、“偏小”)。
23.(6分)如圖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
(1)該實驗除刻度尺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
(2)小車所放的斜面坡度要盡量小些,理由是 ;
(3)若實驗中測得tAB=1.6s,tAC=2.5s,則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AB、BC、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別為vAB、vBC、vAC,則它們從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4)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停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選填“大”或“小”);
(5)實驗中應多次測量,每次測量時必須讓小車從 ,由靜止開始下滑。
24.(7分)(一)一般物質都是“熱脹冷縮”的,物體受熱時在長度方向上的膨脹叫線膨脹。如表是某探究小組的同學探究影響物體線膨脹因素的實驗記錄(銅、鋁線的橫截面積相同)。
(1)該實驗應該準備的主要測量儀器是 和溫度計。
(2)請根據(jù)實驗記錄完成下列各題:
①比較實驗序號 ,可知:當原長和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固體的線膨脹程度與材料有關。
②比較實驗序號1與2,可得到的初步結論是: 。
(二)某研究小組利用一些長短、粗細、材料不同的琴弦,進行探究“音調和哪些因素有關”的活動。他們選用的琴弦長度、材料在圖中已標出,其中琴弦的直徑(即粗細)a=dc=dd<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緊程度一致。
(1)若他們想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粗細的關系”應選擇琴弦 (選填“a”“b”“c”或“d”);
(2)若選擇琴弦a和d,則是為了研究音調的高低與 的關系
(3)如圖2所示,是聲音輸入到示波器上時顯示振幅與時間關系的波形。其中聲音音調相同的是 圖,響度相同的是 圖。
25.(5分)我國是自行車王國,常見的自行車有“28”“26”和“24”等型號,這些型號是按車輪直徑的尺寸命名的,1英寸=2.45cm。
(1)“26”型號車輪的直徑是 m。
(2)給你一把量程為2m的卷尺和一輛“28”型自行車,請你設計一個簡單的方案測量學校跑道的長度,請你寫出測量步驟
①用卷尺測出 ;
②算出車輪的 ;
③用紅布條在自行車車輪上做一個記號(或用氣門芯做記號),讓記號與跑道的起點重合,推著自行車沿跑道移動一圈 ;
④跑道長度的表達式為: (用測量的物理量符號表示)。
四、計算題(共3小題,計22分。要求寫出已知、求、解答過程)
26.(7分)下表為上海到廈門的D3203次動車組運行時刻表。根據(jù)列車運行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
(1)在福州南站的停車時間多長?
(2)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的時間多長?
(3)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平均速度?
27.(7分)一輛貨車送貨到貴陽,車行駛了一段時間,他看到了如圖1所示標志。
(1)在不違規(guī)的前提下,若貨車以最快的速度行駛,從如圖1的標志牌到貴陽需要的時間是多少min?
(2)若貨車長50米,以如圖2所示的速度行駛1.5min通過一座橋梁,橋梁的長度是多少m?
28.(8分)某同學乘坐著汽艇遙對一座山崖他向高崖鳴笛,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對高崖駛去,歷時5s聽到汽笛的回聲,求:
(1)聽到回聲時,汽艇走的距離是多少米?
(2)他聽到回聲時汽艇離山崖多遠?
