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

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
【乙】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①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②也。將軍宜枉駕③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
(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注釋】①器:用作動詞,器重,重視。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③枉駕:屈尊,這是請別人到某處去時的客氣話,枉,委屈,駕,車馬。
1.(1)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然/后有千里馬 B.故/雖有名馬
C.將軍豈/愿見之乎 D.不/可屈致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伯樂不常有/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B.馬之千里者/將軍宜枉駕顧之
C.才美不外見/徐庶見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執(zhí)策而臨之
(3)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
A.【甲】文雖為馬說卻意不在馬,而是作者借說馬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B.【乙】文從側(cè)面襯托出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絕不奉迎、為人謹(jǐn)慎的性格特點。
C.【甲】【乙】兩文的表達(dá)都是以議論和抒情為主,說理深刻,論證有力,情感鮮明。
D.【甲】文諷刺了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乙】文則表現(xiàn)了劉備善于納諫和禮賢下士。
(4)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詣亮。

【答案】1.(1)B
(2)A
(3)C
(4)①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②于是劉備親自前往拜訪諸葛亮。
【解析】
1.(1)本題考查文言文朗讀停頓。
A.“然后”是連詞,正確停頓為“然后/有千里馬”;
C.“將軍”為主語,正確停頓為“將軍/豈愿見之乎”;
D.意思是:不可隨便召他來。正確停頓為“不可/屈致也”。
故選B。
(2)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A.都是“表轉(zhuǎn)折,卻”;
B.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不譯/代詞,他;
C.動詞,同“現(xiàn)”,顯露/動詞,拜見;
D.名詞用如動詞,用馬鞭驅(qū)趕/名詞,馬鞭;
故選A。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C.有誤,乙文主要運用的是記敘和描寫。選項“【甲】【乙】兩文的表達(dá)都是以議論和抒情為主”的理解是錯誤的。
故選C。
(4)
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dá)、雅”。
(1)句中的“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吃盡)”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由是(于是)、遂(就)、詣(拜訪)”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參考譯文】
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
【乙】其時劉備正駐軍新野縣。徐庶謁見劉備,劉備對他十分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人,是‘臥龍’啊!將軍想不想見見他?”劉備說:“你陪他一道來吧!”徐庶說:“此人只能拜訪他,不可隨便召他來。將軍您應(yīng)該屈尊去看望他才好?!庇谑莿溆H自前往拜訪諸葛亮,一連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見。

(二)(2022·四川瀘州·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丙】
問說(節(jié)選)
清?劉開
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問與學(xué),相輔而行者也。非學(xué)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xué)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xué)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dá)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xì),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稌凡辉坪酰俊昂脝杽t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xué)問之道”,學(xué)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xué)”,問且先于學(xué)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dá)強(qiá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xué)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完正確的一項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dá)強(qiá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dá)/強(qiá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dá)/強(qiá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dá)強(qiá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能:才能
B.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宜:應(yīng)當(dāng)
C.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破:破解
D.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 恥:恥辱
4.下列對三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寫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表達(dá)作者鮮明的觀點,抒發(fā)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馬表達(dá)了“有了伯樂,才能發(fā)現(xiàn)人才”的觀點,寄寓了作者對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
C.乙文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人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厭惡。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的中心論點,分析了“問”與“學(xué)”的關(guān)系,后面幾段主要闡明了“問”的重要性。
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
(1)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2)非學(xué)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答案】2.B
3.D
4.A
5.(1)香氣遠(yuǎn)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yuǎn)遠(yuǎn)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2)不學(xué)就不會發(fā)現(xiàn)疑問,不問就不能增長知識。
【解析】
2.本題考查斷句。
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fù)誦讀加以驗證。句意為:認(rèn)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xué)習(xí)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wěn)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了)。根據(jù)句意可直接斷句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xué)有未達(dá)/強(qiáng)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故選B。
3.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rèn)為他道德學(xué)問高。恥,以……為恥。
故選D。
4.A.“甲乙丙三文都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有誤,丙文并沒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寫法。“抒發(fā)高雅的情趣”有誤,甲文寄寓了作者對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丙文論證了“君子之學(xué)必好問”的觀點。
故選A。
5.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zhǔn)確。重點字詞:
(1)益,更加;植,豎立;而,表轉(zhuǎn)折;褻,親近卻不莊重。
(2)非學(xué),不學(xué)習(xí);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致疑,提出疑難;廣識,增長知識。
【參考譯文】
【乙】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yuǎn)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yuǎn)遠(yuǎn)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br />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dāng)然就很多人了!
【丙】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xué)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xué)”是相輔相成地進(jìn)行的,不“學(xué)”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xué)習(xí)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xué)習(xí)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yīng)用于實際,認(rèn)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lǐng)、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xì)節(jié),(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對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對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xì)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xué)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并提“學(xué)問之道”,“學(xué)”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yǎng)”(時),歸結(jié)到要(好)問(勤)學(xué),(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xué)”的前面。  
認(rèn)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xué)習(xí)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wěn)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rèn)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tài)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xiàn)一次錯誤。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xué)習(xí)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xué)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rèn)為他道德學(xué)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rèn)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dāng)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br />
(三)(2021·廣西河池·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馬至者三。
(《戰(zhàn)國策?千金求馬》)
【注】①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②期年:滿一年。
6.(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盡其材/千里之馬至者三
C.其真無馬邪/其首五百金
D.駢死于槽櫪之間/涓人言于君曰
(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執(zhí)策而臨之(面對)
B.策之不以其道(馬鞭)
C.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買)
(3)下列對【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朗讀節(jié)奏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賢君比作伯樂,把未被發(fā)現(xiàn)的人才比作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表達(dá)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C.與【甲】文的以議論為主不同,【乙】文以記敘為主,敘述“涓人”用重金購買死馬的頭,刺激各地獻(xiàn)來寶馬,不滿一年即成功收獲好幾匹千里馬的故事。
D.【甲】【乙】兩文都涉及“千里馬”,然而千里馬的境遇卻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馬被埋沒,【乙】文中的千里馬受到重視。
(4)把【甲】【乙】兩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

