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2022·廣西·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天下》)
【乙】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砷L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選自《呂氏春秋》)
1.下列語句中的朗讀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行/拂亂其所為
C.曾益/其所不能 D.必無受/利地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征于色????????????????????? ?言和而色夷
B.百里奚舉于市????????????東市買駿馬
C.孫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
D.請寢之丘??????????????? ??戰(zhàn)則請從
3.下列選項中的“以”與例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A.以其境過清 B.咨臣以當世之事
C.可以一戰(zhàn) D.屬予作文以記之
4.下列對兩段選文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主要闡述了憂患意識對造就人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
B.乙文敘述了孫叔敖之子聽從其父勸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議論為主,輔以記敘;乙文以記敘為主,兼以議論。
D.甲乙兩文都體現(xiàn)了“做人做事要有憂患意識”的主題。
5.請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2)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
【答案】1.A
2.C
3.B
4.B
5.(1)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2)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
【解析】
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做簡單翻譯,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據(jù)基本的古文語法規(guī)則進行句讀;同時善于利用虛詞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語氣詞,句中的助詞等。
A.句意: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句中“天”是主語,“降”是謂語,“大任”是賓語,而“于”是介詞,和“是人”構(gòu)成一個介賓短語,不可分開。正確斷句應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選A。
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都譯為“臉色”;
B.都譯為“集市”;
C.通“智”,智慧/知道;
D.都譯為“請允許”;
故選C。
3.此題考查一詞多義。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以:介詞,用,拿。
A.連詞,因,因為;
B.介詞,用,拿;
C.介詞,憑借;
D.連詞,來,用來,表目的;
故選B。
4.此題考查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此題首先要對原文內(nèi)容有大致了解,敘事部分理清事件的脈絡,議論部分可結(jié)合事件推斷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B.“乙文敘述了孫叔敖之子聽從其父勸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表述有誤,根據(jù)乙文“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可知,孫叔敖死后,楚王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并沒有接受,而是按照其父所說的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
故選B。
5.此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點: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準確,尤其注意一些關鍵詞的特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jié)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
(1)發(fā):興起,指被任用。畎畝:田地。
(2) 知:知道。惡:厭惡。以……為:把……作為。
【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乙】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會封賞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塊叫寢的山地,這地方貧瘠,名聲很壞。楚國人敬畏鬼神,而越國人事鬼神以求福??梢蚤L時間享有的,大概只有這個地方?!睂O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沒有接受,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所以到現(xiàn)在也沒有失掉這塊封地。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二)(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乙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可以調(diào)素琴??????????素:不加裝飾的
B.無案牘之勞形???????形:形體、軀體
C.百里奚舉于市???????市:集市
D.衡于慮?????????????? ???衡:平衡
7.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項是(?????)
A.有仙則名???????????????????????????????????????????????思而不學則殆
B.何陋之有???????????????????????????????????????????????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C.舜發(fā)于畎畝之中???????????????????????????????????所惡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8.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過這些)來感動(他的)內(nèi)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動(他的)內(nèi)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堅忍,增加他的才干。
9.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兩文均明確表達中心。甲文明確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結(jié)尾點明中心“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B.兩文均涉及人生處境。甲文寫作者雖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貧賤;乙文談到了將擔大任者須經(jīng)受艱難處境的磨煉。
C.兩文均有舉例。甲文舉“諸葛廬"“子云亭”類比“陋室”,乙文用六個歷史人物的事例證明人才造就于艱苦環(huán)境。
D.兩文語言特色鮮明。甲文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音韻和諧;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氣勢充沛,雄辯有力。
【答案】6.D
7.A
8.D
9.B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D.“衡:平衡”解釋錯誤,句子意思是:思慮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橫”,意思是“梗塞,指不順”。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
A.副詞,都是“就,便”之意;
B.助詞,提賓標志,不譯/結(jié)構(gòu)助詞,的;
C.介詞,從/介詞,比;
D.連詞,表并列,無意義/連詞,表轉(zhuǎn)折,卻;
故選A。
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動心忍性”在此處應為“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據(jù)此排除AB;“曾益”是一個詞,“曾”通“增”,增加。據(jù)此排除C。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甲文寫作者雖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貧賤”說法錯誤,甲文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的是自己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故選B。
【參考譯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長到臺階上的苔痕顏色碧綠,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到這里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平時可以彈奏清雅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jīng)。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鬃诱f:“這有什么簡陋呢?”