2023-2024學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延安中學八年級(上)月考物理試卷(10月份)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4小題,每題2分,計28分)
1.(2分)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常見的運動。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
A.樹木生長B.花香撲鼻C.流星似箭D.反腐倡廉
【答案】C
【分析】運動是大家所熟悉的現(xiàn)象之一,我們在生活中已積累了大量與運動有關的感性認識。但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形式,而機械運動就是宇宙間最普遍的運動形式之一,在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解答】解:ABD、中都不是存在物體位置之間的變化,故ABD不符合題意;
C、流星似箭,屬于機械運動。
故選:C。
2.(2分)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若馬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馬上的人B.身后的房屋C.路面D.路邊的花
【答案】A
【分析】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關鍵是看被研究的物體與所選的標準,即參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發(fā)生了改變,如果發(fā)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如果未發(fā)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
【解答】解:以馬上的人為參照物,馬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以身后的房屋、路邊的花為參照物,所以馬是運動的。
故選:A。
3.(2分)下列數(shù)據(jù)符合實際的是( )
A.我國國歌播放完一首的時間為2~3min
B.蝴蝶飛行時,其翅膀每秒振動次數(shù)約為100次
C.正常人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約為1min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4km/h
【答案】D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憑借生活經驗,有的需要簡單的計算,有的要進行單位的換算,最后判斷最符合實際的是哪一個。
【解答】解:A.每首歌曲播放時長會有所不同,故A錯誤;
B.昆蟲飛行時翅膀要振動,故B錯誤;
C.正常情況下,故C錯誤;
D.正常情況下,故D正確。
故選:D。
4.(2分)某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關于速度、路程和時間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由公式v=可知,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B.由公式t=可知,物體運動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時間t越小
C.由公式S=vt可知,路程由速度與時間的乘積決定,在相等的時間內路程不一定相同
D.物體通過任何相等的路程,所用時間都相同
【答案】D
【分析】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運動方向都是不變的,而速度的大小與物體通過的路程和運動時間無關;
實際上對于勻速直線運動,時間t是原來的幾倍,路程s就是原來的幾倍,其速度是不變的。
【解答】解:
A、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等于路程與時間的比值,故A錯誤;
B、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越大,路程和時間成正比,時間越大,時間越?。?br>C、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由s=vt知,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一定相同;
D、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所以物體通過任何相等的路程,故D正確。
故選:D。
5.(2分)小芳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圖,根據(jù)信息可推斷此過程小芳( )
A.步長約為2mB.每分鐘步行15km
C.平均速度為4km/hD.步行3km用時15min
【答案】C
【分析】(1)知道步行的距離和步數(shù),可以求出每一步的長度;
(2)利用步行的距離除以所用的時間即可求出每分鐘步行的距離;
(3)根據(jù)每分鐘步行的距離可換算處步行的平均速度;
(4)由圖中現(xiàn)象可知步行3km所用的時間。
【解答】解:A、由圖可知,步數(shù)n=4718=≈0.64m;
BC、由圖可知,則步行速度v===,故B錯誤;
D、由圖可知,故D錯誤。
故選:C。
6.(2分)以下是代表我們偉大祖國日益強大的三個標志性物體及它們運動的有關數(shù)據(jù),比較它們速度大小可知( )
①奔月的“嫦娥五號”每秒鐘飛行11.2km;
②正在索馬里海域護航的軍艦每分鐘航行780m;
③“復興號”高速列車每小時行駛350km。
A.“嫦娥五號”的速度最大B.軍艦的速度最大
C.高速列車的速度最大D.三者一樣大
【答案】A
【分析】解答此題要對它們的速度進行單位換算,換算成同一個單位即可比較出其速度大小。
【解答】解:①“嫦娥五號”每秒鐘飛行11.2km,其運行速度為11.2km/s=11.6×;
②軍艦正常航行時,每分鐘航行780m=46.8km/h;
③“復興號”高速列車每小時行駛350km,其速度為350km/h。
比較可知,“嫦娥五號”的運行速度是最大的。
故選:A。