(5)有人認(rèn)為【甲】文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闡述。


【答案】6.(1)A
(2)B
(3)A
(4)①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②古代有一位國君,用千金的代價去買一匹千里馬。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還是買不到千里馬。
(5)示例:我認(rèn)同局限性這個觀點。在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現(xiàn)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此作者的希望很難實現(xiàn)。在當(dāng)今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有了寬松的育人環(huán)境,我們在大展宏圖的同時考慮的是如何增長自己的才能,為民為國做貢獻(xiàn)。
【解析】
6. (1)A.表轉(zhuǎn)折,譯為但是;
B.代詞,指千里馬/結(jié)構(gòu)助詞,的;
C.副詞,表詰問語氣,難道/代詞,指死去的千里馬;
D.介詞,在/介詞,對,向;
故選A。
(2)B.策:馬鞭,這里是名詞動用,鞭打。故選B。
(3)A.文言斷句。作答此題,先翻譯句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且:尚且。正確的斷句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故選A。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作答此題,要遵循“字字有落實,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注意特殊句式及古今異義。重點詞語:
①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馬;之: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一食:吃一頓;或:有時候。
②古之人君:古代有一位國君;以:介詞,用;求:尋求,買;不能得:不鞥得到,買不到。
(5)本題考查語言表達(dá),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認(rèn)同。在封建社會中,因為社會的局限性,人才的單一性,統(tǒng)治者的愚昧性,會出現(xiàn)人才被埋沒的現(xiàn)象。當(dāng)今社會人才多樣,各行各業(yè)都可以大展才華,只要自己有才干,就不會被埋沒。
示例:不認(rèn)同。這個觀點在現(xiàn)代也正確。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伯樂”發(fā)現(xiàn)的。只有識別人才,將人才安排到適合的崗位,才能發(fā)揮他的作用。否則,讓一個適合搞科研的人去做銷售,也是對人才的埋沒。
【參考譯文】
乙文:從前,有個嗜好玩馬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征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一點收獲。這時,國君身邊的侍從對他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派他去了。不到三個月,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可是當(dāng)他要買馬時,這匹千里馬已經(jīng)死了。他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尸骨買了回來向國君復(fù)命。國君非常生氣說:“我要的是活馬,為什么用五百兩銀子買死馬?”侍從回答說:“死馬都用五百兩銀子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會買馬的,千里馬如今就要來啦?!庇谑遣贿^一年,有三匹千里馬來了。