[乙]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三)(2021·遼寧錦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甲、乙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黽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②,而趙、魏之走集③,蓋四方之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④之候⑤也?!?br />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蹴⑦,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予故嘗曰:“園囿⑧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br />
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褒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
[注]①淆(xiáo):山名。黽(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經(jīng)的要地。④治亂:即太平和動亂。后文的“治忽”同“治亂”。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⑦蹂蹴:蹂躪。⑧囿(yòu):飼養(yǎng)動物的園地。
10.(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①人恒過__________?????
②衡于慮__________
③予故嘗曰________?????
④化而為灰燼__________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
A.國恒亡/去國懷鄉(xiāng)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
C.欲退享此/欲報之于陛下也
D.蓋四方之必爭之地也/何陋之有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
(4)乙文第二段“園囿之興廢”的事例印證了甲文中___________的觀點。
(5)談談乙文給你的啟示。
【答案】10.(1)???? 犯錯誤???? 同“橫”,梗塞,不順???? 曾經(jīng)???? 成為
(2)C
(3)①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②天下如果經(jīng)常太平無事也就罷了,一旦有戰(zhàn)事,那么洛陽總是首先遭遇戰(zhàn)事。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5)乙文啟示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要貪圖享樂。只有心懷一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解析】
10.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理解。解答此題,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平時積累,根據(jù)句意理解詞意。
①句意為:人常常犯錯。過:犯錯誤。
②句意為:思慮堵塞。衡:同“橫”,梗塞,不順。
③句意為:我因此曾說。嘗:曾經(jīng)。
④句意為:化成灰燼。為:成為。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理解。解答此題,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平時積累,根據(jù)句意理解詞意,最后將兩個詞語的意思進行對比作答。
A.名詞,國家/名詞,國都;
B.介詞,在/介詞,比;
C.用法和意義相同,動詞,想要;
D.結(jié)構(gòu)助詞,的/賓語前置句的標志,不譯;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翻譯的要求是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
①重點詞:所以,用這種方法來;忍,使……堅忍;曾,同“增”,增加。
②重點詞:當,如果;已,罷了;受兵,遭遇戰(zhàn)事。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皥@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句意為:館第園林的繁盛或毀滅,就是洛陽興旺或衰敗的征兆啊。甲文第二段“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意思是:一個國家,在內(nèi)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乙文第二段“園囿之興廢”的事例印證了甲文的這兩句的觀點。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由乙文第三段“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褒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可知,本文論證從洛陽的盛衰可以看出國家的治亂,洛陽園林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用一句話來說,洛陽園林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晴雨表,對朝廷的腐敗提出了強烈的忠告,表現(xiàn)了作者對衰微的國勢的清醒認識和深刻憂慮。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乙文啟示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要貪圖享樂。
【參考譯文】
【乙】?洛陽地處全國的中部,擁有崤山、澠池的險阻,算是秦川、隴地的咽喉,又是趙、魏爭著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諸侯一定會爭搶的地方。天下如果經(jīng)常太平無事也就罷了,一旦有戰(zhàn)事,那么洛陽總是首先遭遇戰(zhàn)事。為此我曾說過:“洛陽的興盛和衰敗,是天下太平或者動亂的征兆啊?!薄 ?br />
?正當唐太宗貞觀、唐玄宗開元盛世時,公卿貴族、皇親國戚在東都洛陽營建公館府第的,號稱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動亂而流離失所,接著是五代的慘痛破壞,那些池塘、竹林、樹木,被兵車踐踏,變成一片廢墟。高高的亭閣、寬大的樓臺,被戰(zhàn)火焚燒,化成灰燼,跟唐朝一起灰飛煙滅,沒有留下一處。我因此曾說:“館第園林的繁盛或毀滅,就是洛陽興旺或衰敗的征兆啊?!薄 ?br />
?況且天下的太平或動亂,從洛陽的興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陽的興衰,又可以從館第園林的興廢看到征兆,那么《洛陽名園記》這作品,我難道是徒勞無益、白費筆墨的嗎?
?唉!公卿大夫們現(xiàn)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縱一己的私欲,為所欲為,卻忘掉了國家的太平或動亂的大事,想以后退隱了再享受這種園林之樂,能辦得到嗎?唐朝最后覆滅的情形就是前車之鑒??!