7.(2分)如圖所示的是古代青銅“魚洗”,注入半盆水后,用雙手搓把手,盆內水花四濺。傳說眾多“魚洗”發(fā)出的聲音能匯集成千軍萬馬之勢,曾嚇退數(shù)十里外的敵軍。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 )
A.“水花四濺”說明發(fā)聲的“魚洗”正在振動
B.發(fā)出嗡嗡聲的聲源是“魚洗”
C.“魚洗”發(fā)出的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
D.眾多“魚洗”發(fā)出的聲音匯集使聲音的傳播速度加快
【答案】D
【分析】(1)正在發(fā)出聲音的物體(聲源)是在振動的;
(2)我們把正在發(fā)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3)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4)響度的大小與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此外響度還與距離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
【解答】解:A、“魚洗”發(fā)出的聲音是由“魚洗”的振動發(fā)出的,故A正確;
B、“魚洗”發(fā)出的嗡嗡是由“魚洗”的振動發(fā)出的,故B正確;
C、人能聽到“魚洗”發(fā)出的聲音是靠空氣傳入人耳的;
D、眾多“魚洗”聲匯集增大了聲音的響度,故D錯誤。
故選:D。
8.(2分)如圖所示的圖像中,描述的是同一種運動形式的是( )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
【答案】C
【分析】分析s﹣t圖象和v﹣t圖象中分別描述哪一種運動形式,得出正確選項。注意勻速直線運動的圖象特點。
【解答】解:如果是s﹣t圖象,則橫軸表示時間,由于甲圖是與時間t平行的直線,處于靜止狀態(tài),表示s與t成正比,所以表示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如果是v﹣t圖象,則橫軸表示時間,由于乙圖是與時間t平行的直線,即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表示v與t成正比,處于加速運動狀態(tài)。
由此分析可知描述的運動形式相同的是乙與丙,都是描述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
故選:C。
9.(2分)小軍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12.44cm、12.46m、12.45cm、12.54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
A.12.45cmB.12.47cmC.12.4725cmD.12.46cm
【答案】A
【分析】在測量長度時,通常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只要計算出測量的平均值即可;
計算時偏差較大的讀數(shù)是錯誤的,去錯誤讀數(shù),取其余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即為測量結果;
在最后結果的確定時,還要注意小數(shù)位數(shù)的保留規(guī)則與測量值相同。
【解答】解:12.54cm與其他三次數(shù)據(jù)相差較大,12.54cm為錯誤數(shù)據(jù),
為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
故選:A。
10.(2分)甲、乙兩人在美麗的江濱路上沿著平直的公路步行,他們運動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關于甲、乙兩人的運動情況( )
A.甲速度是乙速度的2倍
B.4~12s時,甲、乙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甲在8s時甲追上乙
D.12s末,甲、乙兩人相距2m
【答案】D
【分析】A、分析圖象,得出第8s末,甲、乙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比較甲、乙速度大小關系;
B、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路程和時間的圖象就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由此可知乙物體一直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由圖象可以看出0~8s內乙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而甲在0s~4s內處于靜止狀態(tài),然后做勻速直線運動;
C、由圖象可以看出,乙運動4s后甲開始運動,在8s時甲追上乙;
D、由圖象可以看出,12s末,甲、乙走的路程,進而求出甲、乙兩人相距。
【解答】解:
A、由圖象知,甲、乙通過的路程相等,甲用的時間是乙用時間的,故A正確;
B、由圖象可以看出,甲開始運動,甲、乙做的都是勻速直線運動;
C、由圖象可以看出,一開始甲落后于乙,故C正確;
D、由圖象可以看出,甲走了10m,甲、乙兩人相距4.5m。
故選:D。
11.(2分)下列四幅圖片與其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圖摩托車的消音器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
B.乙圖蝙蝠的導航系統(tǒng)在太空中依然可能發(fā)揮作用
C.丙圖正在發(fā)聲的音叉把小球反復彈開,說明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
D.丁圖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綁緊程度相同時,細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答案】C
【分析】(1)防治噪聲可以從噪聲的產生、噪聲的傳播及噪聲的接收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4)音調的高低與發(fā)聲體的振動快慢有關,橡皮筋振動快慢與其松緊、長短和粗細有關。