(四)(2022·四川瀘州·二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①龍噓氣②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③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⑥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兑住吩唬骸霸茝凝垺!奔仍唬骸褒垼茝闹?。”
(韓愈《龍說》)
【丙】
上⑦令封德彝⑧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⑨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資治通鑒·唐紀(jì)八)
【注釋】①【乙】文題為《龍說》,是《馬說》的姊妹篇,文中的龍和云分別喻指君與臣。②噓氣:吐氣,呼氣。③茫洋:遼闊無邊際的樣子。④感:通“撼”,搖動,震動。⑤汩(gǔ):淹沒。⑥神:這里是顯示的意思。⑦上:皇上,指唐太宗。⑧封德彝:唐代官員,官至尚書右仆射。⑨致治者:使國家達(dá)到大治的人。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B.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C.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D.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8.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執(zhí)策而臨之???????????????臨:面對
B.一食或盡粟一石?????????????或:有時
C.薄日月,伏光景??????????????。合”?br /> D.久無所舉????????????????舉:推薦
9.對下列三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
B.【甲】【乙】兩文主要運用了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乙文,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
C.【丙】文封德彝認(rèn)為當(dāng)時沒有值得推舉的奇才,所以很長時間沒有向太宗推薦人才,結(jié)果受到了太宗的批評而慚愧不已。
D.從【甲】【丙】兩文可以看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想成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馬”,只要具備“千里馬”的能力就能得到“伯樂”賞識,推薦,提拔,就能有施展才能的平臺。
1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

【答案】7.D
8.C
9.D
10.①鞭策(用馬鞭驅(qū)趕)它,卻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能讓它竭盡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②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
【解析】
7.考查學(xué)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句中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這個句子的句意是:君子用人就好像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治理國家達(dá)到大治的人,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嗎?只擔(dān)憂自己不能了解人,怎么可以冤枉委曲一代的人才?“君子用人如器”意思是君子用人就好像使用器物一樣,意思完整,應(yīng)在其后斷開。“者”“乎”后應(yīng)斷開,“安”前應(yīng)斷開,據(jù)此可知該句的正確斷句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故選D。
8.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
C.句意: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薄:接近、靠近。
故選C。
9.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
D.結(jié)合【甲】文第一段“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笨芍畼穼ηЮ锺R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伯樂,千里馬最終被埋沒;結(jié)合【丙】文“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可知并不是缺乏“千里馬”,而是缺乏賞識人才的人。由此可見,并不是具備千里馬的能力就能得到賞識,就有施展才能的平臺。由此可知D選項“想成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馬’,只要具備‘千里馬’的能力就能得到‘伯樂’賞識,推薦,提拔,就能有施展才能的平臺”這一說法與選文不符;
故選D。
10.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
(1)重點詞語:策:用馬鞭驅(qū)趕。以:按照。食:同“飼”,喂養(yǎng)。材,才能、才干。通:通曉。
(2)重點詞語:噓:吐出。固:本來。弗:不。于:比。然:但是。
【參考譯文】
【乙】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埶鶓{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吨芤住氛f:“云跟隨著龍。那么既然叫做龍,就應(yīng)該有云跟隨著它啊!”
【丙】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舉有才能的人,(可是)很久也沒有推舉出人。唐太宗責(zé)問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說:“(我)不是不盡心竭力,只是到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奇特的人才罷了!”唐太宗說:“君子用人就好像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治理國家達(dá)到大治的人,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嗎?只擔(dān)憂自己不能了解人,怎么可以冤枉委曲一代的人才?”德彝慚愧地走了。

(五)(2022·遼寧撫順·三模)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jié)、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①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②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③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④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⑤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節(jié)選自韓愈《送孟東野序》)
【注釋】①孟郊東野:孟郊,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作者的好友。才華橫溢,早年屢試不第,近五十歲被任為九品小官。②浸淫:滲透沉浸。這里指接近。③抑:還是。④奚:什么,何。⑤釋然:疑慮消除、喜悅的樣子。
11.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嘉肴》)
B.策之不以其道??????????策勛十二轉(zhuǎn)(《木蘭詩》)
C.唐之有天下 ??????????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D.三子者之鳴信善矣??????? 小信未孚,神弗服也(《曹劌論戰(zhàn)》)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

1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抑 將 窮 餓 其 身 思 愁 其 心 腸 而 使 自 鳴 其 不 幸 邪
14.【乙】文中的孟郊就是【甲】文中所言及的“千里馬”,作者在兩文中所表達(dá)的感情有哪些相同之處?