(四)(2021·廣西貴港·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岳陽樓記(節(jié)選)
①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不以物喜?????????????????以刀劈狼首(《狼》)
B.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得之則生(《魚我所欲也》)
C.發(fā)于聲,而后喻?????????????????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不同的項是(?????)
A.而或長煙一空???????????? ?????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B.把酒臨風????????????????? 臨表涕零(《出師表》
C.衡于慮,而后作?????????????????盜竊亂賊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D.征于色????????????????? 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求:______________
(2)行拂亂其所為???????? 拂:______________
1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浮光躍金,靜影沉壁。
15.《岳陽樓記(節(jié)選)》第②③段寫“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其用意是什么?
16.閱讀下面鏈接材料,結(jié)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用自己的話說說兩文的作者分別提出了怎樣的治國之道?
【鏈接材料】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②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③,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選自《管子·治國》
【注釋】①奚以:即“以奚”,根據(jù)什么。以,介詞,根據(jù)。奚,何,什么。②重:重視。③敬上畏罪:恭敬君上,畏懼犯罪。敬,恭敬,尊重。上,君上,泛指統(tǒng)治者。罪,犯罪或作惡的行為。
【答案】11.B
12.C
13.???? 探求???? 違背
14.浮動的月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15.傳達出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襯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
1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提出了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觀點,[鏈接材料]則提出了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觀點。
【解析】
11.A.以:因為/用;
B.則:都是就,于是的意思;
C.而:表順承,然后/表轉(zhuǎn)折,但是;
D.于:從,自/比;
故選B。
12.A.一:都是全、都的意思;
B.臨:都是面對的意思;
C.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興起;
D.色:都是臉色的意思;
故選C。
13.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2)句意: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拂:違背。
1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能力。解答時一定要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ǜ樱?,躍(閃耀),璧(圓形正中有孔的玉),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是句中重點詞,注意根據(jù)語境確定詞義。
15.本題考查理解寫作手法的能力。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抓住關鍵句分析理解,簡潔準確表述。選文②③段是兩個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不同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選文第④段假托古圣立言,發(fā)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選文第②③段寫“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其用意是:傳達出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襯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愛國情懷。
16.本題考查理解內(nèi)容的能力。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抓住關鍵句分析理解,簡潔準確表述。從“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可知,孟子認為,在內(nèi)沒有能干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于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克己慎終,在外又沒有敵國的抗衡、外寇的侵擾,如此安適的環(huán)境,首先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這是精神上的死亡,緊接著必然是物質(zhì)上的死亡——“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提出了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觀點。[鏈接材料]開門見山則提出了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觀點,然后從“民富則易治”和“民貧則難治”兩方面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最后得出“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結(jié)論。
【參考譯文】
《岳陽樓記》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清晨湖面上撒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陰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對這些景象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雖然這樣,那么這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江,被降職遠調(diào)的人員和吟詩作賦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這里的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連綿細雨紛紛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日月星辰隱藏起光輝,山岳也隱沒了形跡;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時分天色昏暗,只聽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chǎn)生被貶官離開京城,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冷落的景象,一定會感慨萬千而十分悲傷了。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波平浪靜,天色與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有時湖面上的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有時湖面上微波蕩漾,浮動的月光閃著金色;有時湖面波瀾不起,靜靜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響起了,一唱一和,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飲,那心情真是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鏈接材料譯文: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么這樣說?人民富裕就安于鄉(xiāng)居而愛惜家園,安鄉(xiāng)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視家園,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家就敢于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于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
(五)(2022·安徽合肥·二模)
【甲】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孟子》)
【乙】朕①膺②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節(jié)選自《明史·大祖本紀三》)
[注]①朕:指明太祖朱元璋。②膺:受。
17.請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后能改????? ??然:_______????????
(2)衡于慮?????? ??衡:________
(3)國恒亡???????? ??恒:_______????????