【解答】解:A、摩托車安裝有消聲器,故A錯誤;
B、蝙蝠的回聲定位是利用聲波的傳播,所以在太空中不能夠發(fā)揮作用;
C、正在發(fā)聲的音叉把小球反復彈開,故C正確;
D、在橡皮筋的松緊,其越細振動越快,細的橡皮筋是高音弦。
故選:C。
12.(2分)測量緊密排繞在鉛筆上的細銅絲的直徑,如圖所示。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
B.讀取圖中刻度尺的示數(shù)時,視線應與尺面平行
C.測得圖中細銅絲的總寬度為18.90cm
D.實驗中采用了累積法測量細銅絲的直徑
【答案】D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為相鄰的刻度線表示的長度;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金屬絲的直徑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或者測不出或者誤差太大,可以把細銅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n圈,測出線圈長度L,則利用d= 計算細銅絲直徑。
【解答】解:
A、由圖可知,一個小格為0.1cm=7mm,故A錯誤;
B、刻度尺讀數(shù)時,故B錯誤;
C、由圖示刻度尺可知,故C錯誤;
D、實驗中采用了累積法測量細銅絲的直徑,利用d=,故D正確。
故選:D。
13.(2分)關于測量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誤差偏大,表示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大
B.測量時為了減小誤差可以多估讀幾位
C.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會造成實驗誤差
D.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減小誤差
【答案】D
【分析】誤差是在測量過程中產生的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同于錯誤,它是在測量方法正確的情況下產生的,只可以減小,卻不能避免。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改進實驗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測量工具等。
【解答】解:A、測量誤差偏大,但不一定是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大;
B、測量時為了減小誤差要保留一位估讀值,故B錯誤;
C、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會造成測量結果錯誤,故C錯誤;
D、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減小誤差。
故選:D。
14.(2分)如圖所示,有關聲現(xiàn)象的實驗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圖中通過觀察紙屑跳動的幅度可以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B.乙圖中通過觀察乒乓球是否被彈起可以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C.丙圖中通過逐漸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氣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傳聲
D.丁圖中通過用相同大小的力撥動伸出長度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答案】C
【分析】(1)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是:音調、響度、音色,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音調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音色是由發(fā)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
(2)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聲音的傳播靠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大多是由空氣這種介質傳播的。
【解答】解:
A、甲圖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故A正確。
B、乙圖中通過觀察乒乓球是否被彈起可以探究“聲音的產生”,將音叉的振動放大。
C、丙圖中通過逐漸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氣,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傳聲,實驗結論不能直接得出。
D、丁圖中通過用相同大小的力撥動伸出長度不同的刻度尺,發(fā)出聲音的音調不同,故D正確。
故選:C。
二、填空題(共7小題,每空1分,計22分)
15.(4分)在下列橫線上填上合適的單位。(填單位符號)
(1)人正常10次脈搏的時間約為0.15 min ;
(2)一枚一元硬幣的直徑約為25 mm ;
(3)一支新鉛筆的長度約為1.70 dm ;
(4)一層教學樓的高度約為3 m 。
【答案】(1)min;(2)mm;(3)dm;(4)m。
【分析】根據(jù)對常見物體和相關物理量單位的認識,填上合適的單位。
【解答】解:(1)人正常10次脈搏的時間約為9s=0.15min;
(2)一枚一元硬幣的直徑約為6.5cm=25mm;
(3)一支新鉛筆的長度約為1.70dm;
(4)一層教學樓的高度約為7m。
故答案為:(1)min;(2)mm;(4)m。
16.(2分)如圖所示,刻度尺所測物體的長度是 2.20 cm;秒表的讀數(shù)為 338.5 s。
【答案】2.20;338.5。