15.從自身來看,人才如何才能不被埋沒?請結(jié)合【甲】【乙】兩文談?wù)勀愕目捶ā?br />

【答案】11.C
12.(1)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他的詩歌超過魏晉,有些經(jīng)過不懈努力已達(dá)到上古詩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漢朝詩歌的水平。
13.抑 將 窮 餓 其 身/ 思 愁 其 心 腸 /而 使 自 鳴 其 不 幸 邪
14.都表達(dá)了韓愈對人才懷才不遇的感慨(或同情),對統(tǒng)治者不重視人才的不滿(或批評。
15.奮發(fā)圖強(qiáng),充滿自信;善抓機(jī)遇,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
【解析】
11.A.同“飼”,喂養(yǎng)\動詞,吃;
B.名詞作動詞,鞭打\動詞,記錄,登記;
C.主謂之間,不譯\主謂之間,不譯;
D.副詞,確實,的確\名詞,信用;
故選C。
12.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zhǔn)確。注意:(1)且,尚且;等,等同;不可得,做不到;安,怎么;(2)其,他的詩歌;及,達(dá)到;乎,于,表對象。
13.考查斷句。句意為:還是將使他們處境窮困,心情感苦,而歌唱他們自己的不幸呢?“窮餓其身”與“思愁其心腸”是并列關(guān)系,中間應(yīng)停頓?!笆棺曾Q其不幸”是“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的目的,中間應(yīng)停頓。故斷句為: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
14.考查比較閱讀。
甲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人才不遇明主。千里馬因為食馬者不識馬而才能得不到施展,“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含蓄地表達(dá)了作者對人才懷才不遇的感慨與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批判之意。
乙文從唐朝的陳子昂、蘇源明、元結(jié)、李白、杜甫、李觀一直說到孟郊、李翱、張籍,認(rèn)為他們都是善于用詩文來抒發(fā)情懷的人。作者發(fā)問:孟郊、李翱、張籍三人的優(yōu)秀詩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們的聲音和諧來歌頌國家的興盛,還是要使他們窮困饑餓、心情憂愁,而為自己的不幸悲歌?最終點明題旨:“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苯枰允惆l(fā)對孟郊懷才不遇的感慨,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批判。
15.考查閱讀啟示,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甲文中千里馬因為沒有遇到伯樂,也就沒有了施展才能的機(jī)會,最終導(dǎo)致一生庸碌,這啟示我們,應(yīng)善于抓住機(jī)會,一旦有了機(jī)會,要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
根據(jù)乙文中的“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可知,孟郊、李翱、張籍三人的詩文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這是上天讓他們用詩歌來歌頌國家的興盛。由此可得啟示:人才應(yīng)充滿自信,不能因為一點挫折就郁郁寡歡,要奮發(fā)圖強(qiáng)。
【參考譯文】
乙:唐代有了天下以來,陳子昂、蘇源明、元紹、李白,杜甫、李觀,都以他們的所長鳴于當(dāng)世?,F(xiàn)在還活著而處在下位的,便是孟東野,開始用他的詩鳴于當(dāng)世,他的詩高出魏晉詩文之上,不懈怠地努力創(chuàng)作,可以趕得上古人;其他美妙之處,可以漸漸比得上漢代的詩文。跟我學(xué)習(xí)的人,李翱、張籍是其中杰出之士。他們?nèi)齻€人鳴于世的詩文,的確是很好的了,還不知道天意將和諧他們的聲音,使他們歌頌國家的興盛呢?還是將使他們處境窮困,心情感苦,而歌唱他們自己的不幸呢?他們?nèi)说拿\如何,完全決定于天意。他們身處上位何足為喜,身處下位又何足為悲?
東野要去江南任職,好象有些不愉快的樣子,所以我談?wù)劽\決定于天意的道理來勸解他。

(六)(2022·廣東茂名·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16.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
(2)不以千里稱也( )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4)執(zhí)策而臨之( )
1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
(選自韓愈《龍說》)
18.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云固弗靈于龍也/有龍則靈
B.薄日月/薄暮冥冥
C.信不可歟/弗敢加也,必以信
D.然龍乘是氣/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19.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云 龍 之 所 能 使 為 靈 也 若 龍 之 靈 則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為 靈 也
20.請根據(jù)【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
(1)【甲】【乙】兩文都體現(xiàn)了事物間的依存關(guān)系,這種依存關(guān)系各有什么不同?