(4)日勤不怠??? ??怠:________
(5)好善惡惡????? ??惡:__________
18.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
19.【甲】文從治理國家的角度講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明太祖說皇太孫“宜登大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或詞語填空)
20.請簡要分析【甲】文中“法家拂士”和【乙】文中“文武臣僚”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17.???? 這樣???? 同“橫”,梗塞、不順???? 常常,經(jīng)常???? 懈怠,放松???? 討厭,憎恨
18.(1)(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xiàn)在臉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
(2)奈何我出身貧寒低微,沒有古人那樣的淵博知識。
19.????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天下歸心
20.甲文中的法家拂士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內(nèi)在保障。
乙文中明太祖認為只有文武百官同心輔佐政事,才能做到為百姓謀利益,安定團結(jié)百姓。
【解析】
17.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山Y(jié)合句意推斷詞義。
(1)句意:這樣以后才能改正。然:這樣;
(2)句意:思慮阻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3)句意: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恒:常常、經(jīng)常;
(4)句意:每天非常努力,不偷懶,不怠慢。?。盒傅?、放松;
(5)句意:喜好美善,憎恨丑惡。惡:討厭、憎恨、憎惡。
18.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 “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1)句注意重點字詞“征(顯露,表現(xiàn))、于(在)、發(fā)(流露,表現(xiàn))、喻(知曉,了解)要理解正確;
(2)句注意重點字詞“奈(奈何)、起自(出身)、博知(淵博的知識)”要理解正確。
19.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與篩選概括內(nèi)容。
結(jié)合【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nèi)沒有執(zhí)法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沒有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寫的是死于安樂,安樂的結(jié)果也往往就是國家的滅亡;再結(jié)合“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可知, 【甲】文從治理國家的角度講述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道理;
結(jié)合【乙】文“皇太孫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可知, 天下人歸順皇太孫,最適合于登皇帝位,由此可篩選概括出【乙】文中明太祖說皇太孫“宜登大位”的原因是“天下歸心”。
20.本題考查理解內(nèi)容。
結(jié)合【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nèi)沒有執(zhí)法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沒有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胺曳魇俊痹谶@里是指有法度的世臣,輔佐君主的賢士,他們起著輔佐君主,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作用;
結(jié)合【乙】文“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可知,內(nèi)外文武百官同心協(xié)力輔佐政事,來安定國內(nèi)的百姓,“文武臣僚”是指:君主政權(quán)中的文武官員。他們可以輔佐君王治理國家,是國家發(fā)展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綜上可知,【甲】文中“法家拂士”和【乙】文中“文武臣僚”都是國家的人才,任何國家的發(fā)展都離不開人才,離不開賢臣的輔佐。
【參考譯文】
【乙】我承擔天命三十一年,心里總是為國家和百姓的安危而憂慮,日日勤勞,不敢懈怠,致力于為百姓謀利益。怎奈出身貧苦低微,沒有像古人那樣淵博的知識,喜好美善,憎恨丑惡,遠遠比不上他們。今日懂得了萬物本身的客觀規(guī)律,難道還有什么哀念之情嗎?天下人歸順皇太孫,最適合于登皇帝位。內(nèi)外文武百官同心協(xié)力輔佐政事,來安定我的百姓。
(六)(2022·山東東營·模擬預測)閱讀下面兩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惠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上①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②孰難?”房玄齡曰:“草昧③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微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微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資治通鑒?唐紀》)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狀態(tài)。④忽:不注意,不重視。
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行拂亂其所為??? 拂:
②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敵:
③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 孰:
④??烛溕萆诟毁F???生:
2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與甲文有相似之處。請結(jié)合選文簡要分析。
23.試析甲、乙兩文在寫作藝術特色上的異同。
【答案】21.①違背②匹敵、相當 ③哪一個,哪一樣④產(chǎn)生,發(fā)生
2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認為在富貴中易滋生驕奢,在疏忽中易產(chǎn)生禍亂;這與甲文中孟子所認為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想是相似的。
23.相同之處:兩文多用對仗句,既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當?shù)臍鈩?,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不同之處:甲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jié)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乙文采用對話方式說理議論,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解析】