【分析】(1)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從0刻度線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的長度,注意刻度尺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大表盤代表秒,秒表讀數(shù)是兩個表盤的示數(shù)之和。
【解答】解:(1)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小格,所以每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2cm=1mm;物體左側與1.00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L=5.20cm﹣1.00cm=2.20cm;
(2)秒表的中間小表盤上,每個小格代表6.5min,偏向“6”一側;在秒表的大表盤上,所以每個小格代表5.1s,所以大表盤指針的讀數(shù)為38.5s。
故答案為:8.20;338.5。
17.(2分)云南高速路網(wǎng)全面推行區(qū)間測速以來,車輛超速行駛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圖所示,一輛小汽車進入測速路段后,他是以 汽車 為參照物。測速設備測得小汽車在通過9.45km的測速區(qū)間用時270s,其平均速度為 126 km/h。根據(jù)該路段限速100km/h的規(guī)定,該車駕駛員受到了相應處罰。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判斷參照物是研究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一個逆過程,是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以“誰”為參照物;
(2)根據(jù)速度計算公式v=計算出速度大小。
【解答】解:(1)以汽車或自己為參照物,測速提示牌對于汽車或自己的位置不斷發(fā)生改變,所以他會感覺測速提示牌往后退;
(2)小汽車行駛時間t=270s=h,
該車的平均速度為:
v===126km/h。
故答案為:汽車;126。
18.(2分)如圖是蘋果下落過程中拍攝的頻閃照片,相機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斷蘋果的運動是 變速 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照片上A與B的間距,所對應的蘋果的實際運動路程為57cm 1.9 m/s。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分析頻閃照片,在相等的時間內蘋果的間隔越來越大,利用速度公式不難判斷蘋果的運動狀態(tài)。
(2)算出A到B之間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它在A到B之間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頻閃照片可以看出,蘋果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
(2)A到B之間有3個時間間隔,即時間為t=0.2s,
蘋果在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v===1.9m/s。
故答案為:變速;7.9。
19.(4分)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甲車的速度是 4 m/s。運動速度相同的兩小車是 甲丙 ;若以甲車為參照物,則乙車 向后運動 ,(選填“向前運動”、“向后運動”、“靜止”),丙車 靜止 (選填“靜止”或“運動”)。若乙和丙運動的路程之比是3:5,則乙和丙所用的時間之比是 12:5 。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①根據(jù)三個圖象,分別分析出甲、乙、丙三輛小車的運動情況,根據(jù)速度的計算公式v=求出甲、乙、丙的運動速度;進行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
②已知乙與丙通過的路程之比和速度之比,利用公式t=得到時間之比。
【解答】解:
①甲的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射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即v甲===8m/s;
乙的圖象也是一條過原點的射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即v乙===3m/s;
丙的圖象是v﹣t圖象,速度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速度大小v丙=4m/s;
由于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因此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丙,以甲車為參照物;
②因為v=,
所以乙丙所用時間之比為==×=×=。
故答案為:4;甲丙;靜止。
20.(3分)用重錘敲打鼓面發(fā)出的鼓聲是由于鼓皮的 振動 產生的,周圍的人能夠聽到鼓聲是因為聲音通過 空氣 傳入人耳的,而在外太空中通訊要靠電子通訊裝置是因為聲音不能在 真空 中傳播。
【答案】振動;空氣;真空。
【分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解答】解:用重錘敲打鼓面發(fā)出的鼓聲是由于鼓皮的振動產生的,周圍的人能夠聽到鼓聲是因為聲音通過空氣傳入人耳的。
故答案為:振動;空氣。
21.(4分)為了不打攪小明學習,姥姥看電視時調小了音量,這是在 聲源處 減弱噪聲的;調小音量也減小了聲音的 響度 ;手機上的微信可以使用“聲音鎖登錄”,只要機主本人按住說話的按鈕,讀出屏幕上的那串數(shù)字就可以登錄,這主要是依據(jù)聲音的 音色 ;倒車雷達是利用 超聲 (選填“超聲”或“次聲”)探測障礙物,幫助司機倒車。
【答案】聲源處;響度;音色;超聲。
【分析】(1)防治噪聲的途徑,從三方面考慮:①在聲源處;②在傳播過程中;③在人耳處;
(2)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它與物體振幅有關,音量的調節(jié)就是改變聲音的響度;