(2)【甲】【乙】兩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說說《龍說》闡述的寓意。


【答案】16.同“衹”?? 著稱?? 同“飼”,喂?? 面對
17.(1)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18.C
19.云 /龍 之 所 能 使 為 靈 也/ 若 龍 之 靈 /則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為 靈 也
20.(1)【甲】文體現(xiàn)的是馬對伯樂的依賴;【乙】文體現(xiàn)的是云與龍相互依存。
(2)《龍說》中作者以龍比喻明君,以云比喻賢臣。指出明君與賢臣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明君是要依靠賢臣建功立業(yè),賢臣又要仰仗明君的識拔才能荷重行遠(yuǎn);要使國家長治久安,明君和賢臣缺一不可。
【解析】
1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祗,同“衹”。
(2)句意:不能以千里馬著稱。稱,著稱。
(3)句意: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喂養(yǎng)它。食,同“飼”,喂。
(4)句意:拿著鞭子面對著他。臨,面對。
1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zhǔn)確。注意:(1)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不可得,做不到;安,怎么;(2)第一個“其”,表示加強(qiáng)詰問語氣;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
18.A.均是“靈異”的意思;
B.均是“迫近”的意思;
C.實在\實情;
D.均是“這”的意思;
故選C。
19.句意為: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霸啤笔恰褒堉苁篂殪`也”的主語,“若龍之靈”是“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的主語,故斷句為: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
20.(1)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
根據(jù)甲文中的“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知,甲文強(qiáng)調(diào)的是馬對伯樂的依賴。
根據(jù)乙文中的“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可知,乙文強(qiáng)調(diào)了云與龍相互依存。
(2)考查文章主旨。全文托物寓意,借物抒情,寓意深遠(yuǎn)。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說明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圣君與賢臣缺一不可。
【參考譯文】
【乙】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吨芤住氛f:“云跟隨著龍?!蹦敲醇热唤凶鳊?,就應(yīng)該有云跟隨著它?。?br />
(七)(2022·四川南充·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
甲 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文
子曰:“驥①不稱其力,稱其德?!闭\以德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賦于生初,而猶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驥之為驥,知之而性無所加,不知而性無所損。修其在己,聽其在人。辱于奴隸,弗顧也;死于槽櫪,不惜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不計也。文公所說千里馬,食以千里則馬顯,食非千里則馬晦。一若千里之權(quán)不操于己而聽于人。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選自《古文筆法百篇))
【注】①驥:千里馬。
2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以千里稱也?? ?稱:著稱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喂養(yǎng)
C.才美不外見?????? ?見:看見
D.執(zhí)策而臨之??? 臨:面對
2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驥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一若千里之權(quán)不操于己而聽于人
B.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C.人不知而不慍????????? 執(zhí)策而臨之
D.不以千里稱也????????? 是以驥之為驥
23.下列對選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是韓愈《雜說》中的一篇,“說”是古代用來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看法的文體。
B.甲文分析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生動地表現(xiàn)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認(rèn)為判斷是不是千里馬的標(biāo)準(zhǔn)是自身品德修養(yǎng),不能一味依靠別人賞識。
D.甲乙兩文都將千里馬比作人才,重點闡述了應(yīng)如何對待人才,洋溢著不平之氣。
24.翻譯下列句子。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答案】21.C
22.A
23.D
24.(1)想要和普通的馬相等尚且不能辦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雖然這樣的千里馬還是千里馬,但是它本來所擁有的東西不就會失去很多了嗎!
【解析】
21.C.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安琶啦煌庖姟保核牟拍芎兔篮玫乃刭|(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故選C。
22.A.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
B.副詞,難道,表反問語氣/大概,表推測語氣;
C.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修飾;
D.介詞,用/與“是”一起,所以的意思;
故選A。
23.D.有誤,甲乙兩文都將千里馬比作人才,甲文重點闡述了通過千里馬的遭遇,告訴人們要善于識別人才、選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視人才(不要不識人才)的道理表達(dá)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qiáng)烈憤慨。有不平之氣。結(jié)合【乙】文句子“修其在已,聽其在人”可知,【乙】文告訴人們:千里馬永遠(yuǎn)是千里馬,不會因為在奴仆的手里就不是千里馬,修養(yǎng)在自己,不在別人?!疽摇课闹袥]有不平之氣。
故選D。
24.本題考查翻譯重點句子。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
(1)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求:要求。
(2)雖,雖然;而,表轉(zhuǎn)折;固,本來。
【參考譯文】
【乙】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品德?!贝_實品德是人本來就有的,不像力氣那樣是在剛開始的時候被賦予的,而是等待后天來培育的。所以說,千里馬之所以是千里馬,(是因為人們)了解它的秉性,但是沒有人為它施加(某種行為),不了解它,但是它的性情不會折損。修身養(yǎng)性在于自己,聽從在于別人。(千里馬)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奴仆)不會顧惜;死在馬廄里,(奴仆)也不會可惜;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不能夠表現(xiàn)出來,(千里馬所遭受的迫害)不可估計。韓文公(即韓愈)所說的千里馬,以喂養(yǎng)千里馬的方法來喂養(yǎng),千里馬的才能就會表現(xiàn)出來,以喂養(yǎng)普通馬的方法喂養(yǎng),日行千里的才能就會被掩蔽。就如同日行千里的權(quán)利不能自己操縱,而是聽從于別人。即使馬還是那個千里馬,而它本來的才能失去的不也是很多嗎?