2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行拂亂其所為”的句意是:使他做事不順。拂:違背。
(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的句意是: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敵:匹敵、相當。
(3)“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的句意是:創(chuàng)業(yè)與保持成就哪個難?孰:哪一個,哪一樣。
(4)“??烛溕萆诟毁F”的句意是:常常擔心在富貴的時候滋生驕奢。生:產(chǎn)生,發(fā)生。
22.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時,結(jié)合選文中唐太宗關于“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的看法,體會他的治國思想,并聯(lián)系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論述,找到兩人治國思想的相似點進行分析。[乙]文中唐太宗與房玄齡、魏征一起探討關于“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孰難”的問題時,表明了“??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的觀點,說明唐太宗認為國家安定后,(君主)因為富貴而變得驕奢淫逸,因為忽視治理而產(chǎn)生禍亂,這與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是一致的。即唐太宗和孟子都認為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業(yè)。
23.考查對文章寫作藝術特色的理解與分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作者運用排比的方法先列舉六位經(jīng)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闡述了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fā)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jié)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文章還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乙]文敘寫唐太宗與房玄齡、魏征一起探討“創(chuàng)業(yè)與守業(yè)孰難”的問題,運用對話方式說理議論,多采用對仗的語言,如“出百死,得一生”“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等,語句顯得錯落有致,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從而體現(xiàn)出強大的論辯力量。
據(jù)此分析概括作答。
【參考譯文】
(乙)唐太宗問身邊的大臣:“創(chuàng)業(yè)與保持成就哪個難?”房玄齡回答說:“國家開始創(chuàng)立時,我們與各地豪強競相起兵較量使他們稱臣,創(chuàng)業(yè)難??!”魏征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不在艱難的時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時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難??!”太宗說:“玄齡協(xié)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歷經(jīng)百戰(zhàn),九死一生,所以體會到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魏征協(xié)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擔心在富貴的時候滋生驕奢,疏忽的時候發(fā)生禍亂,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艱難。但是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已經(jīng)過去;保持成就的艱難,正應該和大家謹慎對待?!?br />
(七)(2022·廣東·東莞市竹溪中學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日:“吾終于此乎?”種曰:“湯系①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奔②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③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④,親附百姓,蠡不如種?!庇谑桥e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zhì)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注釋:①系:拘囚。②奔:意為逃往。③折節(jié):屈已下人。④填撫:鎮(zhèn)定安撫。
24.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5.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文言詞句
理解詞義的方法
解釋
由是觀之
參考成語法:察言觀色
(1)______
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
課內(nèi)遷移法: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2)______
振貧吊死
查閱詞典法:①揮動,抖動:②奮起,振作;③整頓:④救濟;⑤通“震”,振動;⑥自古。(《古代漢語詞典》)
(3)______(填序號)
2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其卒王霸/卒獲有所聞 B.人恒過/以其境過清
C.曾益其所不能/有所廣益 D.勞其筋骨/與百姓同其勞
27.請用“/”給乙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斷句。
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28.下列對于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開頭以排比句列舉六位歷史名賢的事例作為事實論據(jù),增強了文章氣勢,有力地證明了磨難造就人才的觀點。
B.乙文中文種引用歷史上四位明君的故事,意在勸說越王勾踐正視眼前的困境,相信好運氣終將降臨,終能擺脫吳軍的圍困。
C.乙文中范蠡在勾踐擬安排他擔當治國重任時,直截了當?shù)卣f明了自己和文種各自的長處,足見其理智、無私、愛國。
D.甲乙兩文的主題都是“生于憂患”,甲文從人才成長和國家治理兩方面進行了正反論述,乙文則以人物的言行來表達。
29.簡要分析越王勾踐最終能反敗為勝的原因。
【答案】24.(1)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內(nèi)心痛苦。
(2)(一個國家)如果內(nèi)部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常常會滅亡。