(3)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和特色,不同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4)超聲波可以傳遞信息,也可以傳遞能量。
【解答】解:把電視音量調小可以在聲源處減弱噪聲,防止影響小明學習;
調節(jié)音量時,喇叭的振幅發(fā)生改變;所以把音量關小是為了減弱聲音的響度。
不同的人,發(fā)出的音色也不相同,只要機主本人按住說話的按鈕,就可以登錄,這就是因為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倒車雷達是利用超聲波來探測障礙物,幫助司機倒車的。
故答案為:聲源處;響度;超聲。
三、實驗探究題(共4小題,每空1分,計28分)
22.(9分)小明在用一把鋼尺測量一個木塊的長度實驗中,對木塊進行了四次測量,測量結果如下:17.82cm、17.83cm、17.81cm、17.8cm。
(1)他對木塊進行四次測量的目的是 取平均值,減小誤差 ;
(2)這把鋼尺的分度值是 0.1cm ;
(3)小明先對四次測量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他發(fā)現(xiàn) 17.8cm 是錯誤的,錯誤原因可能是 沒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4)小明測出木塊的長度是 17.82 cm,合 1.782×10﹣5 km;
(5)若制成的鋼尺受溫度變化很明顯,那么在嚴寒的冬季用它測量物體長度時,其測量結果將 偏大 (選填“偏大”、“偏小”)。
【答案】(1)取平均值,減小誤差;(2)0.1cm;(3)17.8cm;沒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17.82;1.782×10﹣5;(5)偏大。
【分析】(1)在長度的測量中,減小誤差的有效途徑是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2)在進行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根據(jù)刻度尺的讀數(shù)要求,結合題目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找出錯誤的;
(4)在進行求平均值時,要將錯誤的數(shù)據(jù)去掉,平均值應保留與測量值相同的位數(shù);
(5)由于熱脹冷縮現(xiàn)象,用一把鋼尺在低溫下測一物體的長度,會不準確。
【解答】解:(1)在長度的測量中,利用了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辦法來減小誤差。
(2)刻度尺讀數(shù)時需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數(shù)據(jù)17.82cm、17.81cm可知。
(3)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故17.4cm為錯誤數(shù)據(jù)。
(4)去除錯誤數(shù)據(jù)17.8cm,則木塊的寬度應為:
,
(5)由于熱脹冷縮現(xiàn)象,鋼尺在嚴寒的冬季測物體的長度,所以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
故答案為:(1)取平均值,減小誤差;(3)17.8cm;(4)17.82﹣5;(5)偏大。
23.(6分)如圖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
(1)該實驗除刻度尺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秒表 ;
(2)小車所放的斜面坡度要盡量小些,理由是 減小小車的速度,增加小車運動時間,便于準確測量時間 ;
(3)若實驗中測得tAB=1.6s,tAC=2.5s,則AC段的平均速度vAC= 0.32 m/s,AB、BC、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別為vAB、vBC、vAC,則它們從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vBC>vAC>vAB ;
(4)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停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選填“大”或“小”);
(5)實驗中應多次測量,每次測量時必須讓小車從 同一位置 ,由靜止開始下滑。
【答案】(1)秒表;(2)減小小車的速度,增加小車運動時間,便于準確測量時間;(3)0.32;vBC>vAC>vAB;(4)大;(5)同一位置。
【分析】(1)由原理公式可知,需要測量長度和時間,所以還需要測量時間的工具;
(2)小車所放的斜面坡度要盡量小些,理由是增加小車運動時間,便于準確測量時間;
(3)由圖可以讀出AC段的長度,根據(jù)v=可以求出AC段的速度;由于小車在斜面做加速運動,所以可以知道AB、BC、AC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關系;
(4)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測量的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分析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還是偏??;
(5)每次測量時必須讓小車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保證小車每次通過的距離相等。
【解答】解:(1)由原理公式v=可知,長度可以從圖中直接讀出;
(2)小車所放的斜面坡度要盡量小些,理由是減小小車的速度,便于準確測量時間;
(3)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AC=80.0cm,AC段的時間tAC=2.5s;
AC段平均速度vAC===32cm/s=0.32m/s;
由圖可知,小車在斜面AB段的路程sAB=40.3cm,小車在斜面AB段的tAB=1.6s;
AB段平均速度vAB===25cm/s;
由圖可知,小車在斜面BC段的路程sBC=40.3cm,小車在斜面BC段的時間tBC=tAC﹣tAB=2.5s﹣4.6s=0.7s;