(八)(2022·河南安陽·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二)
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倫,唐代官員。③致治者:使國家達(dá)到大治的人。
25.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①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②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26.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7.有人評價(一)文,“作者的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xiàn)的”。請結(jié)合全文,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28.閱讀(二)文,并結(jié)合(一)文,談讀你對人才問題的看法。


【答案】25.①這??②只、僅
26.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7.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作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寫人才終生不得其用的遭遇,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被埋沒的不幸遭遇。
28.封德彝認(rèn)為天下沒有奇才,其實是他自己沒有伯樂的眼光,(一)文中也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人才一直都有,我們更需要去發(fā)現(xiàn)人才,挖掘每個人的優(yōu)點,做到人盡其才,也就是“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每個人都要認(rèn)真做好本職工作,表現(xiàn)出自身的優(yōu)勢,吸引伯樂的目光。
【解析】
25.本題考查解釋文言字詞。解答此題,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平時積累,根據(jù)句意理解詞意。
①句意: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是:這。
②句意: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祗:只、僅。
2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注意重點詞“欲(想)、等(一樣)、安(怎么)”要正確解釋。
27.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與寫作手法。結(jié)合題目中“作者的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xiàn)的”可知,這是實質(zhì)上是對文章托物寓意寫作手法的闡述。故解答本題,要先點明本文所托之物,然后分析作者通過所托之物表達(dá)了怎樣的見解和感慨即可。
結(jié)合文(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知,作者借伯樂與千里馬來比喻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與人才,將食馬者比作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從“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可知,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來喻人才的遭遇,即人才不被重視,被埋沒;從“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可知,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作者由此來比喻人才受到不公正對待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表達(dá)了作者對人才被埋沒感到十分悲哀,以及對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的深刻嘲諷。據(jù)此作答。
28.本題考查分析內(nèi)容與體會主旨。
結(jié)合文(二)“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可知,封德彝認(rèn)為天下沒有奇才。再結(jié)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知,作者認(rèn)為千里馬一直都有,只有有了能識別千里馬的伯樂,千里馬才會被發(fā)現(xiàn)。
結(jié)合文(一)“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可知,作者慨嘆千里馬被埋沒了;根據(jù)“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見,作者對于千里馬被埋沒的憤慨;根據(jù)“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可知,作者諷刺了統(tǒng)治者不知馬的行為;據(jù)此可知對于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要靠伯樂去發(fā)現(xiàn)、識別、培養(yǎng)、任用。
結(jié)合文(二)唐太宗所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讓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可知與文(一)作者強(qiáng)調(diào)的統(tǒng)治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識別、培養(yǎng)、任用人才的看法一致。據(jù)此作答。
【參考譯文】
(二)唐太宗讓封德彝推薦有才能的人,(可是)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zé)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dāng)今沒有杰出的人才?。 碧谡f:“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dá)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dān)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dāng)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慚愧地走了。

(九)(2022·陜西咸陽·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
【乙】《詩》曰:“濟(jì)濟(jì)多士,文王以寧”,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虛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眾,曾亡柱干②之固守聞于四境,殆③開之不廣,取之不明,勸之不篤?!秱鳌吩唬骸巴林勒呱起B(yǎng)禾,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中人④皆可使為君子。詔書進(jìn)賢良,赦小過,無求備,以博聚英俊⑤。
(節(jié)選自《漢書》)
【注釋】①秉:執(zhí)掌。②柱干:比喻擔(dān)當(dāng)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資質(zhì)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29.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2)執(zhí)策而臨之( )
(3)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
(4)赦小過( )
3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而伯樂不常有??????? 執(zhí)策而臨之
B.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C.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D.策之不以其道?????? 以博聚英俊
3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土之美者善養(yǎng)禾,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

32.【甲】【乙】兩文在使用和選拔人才方面給我們哪些啟示?