25.???? 觀察???? 通“囑”,托付,委托???? ④
26.A
27.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28.B
29.①國內(nèi)有文種、范蠡這樣善于輔佐的治國賢臣(重用人才);②國外有吳國這樣時時存在的敵對國家和可能帶來的災禍;③身為君主的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④關心百姓,與民勞作,以民為本,取得民心。⑤善于聽取臣子意見,從諫如流。
【解析】
24.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故:因此,所以;將:將要;任:責任,使命;是:此,這,這樣的。
(2)入,在國內(nèi);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出:在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摇?br />
25.本題主要考查點是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
(1)成語“察言觀色”意為:觀察言語臉色來揣摩對方的心意。觀,看。根據(jù)“參考成語法”解釋“由是觀之”中的“觀”同樣為“觀察、看”之意。句意:由此看來;
(2)“屬予作文以記之”意為: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屬:囑托。根據(jù)“課內(nèi)遷移法”推知“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中的“屬”同樣意為“囑托、囑咐”。句意:勾踐于是把國家政事囑托給大夫文種。
(3)“振貧吊死”意為:救濟堂窮的人家,吊愁死者。結(jié)合“查閱詞典法”,根據(jù)詞典解釋可推知加點字“振”意為:救濟;故選④
2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 都意為“最終”;
B .不同,犯錯/過于;
C. 不同,增加/好處;
D .不同,使……勞累/勞作。
故選A 。
27.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句意為:于是親身經(jīng)歷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膽懸掛在座位旁,坐處臥處抬頭就看到答膽,吃飯也賣苦膽。
“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為三個并列短語,分條記述勾踐日常行為,中間停頓;
故斷為: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28.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 .有誤,結(jié)合“何遽不為福乎”,意思是“(憂患)為什么就不能轉(zhuǎn)化為福呢”,勾踐能知恥而后勇,忍辱負重,最終擺脫了吳軍突圍。題干的“意在勸說勾踐正視眼前的困境,相信好運氣將會降臨”表述不準確。
故選B。
29.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根據(jù)【乙】文“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可知,勾踐關心百姓,與民勞作,以民為本,取得民心;
根據(jù)【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可知,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
根據(jù)【乙】文“欲使蠡治國政”“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zhì)于吳”等內(nèi)容可知,勾踐善于重用人才,且從諫如流;
根據(jù)
【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和【乙】文“為質(zhì)于吳。二歲而吳歸蠡”等內(nèi)容可知,有吳國這樣的敵對國家時刻威脅安全;
據(jù)此可概括越王勾踐反敗為勝的原因即可。
【參考譯文】
【乙】勾踐被困在會稽時,曾感嘆說:“我將在此了結(jié)一生嗎?”文種說:“商湯被囚禁在夏臺,周文王被圍困在羑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他們都終于稱王稱霸天下。由此觀之,我們今日的處境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吳王已經(jīng)赦免了越王,于是勾踐回國后,就自苦其身,苦心思慮,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著躺著仰頭都能看見苦膽,吃飯時也嘗嘗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顏色的衣服,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能委曲求全,招待賓客熱情誠懇,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勾踐想讓范蠢來主持國家的政務,范蠢說:“打仗之類的事情,文種比不上我,至于鎮(zhèn)安國家、使百姓親附,我也比不上文種?!惫篡`于是把國家政事囑托給大夫文種,而派范蠢和大夫拓稽,去吳國議和,留在吳國作人質(zhì)。二年以后,吳國放回了范蠡。
(八)(2022·甘肅平?jīng)觥ひ荒#╅喿x下面文段,完成題目。
【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莊周游于雕陵之樊
莊周游于雕陵之樊①,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②,感周之顙③而集于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④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⑤,執(zhí)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⑥之。
【注釋】①雕陵之樊:雕陵為陵園名。樊,籬笆。②運寸:指直徑一寸,形容鳥眼睛很大。③顙(sǎng):額頭。④殷:大。⑤蹇(jiǎn)裳躩(jué)步:用手提起衣裳,快速行走。⑥誶(suì);斥責,詰問。
3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
(2)而后作 作________
(3)異鵲從而利之 從:________
(4)捐彈而反走 反:________
31.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所欲有甚于生者(《魚我所欲也》)
B.曾益其所不能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一異鵲自南方來者 自非亭午夜分(《三峽》)
D.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 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
3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
33.讀了甲、乙兩文,試分析孟子和莊子說理的風格有何不同。
【答案】30.???? 同“增”???? 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 跟隨???? 同“返”,返回
31.D
32.(1)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2)啊,世上的物類原本就是這樣相互牽累、相互
爭奪的,兩種物類之間也總是以利相招引!