小車在斜面BC段的平均速度vBC==≈44.4cm/s;
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別為vAB、vBC、vAC的大小關系為vBC>vAC>vAB;
(4)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測量的時間偏小可知AC偏大;
(5)實驗中應多次測量,應保證小車每次通過的距離相等。
故答案為:(1)秒表;(2)減小小車的速度,便于準確測量時間;vBC>vAC>vAB;(4)大;(5)同一位置。
24.(7分)(一)一般物質都是“熱脹冷縮”的,物體受熱時在長度方向上的膨脹叫線膨脹。如表是某探究小組的同學探究影響物體線膨脹因素的實驗記錄(銅、鋁線的橫截面積相同)。
(1)該實驗應該準備的主要測量儀器是 刻度尺 和溫度計。
(2)請根據(jù)實驗記錄完成下列各題:
①比較實驗序號 2與5(或3與4) ,可知:當原長和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固體的線膨脹程度與材料有關。
②比較實驗序號1與2,可得到的初步結論是: 當材料和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原長越長,固體的線膨脹程度越大 。
(二)某研究小組利用一些長短、粗細、材料不同的琴弦,進行探究“音調和哪些因素有關”的活動。他們選用的琴弦長度、材料在圖中已標出,其中琴弦的直徑(即粗細)a=dc=dd<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緊程度一致。
(1)若他們想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粗細的關系”應選擇琴弦 ab (選填“a”“b”“c”或“d”);
(2)若選擇琴弦a和d,則是為了研究音調的高低與 琴弦長度 的關系
(3)如圖2所示,是聲音輸入到示波器上時顯示振幅與時間關系的波形。其中聲音音調相同的是 甲、丁 圖,響度相同的是 乙、丁 圖。
【答案】(一)(1)刻度尺;(2)①2與5(或3與4);②當材料和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原長越長,固體的線膨脹程度越大;(二)(1)ab;(2)琴弦長度;(3)甲、?。灰?、丁。
【分析】(一)(1)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表格中記錄了物體的長度和升高的溫度,需要測量長度和溫度的工具;
(2)根據(jù)控制變量的思想可知所選擇的序號;
實驗序號1和2,材料、升高的溫度都是相同的,只有原長不同,伸長量不同就說明了物體的線膨脹和原長有關;
要繼續(xù)探究物體的線膨脹和原長的關系,就要改變物體的長度,而控制材料、升高的溫度一定;
(二)(1)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琴弦長度的關系”,根據(jù)控制變量法,應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橫截面積相同,長度不同;
(2)琴弦a和b的材料和橫截面積相同,長度不同,根據(jù)控制變量法進行判斷;
(3)音調的影響因素是頻率;響度的影響因素是振幅和距離發(fā)聲體遠近。
【解答】解:
(一)(1)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使用刻度尺,要測量物體升高的溫度可以使用溫度計;
(2)①比較實驗序號2與5(或5與4),材料不同,升高相同的溫度,由此可得結論:當原長和升高的溫度相同時。
②實驗序號1和4,材料都是銅,第2次原長較大,由此得出:同種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
(二)(1)若想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粗細的關系”,根據(jù)控制變量法,橫截面積不同、b;
(2)若選擇琴弦a和d,根據(jù)控制變量法,長度不同;
(3)甲、乙兩圖波形頻率相同;乙、丁兩圖振幅相同。
故答案為:(一)(1)刻度尺;(2)①2與4(或3與4),原長越長;(二)(1)ab;(3)甲、??;乙、丁。
25.(5分)我國是自行車王國,常見的自行車有“28”“26”和“24”等型號,這些型號是按車輪直徑的尺寸命名的,1英寸=2.45cm。
(1)“26”型號車輪的直徑是 0.637 m。
(2)給你一把量程為2m的卷尺和一輛“28”型自行車,請你設計一個簡單的方案測量學校跑道的長度,請你寫出測量步驟
①用卷尺測出 自行車車輪的直徑D ;
②算出車輪的 周長C=πD ;
③用紅布條在自行車車輪上做一個記號(或用氣門芯做記號),讓記號與跑道的起點重合,推著自行車沿跑道移動一圈 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圈數(shù)n ;
④跑道長度的表達式為: s=nπD (用測量的物理量符號表示)。
【答案】(1)0.637;(2)①自行車輪的直徑D;②周長C=πD;③自行車輪胎轉動的圈數(shù)n;④s=nπD。
【分析】(1)根據(jù)1英寸=2.54cm,即可得出26型號車的車輪直徑;
(2)學校跑道的長度比較大,無法直接測量;
可從自行車的輪胎上找出輪胎直徑,求出周長;
然后在輪胎上做上一個小標記,數(shù)出繞操場一圈自行車輪胎轉動的圈數(shù),乘以輪胎的周長就是路程。
【解答】解:
(1)由題意可知:“26”型號車直徑即為26英寸,英寸與cm的換算關系是:1英寸=2.45cm=8.45×10﹣2m;
所以“26型號車的車輪直徑d=26×2.45×10﹣7m=0.637m,
(2)學校跑道的長度比較大,無法直接測量;
①用卷尺測量出自行車輪的直徑,記為D;
②算出車輪的周長C=πD;
③在自行車上綁一個紅布條,推著自行車,后面的人數(shù)圈數(shù));
④跑道長度為:s=nπD。
故答案為:(1)0.637;(2)①自行車輪的直徑D;③自行車輪胎轉動的圈數(shù)n。
四、計算題(共3小題,計22分。要求寫出已知、求、解答過程)
26.(7分)下表為上海到廈門的D3203次動車組運行時刻表。根據(jù)列車運行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
(1)在福州南站的停車時間多長?
(2)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的時間多長?