【答案】29.(1)猶,尚且???(2)面對?? (3)同“無”,沒有?? (4)過錯
30.C
31.(1)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2)好的土質(zhì)善于養(yǎng)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養(yǎng)人才。
32.兩文都認(rèn)為社會上有人才;【甲】文告訴我們應(yīng)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乙】文告訴我們應(yīng)采取措施,選拔人才,因此人們要善待人才,要給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條件。
【解析】
2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且,猶,尚且;
(2)句意: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臨,面對;
(3)句意:怎么會沒有棟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亡,同“無”,沒有;
(4)句意:赦免小的過錯。過,過錯。
30.文言文中有一些詞是一詞多義,要確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據(jù)上下文的內(nèi)容來考慮。在平時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中,要特別重視并掌握這類一詞多義的單音節(jié)詞。
A.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修飾;
B.表示加強(qiáng)詰問語氣/恐怕,表推測語氣;
C.代詞,它,指千里馬/代詞,它,指千里馬;
D.介詞,按照/連詞,表目的,來;
故選C。
31.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dá)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
(1)“故(所以)”“雖(即使)”“祗(同‘衹’,只,僅)”“奴隸人(奴仆)”“駢(本義指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槽櫪(馬槽)”是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zhǔn)確;
(2)“美(好)”“善(善于)”“明(圣明)”“士(人才)”是此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zhǔn)確。
32.本題考查的是學(xué)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得出答案。由甲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可知,社會上有很多人才,我們應(yīng)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識別人才,做人才的伯樂。由乙文“土之美者善養(yǎng)禾,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中人皆可使為君子。詔書進(jìn)賢良,赦小過,無求備,以博聚英俊”可知,統(tǒng)治者應(yīng)采取措施,招賢納士,善待人才,從而廣聚英才。
【參考譯文】
乙:《詩經(jīng)》說:“因為有眾多的賢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說:“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這些都是實話呀。陛下執(zhí)掌天下這么廣闊的土地,怎么會沒有棟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進(jìn)之路開得不廣,選拔任用不明,勉勵又不篤厚?!秱鳌飞险f:“好的土質(zhì)善于養(yǎng)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養(yǎng)人才。”中等資質(zhì)的人都可以讓他們成為君子。陛下應(yīng)下詔書選拔賢良,赦免小的過錯,不要求全責(zé)備,從而廣聚英才。

(十)(2021·貴州黔南·模擬預(yù)測)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誠以德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賦于生初,而猶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驥之為驥,知之而性無所加,不知而性無所損。修其在已,聽其在人。辱于奴隸,弗顧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不計也。文公所說千里馬,食以千里則馬顯,食非千里則馬晦。一若千里之權(quán)不操于己而聽于人。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選自《古文筆法百篇》)
【注】驥:千里馬
3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不以千里稱也  稱:______________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見  見:______________
(4)執(zhí)策而臨之  臨:______________
3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35.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慍 B.康肅笑而遣之
C.野芳發(fā)而幽香 D.乃記之而去
36.下列對選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是韓愈《雜說》中的一篇,“說”是古代用來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看法的文體。
B.甲文分析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生動地表現(xiàn)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認(rèn)為判斷是不是千里馬的標(biāo)準(zhǔn)是自身品德修養(yǎng),不能一味依靠別人賞識。
D.甲乙兩文都將千里馬比作人才,重點闡述了應(yīng)如何對待人才,洋溢著不平之氣。
【答案】33. 著稱???? 同“飼”,喂養(yǎng)???? 呈現(xiàn),表現(xiàn)???? 面對
34.(1)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
(2)雖然千里馬還是那匹千里馬,然而卻不可能有千里的能力了。
35.A
36.D
【解析】
33.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句意來推斷詞語即可。
(1)句意:不因為有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而著稱。稱:著稱。
(2)句意: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食:同“飼”,喂養(yǎng)。
(3)句意: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見:呈現(xiàn),表現(xiàn)。
(4)句意:拿著馬鞭對著它。臨:面對。
34.本題考查翻譯重點句子。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詞:第一個“其”,難道,表反問語氣;第二個“其”,恐怕,表推測語氣。
(2)重點詞:雖,雖然;而,表轉(zhuǎn)折;固,本來。
35.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而”的用法。答題需要結(jié)合句子的意思,解釋出相關(guān)字詞的含義,然后總結(jié)歸納得出答案。
例句句意為: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而:表轉(zhuǎn)折,卻。
A.句意為:人們不了解自己的才學(xué),自己卻不感到生氣。而:表轉(zhuǎn)折,卻。
B.句意為:陳堯咨笑著將他打發(fā)走了。而:表修飾。
C.句意為:野花開了,散發(fā)著淡淡清香。而:表承接。
D.句意為:于是記錄下來,然后離開。而:表順承。
故選A。
36.本題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
D.有誤,甲乙兩文都將千里馬比作人才,甲文重點闡述了通過千里馬的遭遇,告訴人們要善于識別人才、選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視人才(不要不識人才)的道理表達(dá)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qiáng)烈憤慨。有不平之氣。結(jié)合【乙】文句子“修其在已,聽其在人”可知,【乙】文告訴人們:千里馬永遠(yuǎn)是千里馬,不會因為在奴仆的手里就不是千里馬,修養(yǎng)在自己,不在別人?!疽摇课闹袥]有不平之氣。
故選D。
【參考譯文】
【乙】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品德?!贝_實品德是人本來就有的,不像力氣那樣是在剛開始的時候被賦予的,而是等待后天來培育的。所以說,千里馬之所以是千里馬,(是因為人們)了解它的秉性,但是沒有人為它施加(某種行為),不了解它,但是它的性情不會折損。修身養(yǎng)性在于自己,聽從在于別人。(千里馬)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奴仆)不會顧惜;死在馬廄里,(奴仆)也不會可惜;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不能夠表現(xiàn)出來,(千里馬所遭受的迫害)不可估計。韓文公(即韓愈)所說的千里馬,以喂養(yǎng)千里馬的方法來喂養(yǎng),千里馬的才能就會表現(xiàn)出來,以喂養(yǎng)普通馬的方法喂養(yǎng),日行千里的才能就會被掩蔽。就如同日行千里的權(quán)利不能自己操縱,而是聽從于別人。即使馬還是那個千里馬,而它本來的才能失去的不也是很多嗎?