33.孟子善于以相當整齊的排比句法為形式,極力增強他的邏輯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從而使其說理具有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莊子善于使用生動形象的故事,使邏輯推理融于具體形象中,使其說理不僅深入淺出,而且極具啟發(fā)性。(意思對即可)
【解析】
30.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
①句意:增加他原來沒有的才能。曾:同“增”,增加;
②句意:這樣以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③句意:異鵲見螳螂有利可圖便跟了過去。從:跟從,跟隨;
④句意:丟掉石子走開了。反:同“返”返身,返回。
3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 .于:介詞,從/介詞,比;
B .其:代詞,他的/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
C .自:介詞,從/連詞,如果;
D .而:連詞,表示順承/連詞,表示順承。
故選D。
3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征:征驗,征兆;色:顏面,面色。
(2)噫:文言嘆詞,表示感慨、悲痛、嘆息;固:本來,原來;累:牽累;二類:意思是異類;召:召喚。
3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從【甲】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六個事例運用排比,闡明人只有經(jīng)受磨煉,才能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的道理。孟子善用比喻進行說理,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jié)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從【乙】文“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可知,莊子運用螳螂捕蟬,異鵲在后的故事來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見利忘形,否則會后患無窮的道理。據(jù)此可知,莊子善于用寓言故事說理,將深奧的道理寄寓在淺顯的小故事中,富有教育意義和啟發(fā)性。
【參考譯文】
【乙】莊周在雕陵的籬笆旁漫步,看見一只奇怪的鵲從南邊過來,它翅膀?qū)捰衅叱撸劬Υ螅ǖ弥睆剑┯幸淮?,(?jīng)過的時候它的身體)碰到莊周的額頭來到栗樹林中。莊周說道:“這是什么鳥啊,翅膀大卻不會飛,眼睛大卻不會看?”(說著)提起褲子快跑(追蹤),拿了石子(準備)打鳥把它抓住。(這時他)看見一只蟬,因為剛剛找到一處很好的蔭涼而忘記了(隱藏)自己的身體;(一只)螳螂躲在旁邊準備抓那只蟬,看到就要有所捕獲卻忘了自己的身體;(那只)奇怪的鵲跟著螳螂準備抓它來吃,只知道(眼前的)美味卻忘了自己的身體。莊周猛的驚覺道:“不好!事物都有福禍兩面,福禍是互相依存的啊!”(他)丟掉石子走開了,園丁追著他問他(為什么好好的放棄,不打那鳥了)。
(九)(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①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再者,不敢縱逸。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②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為敝,不知時政得失,亦不見過,以是滅亡。朕既在九重③,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④。”
【注釋】①存:撫恤。②耽:沉溺。③九重:深宮之內(nèi)。④存意:用心操勞國事。
3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動心忍性??????????? ??( )?????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
③猶割股以啖腹???? ???( )????
?④其耳目皆為敝??????????????????? ????( )
35.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②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36.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停頓(標注兩處)
莫 以 天 下 無 事 四 海 安 寧 便 不 存 意。
37.乙文強調(diào)為君之道是:“存百姓”:“________________”:還要________________。
38.請分析甲乙兩文畫線句子提出的治國觀點有何異同?
【答案】34.使……堅忍???? 奮起。指有所作為。???? 吃???? 通“蔽”,蒙蔽,受蒙蔽。
35.①(一個人的想法)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
②做國君所應當遵循的原則(方法),必須首先關心(體恤)百姓
36.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
37.不敢縱逸???? 廣開言路(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
38.相同點:都強調(diào)了治國需要賢士輔佐的觀點。(都強調(diào)了治國的內(nèi)因是賢士輔佐)
不同點:甲文還強調(diào)外因也會導致國亡的觀點。如果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覟閼n患,國家往往就會滅亡。乙文沒有涉及到。
【解析】
3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①句意: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忍:使……堅忍。
②句意:在內(nèi)心里困惑,思慮阻塞,這樣以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③句意:那就像從自己腿上割肉來充饑一樣。啖:吃。
④句意:他們的耳目都受到蒙蔽。敝:通“蔽”,蒙蔽,受蒙蔽。
3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①征,表現(xiàn);于,在;喻,通曉、了解。
②為,做;道,原則;存,關心。
36.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
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本句句意為:不要以為國家太平,邊疆安寧,就不用心操勞國事了。“天下無事”與“四海安寧”表并列關系,中間應斷開?!氨恪北硎卷槼校B接前后兩個分句,其前面應斷開。故斷句為: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
3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
由乙文“必須先存百姓”“再者,不敢縱逸”可知,強調(diào)為君之道必須首先關心百姓,再說,君王從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求。由“古之昏君,其耳目皆為敝,不知時政得失,亦不見過,以是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可知,為君之道還要廣開言路,不能受蒙蔽,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3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比較閱讀。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兩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比較二者的異同點即可。甲文中的句子意思是:在國內(nèi)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乙文中句子意思是:縱觀古代的帝王,有的興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樣。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當時政治的得失。忠誠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勸諫,邪惡諂諛的人卻一天天得勢,君主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導致滅亡。將兩個句子相比較可以看出,二者都強調(diào)了一個國君要想治理好國家,有賢士賢臣的輔佐很重要,好的建議是治國之本。但不同的是,甲文還指出了有“敵國外患”也是一個國家滅亡的原因,即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國家就會滅亡。而乙文則沒有提到這一點。