(3)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平均速度?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動車組在福州南站到站時間和發(fā)車時間,兩者的差值即為停車時間;
(2)根據(jù)表中提供數(shù)據(jù):發(fā)車時間和到站時間可知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的時間;
(3)根據(jù)求得的時間和表中的路程,利用v=可求得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動車組在福州南站是17:27到達,故在福州南站的停車時間為4min;
(2)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的時間t=19:19﹣10:22=8h57min=h;
(3)上海至廈門的總路程s=1154km,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的平均速度:
v==≈129km/h。
答:(1)在福州南站的停車2min;
(2)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的時間為8h57min;
(3)列車由上海駛往廈門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9km/h。
27.(7分)一輛貨車送貨到貴陽,車行駛了一段時間,他看到了如圖1所示標志。
(1)在不違規(guī)的前提下,若貨車以最快的速度行駛,從如圖1的標志牌到貴陽需要的時間是多少min?
(2)若貨車長50米,以如圖2所示的速度行駛1.5min通過一座橋梁,橋梁的長度是多少m?
【答案】(1)在不違規(guī)的前提下,若貨車以最快的速度行駛,從如圖1的標志牌到貴陽需要的時間是72min;
(2)橋梁的長度是1950m。
【分析】(1)由圖1可知貨車的最大限速以及從標志牌到貴陽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在不違規(guī)的前提下,從標志牌到貴陽需要的時間;
(2)根據(jù)圖2速度計的分度值和指針位置讀出貨車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貨車通過橋梁所行駛的路程,橋梁的長度等于貨車通過橋梁所行駛的路程減去貨車的長度。
【解答】解:(1)由圖1可知,貨車的最大限速為100km/h,
由v=可知,從標志牌到貴陽需要的時間:t==;
(2)由圖2可知,速度計的分度值為5km/h,貨車通過橋梁的速度v′=80km/h,
由v=可知h=3km=2000m,
橋梁的長度:L橋梁=s′﹣L車=2000m﹣50m=1950m。
答:(1)在不違規(guī)的前提下,若貨車以最快的速度行駛;
(2)橋梁的長度是1950m。
28.(8分)某同學乘坐著汽艇遙對一座山崖他向高崖鳴笛,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對高崖駛去,歷時5s聽到汽笛的回聲,求:
(1)聽到回聲時,汽艇走的距離是多少米?
(2)他聽到回聲時汽艇離山崖多遠?
【答案】(1)聽到回聲時,汽艇走的距離是50m;
(2)他聽到回聲時汽艇離山崖825m。
【分析】(1)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對高崖駛去,歷時5s聽到汽笛的回聲,根據(jù)s=vt求出汽艇運動的距離;
(2)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對高崖駛去,根據(jù)s=vt求出聲音傳播的距離,因聽到回聲時汽艇離山崖的距離等于聲音傳播距離減去汽艇運動距離后的一半,據(jù)此求出他聽到回聲時汽艇離山崖的距離。
【解答】解:(1)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對高崖駛去,由v=,
汽艇運動的距離s艇=v艇t=10m/s×5s=50m,
(2)聲音傳播的距離s聲=v聲t=340m/s×5s=1700m,
因聽到回聲時汽艇離山崖的距離等于聲音傳播距離減去汽艇運動距離后的一半,
所以,他聽到回聲時汽艇離山崖的距離s′==。
答:(1)聽到回聲時,汽艇走的距離是50m;
(2)他聽到回聲時汽艇離山崖825m。實驗序號
材料
原長(米)
溫度升高(℃)
伸長量(厘米)
1
銅
1
10
0.19
2
銅
2
10
0.38
3
銅
1
30
0.57
4
鋁
1
30
0.69
5
鋁
2
10
0.46
站名
上海虹橋
寧波東
福州南
廈門
到站時間
﹣﹣﹣﹣
13:25
17:27
19:19
發(fā)車時間
10:22
13:30
17:31
﹣﹣﹣﹣﹣﹣﹣﹣﹣
里程/km
0
333
897
1154
實驗序號
材料
原長(米)
溫度升高(℃)
伸長量(厘米)
1
銅
1
10
0.19
2
銅
2
10
0.38
3
銅
1
30
0.57
4
鋁
1
30
0.69
5
鋁
2
10
0.46
站名
上海虹橋
寧波東
福州南
廈門
到站時間
﹣﹣﹣﹣
13:25
17:27
19:19
發(fā)車時間
10:22
13:30
17:31
﹣﹣﹣﹣﹣﹣﹣﹣﹣
里程/km
0
333
897
1154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延安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物理模擬試卷+,共3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簡答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共2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簡答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延安中學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月考物理試卷(10月份),共3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