(十一)(2022·湖南懷化·模擬預(yù)測)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甲】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話之,對日:“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八》)
37.解釋加點的詞。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③其真無馬邪?
④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8.翻譯句子。
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39.下列表述不正確的項是(?????)
A.甲文文題中“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頗講究文采。
B.甲文第二段末句以反問的語氣抒發(fā)了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悲慘遭遇充滿同情痛惜的情感。
C.甲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
D.乙文封德彝久無所舉,證明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論斷。
40.結(jié)合選文觀點,說說科教興國戰(zhàn)略下應(yīng)如何對待人才?


【答案】37.用馬鞭驅(qū)趕(驅(qū)趕);相等,一樣;表示加強(qiáng)詰問語氣(難道);只,僅僅
38.①只是在奴仆手中受屈辱而埋沒,與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
②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樣,各自選用它的長處。
39.B
40.應(yīng)該科學(xué)的選拔人才;給人才創(chuàng)造有利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要善于看到人才優(yōu)點,發(fā)揮其作用,以充分激發(fā)人才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熱情。
【解析】
37.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含義。
理解句意,推斷文言文實詞含義。
(1)句意: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策:用馬鞭驅(qū)趕(驅(qū)趕);
(2)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等:相等,一樣;
(3)句意: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示加強(qiáng)詰問語氣(難道);
(4)句意:只是當(dāng)今沒有杰出的人才??!但:只,僅僅。
38.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
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dá)、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bǔ)、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bǔ)充完整。重點詞有:
(1)祗:只是;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駢死:這里指一同死;櫪:馬廄;
(2)如器:跟用器物一樣;各取所長:各自選用它的長處。
39.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
B.【甲】文結(jié)尾的反問句“其真無馬邪?”意思是: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聯(lián)系“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其真不知馬也”可知,并非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識得千里馬的人,沒有用正確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識,最終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作者以“千里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隸人、食馬者”喻指統(tǒng)治者,作者以反問的語氣,抒發(fā)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的批判;
故選B。
40.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
根據(jù)【甲】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可知,并非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識得千里馬的人,沒有用正確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識,最終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作者以“千里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隸人、食馬者”喻指統(tǒng)治者,最后作者以反問的語氣,抒發(fā)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的批判;所以啟發(fā)我們:要通過科學(xué)的方式選拔人才,創(chuàng)造適合人才發(fā)展的環(huán)境;
根據(jù)【乙】文“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可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發(fā)揮人才的優(yōu)點,激發(fā)起人才的創(chuàng)造熱情;不應(yīng)隨意的評價他人,要全面客觀地認(rèn)識人才。
【參考譯文】
【乙】譯文:唐太宗讓封德彝推薦有才能的人,(可是)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zé)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dāng)今沒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dá)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dān)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dāng)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慚愧的走了。

相關(guān)試卷

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對比閱讀12 雖有佳肴(含解析):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對比閱讀12 雖有佳肴(含解析),共30頁。

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對比閱讀11 北冥有魚(含解析):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對比閱讀11 北冥有魚(含解析),共28頁。

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對比閱讀10 小石潭記(含解析):

這是一份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對比閱讀10 小石潭記(含解析),共31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對比閱讀03  愛蓮說(含解析)

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 文言文對比閱讀03 愛蓮說(含解析)

備戰(zhàn)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對比閱讀(通用版)13 馬說(解析版)

備戰(zhàn)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對比閱讀(通用版)13 馬說(解析版)

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文言文必考篇目對比閱讀13 馬說(教師版)

中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文言文必考篇目對比閱讀13 馬說(教師版)

初中語文中考復(fù)習(xí) 13 馬說(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對比閱讀(通用版)

初中語文中考復(fù)習(xí) 13 馬說(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對比閱讀(通用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rèn)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hù)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中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jī)號注冊
手機(jī)號碼

手機(jī)號格式錯誤

手機(jī)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jī)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jī)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