【參考譯文】
?【乙】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做國君所應當遵循的原則,必須首先關心百姓。如果用損害百姓的辦法來滿足自身的享樂,那就像從自己腿上割肉來充饑一樣,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再說,我從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求。我每次思考使人身體受到損害的原因不在別的,都是由于自己貪欲才釀成的災禍。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聲色,那么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損害也就越大,這樣既妨害國家大事,又擾亂百姓?!必懹^六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古代的昏君,他們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敗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過錯,因此導致國滅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宮之內(nèi),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們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為國家太平,邊疆安寧,就不用心操勞國事了。”
(十)(2022·河南南陽·一模)閱讀下面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勞其筋骨???????無奔走之勞矣(《送東陽馬生序》)????????鞍馬勞頓
B.行拂亂其所為?????參差披拂(《小石潭記》)????????????春風拂面
C.人恒過,然后能改???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過眼煙云
D.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4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1.結(jié)合語段談一談,成為人才應該具備哪些品質(zhì)?
42.結(jié)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觀點,分析下面鏈接材料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钡脑颉?br />
【鏈接材料】
上①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儻遽②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shù)聞卿輩諫爭也?!蔽赫髟唬骸皟?nèi)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br />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儻遽:“儻”通“倘”,倘若。遽:馬上。
【答案】39.D
40.通過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加他的才干。(緊扣“所以”“動”“忍”“曾”的理解,意思對即可)
41.①在困難中磨煉自我,砥礪前行。②時刻進行自我反省,不斷完善自身(經(jīng)常反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
42.示例:甲文告訴我們憂愁禍患能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會導致頹廢衰亡。唐太宗雖身處太平盛世,但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為可貴、可喜。
【解析】
39.考查一詞多義。
A.動詞使動用法,使……勞累/名詞,辛勞;勞苦/勞累;
B.違背/拂動、飄動/輕輕擦過;
C.動詞,犯錯/名詞,錯誤/經(jīng)過,飄過;
D.都是“所以”的意思;
故選D。
40.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翻譯。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
所以,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心,內(nèi)心;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性,性情;曾益,增加。曾,通“增”;不能,才干。
41.考查內(nèi)容理解概括。
從甲文“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人才應該具備的首要品質(zhì):能在困難中磨煉自我,砥礪前行。
從甲文“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可知人才應該具備的品質(zhì):能進行自我反省,不斷完善自身。
從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可知人才應該具備的品質(zhì):保持憂患意識。
據(jù)此歸納即可。
42.考查內(nèi)容理解概括。先總結(jié)出甲文的觀點,即“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表現(xiàn)的是一種憂患意識。因為憂患能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會使人萎靡死亡。鏈接材料“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唐太宗看到國家和平安寧,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都服從這種自古以來所罕有的現(xiàn)象,他很欣慰滿足。他唯一擔憂害怕的是這種情況不能維護久遠?!叭浑奕丈饕蝗?,唯懼不終,故欲數(shù)聞卿輩諫爭也”寫出了唐太宗雖身處太平盛世,但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說明他能居安思危,即甲文的觀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所以魏征為唐太宗有“居安思?!钡囊馑级老哺吲d。
【參考譯文】
【鏈接材料】唐太宗對親近的大臣們說:“治國就像治病一樣,即使病好了,也應當休養(yǎng)護理,倘若馬上就自我放開縱欲,一旦舊病復發(fā),就沒有辦法解救了。現(xiàn)在國家很幸運地得到和平安寧,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都服從,這真是自古以來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這種情況不能維護久遠,所以我很希望多次聽到你們的進諫爭辯啊?!蔽赫骰卮鹫f:“國內(nèi)國外得到治理安寧,臣不認為這是值得喜慶的,只對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悅。”
這是一份專題1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1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卷版-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docx、專題1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析版-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46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二輪復習 文言文對比閱讀13 馬說(含解析),共3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備戰(zhàn)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對比閱讀(通用版)08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卷版),共2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